範亞飛:2020-2030教育行業終局猜想

理解教育的"道",順"道"而行是跑贏這個賽道的前提。

教育是一個“認知+行為閉環”。教育的本質不會改變,技術是人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延伸。技術無論如何發展,都不可能把人變成豬。

先簡單科普一下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對認知心理學不瞭解的話,你就沒辦法去設計學習過程了,學習過程設計地不好,那孩子們一來不愛學,二來學不好。啊,別鬧,我可沒說咱們的學校學習設計地不好哈。那是你自己得出的結論。不兜圈子了,能不能一句話,給小白們解釋清楚什麼是高大上、不明覺厲的Cognitive Psychology啊?

能,Cognitive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How We Think. 哈哈,簡單吧,對,就這一句:認知心理學即人類如何思考的科學。只有弄懂了,或者說,越來越懂我們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才能設計出適合我們的學習過程,這個就是課程設計的樸素原理。教育的本質也就是學習的本質、人類思考的本質。

那麼我們弄懂人類如何思考這件破事了麼?Negative(木有啊)。我們對宏觀宇宙尺度的知識遠遠超過我等對於自己大腦的認知。故,究竟怎麼學習起來更有效、到底哪種教育方式(中式/西式)更好,至今未有定論。 我們的腦袋,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依然是個黑匣子。我們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多。故而,今天談的教育本質這件破事,是我們知道的部分的小部分共識。論述有共識的部分才有意義。

1. MOTIVATION(動機)

動機是人做任何事的力量來源。學習,這個動機主要靠後天培養。學習本身反人類。原因在於,我們的大腦喜歡節省能量,所以能不思考最好不思考。一思考就要消耗能量,多累啊。故而,熱愛學習的熊孩子只有兩種可能。

1)生而知之(孔子語)。以先知(Prophet)身份下凡人間,先天腦子好,IQ130、140、150plus(奶奶的),沒辦法,天生就是學霸的人設,後生又被架在哪裡了,故而不得不加倍努力,以夯實自己在家人、同學、學校的人設。這類孩子是自我驅動型。得之,真是八輩子修來的福氣。

2)和正常人類一樣,也天性好玩,無奈降生後,邂逅(Run Into)一位嚴厲偉大的虎媽,威逼利誘、軟硬兼施、臥薪嚐膽若干年,學習習慣竟然養成了,從此神奇的發現,學習也沒那麼無聊了(dull)。美國著名心理學大師桑代克,把這個玩意叫正激勵。

由此不難得出,學習不好的娃娃,要麼先天腦子不咋地,要麼後天習慣不行。孔子把人分四個層次: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叔捫心自問,自己大體上,大約屬於學而知之這一類:小時候頑劣,屬於困而不學;讀中學那會,太無聊,無奈老媽威逼利誘,屬於困而偶學之。孔子老人家15有志於學,叔25歲才有點才子的端倪。唯一比孔子早的可能是研究《易》的年級,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叔35歲始研《周易》也。

範亞飛:2020-2030教育行業終局猜想

線上也好,線下也罷,解決不好學習動機,學習效果就是扯淡了嘛。激發動機的因素很多,大體分內因和外因。(此處略去皮亞傑、維果斯基。布魯姆、喬姆斯基等一眾教育、心理學界之大師們。免得有掉書袋之嫌)。

外因驅動:比如班裡有漂亮的小姐姐、有男子氣概的型男,女老師是美女、男老師恰好也不變態。女老師腹有詩書,知性溫柔,嚴厲而不嚴肅,愛學生有節制,治學生有辦法;男老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視野寬闊,博古通今,講起課來,深入淺出,妙趣橫生。

學習環境也是一等的好,整個學校治學嚴謹,學術自由,大師雲集,人才濟濟。同學間,不爭吃穿,單爭學問之精深,思考之銳利,思想之原創。圖書應有盡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校園曲徑通幽,林深樹密,花草四季常開。Anytime,Anywhere,Online or Offline,結伴而讀、而論、而爭,自成天趣,生機勃勃,好一派昂然氣象。

內因驅動:學習過程遊戲化。比如,線上設計的環節層層打怪,類似遊戲。人,生而好鬥,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就連老子他老人家,都以不爭為手段,達到天下都爭不過老子之目的,哈哈,你看,怎麼激發動機的答案,不是已經躍然紙上了麼:尊人性、設圈套、養習慣、把錢賺。

2. OBJECTIVES(目標)

目標有時就是動機的基礎。目標感強的娃,動機自然也就解決了。這裡的目標是教學目標,或者教育目標。教學目標可大可小,比如教學目標可以是讓一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這個目標就很大。讓孩子記住10個英文單詞就是一個小的教學目標。國家教育目標就更宏觀了,目的也不一樣。國家的教育目標大多為意識形態服務(ideology)。這個不在本文探討範圍,故而略去。

在課程設計領域,Ralph Tyler是里程碑式的大師,叔把他的課程設計簡化成OCPA四個字母。O:Objectives 課程目標;C:Content 課程內容;P:Pedagogy 課程教學方法;A:Assessment 課程效果評價。無論線上還是線下,課程設計的基本邏輯,就是這四個環節。你願意創新,自己弄出個獨家的什麼教學法,叔也沒辦法,也不想阻止你。你玩的開心就好,哈哈。有學術癖好的同志,可以讀讀RT經典作品《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這四個字母每個都很要命,是課程設計的精髓所在。課程目標O,已經簡單聊過,課程內容C,大有學問,古往今來孩子學什麼才能成為諸葛亮、牛頓,進清北、入哈耶牛劍,老百姓好奇的很。學者們通過諸葛亮們,牛頓們留下的文章,來推理他學習的內容,試圖比貓花虎,東施效顰。難!

範亞飛:2020-2030教育行業終局猜想

Ralph何許人也、長的什麼模樣,不重要,反正不好看。OCPA的具體邏輯演繹可參考下圖。這張圖就能寫一篇萬字文章,惜叔不惑之年,精力有限,今日先按下不表。有悟性的朋友,自己先悟著吧。

範亞飛:2020-2030教育行業終局猜想

3. Interaction(互動)

接下來說說互動。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沒有互動,毋寧死。沒有互動的屬性,人類不可能有今日居於食物鏈頂端之結果。互動才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互動才是生產力,互動創造財富,互動才有創意,互動才有文化,互動證明我們活過。

須知,互動並不僅僅限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也算。插幾句題外話,按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觀點,人類自降生,便遁入某種限制之中(他用的英文字:conditioning)。教育也是對我們心靈施加的一種限制。宗教,社會,娛樂等等都是。而痛苦的來源恰恰就源自各種限制。如何擺脫限制,他給的答案是專注(attention)於當下,聚精會神於當下,是超越痛苦的唯一辦法。就好比,叔這會在專注於打字,寫下這篇文章,確實在這個當下,竟然聽不見兩個娃在一牆之隔的客廳,快要來一次第三次世界大戰了。欣然接受了公之觀點。

教育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離不開對互動的設計。線下教育的互動很自然,我們無意識之中,完成蛻變。君不見,大一的女生穿衣那個品味,你再看看大三之後的女生,這便是人與環境互動,對人的影響。君不見,英國回國的留學生,尖頭皮鞋、大風衣,配之於一條騷氣十足的圍巾,腐國味道,撲鼻而來;美帝薰陶的留學生,就是另一番味道了,牛仔庫、寬鬆汗衫、標誌性的美式卷式音,言必稱華爾街、電影城、自由女神像,美國味道,撲面而至。你看,人與環境的互動對人的影響可比課堂上那點時間來的深刻。

線上教育無法完全代替線下的互動就這這個道理。人類從A點到B點的速度越來越快,沒有減少人類的互動,反而增加了人類的互動。所以技術是人類五感的延伸,這句話大家可能就能理解一些了。這個觀點原創於麥克盧漢,加拿大哲學家、教育學家,很厲害的一個人。叔的判斷是,線上的教育解決效率的問題,凡是能經由線上提高效率的部分,未來都會線上化。不要用人力一遍一遍地重複。比如標準化的乘法口訣、語法知識等。線下解決人的社會化需求,與真人見面、與真人互動、與真人爭論、與真人有言或者無言的互動。

Online Merge Offline大約就是這個意思。相互協同,為人類的學習活動服務好。2020可以被稱為OMO元年。人類教育場景的終局也便是OMO。具體線上線下,各承擔怎樣的職責,他們各佔怎樣的比重,誰也無法預知,時間和歷史是唯一能給出答案的人。

二、產業史即效率史。

高效率的生產關係淘汰低效率的生產關係,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高效率淘汰低效率的另一個名詞叫降維攻擊。

2030年,國內教培行業誰將勝出?答案其實並不難,效率高者勝。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效率史。這條準則,不僅僅適用於教培行業,也適用於地球上萬事萬物,可以說是興衰更替之道。那麼效率從那、哪幾個方面來衡量呢?

範亞飛:2020-2030教育行業終局猜想

竊以為,效率從三產來衡量。所謂三產指的是:產品、產能、產銷。從三產角度去衡量未來組織勝出的概率。產品簡單說就是你賣什麼?產銷簡單講就是你怎麼賣出去?產能即這個生意賺錢嗎?

1. 產品是“藥”

顧客的需求的是“藥”。“藥”到“病”除。所以未來的勝出者在藥的研發上,誰厲害誰贏。新東方、學而思、跟誰學、猿題庫等,誰在“藥”這個方面過去強、現在強、未來強?諸君自己判斷。

意識到未來“藥”最根本是一層,意識到了團隊還能執行下去,把“藥”源源不斷地研發、迭代出來是另一層。知道,和能幹成不是一回事。每個組織都有基因慣性。基因慣性是組織、產品有生命週期的原因。破壞性創新很重要,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基因突變。竊以為,基因突變,非大換血不可。改良基本都會失敗。

教育行業的藥,需有懂教育的醫生開出來,要不然就有可能謀財害命。教育的道是什麼,怎麼才能懂?大約需要認識論、教育學、心理學、測試學幾個交叉學科的知識底蘊和實操經驗。這樣的人,未來會很值錢。他們是藥劑師。在藥這個層面,知行合一是鐵律。

2. 產能是免疫力

產能也是組織的肌肉,產能也是組織的利潤。能活下去,然後要活得好。產能就是組織效率,是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大的結果。商業競爭就是組織效率的競爭。A能用5個人幹出B用10個人才能幹出的成果,B一定會被淘汰。組織效率提高有很多辦法,比如為了使組織效率更高,所以產生了經濟學、管理學等各種門類;比如利用技術提高效率,人類從未停止這項活動,未來也不會。你還能舉出可以讓組織提高效率的辦法嗎?

產能即利潤,利潤就像是組織的脂肪。遭遇寒冬的時候,才有可能成為倖存者。產能和規模往往是一對矛盾,規模越大、產能越低,從而被新的、效率更高的產能組織取代。所以地球上的植物和動物都是生長的極限。只有城市這個物件,規模越大效率越高。像企業這類組織,越大越官僚,產能越低,慢慢走向死亡。人類與衰老抗爭,組織與產能越來越低戰鬥。

新東方、學而思、跟誰學、猿題庫等在產能這個層面上也在全面比拼。具體來講就是看看誰在管理上更先進、人效更高、誰對技術的使用更好,總之大家都在找提高產能的最佳槓桿,而且這個找尋的過程會一直持續下去。

3. 產銷就是怎麼賣出去

怎麼賣出去古往今來,變化無窮。幾乎沒有One for all的辦法。價格戰算是一個。價格戰大約能穿越時間,原因是它符合人性。其它辦法很多,不在此贅述。指出一個普遍規律:人類社會越發達,品類比品牌更重要,品類成就品牌。人類的需求細分了,所以品類佔領心智的可能性大增。也給了創業者機會。俞敏洪老師曾說過,教育行業至少能產生數十家百億以上的公司。這個行業,寬度足夠容得下很多玩家。

怎麼賣得好沒有固定的招數,可能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人類對於一成不變的厭惡,從未改變。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我們不知道下一個工具是什麼,但我們可以確信,各領風騷三五年是鐵定的。

三產到底哪個更重要,邏輯上,竊以為排序如下:產品、產銷、產能。這是邏輯上,但實踐上,有的機構產品強一些,有的機構產銷強一些,有的組織產能強一些。組織的基因和組織創建團隊思維、進入行業的時機、競爭狀態都有關係。因此邏輯上三產都很強的組織得天下,實際上,現實中這三個方面都很強的組織不多,一招鮮就能讓組織熱鬧那麼幾年,所以未來誰會勝出,三產比拼勝出者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