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股權眾籌”變成“眾愁”,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方法的(推薦)

在一篇文章中,凱文·凱利曾點名了包括可穿戴設備,大數據+雲,電子貨幣等12項顛覆性科技,其中最後一項是股權眾籌——要知道,前面11項都是科技本身,只有股權眾籌是商業模式。

聽著熟悉麼?大概100多年前,另一位鬚髮皆白的“預言家”馬克思就曾相信,股份制本身已是人類少有的幾項偉大制度發明之一。事實上,廣義上的大眾集資,人類擁有漫長曆史,而當這種集資方式穿越到全民創業時代,對“全民投資”的美好想象也就順勢而為了。而由於沾染了社群、粉絲等運作方式,股權眾籌也堪稱互聯網思維的旗幟性舵手。

但是,在我們看來,股權眾籌發展起來,就會面臨行業中出現的法律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各種問題。若沒有系統的認知,很容易踩到法律紅線而被扣上“非法集資“的帽子。


莫把“股權眾籌”變成“眾愁”,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方法的(推薦)

所以,玩股權不是玩遊戲,瞭解到這點的人們對股權眾籌心懷期待的同時也開始陷入困惑與不安。這其中就應驗了那句爛俗雞湯:忘了為什麼出發?

兩方面來看:對於項目方,上線之前你至少得問問自己,我眾籌的目的是什麼。單純為解決資金?尋找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者甚至佈道者?還是以聚群為幌子乾點別的?而對於投資者,尤其那些只想著讓燙手的閒錢保值的尋常百姓,到底適不適合股權眾籌?適合哪種股權眾籌?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如今眾籌平臺的湧現就是民間資本無處安放的結果之一。所以,為了避免眾籌變成“眾愁”,以上問題還是蠻重要的。

先從熱點談起。任何趨勢都逃脫不了巨頭敏銳的眼光,由於京東的入局,過去一段時間,“領投+跟投”這個詞火了。事實上,包括天使匯的“快速合投”,大家投的“千元起投”在內,不少眾籌平臺本質上都是“領投+跟投”模式的變型。

毫無疑問,領投人是此模式的核心要素。非上市企業股權投資是一種飄渺不定的行為,被各種不確定性籠罩,對領投人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這也讓他們成為國內平臺的稀缺資源。

領投人有什麼用?要知道,股權眾籌一般常見於初創企業,初創企業的主旋律就是關門(相信你也常聽到這兩個數字:90%和95%)。當然,一旦項目成功可能會有上百倍回報,所以本質上風投拼的是概率。我看到的數據說,經緯去年投了86個項目,紅杉投了82個,它們中的大多數會在未來悄然死亡,但你記住的永遠是那些幸運兒。

嗯,專業投資人的必備素質是有一顆“大心臟”。他們憑藉樂觀的心態,以及對風險的識別和承擔能力,將整個創業世界視作冒險樂園,大多數人不具備這種素質(好吧,主要因為沒有分散風險的充足資本)。所以業界基本達成共識,人人爭當“天使”不太現實——尤其在一個連股市都要掛著牌子上書“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地方。普通投資者如果沒有專業能力或者完善的退出機制,那麼其投資幾乎近似於賭博。

當然,若你真心不差錢,這種模式也許非常適合你,就當幾千元買一注彩票啦。

那其他人怎麼辦?所謂大賭傷身,小賭怡情,同樣是買彩票,你可以試試不同於“領投+跟投”的其他模式——譬如,基於社群的股權平分式眾籌。

某種意義上,股權平分最符合人們對於眾籌的美好想象。畢竟,大家合夥出力,共同出資成就一番事業的願景非常誘人,而沒了領投人,或許意味著大眾投資人對同一個項目有著相對確定的共同認知。所以這種模式常見於那些與此番“美好想象”暗合的實體店——其中,以入行成本相對低,公共空間屬性濃重,且可以圓不少人文藝夢想的咖啡館最具代表性。事實上,早期投資人是一種專業性非常強的職業,依附在真金白銀之上的還有其專業能力與外部資源——更重要的是與創業者的共生關係。而在眾籌平臺上,當大多數普通投資者隔著冰冷的屏幕挑選項目,單純以金錢入股,對企業的未來價值似乎多少打了些折扣(當然,也有領投人會參與到後續的企業治理)。你知道,理想情況下,一名投資者最好也是消費者、傳播者、銷售者以及管理和建議者。但對於股權眾籌平臺上大多數還處於襁褓期的產品而言,作為一名普通投資者,相信與創業者的共生關係並非優先考量。


莫把“股權眾籌”變成“眾愁”,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方法的(推薦)

在不少人看來,這種共生關係可以在基於社群,且投資對象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體店的股權眾籌中體現。就拿咖啡店來說,2014年,全國各地幾乎在同一時間眾籌了不少咖啡館,它們之中有的非常成功。

不過,也有一些失敗收場。對於這些所有股東股權比例完全平等的咖啡館而言,堅守這份“小而美”並不容易。由於過於平分,可能會導致激勵和約束機制的不健全——其背後邏輯再正常不過,有些投資者就是想體驗一把“主人的快感”,管理?不是還有別人麼。

事實上,相比專業投資者,普通投資者大多利用業餘時間眾籌,參與度不高——很多甚至不太在意營收。一篇熱文裡,一家眾籌咖啡館發起人寫道:“開業當天我做為創始人、發起人,就已經發現了問題,而且註定了後面的敗局。50位股東從早上8時一直化妝到下午1時,每個人都希望更美一點,拖拖拉拉,幾乎沒人想過(包括我),今天自己角色是股東,當天活動不是走秀,而是一場開業促銷活動。”到後來第一次股東會只來了30多人,很多人說要上班或者帶孩子。“招微股東一股2萬,許多微股東投了2萬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可能2萬對她來說不算什麼,但眾籌籌的不光是錢,最重要是籌人和籌智。”她說,“發起股東們至少要佔60-70%以上的股份。”

好吧,回到開篇那個問題,發起眾籌的目的是什麼?還拿咖啡廳來說,據我所知,這些小咖啡館單靠賣咖啡盈利蠻不容易的,但倘若大家眾籌的目的是拓展人脈與商機,不太甚至並不在意營收,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那麼,關鍵問題來了:對於那些風險承受能力小又想讓資產保值的人,究竟是否適合股權眾籌?除了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以及亂花漸欲迷人眼的 P2P 之外,是否有針對此類人群的眾籌模式?

好吧,如果你覺得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的體驗有些無趣,又對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有自知之明,同時還想體驗一把“主人的快感”,那麼你或許可以玩一下所謂“體驗式”的消費連鎖品牌眾籌。這種眾籌項目多以吃喝玩樂,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服務類為主。其實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相比那些前景忽明忽暗,專業性要求又高的科技類項目,這類看得,摸得著的項目更易被“大眾”投資者接受。目前國內就有包括人人投,眾投天地,眾籌客,眾眾投等在內的一批專注於此類項目的垂直眾籌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平臺中,以品牌連鎖店、分店為眾籌對象的眾投天地就是一家所謂“有擔保式”平臺——其上線的幾乎所有股權眾籌項目的品牌方都擔保投資人每年12%+的年化收益。

莫把“股權眾籌”變成“眾愁”,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方法的(推薦)


其實不難理解,如前所述,作為一種新型投資方式,股權眾籌在不少人眼中還是風險的代名詞,但在“有擔保”模式下,眾籌平臺可以通過一套風控體系先篩選出一批相對信譽度高的的項目方(譬如,估值1億元以上,擁有連鎖店面30家以上,已獲得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等),並由其擔保一定比例的受益。

另一方面,就拿眾投天地來說,在其所有眾籌項目中,發起項目的品牌方均佔眾籌分店51%的股份,眾籌平臺只負責眾籌其餘的49%——其背後商業邏輯是:企業通過出售低於50%的股權融資,小股東不直接參與經營(反正大多數人連財報都不會看……),保證品牌方在獲得資金同時不失去對自有品牌的控制,繼續用直營方式運作——你知道,對於一家“有追求”的連鎖企業而言,“速度”與“質量”往往存在矛盾。

莫把“股權眾籌”變成“眾愁”,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方法的(推薦)


那麼問題來了,都保證年化收益了,品牌方為什麼自己不投資呢?答案非常簡單——玩社群唄,讓投資人在成為股東的那一刻直接變成一個粉絲,當然還有前文提及的消費者、傳播者和銷售者。舉個例子,在眾投天地與唱吧麥頌KTV(嗯,就是那個唱吧APP的“實體店”)的合作項目裡,投資者除了擁有股東福利(如長期有效的7折優惠特權),股東身份也會讓他們選擇重複消費,唱吧麥頌負責人嚴秋樸就曾表示:“KTV有淡旺季之分,在淡季即將到來前,我們會很坦誠地告訴股東,兄弟姐妹們,接下來兩個月大家如果可唱可不唱歌,那就來店裡唱,如果身邊朋友想唱歌,就邀約到店面來唱……股東一定會響應,唱吧麥頌就很可能做到完全忽視行業規律。”

不過必須得承認,在本質上,這種有擔保的股權眾籌模式其實只是一種“可感知”的理財方式——相信我,倘若你生來就是一個“賭徒”,這種過於溫柔的投資方式肯定不適合你,你最好趕緊去投資下一個“阿里巴巴”。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股權眾籌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其實無外乎就是希望通過股權眾籌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拋開技術層面,股權時代的誘惑下,企業家需具備了領袖智慧才能駕馭人性中的恐懼與貪婪,防範股權道德短視行為的侵蝕。


關注並轉發此文後,私信回覆“815”,這邊安排專業諮詢老師和您聯繫為您提供免費股權諮詢服務,並且贈送《股權架構方案設計》《有限合夥協議》《股東進入和退出機制》《公司估值的二十二個標準》等股權相關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