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今天是立春,農曆24節氣中的第一個,中國人的一年又開始了。

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春天都會到來。

24節氣是中國古人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體現了農耕社會對天時的敬畏。在經濟技術不發達的過去,天時氣候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天下冷暖關乎戰亂與和平,甚至王朝的興起和沒落。

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這是學者統計的,從公元850年到公元1900年,中原地區氣溫變化(下曲線)和戰爭頻次的關係。

圖中可以直觀的看出,戰爭高發期和氣候冷期是高度相關的。其中戰爭頻次最高的那三個峰值,對應著元末、明末農民起義和清代的太平天國運動,三次大起義直接導致了元明清這三個龐大帝國的崩潰。

儘管朝代更迭的因素非常複雜,但是氣候無疑是重要的外部推動力量。

全面敘述中國的氣候變遷以及氣候和社會發展的關係,力所不及,本文僅淺談一下東北的氣候歷史、氣候對東北社會的影響。

全文有點長,為方便休閒閱讀分成三篇。本文的重點是東北地區的古氣候,中篇著重講講從2000年前至晚清東北氣候變化以及歷史重大事件,下篇主要是近100多年來東北的氣候變遷。

立春時節的東北依然銀裝素裹,但可能有人不一定知道,在很早以前這裡曾有過非常炎熱的時期。

從距今38億年至6億年,地質學上稱前寒武紀,包括中古代和元古代。這時的地球還沒有穩定的大陸,直到元古代後期才出現了若干穩定的地臺。

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當時的東北,大致上以現在的遼寧開原--吉林輝南為界,以南屬於華北臺地,以北是西伯利亞臺地和華北臺地之間的海槽。這得到地質考古證據的支持,在黑龍江雞西發現了大量的前寒武紀腔腸動物和蠕蟲動物化石,說明這裡當時是海洋;在遼寧鞍山發現的中古代赤鐵礦層,證實了這裡曾有過劇烈的地質活動和高溫的環境。

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地質岩層

古地質學者認為,早古生代地球赤道的位置,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它穿過西伯利亞中西部,經加拿大西部,沿太平洋沿岸南下。也就是說,今天的東北南部和華北在當時都處於赤道附近,是典型的熱帶氣候類型。

距今4億年至2.8億年,也就是地質學上的"泥盆紀至二迭紀",東北北部上升為陸地,和西伯利亞陸地相連,亞洲大陸基本成型。

在這一時期東北氣候和全球一致,都處於溫暖的"間冰期",氣溫遠高於現在。學者根據古生物資料研究,推斷當時東北南部年平均氣溫可達25℃,比現在的海南省都高。

東北內陸由於海西構造運動之後,地勢高差較大又遠離海洋,氣候逐漸轉向大陸型,乾溼交替的特點比較突出。

距今2.3億年到0.7億年的地質時期,稱為中生代,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侏羅紀。在吉林九臺、琿春、汪清,黑龍江牡丹江等地發現了大量的中生代蘇果鐵、新蘆木等植物化石,說明當時這裡是一個溫暖溼潤的環境。

適宜的氣候使這時的東北地區植物繁茂,成為恐龍等動物的樂園。

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黑龍江嘉蔭縣的國家恐龍地質公園


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嘉蔭縣位於黑龍江畔

侏羅紀時期也是東北的重要成煤時代,今天在東北大部分的煤田,特別是黑龍江的煤礦都發現有銀杏、松柏和蕨類等溫帶植物化石,證明這些大煤礦的形成年代和恐龍是同一時期。

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煤層

從距今0.7億年至今的地質時期稱為新生代, 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

第三紀時期,東北氣候總的趨勢是由高溫乾燥,逐漸降溫。儘管是下降,第三紀也比現在溫度平均要高出十幾度。

適宜的氣候,使得第三紀時期植物高度發育,是東北地區又一次成煤期,著名的撫順煤礦就形成在這個時期,潮溼溫暖的氣候造化了東北南部大片的亞熱帶森林。

在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東北的氣溫開始下降,亞熱帶、溫帶植物南移。這中間雖然也有更小時間尺度上的冷暖乾溼交替,但降溫的大趨勢沒有改變。

大約在200萬年前,北半球的高緯地區出現了大面積的大陸冰蓋,氣溫快速下降。

這個持續了200萬年的漫長過程,重塑了東北地區的生態系統,大致形成了北部針葉森林、草原、溼地和分佈於南部的闊葉林。

從這個時期地質沉積層中的孢粉組合、動物化石群等推斷,最冷時期大約出現在距今1.1萬年至1萬年,那時東北平均溫度比現在要低10度以上,北部溫度更低,這是東北迄今最冷的時候。

在哈爾濱附近發現了大量這一時期的猛獁象、披毛犀等冰緣動物的化石,也為這一結論提供了有力佐證。

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黑龍江省博物館的猛獁象化石

物極必反,從大約1萬年前開始,東北氣候開始轉暖,從大的時間尺度看,這個溫暖的過程一直到現在還在持續。

在這個大趨勢中的幾次冷暖交替,不僅形成了今天東北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深刻影響了東北的歷史人文進程。

從1萬年前到5千年前,特別是8000年前到5500年前,這是一段快速升溫的時期,此時黑龍江地區的溫度大致和今天山東半島差不多,東北南部還要高一些,潮溼溫潤的氣候使東北的森林得以快速發育,廣袤的林海分佈於東北大地,森林面積大約是1935年森林面積的2倍以上,今天哈爾濱地區在當時都是茂密的森林。

在適宜的氣候和降水條件下,植物十分繁茂,大量枯枝落葉不斷積累形成有機質,東北黑土地在這一時期出現。根據土壤測定,遼寧黑土成型於距今7500年前, 黑龍江黑土成型於距今6500年前。至此,最能代表現在東北自然生態的大森林、黑土地基本形成。

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東北黑土地

溫暖宜人、物產豐茂的環境也孕育了人類文明。

東北的早期人類文明,廣為人知的肯定是出自赤峰、朝陽的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而得名,文化主體距今5000多年,延續時間大約一兩千年。

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紅山文化的圖騰玉豬龍

其實還有一個更早的文明遺址,可能不是很出名,但非常重要,這就是位於黑龍江饒河市的小南山遺址。

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小南山考古現場

主流觀點認為小南山文化距今大約9000年。中科院考古所的劉國祥研究員對遺址出土的精美玉器做了長期研究,認為這些玉器中最早的應該距今7500年。

他同時指出,小南山文化為本地產生的本土文化,並無外界影響因素。學者的觀點見仁見智,但小南山遺址在東北考古史上確實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小南山出土的部分玉器

在技術極不發達的遠古,加工玉器是非常困難的。饒河位於中國最東端,和紅山遺址相距上千公里,但這兩個遠古文明卻不約而同的對玉器都有著狂熱的崇拜,這很難用巧合解釋。大膽推測,小南山和紅山存在某種承襲或者融合,在氣候或其他生存條件不適合的時候,古人類或許有過長距離的遷徙。

奉天承運,東北的氣候演化與社會變遷(上)

結語:

漫長的歲月,東北大地經歷了桑海滄田。恐龍頂著熾熱的陽光在黑龍江邊覓食;披毛犀冒著風雪奔跑在松花江畔。

曾經的溫暖溼潤造化了沃野千里莽莽林海,也撫育了人類的童年,這片土地上出現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這一切都是拜天時所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