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山西的最南邊有一個運城市,是一個地級市,管轄周邊一系列縣級市和縣級縣。運城這裡可是一個很古老的地盤,這裡古時候叫河東,就是黃河之東。堯時屬唐地,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這個地盤上。不過這些古地名早就被埋在地下看不見了。我來運城是為了看另一處古蹟。

運城既然在河東,那就是說它傍著黃河唄。黃河可是一條大河,波浪既寬且洶。中國人對黃河根深蒂固的母親河情節使得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庫就在黃河下手了,就是三門峽水庫。三門峽水庫當年建設時有蘇聯水利專家參與,他們到底起到的是正面還是負面作用已經說不清楚。但是,三門峽工程的教訓並沒有給那些蘇聯專家深刻的教訓,若干年後,他們在埃及的阿斯旺水利工程建設中還是收到了新的教訓。先不管三門峽水庫其它的那些問題,首先一個蓄水後淹沒庫區耕地就是個問題。1960年埃及建設阿斯旺大壩也是淹沒了大片土地,包括幾座古埃及神廟。當時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集了很多專家,他們在1964年開工把即將被水庫淹沒的神廟整體搬遷到了蓄水線以上。我以前去埃及的時候去看過其中的阿布辛貝和菲萊神廟。我們建設三門峽水庫的時候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需要把即將被蓄水淹沒的文物古蹟整體搬遷,這就是永樂宮。我們那時候不在聯合國裡就坐,他們當然也就不幫我們組織專家,我們當年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永樂宮的整體搬遷。永樂宮搬遷是在埃及神廟搬遷之前的1959年,1964年完工,是世上第一次古建完整搬遷,堪稱壯舉,空前啟後。

根據永樂宮文物上銘文的記載,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5年(公元747年)之前,在河曲就有一座村級道觀天尊堂。這個河曲就在舜都蒲坂南二里地,而這個村就是永樂鎮。唐、宋、遼、金、元時期,儒釋道在中國此起彼伏,各領風騷百十年,其實道家一直都是不溫不火,沒有大起大落。成吉思汗崛起時有一位很重要的輔臣耶律楚材,在耶律楚材的滴灌引導下,成吉思汗逐漸對道家學說有了認識。元太祖14年(1219年),成吉思汗在西征花剌子模途中遣使請道教名人丘處機相見,丘處機彼時是道教全真派掌門人。金宣宗完顏珣的興定6年(1222年),他帶著幾個隨從前往蒙古大軍西征行營見到了成吉思汗。丘處機在成吉思汗營中住了二年,二人經常促膝談心,回來後就入主燕京天長觀,就是現在北京的白雲觀。其實成吉思汗的宗教政策是很開明的,不僅是中國的儒釋道,即便中亞的穆斯林也是得到包容的。丘處機去見成吉思汗主要為道教多爭取一點支持的意思。

丘處機回來之後,就在各地大力推廣道家學說,道觀發展就來了一個小高潮。到了元太宗窩闊臺12年(1240年),丘處機的第某個弟子宋德寶還不是宋德方就來到了永樂鎮,擴建天尊堂為天尊宮,因為宮的規模很大,因此工程曠日持久。工程進行到一半,忽必烈上了臺建立元朝。忽必烈上臺後推崇藏傳佛教,在中統元年(1260年)封薩迦派五世祖八思巴為國師,引起道家忐忑。其實忽必烈並沒有打壓其它宗教的意思。為了獲得各教支持,忽必烈就鼓勵儒道都發展,在中統3年(1262年)下了一道敕令,把天尊宮升級為“大純陽萬壽宮”。永樂宮藉此機會繼續調概擴建,結果工程再次展期,直到元代惠宗的至正18年(1358年)才竣工。此時,朱元璋已經繼承郭子興成為紅巾軍首領,開始在長江中下游攻城略地,十年後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隨後北伐攻克北京,並收回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蒙古對中原的98年統治結束。所以你看,永樂宮始建於元初,建成不久元即亡。

瀝瀝雨中到永樂宮。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這座門是清代晉派風格,五間三啟的王府大門。永樂宮是1961年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額匾上的“永樂宮”匾是時任山西副省長書法家鄭林先生1963年所題。我這次在裡面沒有看見“敕建大純陽萬壽宮”的匾,肯定是毀滅了。我在保定直隸總督署遊覽的時候,看見一塊雍正所題“直隸總督院”,字是雍正的字,匾可不是原來的匾。沒人知道原來的“直隸總督院”匾是什麼樣的,現在的匾就是今人在雍正手跡裡挑出來的幾個字組合出來的。我估計忽必烈沒有題過“敕建大純陽萬壽宮”,因此當初就沒有那塊匾。這座萬壽宮因為是在永樂鎮而被稱為永樂宮,這個可以理解,但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未見記載,也未見原匾,莫不是從1961年列入全國文保時開始改叫永樂宮的?應該不會,那個時候肯定已經被稱作永樂宮了。

進去之後才看見原永樂宮的大門,也就是外門。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這座大門頗有唐風,單簷懸山頂,屋頂坡面基本沒有弧度;只有一條正脊,沒有垂脊。簷柱上沒有斗拱,直接安裝屋頂樑架,枋柱間沒有雀替,而是非常簡單的加強三角支撐。整體是王府大門的形式,五間一啟,正門兩側牆上卻各開有一座隨牆門,很有意思。

大門右手立著一塊碑,這是50年前運動中所立,嚴正宣告此永樂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塊碑也是文物了。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為了不讓低飛的燕子來做窩,保護上層木製結構,在樑架下面裝了紗網,連鄭林先生題的“永樂宮”匾都罩在紗網內。這就是1963年搬遷竣工時的那塊匾,已經作為文物保護起來了。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進了大門是一條甬道,兩邊沒有其它附屬建築,就算有也不是原裝的。回頭看一眼大門後身。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前面才是永樂宮的山門。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這座山門已經是典型的宋代早期式樣,單簷廡殿頂,飛簷翹脊,灰瓦屋頂很矮,非常樸素的灰瓦屋脊,斗拱樑架屋頂。正脊比較短,大概相當於屋頂的三分之一。正脊上的鴟吻已經不是唐代的鰭形尾,而是龍尾;垂脊和戧脊上的脊獸非常小、幾乎看不出來。宋晚期到明之後,廡殿頂的正脊更長,差不多是屋頂的將近二分之一,屋頂也更高、脊獸更大,比如故宮太和殿。這裡的屋頂上沒有天花,直接露明,罩著防鳥的紗網。既然是山門,那就應該有門神,應該是在大門兩邊的神殿內,道教的門神應該是青龍和白虎。門殿開了三間門,棋盤門扇。門前不是踏跺,而是垂帶漫道。

正門上檻掛著一塊“無極之門”匾。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這塊匾非常珍貴,因為上面的小字記錄了很多信息。按照上面的記載,這座門是契丹裔太原人石抹不老的夫人馬氏捐建的;石抹不老是元初忽必烈時期的三品官員,相當於萬戶侯。題字的是相當於副宰相的二品官商挺,號左山老人,雖是業餘書法家,但筆力很強,後面大殿上的匾都是他題的。這座門是元代至元31年(1294年),就是忽必烈去世那年,有少府監梓匠建造,說明是官建。

山門之內第一座殿就是正殿,也就是三清殿,從山門到此有疑似月臺直通。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這是永樂宮規格最高的大殿了,還是單簷廡殿頂,彩色琉璃瓦屋頂和浮雕屋脊,屋頂有聚錦。垂脊有正規的琉璃脊獸,戧脊沒有,但是戧脊下有琉璃端獸。這座大殿的臺基可真是夠高的,得有七尺高。臺基正面中間是一段漫道,兩邊還有兩段。臺基下有一對石獅,宋代式樣,男左女右。石獅後面各有一座香爐,很古樸。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相當大。正面中間五間是隔扇門,門扇之上有格柵橫披,橫枋和柱頭上都有木刻浮雕,這是晉派裝飾。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站在殿前月臺上往山門觀望,頓覺自己很威嚴。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看看隔扇門、立柱,很工整,也很樸素。五抹隔扇,“亞”字形欞花,這是祭祀殿堂常用的欞花,可能來自殷商開始的王公墓平面。裙板上只有一圈雲紋包袱皮,裡面並沒有刻花。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看看簷下,斗拱結構,照著紗網。中間掛著“無極之殿”匾,也是商挺的筆跡。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駢腿進入殿內,非常寬大,原來沒有前金柱,這是宋代的“減柱法”,去掉前金柱增大空間。為了減緩壁畫褪色,所有的窗戶都被遮上了,只能從門口進光,要過一會兒才能適應殿內的黑暗。殿內不能拍照,利用網絡搜圖功能請來幾張圖片。看看神龕前的蟠龍藻井。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殿內神龕祭祀的是三清像,就是玉清天尊、上清天尊和道德天尊。塑像已經沒有了,現在掛著三幅畫像。

永樂宮裡最吸引人的是牆上的壁畫。三清殿裡四面牆上佈滿了壁畫,描寫的同一個場景,就是諸神朝謁元始天尊。全真派崇信太上老君,而三清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元始天尊為三清之首。這些壁畫上的神中有8位主神,形象高大,腦後有光圈。就像下面這裡面,後面的是金母元尊,前面的是木公。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由於年代久遠,而且作者都是民間畫家,用的也不是最好的顏料,牆上的畫都有褪色,看上去不是很鮮亮。下面是太乙天尊。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后土皇帝。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玉皇大帝。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南極大帝。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北極大帝。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天皇大帝。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朝謁隊伍的最前面是二位頭牌,一位是青龍。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另一位是白虎。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還有其他諸神。天蓬元帥。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太陽神。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太白金星。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整個壁畫上人物眾多,神態、表情各不相同。連續的長線條勾出輪廓,然後填充顏色;斷續線條表示服飾的褶皺和麵部細節。主神面部和服飾線條採用了瀝粉堆金,形象更突出。所有人、物可以看出前後位置關係,但是沒有虛實之分,主次是靠形體大小區分。可能是由於採用礦物顏料,顏色有限,色彩對比並不突出。整體看上去有點嗚嗚洋洋一大片的感覺,非得湊上前去仔細揣摩不可。這裡的壁畫是民間畫師所作,而且不是一個人,所用的顏料當然也不是很高級,很多地方有大片褪色。這座大殿裡面的壁畫是中國保留至今最大規模的古代殿堂壁畫,雖然是宗教壁畫,但畫的都是中國的神,很有中國的特點,讓我們對元代漢人模樣和穿戴有了一個印象。北京法海寺裡也有這樣的壁畫,殿堂沒有這裡大,所以壁畫的規模也就比這裡小。法海寺壁畫是明代正統年間,比永樂宮晚了一百多年,壁畫保存得要好很多。法海寺是皇家壁畫,畫師水平更高一些,顏料也更高級一些,大量採用了瀝粉堆金畫法,畫作更持久。法海寺壁畫是佛像,裡面有少量的俗人,員外、舉人之流,可以看見明代的風土人情。總體上說,法海寺壁畫更精細、飄逸;永樂宮壁畫更威嚴、渾厚。

三清殿後面是月臺直通後殿,後殿是純陽殿。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純陽殿比前面三清殿規格稍低,琉璃瓦單簷歇山頂,面闊只有五間。殿內有一座四柱神龕,龕內祭壇上原有呂洞賓塑像,祭壇前是鬥八藻井,平棋天花。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純陽殿供奉的是呂洞賓,牆上的壁畫描繪了呂洞賓一生的故事,類似於佛陀八相圖。呂洞賓,道號純陽子,被全真教奉為始祖,他就是永樂鎮本地人氏。呂祖生於唐代貞元年間,就說是公元800年吧。傳呂祖攜香降生,有鶴來儀。少敏,中進士,居官N年。為躲戰亂,入九峰山,居於洞,自號洞賓。受火龍真人傳劍法、鍾離權傳道法。黃粱美夢說的就是呂洞賓做美夢,鍾離權在旁邊煮小米加步槍飯,夢醒時分飯未熟,此後被鍾離權度入道。北宋時期,呂洞賓受鐵柺李之邀赴石筍山之會,加入八仙之列。呂祖文章略有傳世,多為詩詞歌賦,稱做呂祖寶誥,其中有“黃粱夢覺,忘世上之功名;寶劍光輝,掃人間之妖怪”。當年忽必烈敕令升級天尊宮為大純陽萬壽宮就是為了兼供呂祖。殿內神龕後壁畫即為“鍾離權度呂洞賓之圖”,就是下面這幅,也叫《鍾呂談道》,永樂宮所有壁畫中最傳神的一幅。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純陽殿後也有月臺,直通後面的重陽殿。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重陽殿的規格肯定要比純陽殿再低一些,上面是灰瓦單簷歇山頂,面闊五間,高度也有減低。

重陽殿是供奉全真派祖師王重陽和他的弟子七真人的,七真人裡就包括了丘處機。王重陽是咸陽的一個富家子弟,生於北宋末期戰亂中。為了抗金,他苦學各種本領,成為文武雙料舉人。南宋皇帝偏安一隅,棄北方百姓如敝履,王重陽抱負不得實現,胸中塊壘無酒可澆,便挖了一個墓穴住進去,叫活死人墓。七年後,修得高尚性情,出穴訪神。偶在街上見一對模樣一致的雙胞胎,頗有天神風骨。隨之,至街角僻靜處,拜授真,得。授真之人實為呂洞賓。後重陽修得真道,赴東海捉馬傳道,創北派全真教於齊魯,收七弟子。N年後,重陽覺將羽化而升,招眾徒命其承志傳道於天下。遂返鄉,於途中得道昇天,弟子將其遺蛻葬於一庵中。至元6年(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封王重陽“重陽全真開化真君”。

重陽殿內也佈滿壁畫,描繪的是王重陽從出生到得道昇天的經歷。看看其中一個局部。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七:永樂宮


題註上寫著:三師勘符。祖師羽化,賓禮既終,嗣教丹陽先生率丘、譚、劉三友入關,謁和玉蟾、李靈陽。這還是宋代民俗畫風,適用於永樂鎮這等官家不入之地,雖是元畫,卻有宋代官帽出現。畫作績效平平,頗有敷衍痕跡。純陽殿中壁畫不僅褪色,還有一些脫落;重陽殿內壁畫脫落更甚。

慕永樂宮及其壁畫已久,今雨中觀之,更覺滄桑。元代建築仍循宋制,這永樂宮便是頂級村野宮殿,不輸府衙;更有如此大幅壁畫,亦神亦人,只可仰視,不可不嘆。嗟夫,壯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