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大清不殺之恩


廣州城有個叫謝恩裡的小巷。

話說當年滿清入關,在幾個漢人藩王的帶領下,一路勢如破竹。

公元1649年,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率領八旗大軍圍攻廣州。南明軍民據城死守10個月後,城破。隨後,氣急敗壞的尚可喜對據守城內的廣州居民進行了12日的屠殺。在達到威懾目的後,尚可喜下令封刀。

不過,對於沒有死的男女老幼,活著是有條件的。

尚可喜命令,倖存的人在謝恩裡一帶齊齊下跪,感謝大清不殺之恩。為紀念大清的仁慈,這條小巷被改名為謝恩裡。

雖然謝恩里名稱的由來有爭議,但這場被稱為“庚寅之劫”的大屠殺卻是存在的。據史書記載,廣州屠城斬“兵民七十萬餘”,“追剿餘眾至海濱,溺死者無算”。

筆者曾拜讀過顧誠先生的《南明史》。由於明末官場腐敗,很多官員投降了清軍,想奔個更好的前程,這種行為雖被人不恥,但拋開華夷之辯的成分,倒也是說得過去。後來清軍入關,不少前朝官員被用來安撫遺民,緩和滿漢矛盾,如洪承疇之流。這類人雖然大節有虧,兩頭遭罵,但也兩邊討好。

但尚可喜明顯不是這類人,他是一個有“抱負”的人。

雖然是大清的開國功臣,但尚可喜畢竟是異族,在朝廷裡沒有靠山。況且,滿清入關前,還曾殺了他家上百口人。怎麼消除雙方之間的嫌隙?怎麼向大清表達忠心?怎麼讓後代永受大清國恩?

喊幾句康熙爺萬歲肯定是不行的,你還得讓皇帝這邊覺得,你始終是自己人。

果不其然,作為漢人的尚可喜,果斷向自己的同胞舉起了屠刀,雖然留罵名於萬世,但這種發自內心的效忠行為,讓滿清朝廷異常興奮。隨後20餘年,尚可喜被委以駐守廣東的重任,成為清初著名的三藩王之一。

公元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反清,宣稱要重正華夏衣冠。很快,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在廣州響應。

考驗再一次落到尚可喜身上。謀反可是株連九族的大罪,他是怎麼做的呢?

雖然被軟禁在府內,不能制止兒子的暴亂。他想到了懸樑自盡,但沒能如願。不過尚可喜也沒撐多久。臨死前,他穿上珍藏多年終於派上用場的、由皇太極賜給他的冠服,向北而拜。還喃喃自語的表示,死了還要侍奉太宗皇帝。雖然生不是大清的人,但死了要做大清的鬼。

康熙帝聞知後大為感動,遙賜尚可喜諡號“敬”。按照古代諡法解釋,“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

忠臣做到這個份兒上,可謂是前無古人了。正因如此,雖然尚之信參與了叛亂,但並未禍及家人。尚可喜的其他兒子們,依舊享受著開國功勳的待遇。據說,在清朝200多年的歷史裡,尚家代代都有人做大官。

至於那些慘死的無辜百姓,以及那些活人所受的屈辱,誰還記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