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有看到說“聽說這是一部零差評的電影”,我不知她有沒有差評,但我是真的覺得這是一部可能每個成年的人看後都會找到同感或者說歸屬性的影片。不論宗教、信仰、國籍只要經歷過那個階段,都會從親情友情愛情中找到與伯德小姐的共同點。沒有很起伏的劇情,沒有很刺激的情節,沒有很強烈的衝突,但就是讓我在看完後感覺很溫情,很治癒。

《伯德小姐》

美國加州薩克拉門託市,有一個名叫克里斯汀的高中女生。和很多十七歲少男少女一樣,叛逆任性,一言不合就炸毛,還染了一頭倔強的紅髮。她給自己取了個別致的名字:lady bird.她讓別人叫她“伯德小姐”,或者“鳥小姐”...伯德小姐和媽媽的關係惡劣,她們可以因為任何事情發生爭吵。影片是一個發生在美國女孩身上的故事,卻讓很多人看到了相似的疼痛的青春。

電影講述了女孩克里斯汀的蛻變與成長,它可以看作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伯德小姐》中展示了女性覺醒與自我認識,其中很多情節讓觀眾從中找到了自己影子的投射,比如,為了不讓同學看見爸爸開著一輛破車,伯德小姐每天都讓爸爸在離學校一個街區的地方放她下車,這事兒讓爸爸很傷心,她卻渾然不覺;為了和班上的富家女孩交朋友,假裝自己也是有錢人家的小孩,因為一時的虛榮迷失了自己,差點失去自己真正的好友,最後謊言被無情揭穿。

《伯德小姐》

現在有很多所謂的“大女主劇”,但我覺得都在一味地展示女主人公有多麼堅韌,多麼勇敢,卻讓人覺得不真實,甚至不少影視劇和影片所傳達出來的價值卻是不論女主自我價值的實現還是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男性的幫助。說到底一直宣揚的女性獨立與自主也不過是理想化的幌子,而《伯德小姐》這部電影就以罕見的誠實和勇氣,撕開伯德小姐的身體,將她的虛偽、不堪、真實的內心,展示在觀眾面前。我在影片裡看到的是真實地做自己,沒有偽裝地去刻意迎合他人,我覺得時刻保持個人的思考、自己的個性,或許叛逆,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收穫的是對親情、友情、愛情屬於自己的領悟和成熟。這也是我喜歡這部影片的原因。

《伯德小姐》

影片中更值得思考的一點則是我認為其表達的女性主義。《伯德小姐》裡出現的男性角色有膽小怕事、借與伯德小姐戀愛掩蓋自己是同性戀的第一任男友丹尼,第二任騙炮男友,需要經常去精神諮詢和心理治療的神父,以及最重要的一個男性角色,表面上溫文爾雅、笑口常開,實際上已經患有抑鬱症好多年的父親。如果說在男權社會,提倡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然而這個影片卻恰恰把這些男人們描繪的不堪一擊,他們同樣有自己脆弱的一面,而影片中最堅強的人,卻是和伯德小姐處處作對的母親,為了女兒隱忍堅強。母女關係向來都是緊張的,尤其是當女兒長大了則更加突出,伯德小姐直到走出了薩克拉門託,來到自己嚮往已久的紐約,看到母親寫給自己的信,才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

《伯德小姐》

影片的最後,母親接受了“伯德小姐”這個稱號,而女兒則接受了“克里斯汀”這個名字,作為二人和解的一個最終象徵。這兩個女人的故事打動和溫暖著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