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被譽“華夏第一寺”珍貴元代佛像工藝已失傳


河南洛陽,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這座有著15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是中國建都歷史最長、朝代最多的城市,歷史底蘊極為深厚。位於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的白馬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素有中國佛教“祖庭”之稱。

西天取經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而白馬寺的建造也正源於此。東漢永平八年,漢明帝派遣蔡音、秦景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兩年後,二人用白馬將經書駝回。公元68年,漢明帝下旨在洛陽城郊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駝經”,取名白馬寺,從此“寺”成為中國僧院的統一名稱。

寺院現存遺址大多為元、明、清時期所留,漢代的臺、井至今仍依稀可見。白馬寺最高的清涼臺,相傳是漢明帝劉莊幼年避暑、讀書之處,後來二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中國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在此譯出。現存高臺為漢唐遺存,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


在通向“接引殿”的石板路上,擺放著一個巨大的鐵製仙桃,相傳能給人帶來平安吉祥,遊人經過這裡為圖吉利,總愛摸上一摸,千百年來仙桃已被摸得通體黑亮。其實這個仙桃是東漢時期的青石寶塔塔尖,塔身因年久坍塌,僧人們於是將塔尖放在了寶塔的原址位置。

白馬寺的寺址1900多年來從未遷動過,建築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寺院的天王殿後面是大雄寶殿,而白馬寺在兩殿之間還設有一座大佛殿。殿內供奉的佛祖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尊佛像,為珍貴的明代泥塑國寶。

寺內現存佛像百餘尊,多為元明清代所造。其中最罕見的,是大雄殿供奉的元代三世佛、十八羅漢和二天將像。這23尊佛像採用夾紵乾漆工藝製作而成,每尊佛像僅重5-8斤,用一隻手即可托起。它們原本收藏在故宮,曾受到慈禧太后的祭拜,後於1972年被調撥至白馬寺。


始於戰國時期的夾紵乾漆工藝,簡單來說就是:先用泥沙做成原胎,再用漆、麻、絲、綢將原胎層層裱裹,待漆幹後,描金繪彩,最後把泥胎取空。因此整尊空心佛像體積雖大,重量卻極輕。遺憾的是,這項工藝在元代就已失傳,如今國內夾苧乾漆工藝製做的佛像僅存28尊,極為珍貴。

在白馬寺的外國佛寺展示區,陳列著泰國、緬甸、印度等國的佛教建築。上圖中的圓頂佛塔,其原型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為安置佛陀舍利,在佛教聖地桑吉建造的佛塔。這座神聖的建築吸收了波斯、希臘的建築及雕刻藝術,於198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