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百家姓》順序再次重排,首位姓氏1億餘人,趙姓還獨佔鰲頭?

文|新《百家姓》順序再次重排,首位姓氏1億餘人,趙姓還能獨佔鰲頭?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出自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以殺牲取血的古代盟誓的方式與群臣定立的盟約。

姓氏不單單指個體,很多時候指的是一個寵大的家族系統。高祖劉邦的盟約中指出,天下必須是劉姓的,若有人覬覦天下皇位者,合全天下之力討伐。

新《百家姓》順序再次重排,首位姓氏1億餘人,趙姓還獨佔鰲頭?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後邊還有兩句,“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如果異姓(非劉氏族人)之人自稱為侯,而不是被君王認可批准的,就要合全國之力出兵討伐並且將他誅殺。

由此可見,在古代的傳統觀念下,姓氏和家族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如《三國演義》中,為什麼曹操就被定性為竊取天下的“賊”,而劉備卻出師有名,他的姓氏和血脈佔了決定性的重要原因。

新《百家姓》順序再次重排,首位姓氏1億餘人,趙姓還獨佔鰲頭?

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所以,在古代如果有一個和當時政治環境相合的姓氏,很有可能就比別人的起點高、成就大。即便是《百家姓》的排序也是有政治因素的,當然還有當時社會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因素。

《百家姓》中前四個姓氏是趙、錢、孫、李,而在近年來,排在前列的姓氏不斷地被更換和刷新著。之所以變換的原因,是因為姓氏排序的考核標準,是以所屬姓氏的人數來衡量的。

如1987年、2006年、2015年的新百家姓,名義上前三位排序是李、陳、劉;2007年、2013年、2014年的新百家姓,名義上前三位排序是李、陳、王。

而在2019年,新百家姓前二十位排序,“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其中王姓達到1.015億人。

新《百家姓》順序再次重排,首位姓氏1億餘人,趙姓還獨佔鰲頭?

《百家姓》

在新的排名序列中,“名義上”三個字顯得尤為突顯,就是說這種排序具有著不確定性和短暫性。在這種情況下,待百餘年後人們在回顧姓氏排名的時候,無論這個姓氏佔據首位多長時間,所屬人數有多大,這樣的百家姓永遠也無法與北宋版本的《百家姓》相提並論。

因為排名、數字再好看,也終將是數據而已,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歷史作為底蘊,時間經歷的再長久,也是蒼白空洞的。

“天下孔孟是一家”,表面上雖然體現的是姓氏,其實它更多強調的是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姓氏只有像這樣有深遠指代的情況下出現,才能引起人們有深入研究和學習的慾望,才能讓心靈有滿足感的衝動。

新《百家姓》順序再次重排,首位姓氏1億餘人,趙姓還獨佔鰲頭?

天下孔孟是一家

隨著時代的發展、朝代的更迭,北宋版本《百家姓》流傳至今,仍然被很多人推崇和喜愛,即便有更改和填加也是相當慎重的,特別是百家姓開頭姓氏趙、錢、孫、李的排序未曾被人改動過。

由此可見,《百家姓》的編寫是有著相應的歷史情況,和配套的文化體系的,保留它的價值體系遠遠大於改變後的價值和意義。

整篇作品共計564個字、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這就是原始版《百家姓》的相應數據。

如《三字經》一樣,後世之人也只是做了一些補充和整理的工作,將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內容體現的形式上,來幫助人們做到對內容更好的理解和吸收。

新《百家姓》順序再次重排,首位姓氏1億餘人,趙姓還獨佔鰲頭?

《百家姓》深受人們喜愛

《百家姓》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流傳極廣、影響極深。它在歷史、文化、文明的背後,還有著一條脈絡之路,人們都有追“根”溯源的一種本能意願。

如,秦漢時期有項羽舍戰略要地咸陽,而回歸故里彭城,原因卻是“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無論是別人設計項羽也好,還是他有更深遠的意圖也罷,都不能否定他內心有著故里的情節。

還有近些年來,更是有很多臺灣的同胞回到國內尋找親人,或者說是尋找自己的根。所以,《百家姓》在歷史的不斷衍化中,為人們尋找宗脈源流,建立宗脈意義上的歸屬感,幫助人們認識傳統的血親情結,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據。

新《百家姓》順序再次重排,首位姓氏1億餘人,趙姓還獨佔鰲頭?

追“根”溯源

​《百家姓》、《三字經》和《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在當今社會文化中,它們更被稱為中華文明瑰寶級的文化作品。

老子曾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知識、文化的學習與掌握,並不是越多才越好。如果能在一個字當中有深刻的領悟、並體會到作者用意的深邃,推而通之、通而廣之,這又何嘗不令人歡喜,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