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蘇德戰爭開始後日軍從東線攻擊蘇聯,蘇聯會滅亡嗎?為什麼?

於無聲處34


二戰時期,如果日本從東北出兵攻擊蘇聯遠東,與德國形成南北夾擊的話,蘇聯恐怕就真的危險了,要知道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時蘇聯,這時候的蘇聯軍隊經過了大清洗運動,軍隊裡從上到下,從元帥到排長級別都經歷了清洗,大部分的有經驗的軍官要麼被殺,要麼在牢裡,新填補上來的軍官根本就沒有什麼經驗,蘇聯軍隊此時也沒有什麼戰鬥力!

另外遇到德國的閃電戰,這種戰術更是之前沒有過的,蘇聯原本應該對“德國閃電戰39天佔領法國”的案列進行解剖,學習德國的先進戰法和找出閃電戰的應對之策,而這時候的蘇聯大清洗運動搞得人心惶惶,人人都在自保,也就對閃電戰一點不熟悉了。面對德國以坦克衝鋒並快速分割包圍,分割殲滅的戰術,蘇聯被打得節節敗退,尤其是面對德國空軍的偷襲,蘇聯大部分的飛機也都被擊毀在機場,蘇軍快速崩潰,進攻才僅僅3個月,德軍就已經兵臨莫斯科城外了,如果不是德軍要優先拿下烏克蘭基輔,這個速度會更快!

而這時候蘇聯間諜卻傳來好消息,日本準備南下與英美決戰了,在這個前提下雙方簽訂了《互不侵犯協議》,日兵將精銳關東軍南下進攻東南亞,而蘇聯將遠東軍調回好幾十萬守衛莫斯科,再加上這一年天氣幫忙,莫斯科的冬天提前來了一個月,冰天雪地讓德軍的傷亡比之戰場上傷亡還大,但是希特勒就是不同意暫時撤退,甚至古德里安大將親自回柏林勸說希特勒也無濟於事,最終在進攻莫斯科的戰役中,德軍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將德軍一往無前的士氣給打沒了!

但如果日本按照德國要求南北夾擊蘇聯會怎樣?個人覺得蘇聯恐怕真扛不住,蘇聯在進攻的第一年就消滅和俘虜一共400萬蘇聯軍隊,板起手指頭數其實守衛莫斯科的兵力也不足,但是誰能想到日本不但不幫忙,還讓蘇聯把遠東的幾十萬軍隊給調回來了,這才成功的守住了莫斯科!

如果日本選擇進攻蘇聯,即使日本軍隊裝備差一些,進攻過程中寸步不能前,甚至被反攻,那又怎麼樣呢?這時候的蘇聯會焦頭爛額,總指揮部會分散經歷兩邊指揮,如果遠東戰場被日本突破,那就更慘一些了,更別說用遠東部隊來支援歐洲前線了。而且日本可能不從遠東去進攻,而是出兵進攻外蒙,這樣讓蘇聯防禦圈變大,在這個背景下恐怕莫斯科很難守住,蘇聯即使不投降也只能退守烏拉爾進行防守了!至於蘇聯的結局極大可能會被德國攻陷!

但是日本有些不敢進攻蘇聯,畢竟日本陸軍是有過北進計劃的,還嘗試試探性的進攻蘇聯,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事件日本都輸給了蘇聯,而且日本還發現自己的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補給問題太弱了,尤其是諾門罕事件雙方投入兵力都在5萬人以上,在正面戰場上雖然裝甲部隊不如蘇聯,但是日本更拼命,甚至日軍潛伏在草叢中與接近的蘇軍進行近戰搏殺,雖然日本人個頭小蘇聯個頭大,但拼刺刀上日本人反而佔據上風,最終雙方打得有來有回,傷亡差不多。結果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是後勤,蘇聯後勤從歐洲通過火車拉到遠東,然後用汽車運輸到諾門罕;而日本就在家門口卻全部都是馬車拉補給,最後反而是日本的補給率先跟不上了,最終日本因此撤退!


既然在家門口打仗補給都跟不上,如果日本從遠東進攻進入西伯利亞,即使從蒙古進攻長驅直入,這些地方都是人煙茫茫根本不能滿足就地補給,尤其遇到冬天的冰天雪地補給運不到前線部隊手裡的時候怎麼辦?日本士兵可能會被全部餓死在西伯利亞,因此日本不敢進攻蘇聯!

但不敢進攻蘇聯是一回事,卻去進攻美國就是日本犯傻了,這一下為自己和德國招來了一個大敵,蘇聯在守得岌岌可危的時候,美國人源源不斷的補給來了,大到轟炸機、戰鬥機、坦克,小到膠鞋的補給都有,後勤補給的充足,以及蘇聯人強大的人員組織能力,蘇聯軍隊越來越多,戰鬥力越打越強,最終反攻德國並佔領柏林!

如果德國和日本夾擊蘇聯,日本可能就不會去惹美國,面對南北夾擊,個人認為蘇聯守下來的幾率很小很小!


狼煙火燎


很難,日軍並沒有這個實力。如果可以的話,日本早在1941年莫斯科戰役發起之前,就對蘇聯遠東地區發動進攻了。怎奈何,日本的實力很有限,不足以支撐對蘇聯的龐大的戰爭。

日本如果對蘇聯開戰,意味著這場戰爭的規模更大,遠大於在亞洲範圍內的任何一場陸地戰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本的兵力才擴充到170萬人,很好奇吧,他就這點兵力,盧溝橋事變的時候,日本兵力也才60萬,就是這個規模,打到了南京。

如果,日本針對蘇聯開戰,他需要更加龐大的兵力,170萬根本不夠。靠這170萬兵力針對蘇聯開戰的話,中國戰場勢必要收縮防線,針對蘇聯派出的兵力至少要200萬,遠東地區蘇聯陳兵一直在百萬左右,而且機械化程度比日本要高,坦克飛機火炮等重武器數量什麼的也都是要比日本多。沒兩百萬兵力,日本根本不是蘇聯的對手。


蘇德戰爭開戰以後,蘇聯方面也是重點防禦日本的入侵的,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也是收到了日本不會進攻蘇聯的情報之後,才從西伯利亞抽調精銳部隊投入到莫斯科戰役中的。但是這並不代表,蘇聯就放棄了對於遠東地區的防禦的,遠東地區一直都有上百萬的部隊在防禦,別管質量怎麼樣,但數量是夠用。

而再看一眼蘇聯的地圖,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蘇聯太大,日本想入侵,難度不小。德國從格羅德諾開始進攻,到莫斯科不過900公里,而從滿洲里到莫斯科距離達到了5000公里。日本要進攻的話,能打到貝加爾湖就算燒高香了。這麼大的西伯利亞,日本人進去了,後勤得不到保障,交通也是個問題,最後迷失在西伯利亞,在裡面啃雪也是很有可能的。



日本想入侵蘇聯,在蘇聯根本打不了多遠,而你無法深入蘇聯腹地,對蘇聯構不成致命傷害。日本入侵蘇聯,和德國東西夾擊蘇聯的代價就是,放棄中國戰場,最後慘敗收場。蘇聯廣袤的領土,足以榨乾日本。


軍武文齋


如果蘇德戰爭開始後日軍從東線攻擊蘇聯,蘇聯只是局勢更為嚴峻,但不會滅亡。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蘇日在遠東就衝突不斷,在經過張鼓峰和諾門坎時間後,蘇聯更是加強了在遠東的軍備。1940年7月1日再次組建了遠東方面軍,轄紅旗第1和第2集團軍、第15集團軍和北部軍隊集群,太平洋艦隊和阿穆爾河區艦隊作戰時歸其指揮,總部哈巴羅夫斯克。1941年6月20日,新組建的第25集團軍(步兵第39軍、步兵第105師和築壘地域第106-108以及110-111號)和第35集團軍(步兵第18軍基礎上6月25日組建,轄步兵第35、66和78師以及築壘地域第109號)也劃歸建制。

在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當時在遠東地區的兵力有70.3萬餘人,編為2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8個坦克師又3個步兵旅、1個坦克旅,航空兵有13個航空兵師和4個航空兵旅,1個防空旅以及13個築壘地域,裝備坦克和自行火炮3188輛、火炮和迫擊炮10080門、作戰飛機4140架、作戰艦艇104艘(2艘驅逐領艦、12艘驅逐艦和91艘潛艇)

此時對於日本來說,儘管1941年4月13日蘇日簽署了中立條約,不過日本軍部一直計劃準備北進。戰爭爆發時,日本關東軍只有12個師團和65個飛行中隊,總兵力35餘萬人,擁有600架飛機。由於蘇軍在最初的邊境交戰被德軍擊潰,日本在7月2日擬定了“適應形勢演變帝國國策綱要”,綱要中規定對於蘇聯應“秘密準備採取武力。。。德蘇交戰的進程有利於帝國時,則行使武力解決北方問題,確保北部邊界的安全”。

之後,日本陸軍在7月7日和7月16日分別下達了第一次動員令和第二次動員令,即所謂的關東軍特別演習。經過2次動員,關東軍達到了24個師團和71個飛行中隊,總兵力達到70餘萬人。日軍的最理想方案是8月10日決心開戰,8月29日開始戰爭,10月中旬結束戰爭.然而由於發現蘇德戰場7月中旬開始陷入膠著,而蘇軍遠東部隊並未大規模調往歐洲戰場,日軍兵力並不佔優勢,最終日軍取消了計劃。

從當時雙方的實際兵力兵器對比來看,蘇軍佔優勢。如果日軍進攻的話,日本強大的海軍作用有限,可能會攻佔蘇聯的一些軍港。然而真正決戰是在陸地戰場,日方佔不了什麼優勢。即便日軍僥倖取勝,面對西伯利亞,日軍也不會有太大收穫。而對於蘇聯來說,自從蘇德戰爭爆發後,就做好了日本可能進攻的準備,這從戰爭以爆發,蘇軍在遠東主要海域就開始佈雷,加強海域和空中巡邏就可以看出。


榮華之武器堂


我的答案是:會。雖然在蘇德戰場最艱難的時刻,日本從東方的突然大舉進攻,蘇聯很難抵擋,只能在次採用焦土戰略。如果德日全力攻擊蘇聯必定投降。即使在不情願蘇聯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抵擋德日全力進攻。不過這都不是現實,現實是日本一部分陸軍陷入中國戰場,另外日本高層對蘇聯的土地並不是那麼飢渴,也想借蘇聯之手多削弱德國的力量。等蘇聯垮臺遠東甚至西伯利亞唾手可得,在德蘇預判的失誤下也改變了日本的戰略。


還不給朕退下


蘇德戰爭開始後,日本如果接受希特勒之約,從東線與德國夾擊蘇聯,蘇聯會落敗嗎?

我認為肯定不會,因為蘇聯不會與他在中國邊境決戰的,在這種情況下,他會將本來就少的民眾撤出,並放日本軍隊進入一,二千公里再與他交戰,到那個時候沒有補給的日本兵,餓也餓死大半,還用打嗎。

日本是資源缺失的國家,糧食基本上自己都難以解決,而41年已經是侵入中國第十個年頭,可以說國力基本耗盡,在中國只是希望以戰養戰,但在中國人的抵抗下根本達不到目的,所以無力幫助進攻蘇聯關東軍的,相反如果得不到關東軍的援助,關內的日軍恐怕不要說進攻中國軍隊,想守著已經佔領了的中國領土都難。

其實日本後來也實行過這類戰略行動,因為美國在印度建立了一條補給線,對中國政府大量的援助,所以想攻佔印度,因此從緬甸派出一支軍隊,但英國軍隊後撤再守,時間不長日本整支軍隊就崩潰了,大部分死於餓死。而蘇聯與東北連接的領土,幾千公里都是塃無人煙,日本大部分是步兵,走出這幾千公里恐怕都要上百日,沒有或少補給,不用打仗都會餓死。

日本為什麼最後選擇與希特勤爽約,轉而攻佔物產豐富的東南亞,就事在中國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希望在東南亞找到以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但也把戰線拉長了,最後落得失敗的下場。


何義575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經有句名言,在國際關係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當時日本如果利益同德國相同,肯定會進攻蘇聯,然而歷史不可假設,就讓我們用歷史的眼睛來看一看1941年的歐亞大陸,日本如果從遠東進攻蘇聯,蘇聯到底會不會滅亡。

日軍確實有過妄圖攻佔蘇聯的想法,並且還付諸實施過。1939年日本關東軍下轄之第23師團就同蘇蒙遠東軍第57特別軍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即諾門罕戰役。這次戰役在蘇軍付出極大的傷亡代價後最終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結束,雖然蘇軍傷亡比日本更多,但是蘇軍耗得起,日本卻因為本身是個島國,資源匱乏,無法同龐大的北極熊打消耗戰。蘇聯當時不會意識到諾門罕戰役的勝利改變了以後的歷史走向。

日本內部陸海軍不和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陸軍主張北進,進攻蘇聯,而海軍呢,則主張南進,進攻美國。諾門罕戰役的失敗就使海軍佔了上風,南進派完全壓倒了北進派。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啊日本每一次對外戰爭都是在賭博,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諾門罕戰役,只是有的它賭贏了,有的它賭輸了而已。諾門罕戰役蘇軍就是在坦克裝甲車7:1、火炮數量6:1、兵力3:1的絕對優勢下打贏的,要打就要把對方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就要把它打慘,打怕,打慫,不然等他找到機會,反咬一口,就成禍害了。

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在3000多架飛機,4000多輛坦克,47000門大炮的掩護下550德軍及其僕從國部隊發動對蘇聯的大規模進攻,僅半年時間蘇軍就損失了幾百萬人,還遺失了大批的武器裝備。而這時候德軍在蘇聯西部一路勢如破竹,日本在遠東為何遲遲不行動呢?原因有四,其一,諾門罕戰役確實被蘇軍打怕了,關東軍最精銳的第一戰車師團都被打殘了,大口徑火炮的炮戰也打輸了,就連帝國空軍也沒撈到好處。日本人意識到要同蘇聯打仗,自己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划不來,即使日本幫助希特勒拿下了遠東地區,乃至拿下了蘇聯,希特勒也不會允許日本染指高加索的石油的。其二,蘇德戰爭爆發之後,斯大林一直擔心日本會趁火打劫,1941年7月11日,日軍大本營向關東軍下達了著名的第506號命令,要求關東軍按照對蘇作戰態勢,展開部隊,關東軍隨即開始大規模軍事演習,俗稱關特演,針對這一情況,蘇軍連忙調集大批軍力前往遠東地區,遠東蘇軍兵力猛增至190萬人,日軍一看蘇聯遠東兵力不降反增,直接傻眼了,蘇聯這是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啊,就靠關東軍70萬怎麼打得贏蘇軍呢?日軍想不到的是他們面前的是一堆戰鬥力低下的二線部隊,戰鬥力根本不行。就這樣,攝於蘇軍貌似強大的軍事壓力,進攻蘇聯也就不了了之了。此後日軍全力經營南進戰略,最終偷襲珍珠港,徹底把美國拉入戰爭,也為法西斯的覆滅敲響喪鐘。其三,蘇德莫斯科會戰時期,迫於德國法西斯的壓力,斯大林無奈只能從遠東抽掉了30個精銳師保衛莫斯科,再也無暇東顧,好在紅色諜王佐爾格傳回確切消息日軍將要進攻美國,不會進攻蘇聯,這也使得斯大林心裡稍安,因為他深知,剩下的蘇軍是無法抵擋關東軍的雷霆一擊的。其四,日軍還抱有最後一個想法,德軍一旦攻佔莫斯科,關東軍立馬投入對蘇作戰,佔領蘇聯廣袤的遠東地區,同德國瓜分蘇聯,算盤倒是打得挺響。但是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慘敗讓日軍徹徹底底打消了進攻蘇聯的念頭,因為日軍深知,連天下無敵的德軍都敗了,自己去打蘇聯,能掏到好麼。

總總因素導致了日軍北進戰略的破產,希特勒只得一人面對斯大林,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解除了遠東的警報,使得它能騰出兩隻手來和全力對付德國,最終靠自身強大的戰爭潛力拖垮,拖死了驕狂不可一世的德軍。最大的原因是德國和日本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團結過,也沒有共同的的國家利益能使它們團結起來,這就導致德國和日本這兩個軸心國中最為強大的力量往往只能單打獨鬥,而反觀之反法西斯聯盟達到了空前的團結,能夠戮力同心的去幹同一件事兒,德日焉能不敗。










紫夜的小窩


蘇聯不會滅亡。首先,蘇聯在戰前已經完成工業化。已經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蘇聯與德國簽訂定互不侵略條約,不僅是德國為了迷惑蘇聯,同樣,也是蘇聯為了獲得更多的時間準備進攻德國。可以說,蘇德必有一戰是德國和蘇聯的共識。蘇聯不如德國強大,但是蘇聯也很強大。隨著德國戰線越拉越長,消耗越來越大,蘇聯戰勝德國是時間問題。第二,在二戰爆發前,蘇聯和日本有過一戰即諾門坎戰役。蘇聯的裝甲部隊把日本的裝甲部隊和騎兵打的落花流水。日本的慘敗,也是其放棄北上而選擇南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使是日本選擇北上與蘇聯決戰,強大的蘇聯遠東部隊也必將把日本打敗。只不過兩線作戰的蘇聯更加困難一些,但是不會改變蘇聯勝利的歷史結果。


我們的統一戰線


日本嘗試過經過蘇聯——諾門坎戰役,不過失敗了,日本關東軍慘敗。日本在這次戰役失敗後才徹底確定南下入關,全面侵華的戰略。就算日本進攻蘇聯,對於蘇聯來說依然不會有大威脅。遠東的凍土城可不是瞎說的,沒有遠東大鐵路,日本關東軍想要向東歐方向,機械化部隊幾乎都不能有用,後勤補給也不好運輸。日本想要進攻蘇聯,後勤都要拖垮日本,收益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還不提蘇聯的軍隊作戰力都不知道比日本強多少。日本軍隊在歐洲人眼裡就是小孩子,看看歐洲戰爭的強度,日本軍隊一過去也就是一個坦克衝鋒就沒了。


龍角大將軍


蘇德戰爭開始後,日本從東線攻擊蘇聯。蘇聯不會亡,日本必敗。

蘇聯東線是苦寒之地,經濟不發達,只有一條西伯利亞鐵路與腹地相連。日軍的後勤保障將遭嚴重困難,又不能攫取當地資源,以戰養戰。

中國戰場已使日軍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此時若從中國戰場抽兵北上,必然遭到中國軍隊的反攻,收復失地。

太平洋上就是沒有珍珠港事變,美國也會趁此良機向日本發起進攻。切斷日本的南方供應線,攻擊日軍在太平洋的被佔島嶼,進而攻擊日本本土。

日本工業基礎遠遜美國,本土資源有限,供應線被搯斷,如何支撐巨大戰爭消耗?

以上原因,日本必敗無疑!


辛福先


首先,德日聯手消滅蘇聯,是德國的希望。至少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如果日軍真的投入進攻,那至少蘇聯的部隊不會那麼充足。斯大林格勒的勝負還真不好說。

但是,早在諾門坎,日軍就認識到和蘇軍的差距,也就是在諾門坎之後,日軍內部的南下派才開始佔據優勢,而北上派失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