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最高的華人大師:上一秒法國人朝他吐口水,下一秒就為他歡呼

情商最高的華人大師:上一秒法國人朝他吐口水,下一秒就為他歡呼


1、

情商最高的華人大師

1985年,華人世界中最為著名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在巴黎的街頭小心翼翼地走著,一位認出他的法國婦女,朝著他的腳下,惡狠狠地吐了一口口水。

對於這樣的羞辱,貝聿銘在過去的一年裡已經見了太多,他在巴黎如同“過街老鼠”,只要他出現在公共場合,總會引來一片怒目而視。

貝聿銘是“挖了法國人的祖墳”了嗎?竟然遭受這樣“深仇大恨”的對待,在當時絕大多數的法國人看來,貝聿銘的做法無異於在法國人的“祖墳”上倒上一堆垃圾。

在前一年,貝聿銘受到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邀請,幫忙設計盧浮宮的改造重建項目。當時貝聿銘已經在建築界獲獎無數,被美國的普利策獎組委會評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可謂名滿天下。

但是,密特朗這次邀請貝聿銘,跳過了原本要舉行的“招標”程序,屬於直接委任,這已經讓法國人覺得有些不快了。還有就是貝聿銘的身份,他是美籍華人,和法國,和巴黎沒有半點關係,而現在卻要把盧浮宮的改造工程交給他來設計,就更讓很多人有意見了。這就好比如果中國的故宮要改造重建,領導們直接讓一個外國設計師來主持一樣,想必也會有很多中國人覺得有意見吧?

更為激怒法國人的是,在貝聿銘交出的設計方案中,居然要在盧浮宮的入口處蓋一座金字塔,還是玻璃材質的。這個方案被媒體報道後,立即遭到了眾多反對的聲音。法國報紙以“死亡之家”為題來報道此事,說貝律銘的設計會讓盧浮宮變成一座墳墓,而且玻璃材質代表著美國流行文化對法國的入侵。


情商最高的華人大師:上一秒法國人朝他吐口水,下一秒就為他歡呼


眾多法國社會名流也對這個設計嗤之以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作者米蘭.昆德拉說這是“法國臉上的一道疤……新盧浮宮的建設計劃破壞了我們每天的遛狗路線”。

正是法國社會從上至下的對這個設計的反感,讓貝聿銘在起初的一年時間裡,每日受盡法國人的憤怒和嘲笑。

可是,貝聿銘不僅僅是一位建築大師,他還是一位情商超高的溝通大師。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他請法國總統密特朗幫忙,在電視上拿著一個玻璃金字塔模型對著觀眾進行解釋。他本人也想出了一套說辭,他對法國人說:“石頭金字塔與玻璃金字塔毫無關係,前者是為死人而建,後者則為活人而造,因此遊客不應該覺得進入到一個地下空間,應該感到寬敞和受歡迎,也必須用金字塔結構,因為這可以折射建築物的褐色石頭和巴黎的天空,這表達的是現代對於歷史尊重和仰慕”。


情商最高的華人大師:上一秒法國人朝他吐口水,下一秒就為他歡呼


正是這一番說辭改變了法國人的最初印象,接受了玻璃金字塔,如今,它和艾菲爾鐵塔一樣,成為了法國人最為自豪的地標之一。盧浮宮也因為有了這個玻璃金字塔,更是錦上添花,成為了遊客們打卡必到的景點。

“上一秒巴黎人還在對貝聿銘吐口水,下一秒就在為他歡呼了”。當然這只是個誇張的說法,我想表達的是:貝聿銘具備超高的情商和溝通技巧,而這種技能與他的身世和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2、

東方君子和西方紳士的結合

貝聿銘,祖籍江蘇蘇州,家族是當時蘇州最有財勢的四大望族之一。在貝聿銘之前,這個家族已經富裕了十五代人,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難得。

蘇州貝氏的先祖,是明朝中葉的醫藥商人貝蘭堂,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這個家族已經是蘇州四富之一。

今天我們去蘇州旅遊,像拙政園和獅子林都是必去的景點,這個獅子林就是貝聿銘小時候住的園子。貝聿銘的父親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創始人,多年後貝聿銘為香港中銀大廈設計大樓,也算是一段佳話。


情商最高的華人大師:上一秒法國人朝他吐口水,下一秒就為他歡呼


出生在這樣家境優渥的環境中,又是江南“讀書種子”的蘇州,貝聿銘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而且貝聿銘又是在民國年間長大,當時的富家子弟除了讀中國的經典,還要接受西式的教育,用心學習者往往都是既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又對西方文化如數家珍。

貝聿銘儘管出生在大富之家,但他並沒有成為紈絝子弟,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打下了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基礎,也因為出生於大富之家,除了“死讀書”,貝聿銘還早早學會了處理人際關係,見過的世面遠非一般中產之家能比,這些都為他日後成為一位建築大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的作用。

後來他在美國成名,許多人都覺得他的身上不僅有西方紳士的得體,還有著令人非常敬重的東方神秘氣質,其實那是美國人不懂,這種“東方神秘氣質”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儒雅之風。


情商最高的華人大師:上一秒法國人朝他吐口水,下一秒就為他歡呼


從1935年,18歲的貝聿銘去美國學習建築開始,他的成名之路也十分漫長。在美國的建築界摸爬滾打二十年,到了1963年,已經46歲的貝聿銘才贏來了人生第一次閃耀的機會。

那一年,美國已故總統肯尼迪的遺孀傑奎琳,為了完成丈夫的遺願,在哈佛建一個圖書館,找來了一些建築設計師們,希望從中挑選合適的人來操刀設計。當時貝聿銘並不出名,和傑奎琳先前拜訪過的比如密斯·凡德羅、路易斯·康這些已經被稱為大師的建築師相比,貝聿銘只是個無名之輩。

但是,憑藉著待人接物的超高情商和過硬的專業能力,貝聿銘最終還是打動了傑奎琳,將這個項目交給了他。

傑奎琳對記者說:“這是個非常動情的決定……我認為貝聿銘的想法完全正確。我不在乎他以前是否有過出色的設計,但是我相信他現在的才能。我羅列出了所有理性的原因,告訴自己選擇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但事實上,我的決策還是非常感性化的。他滿是自信,讓我想起了傑克(約翰·肯尼迪的暱稱)。他們是同一年出生的。我決定和他一起邁出大膽的一步。”


情商最高的華人大師:上一秒法國人朝他吐口水,下一秒就為他歡呼


這個消息轟動了美國,貝聿銘一下子稱為了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又過了將近十年,50多歲的貝聿銘終於邁入了美國公認的建築大師行列。

也許你會奇怪,為什麼要到那麼晚才算邁入了大師行列呢?因為建築這個行業有些特殊,一位能稱得上大師的建築師,必須要有極為深度和廣度的知識,別說大師,能夠在50歲之前成名的都很少,貝律銘還算是快的。


情商最高的華人大師:上一秒法國人朝他吐口水,下一秒就為他歡呼


3、

對命運,永遠謙遜

在許多人看來,成為了大師,被捧上了神壇,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就可以一勞永逸了,可是在貝聿銘身上,卻不是這樣。

首先,建築設計的成敗有許多方面的原因,有時候一些其他原因的失誤將會導致整個工程成為汙點。


貝聿銘一生最大的“滑鐵盧”就是漢考克大廈。1973年即將完工的漢考克大廈,出現了表面玻璃大量脫落的情況,儘管後來查出並不是貝聿銘設計的問題,而是玻璃本身的問題,以至於貝聿銘和玻璃製造商打起了官司,但這樣的情況在專業人士之外並無人理解,只會覺得是設計師的無能,成為了貝聿銘一生最大的“恥辱”。

另外,除了專業上偶然因素造成的“汙點”,讓貝聿銘這位大師變得謙遜的還有人生際遇。

上個世紀70年代,貝聿銘帶著夫人回到了闊別近40餘年的蘇州老家,見到了一群“穿著破舊藍黑衣服”的親戚們。和往昔貝家在蘇州的榮耀相比,天差地別。他後來說:“他們當中任何一個人可以使我,我可以是他們當中的任何一人,一切都是歷史的偶然”。

在經歷了這件事情後,貝聿銘對於命運更為謙遜了,他將自己的成功總結為兩個字:運氣。

在我們這些外人看來,貝聿銘不僅事業成功,而且家庭和諧,是華人之光和人生贏家,這都歸功於他的專業造詣和超高情商。

但是在貝聿銘看來,自己擁有的榮譽和地位,不過總是能在對的時間走到了對的地方。該留學的時候去了留學,該隱忍的時候就韜光養晦,該堅持的時候就矢志不移,該爭取的時候就全力以赴,而該為自己辯解的時候,就會講究方法。


情商最高的華人大師:上一秒法國人朝他吐口水,下一秒就為他歡呼


他這一生,躲過了大風大浪,乘得了助力東風,也經得住斜風細雨。

對於很多人來說,人生路上總是會出現錯的時間和錯的相遇,也許只是偶然的錯誤,就會徹底改變了一個人的人生。在時代的洪流和命運的捉弄面前,幸運兒是那樣的稀少。

而貝聿銘,在時代洪流裡,堅持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因此贏得了一些掌聲。命運是如此的垂青於他,一個人能夠如此過一生,難道不是極為幸運嗎?


情商最高的華人大師:上一秒法國人朝他吐口水,下一秒就為他歡呼

我是異史君,歡迎關注華人志,記錄500年華人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