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劉邦手下將軍,為啥韓信、吳芮、盧綰、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嬰、樊噲卻沒有被封王?

滴滴滴嘟滴滴滴嘟


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根本沒有任何還手之力。劉邦被打得實在沒有辦法,只能病急亂投醫。劉邦手下第一說客酈食其為劉邦出了一個分封六國之後的餿主意。雖然劉邦沒有看出是個餿主意,但是張良卻及時阻止了劉邦。張良明白清楚地告訴劉邦,不是不可以封王,關鍵要看依據什麼封王。當時情形下,最能夠激發鬥志的便是因為功勞分封。所有能夠幫助劉邦擊敗項羽之人,都可以在分封之列。最終劉邦先後封了多個異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分別為楚王韓信、韓王信、趙王張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等八個異姓諸侯王。劉邦通過異姓諸侯王最終打敗了項羽。為什麼封王的是這個八個人而不是劉邦手下的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呢。



劉邦分封的主要依據是因功封王,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我們可以把這個八個異姓諸侯王分一下類。

第一類:韓王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趙王張耳;

第二類:梁王彭越;

第三類:楚王韓信;

第四類:燕王盧綰。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周勃、灌嬰、樊噲等人沒有被封王。劉邦初期封王有一個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因功封王。如果想封王最起碼得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得有一支屬於自己的人馬。雖然這些功臣的功勞也非常高,但是這些功臣的功勞還沒有達到因功封王的標準,他們的功勞充其量也就是一個侯爵。劉邦基本上按照他們的功勞給予了相應的封賞。這些人沒有封王說明他們的能力和功勞真的不夠。如果我們讀史書可能會發現,樊噲、灌嬰周勃等人的功勞似乎也都不小。比如樊噲的總功勞為“斬首百七十六級,虜二百八十八人。別,破軍七,下城五,定郡六,縣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周勃的總功勞為“得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二千石各三人;別破軍二,下城三,定郡五、縣七十九,得丞相、大將各一人。”貌似功勞還可以,但是這些功勞,距離封王還有一大段距離,他們這點功勞夠封侯,但是絕對不夠封王。這些人也都是劉邦的嫡系部隊,他們在整個戰爭中這幾個人也都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他們的軍隊都來自於劉邦,他們都歸劉邦直接統帥,他們沒有任何獨立性。他們連一方統帥的都沒有擔任過,也沒有自己的力量,功勞又不夠,怎麼有資格封王呢?



劉邦眾多部將之中真正因功封王也就是韓信一人。韓信的功勞在整個楚漢戰爭期間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和他媲美。韓信的主要功勞有:1、在漢中為劉邦謀劃天下大勢。2、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採用這一戰術成功迷惑了三秦,最終一舉消滅三秦,劉邦得以重返關中。3、初敗楚軍。劉邦彭城大敗之後,韓信在滎陽,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使漢軍得到恢復發展的時間。4、攻滅魏豹。奇襲魏都安邑一舉消滅西魏國,並且俘虜了魏豹,消滅了劉邦東出的後顧之憂。5、背水一戰。井陘之戰中消滅了二十萬趙軍,殺死了陳餘,活捉了趙歇,一舉滅掉了代國和趙國。6、逼降燕國。大軍陳兵燕趙邊境,用政治手段逼迫燕國投降,成功佔領了燕國。7、攻滅齊國。在齊國打敗了龍且的二十萬楚軍,並殺死龍且。打敗楚軍之後成功滅掉了齊國。8、十面埋伏。垓下之戰設下十面埋伏成功狙殺了項羽。楚漢之爭期間,韓信先後滅掉了三秦、西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楚國等九個國家,堪稱大漢第一功臣。

楚漢戰爭末期真正掌握勝利天平的人不是劉邦和項羽,而是手握重兵的韓信。韓信當時向著劉邦則劉邦會取勝,向著項羽則項羽會取勝,自立為王則三分天下。劉邦其實最初並不想封韓信為王。韓信佔領齊地以後,請求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本來破口大罵韓信,但是迫於形勢只能封韓信為齊王。韓信也成為劉邦部將中第一個被封王的將軍,也是第一個真正因功被封王的將軍。大漢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分封他為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他不封王,當時天下便沒有人有資格封王。劉邦建立大漢之後,改封韓信為楚王。



梁王彭越跟劉邦的關係比較微妙,彭越其實一直都不算是劉邦真正的部下。彭越嚴格意義上說應該是一個合作者。彭越第一次和劉邦相遇便是合夥攻打同一座城池。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彭越並不在分封之列。但是彭越卻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天下再次大亂之後,政治上敏銳的劉邦意識到在項羽腹地的彭越是一支可以拉攏的力量。所以他派人送給了彭越一方將軍大印,彭越名義上也就成了劉邦的手下。後來彭越成為了魏王豹的國相,這也算是彭越的一次質的飛躍。整個楚漢戰爭期間,彭越就幹了一件事——破壞,歷史上也稱之為彭越撓楚。由於彭越的存在,項羽總是不能在前線專心致志和劉邦作戰。項羽不得不多次回軍攻擊彭越,當項羽大軍匆匆忙忙趕來的時候,彭越連打都不打就直接溜了。項羽是找又找不到人,打又打不了,只得一次又一次來個長途奔襲。這樣劉邦和彭越一個在正面戰場,一次在敵後戰場,打得項羽叫苦不迭。從而直接支援了韓信對項羽的戰略大包抄行動。垓下決戰前夕,劉邦被項羽再一次擊敗。劉邦想調動彭越和韓信前來合圍項羽。但是此時的劉邦既調不動韓信,也調不動彭越。為了調動彭越,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封彭越為梁王。彭越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能力,使得他成為僅次於韓信的第二號諸侯王。



韓王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趙王張耳屬於同一類,本來和劉邦一樣,都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或者諸侯王族。

韓王信本是韓襄王的後代。項羽分封的時候,封了韓成為韓王。但是項羽並沒有讓韓成回到韓國,後來乾脆殺掉了韓成。韓成被殺死之後,韓國就是失去了國君,韓國也就是等於再一次滅亡。韓王信率領軍隊略定韓地,韓王信很快就平定了十幾座城市,並且打敗了項羽所立的韓王鄭昌。韓地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劉邦為了拉攏韓人和韓王信,便立韓王信為韓王。即使劉邦不封韓王信為為王,韓王信自己也會以韓國王室的身份自立為韓王。韓王信被立為韓王之後,便一直跟著劉邦和項羽對抗,雖然期間曾經投降項羽,但是最終還是站在劉邦一邊。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立韓王信為韓王。

張耳本來也是一方諸侯,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張耳後來被陳餘打敗之後才投奔劉邦。劉邦派韓信和張耳兩人打敗了陳餘和趙歇,平定了趙地和代地。此後,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劉邦封張耳為趙王的原因一是為了利用張耳的威望安定趙地,二是張耳本來就是一股政治力量。



吳芮是英布的老丈人曾經率領一部分士兵和項羽一起入關。被封為衡山王都邾縣。楚漢戰爭爆發之後,吳芮在張良的勸導下,改為擁立劉邦。劉邦打敗項羽之後,吳芮和韓信等人擁立劉邦為帝,劉邦改封吳芮為長沙王。吳芮沒有投靠劉邦之前已經是一方諸侯王,吳芮也是以諸侯王的身份投靠劉邦,劉邦只是把他的改封為長沙王。

臧荼曾經參加鉅鹿之戰,且隨同項羽一共入關。項羽分封天下時,封燕國大將臧荼為燕王。韓信滅掉趙國之後,聽從廣武君李左車的建議,派使者說服臧荼歸降。劉邦繼續任命臧荼為燕王。

英布是項羽帳下第一猛將,參加項羽的所有軍事行動。為項羽立下汗馬功勞,項羽自然不會虧待這位勇猛的部將。英布被封為九江王都六縣。楚漢戰爭期間,劉邦派隨何勸服英布歸附,英布最後投降劉邦。公元前203年,劉邦改封英布為淮南王。英布和劉賈進入九江,策反了楚國大司馬周殷,之後又率領軍隊合圍項羽。



這幾個人其實嚴格意義上不是劉邦的手下,他們只能算是劉邦的合作者。他們和劉邦的關係更像是合作公司,劉邦只不過相當於是這些諸侯王的盟主而已。劉邦為了打敗項羽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力量,這些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就是劉邦拉攏的對象。如果劉邦不給這些諸侯王足夠的好處,這些人怎麼會願意背叛項羽。劉邦給這些人的好處就是保持或者擴大這些人的王位。劉邦暫時保住了這些人的王位,最終劉邦依靠這些異姓諸侯王打敗了項羽。打敗項羽之後,這些人擁立劉邦為皇帝。做為回報,劉邦通過法律的形式確定了這些異姓諸侯王的地位。

公元前202年,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擁立劉邦稱帝。劉邦稱帝后,再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這些人諸侯王的身份。



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內部最大的威脅便是異姓諸侯王。劉邦當皇帝之後,大部分精力也都放在擺平異姓諸侯王。劉邦在解決異姓諸侯王的同時也盤算著分封同姓諸侯王。劉邦若想分封同姓諸侯王,就必須要解決封王的標準。大漢建立前後,封王的主要標準是軍功。所有異姓諸侯王都有戰功做為依託。劉邦若想分封同姓諸侯王需要把封王的標準由因功封王變為因親封王。從因功封王到因親封王需要有一個過渡,試探一下群臣的反應,盧綰正好是個合適的人選。盧綰有一點功勞,但是他的功勞絕對不夠封王的資格。盧綰和劉邦的關係非常親密,又沒有達到血緣關係的標準。盧綰正好介於因功和因親之間。如果劉邦封了盧綰為王,天下沒有反應,他就可以逐漸封一些姓劉的且有些功勞的諸侯王。

燕王臧荼叛亂以後,劉邦看到了分封盧綰的機會。劉邦也明白盧綰的功勞還不足以封王,所以他要給盧綰一個立功機會。劉邦帶著盧綰踏上了平定臧荼的道路。做為叛亂者的臧荼,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劉邦和盧綰沒有花多少功夫就解決了臧荼。平定臧荼叛亂之後,劉邦立即封盧綰為燕王。劉邦封了盧綰為王,就等於告訴群臣我就是喜歡盧綰,我就要封他為王,即使功勞不夠也要封他為王。如果大臣們默認了,或者反應不大的話,那就正中劉邦下懷,他就可以逐漸封老劉家的娃為王。如果大臣們反應激烈,甚至引起兵變,他也可以隨時擼了盧綰。最終盧綰被封為燕王,也成為沛縣子弟中唯一個封王的人。


依稀說史


劉邦建國時,所封的王非常奇怪,那些死心塌地跟隨在他身邊的人,比如文臣中的蕭何、張良、陳平等人,武將中的周勃、曹參、樊噲等人,他對他們一個王都沒有封過。而他不喜歡的,討厭的,甚至有仇的那些人,他卻一連封了七個王。

說起來,他真正喜歡又封為王的。只有盧綰一個。不過,劉邦封盧綰為王,卻是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的一種行為。是因為當時燕王臧荼造反,被他平定下去以後,又實在不放心別人,才用了他最放心的盧綰去替代。否則的話,他也是不可能封盧綰為王的。而就算他是用盧綰去替代,盧綰也從他最信任的一個人,一下變成了最不放心的一個人,最後兩人反目成仇。

(劉邦劇照)

那麼,劉邦何以要做出這種反常的行為呢?

其實,我想說的是,劉邦壓根就沒想過要封誰為王。如果非要說他想封誰為王的話,大概他最想封的,就只有他的兒子們。

劉邦和項羽不一樣。項羽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但又是一個政治上的糊塗蛋。劉邦在軍事上比較一般,但政治上卻異常清醒。那時候他雖然和其他人一樣,舉起反對暴秦的大旗,致力於推翻秦朝。但是,其實他的偶像,恰恰是暴君秦始皇。

當然了,他也不是完全認同秦始皇。他對秦始皇沒有封他自己的兒子們為王,沒有加強皇族的權勢,最後造成秦朝被一個小小的趙高玩轉這件事情,是不同意的。

所以劉邦在建國以後,便開始努力剪滅他封過的那些王們,把他們都紛紛換給了自己的兒子。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劉邦既然要剪滅那些異姓諸侯王,當何以又要封他們呢?或者說,劉邦並不願意封王,最終卻一共封了七個異姓王,這是怎麼回事呢?

(韓信劇照)

實際上,這幾個諸侯王,大都是項羽封的。劉邦不過是予以承認而已。而劉邦的承認,也並不是痛痛快快地承認,而是無奈的選擇。

一、被逼。

被逼封王的主要是韓信,以及歸附韓信的臧荼、張耳。韓信打下齊地以後,想當王,便去信給劉邦說,他想在齊地當假王,好管理齊地。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明知道韓信是要挾他,卻也不得不答應韓信的要求。

與此同時,韓信又奏請封臧荼、張耳為王。這兩個人,因為是韓信奏請的,因此和韓信關係要更親近一點。後來,呂后處決韓信後,臧荼也是因為和韓信很親密,不得不搶先造反。

張耳情況特殊一些,那時候他已去世,王位是他兒子張敖繼承。而且張敖還是劉邦的女婿。但因為張耳的趙王曾經是韓信奏請分封的,劉邦對張敖非常不耐煩,造成張敖部下造反。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劉邦就是故意這麼幹的。

(張良劇照)

二、妥協。

作為妥協封王的,主要是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當時劉邦和項羽劃定鴻溝為界限,兩家握手言和。項羽回楚地,劉邦回漢地。這時候,張良和陳平對劉邦說,讓他乘勝追擊,不可貽誤戰機。劉邦倒是打起來了,可是韓信、彭越、英布他們不動。項羽反過來,又把劉邦圍困。劉邦不得不再一次承認他們王的身份,並且還給他們劃定了土地邊界。這樣一來,才調動了三人的積極性,參與到劉邦討伐項羽的行動中來。

由此可見,這兩個人被封王,主要是劉邦妥協的結果。

三、拉攏。

拉攏封王的,主要是長沙王吳芮和韓王信。這兩個人,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位置比較敏感。因此,劉邦覺得沒有必要和他們打,於是就採用拉攏的辦法,承認他們的王。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實際上這幾個諸侯王,沒有一個是劉邦願意封的。因此,最終剪滅他們,避免國家重新出現分裂,是必然的事情。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邦從一介秦朝小吏而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無論韓信、吳芮、盧綰、彭越,還是周勃、灌嬰、樊噲,他們無一例外都曾浴血奮戰,戰功赫赫。然而,劉邦坐定天下後,韓信、吳芮、盧綰、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嬰、樊噲卻沒有被封王,這是為什麼?

要明白哪些人封王,哪些人沒有封王的原因,就要搞清楚劉邦封王的依據是什麼。

首先,我們知道,封王、封侯,大封功臣,都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必然程序,都是安撫人心的必要手段。然而,王和侯,都是除皇帝之外的最尊貴的爵位、封號,尤其是王,代表著除皇帝一人之外的無上榮耀,正因為榮耀的無上,便不可能人人都封,或稍有戰功就封,所封者,必然是功勞最大,絕無僅有的幾個人,一塊餅要分個厚薄,才能顯示出厚的尊貴,如果厚的封多了,封濫了,那就和沒封一樣,反而引起功勞大者的不平。所以,封王依據,首當其衝比的,自然是功勞。

就功勞而言,韓信如果稱第二,估計沒人敢稱第一。韓信自從被劉邦拜為大將軍起,一路征戰,高奏凱歌,且白手起家,開闢了北方戰場,幾乎給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功勞之大,無人可比。所以,還沒等到劉邦稱帝,劉邦就在張良的建議下,封了韓信為齊王。

吳芮的情況與英布有點類似,是割據南方的政權,長期盤踞鄱陽湖與洞庭湖之間,做過衡山王、長沙王,軍隊眾多,勢力強大,先擁項羽,後擁劉邦,劉邦打敗項羽後,吳芮是集體勸進者之一,以資格和功勞,吳芮自當封王,而且,他本來就是長沙王,不過再是劉邦再承認一下而已。

從韓信和吳芮的情況來看,封王有時候還含有妥協與收買的因素。例如韓信,他打下趙、代、燕等國後,齊國也差不多打下了,韓信便請求劉邦封他假齊王,好對付齊人,和南邊的楚國,劉邦當時正與項羽對峙,焦頭爛額,對韓信的要求非常不滿,但沒法,南方正吃緊,北方不能亂,於是妥協了,封韓信為齊王。

吳芮雖沒這麼激烈,但也是收買與妥協,吳芮擁數萬雄兵,稱雄於南方,吳芮既服從劉邦,這塊地方在名義上就是劉邦的疆域,順水推舟封吳芮一個長沙王,那是一本萬利的事情。

而彭越呢?那是在垓下之戰最緊要的關頭,劉邦與項羽決戰,到了要關籠打虎的關鍵時刻,但彭越在梁地,遲遲不來,後來劃了一大片國土給彭越後,彭越才來參戰,甕中捉鱉,終於打敗項羽。而且,彭越是較早支持劉邦的,在劉邦處於劣勢的時候,他依然跟隨劉邦與項羽鬥爭,他的作用很關鍵,封王也在意料之中。

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劉邦封王,除了功勞之外,還有一個想早點結束戰爭坐天下的心理,把韓信、吳芮、彭越這些諸侯封為王之後,有利於戰爭的早早結束,否則,其中隨便哪個一反,又要打個三年五載。

而周勃、灌嬰、樊噲等人,雖然是劉邦早期的部下,戰功也不小,但一方面從功勞和作用來說,不及韓信、彭越等人,另一方面,這些都是自己的宿將,不是地方軍閥,也就無須妥協,封個侯,也能對付得了,因此沒封王,只封侯。

唯獨一個盧綰,是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發小,還是同學,關係太好了,劉邦後來給他封了個燕王,這是劉邦封王過程中,唯一表現出了私心的一個人。


帝國的臉譜


封王是政治妥協,政治協商,是盟友。

十大元帥會進政協嗎?國母宋慶齡那是永遠的大姐。

然後,自己人關起門來過日子,封什麼不重要。

韓信,吳芮,盧綰,彭越這些人人家有自己的基本力量的。

周勃,灌嬰,樊噲這些人是劉邦的基本力量。

國家的政治體制其實已經確定,那就是郡縣制,內幕消息哦,凡是自己人都心知肚明的,不要指望封王了,有待遇有位置足以了。

雖然,政治體制已經確定,可是工作還是有阻礙的,有些人,舊的羈絆太多,舊的思維還在,走不進新時代,不願意領工資,喜歡裂土封王,喜歡上交貢品!

就是說,希望把財富抓在自己手裡,看自己的高興或者需要,決定上交財富多寡。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還是得忍!人家有資本嘛!先封個王吧,徐徐圖之。

徐徐圖之,反正我也是有基本力量的惡人,怕你不成?

於是,無王位可以食邑嘛!讓自己的基本力量不慕虛名給足實利。

至於,那些王爺們,給他們一個虛名,再派些人去搗亂就是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劉邦最初分封的七大異姓王,都是在楚漢戰爭進行之時,一部分是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也就是拉攏一切能拉攏的力量對付項羽,還有一部分是無奈之舉,不封人家為王人家就可能自立為王了。唯一一個楚漢戰爭結束後封的異姓王,則是為了他之後封劉氏為王做鋪墊的。

至於說周勃、灌嬰、樊噲一流,都是豐沛集團老鄉出身,屬於勤勤懇懇給劉邦打工的,封侯就已經是戰爭紅利了,沒有必要再封王給自己添堵。

項羽封的十八路諸侯

韓王信 立其以安諸侯之心

第一個被劉邦封為異姓王的是韓信,為區別淮陰侯韓信而都稱之為“韓王信”。

漢王至河南,韓信急擊韓王昌陽城。昌降,漢王乃立韓信為韓王,常將韓兵從。

當時劉邦剛定長安,東出與項羽奪天下。出了秦舊地就是韓國舊地,當時韓王成被項羽給弄死了,韓國一地就成了無主之地。

韓王信最後逃亡匈奴

項羽隨意殺戮諸侯王的的行為讓其他的諸侯王都很惶恐,一時人心思動,根據這種形勢的需要,劉邦就將手下的無名之輩韓王后裔韓信封為了新韓王,等於是告訴大家我漢王仍是支持分封制的,並且準備和大家一起討伐無道的霸王,以安各方諸侯之心。正是有了這一面旗幟,項羽分封的魏王豹等人紛紛前來與劉邦會師,竟然直接掏了項羽的老巢。

長沙王吳芮 與劉邦共入關中

吳芮是被越國滅掉的吳國王室後裔,秦末吳芮也揭竿而起,後劉邦攻關中,走南陽,吳芮派麾下大將梅鋗隨同一起入關。

及項羽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諸侯,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

項籍死,上以梅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芮,徙為長沙王,都臨湘。

吳芮的王是項羽封的,所以和劉邦是一個級別的,兩者算是同盟關係,所以封王時自然少不得封吳芮,因為長江中段以南的廣大地盤是需要一個能鎮住百越諸蠻夷的人駐守的。

趙王張耳 韓信給捧上王座

張耳也是項羽封的諸侯王,為常山王,結果對童年好朋友陳餘給揍了,張耳就投奔了劉邦。當時正趕上劉邦派韓信攻略大河之北,需要對當地熟悉還有名望的人,於是張耳就跟著韓信出征了。

韓信平定魏地後又平定了趙地,

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劉邦當時正在跟項羽在滎陽一帶死磕,根本顧不上其他六國地盤,於是順水推舟就讓張耳當了趙王,免得趙地有所反覆。

燕王臧荼 韓信傳檄而定

臧荼本是農民起義軍韓廣的將領,韓廣被擁立為燕王后,派臧荼前去與項羽會和,然後臧荼就隨著項羽入了關中,項羽分封時,則把臧荼封為了燕王,隨即臧荼滅了韓廣,全取了燕國和遼東。

本來燕國偏遠沒有加入中原大戰,可是韓信卻直接打到趙國了,

“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至梟騎助漢”

燕國偏遠,又有北方民族之患,中原沒拾掇完之前,臧荼這個燕王位還是穩當的。

劉邦分封的異姓王

淮南王英布 從項羽手裡挖來的

英布是吳芮的女婿,沒想到楚漢爭霸時,翁婿二人分屬兩個陣營,英布被項羽封為九江王。

英布這個人其實挺莫名其妙的,先是聽從項羽的吩咐殺了義帝,本來應該跟項羽拴在一起了,可是當項羽需要他出兵的時候,他又敷衍了事。

這時候劉邦派使者找到了他,說你這坐山觀虎鬥就是取死之道,怎麼也得站一邊才行。又說項羽為人要是打贏了漢王,那麼還得被天下諸侯攻打,早晚是個死。只要你出兵牽制楚軍,漢王幾個月就能嬴。

英布一聽就同意了,但是不想透露風聲。劉邦的使者擔心英布反覆無常啊,於是就直接把也在英布處的項羽使者給殺了,就這樣,英布起兵反楚。

布遂剖符為淮南王,都六,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皆屬布。

劉邦封英布為王純是挖項羽的牆角,也是想讓天下人看看,跟著我劉邦是有出路的。

楚王韓信 不封他項羽就該封他為王了

韓信一路之上又是立了趙王又是降服了燕王的,說他不想為王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滅了齊國之後,坐擁富饒齊地,他就告訴劉邦自己想當假齊王。

韓信直接或間接地立了四王

劉邦一看韓信這是趁火打劫啊,破口大罵,幸虧被謀士陳平等攔住了,說您現在還管得了韓信?趕緊善待他,不然有變就晚了。

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韓信卻有擁兵自重邀功請賞之實,但是劉邦這時候也沒辦法啊,他自己是真打不過項羽,如果韓信真是自立為王了,那他就沒了北方的援軍,甚至緩過一口氣的項羽能直接把他這個漢王給滅了。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終於是憑著韓信等人的助力滅了項羽,劉邦還有什麼可怕的,直接奪了韓信的軍隊,把他改封為了楚王。

梁王彭越 向韓信學習

彭越是這些人中最正宗的農民起義軍或者說強盜,屬於那種自己玩的,秦朝滅亡之後,彭越因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沒有幫忙,所以還是一個造反頭子。

項羽這種貴族出身的人是瞧不上佔山為王的彭越的,但是劉邦看得上彭越手裡的萬餘人馬,於是讓彭越當將軍。

彭越大概是覺得終於有人賞識自己了,就跟項羽打起來,正規作戰他不行,但他游擊戰打得好,把項羽騷擾得煩不勝煩。

劉邦被項羽大敗之後,就要求彭越來援助他。彭越這時候雖然已經是魏國相了,但他心中肯定是不滿的。韓國、趙國都有王了,怎麼魏國就沒有呢。他就告訴劉邦,說不行啊,魏地不太平。

張良於是就說了,韓信那邊是因為自立的事有些擔心,而彭越幫你折騰這麼久,你卻一點表示都沒有,他能滿意嗎?於是他給出了建議,

與此兩國約:即勝楚,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國;從陳以東傅海,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復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許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後,彭越和韓信果然都來了。

於是漢王乃發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會垓下,遂破楚。項籍已死。春,立彭越為梁王,都定陶。

沒有彭越這支打不死的小強一樣的游擊隊,後勤方面能夠得到保障的項羽,戰力絕對會再上一個臺階,所以彭越心中不滿是肯定的,而劉邦無奈之下也只能將其封王。

燕王盧綰 劉邦的發小、鐵哥們

盧綰是劉邦封的最後一個異姓王,他能當王完全是靠裙帶關係,因為他和劉邦從小就是鄰居,“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

鐵哥們盧綰最後也背叛了劉邦 客死他鄉

楚漢戰爭,盧綰出了什麼力,司馬遷沒提及,只是強調劉邦和盧綰的關係鐵,

“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綰封為長安侯。”

長安侯啊,漢朝最有名的城市可就是長安了。

後來燕王臧荼莫名其妙地造反,又莫名其妙地被平叛,於是就空出了王位。

高祖已定天下,諸侯非劉氏而王者七人。欲王盧綰,為群臣觖望。及虜臧荼,乃下詔諸將相列侯,擇群臣有功者以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盧綰,皆言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詔許之。漢五年八月,乃立虜綰為燕王。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為何一定要重新封個燕王呢?因為前燕王臧荼的造反實在是莫須有,而且竟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抵抗,當時可還有七王呢,誰不擔心劉邦是要亂扣造反的帽子。所以一方面為了安諸王之心,於是讓自己最親近的人當了新燕王。

讓一個德不配位的人當燕王,實則是劉邦的一次試探,因為他是想將劉氏子弟分封為王,拱衛四方的。而劉氏子弟又哪有什麼功勞可言。

從劉邦之後 草根也能逆襲為天子

在劉邦心裡,應該是將異姓王看成是潛在的敵人的,他自己能夠聯合諸侯王滅了項羽,那麼韓信之流會不會有朝一日對大漢動手呢。所以趁著他還活著,對異姓王舉起了屠刀。

昔高祖定天下, 功臣異姓而王者八國……鹹得裂士, 南面稱孤。見疑強大,懷不自安, 事窮而勢迫, 卒謀叛送, 終於滅亡。張耳以智全, 至子亦失國。唯吳芮之起, 不失正道, 故能傳號五世, 以無嗣絕, 慶流支庶。

在徹底剷除異姓王之後,全國54個郡中有39個郡分封給了劉姓王。中國王朝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

至於說周勃、樊噲等人,雖然是劉邦起兵的元老級人物,但是在楚漢戰爭中並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所以韓信在貶為淮陰侯後,”羞與絳、灌等列。”就因為功勞不是一個級別的。

而對於這些臣子,劉邦倒是很大方的,封侯一百四十多人,不過封侯再多,劉邦也不認為他們會有威脅,因為食邑最多的蕭何不過一萬多戶,也就是漢朝一個上縣的大小。


遼風物語


劉邦贏、項羽敗的眾多原因中——是否嚴格執行軍功爵律是長期被很多人忽視的原因

劉邦對軍功爵執行並不嚴格、項羽執行比劉邦嚴格多了。這就是《史記》中陳平、韓信說項羽摳門、劉邦大方的原因:

陳平說項羽摳門不大方賞賜爵位: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陳平說劉邦大方賞賜爵位:

“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

韓信說項羽摳門、不大方賞賜: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韓信勸劉邦不要學項羽摳門小氣: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但事實是:

韓信從項梁渡江時就跟隨:在項梁時代,一功未立——“無所知名”;項羽也算厚道,將絲毫沒有戰功的韓信提拔為郎中——竟然被日後的韓信諷刺為小氣:

“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

沒打過一次勝戰,卻埋怨項羽不重視自己——這就是項羽時代的韓信。

劉邦提拔韓信為大將,雖然給了韓信很高的地位,但軍權實際依然掌握在劉邦手中。雖然大將是韓信,但韓信手下都是忠於劉邦的將軍。

上有劉邦掌控軍權、下被劉邦下屬架空。這就是為什麼在彭城之戰前韓信只有暗度陳倉一個記錄的原因。劉邦雖然給韓信很高的爵位,但內心並不信任韓信:攻打關中、攻打彭城都是劉邦親自指揮。即便是韓信可以自己率軍攻打魏、代、趙、齊等國,下屬依然是效忠劉邦的將軍,韓信從來沒有擁有過效忠自己的軍隊。

劉邦甚至兩次奪取韓信兵權。第一次是假裝漢使者,第二次是假裝出遊。相比之下,項羽只有他被人揹叛,並無背叛他人的記載。

陳平和韓信一樣,看似得到劉邦重用,實則同樣不被劉邦信任:陳平效忠項羽時,還能率軍作戰,跟隨劉邦後,只能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不能率軍作戰。唯一一次讓陳平為亞將率軍,但還沒有來得及立功表現,就被周勃灌嬰等人反對而被罷兵權。


現在回到題目

軍功爵在秦漢時期是晉升的主要標準。劉邦和項羽都是以軍功爵來提拔自己的部下,唯一破例的是:韓信(封上將、封齊王都是違反軍功爵)、彭越(封梁王就是違反軍功爵)二人。

現在來看其他西漢異姓王:

英布、張耳、吳芮三人,和劉邦一樣,都是因為滅秦之功被封王,因此劉邦承認他們的諸侯王地位,不會反對。如果英布、張敖部下不反的話,二人的諸侯王不會丟。

韓王信,是劉邦在被封漢王時去漢中時答應冊封的,劉邦稱帝后封韓王信,也是履行諾言。但韓王信想要在西漢和匈奴之間採取平衡政策,被劉邦認為是背叛而國滅。

盧綰,是唯一一位西漢以軍功爵成為異姓王的諸侯王。《史記》記載:

“及虜臧荼,乃下詔諸將相列侯,擇群臣有功者以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盧綰,皆言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詔許之。”

不管西漢功臣們是真心也好,假意也罷,但事實就是:盧綰是公推的以軍功爵而成為諸侯王。

只有韓信和彭越是通過要挾劉邦得到了諸侯王地位,劉邦此後因此廢二人的諸侯王地位,並因此處死,不能完全說是劉邦的責任。

為什麼周勃、灌嬰、樊噲等不能封王。原因只有一個——軍功不夠。連軍功最多的曹參只能是齊國相國,周勃、灌嬰、樊噲有什麼資格要求封王。

另外,從商鞅建立軍功爵制,整個戰國時期,有哪個戰將可以通過戰功封王的?王翦父子、李斯等都不敢提這個要求,何況周勃等人。

綜述

秦漢時期,官爵的升遷主要是以軍功爵為標準,當然親信關係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基本上沒有無功而封侯的情形——除非是繼承。

劉邦部下蕭何、張良、曹參、周勃等人的封爵,都是以軍功爵為標準的,因此劉邦不會對他們有殺心——即便是面對在關中聲望高於自己的蕭何,劉邦還是選擇能忍則忍。

對於不是因軍功爵的封爵,劉邦並不信任他們,最終都剝奪了其爵位。韓信和彭越就是如此。

韓信、彭越在劉邦困頓時以要挾方式得到諸侯王地位,劉邦日後剝奪也是情有可原。

至於英布、張耳、吳芮三人的諸侯王地位,是因為滅秦之功而共同冊封的,劉邦承認其地位。

盧綰,一是通過軍功爵的推舉、二是劉邦想要樹立一個永不反漢的諸侯國,得到了諸侯王的地位。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我是歷史老斯基,前來回答這個問題。

被封王的這個幾個人,在楚漢之爭前後,都有自己的地盤和人員的,尤其是彭越,漁民水賊出身的梟雄,英布,戰鬥力恐怖的屠夫,被策反,然後攻擊項羽軍團。

韓信,頂級軍事家,戰功赫赫,不給封王,靠劉邦帶樊噲去打項羽,不被按在地上使勁摩擦嗎?

至於盧綰,吳芮,都是沒多少地盤的小軍閥而已,給封王,穩定住情緒,打下江山,挨個收拾。

二,

不造反也逼你造反,然後被曹參樊噲周勃等人帶隊幹掉。只有英布彭越才有資格讓劉邦親自出馬。

劉家有個原則,非劉氏不得為王。所以,那些被封王的人,同時也送了一道催命符。

三,

沒被封王的豐沛軍功集團,在《史記》上,位列世家,這意味家世有所傳承,一共三十篇 其中近一半是漢代功臣。吳泰伯,孔子,楚,晉,韓,趙,魏,等世代延綿的才被寫進世家。

同樣,蕭何,張良,周勃 ,陳平,曹參等功臣都上了世家。

而伍子胥,商鞅,王翦,白起,呂不韋這類牛人還是和淮陰侯,英布,彭越,盧綰這樣的人寫了列傳。





野生歷史老斯基


韓信、吳芮、盧綰、彭越這三個人被劉邦封為了王。

他們之所以被封王,有的人是因為功勞比較大,有的人是看出劉邦是潛力股,很早就幫助劉邦和項羽作對。有的人是和劉邦的私交比較好。

所以,在劉邦稱帝之後,他們先後都給封為了王。

我們一個一個的來說。

韓信和彭越,這兩個人在劉邦建立大漢的過程中立下了漢馬功勞,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劉邦的大漢天下。

我們都知道,在劉邦和項羽對峙的過程中,韓信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並且拿下了魏國、代國、趙國、燕國和齊國,最終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奪得天下。

正是因為大漢的三分之二的國土都是韓信打下來的,所以,劉邦打下江山來之後,他就把韓信封為了齊王,然後又遷為楚王。

因此,韓信被封為王是實至名歸的。

彭越對於劉邦來說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將領,我們都知道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差不多對峙了有三年的時間。

劉邦之所以能夠和項羽對峙如此久,一半的功勞是因為彭越。

因為騷擾項羽後方的正是彭越,在整個楚漢對峙的過程中,彭越就有多次斷項羽糧道的經歷。

關鍵是項羽對這個彭越也是沒有辦法,因為彭越就是游擊戰的發明者,只要項羽去找他打仗,他就找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躲起來。

到了項羽專門對付劉邦的時候,他在項羽的背後又出現了。彭越就是這樣擾亂項羽的後方的。

所以,對於這樣的彭越,項羽真的是有氣無處發。正是因為如此,彭越幫了劉邦大忙,在劉邦稱帝之後,把他給封為了梁王。

吳芮大家可能對這個人比較陌生,但是,他起義的時間比較早。吳芮是英布的老丈人,他一開始是跟著項梁起義的。

項羽滅秦之後,也把吳芮封為了王。可是到了劉邦和項羽對峙的時候,他選擇站隊劉邦這邊,幫助劉邦打項羽。

因為這個關係,所以,劉邦稱帝之後,也就沒有動他這個長沙王的頭銜。

盧綰是燕王,他這個王當的有點走後門。因為他是劉邦的鄰居,也是劉邦的發小,是從小和劉邦一起長大的。

盧綰在劉邦的起義過程中,並沒有什麼大的功勞,和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很多人都是沒辦法比的。

但是,就是因為他的關係和劉邦的關係比較好。劉邦當皇帝后,就讓他當了燕王。

周勃、灌嬰、樊噲之所以不被封王,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沒有那麼大,這些人不是在韓信的帶領下作戰,就是在劉邦的帶領下作戰。

也就說他們沒有單獨帶兵和項羽打仗,不像前面封王的彭越和韓信,他們都是一支軍隊的首領,這樣的人對劉邦的幫助是最大的。

周勃、灌英、樊噲等人只是聽從統帥的命令打仗,所以,他們的功勞相對來說要小的多,不具備封王的條件。

在一個他們也是劉邦的老鄉,劉邦的老鄉除了功勞不大的盧綰被封王了,其它的人都沒有被封王。

再說了封王的一般都沒有好下場,所以還是弄個可以世襲的侯比較實用。


不才講史


雖然都被稱作皇帝,但是劉邦和嬴政是完全不同的。劉邦這個皇帝卻沒有嬴政那個皇帝風光!嬴政做皇帝,只是換了一個稱呼而已!

劉邦卻遠遠沒有嬴政那麼風光。韓信、吳芮、盧綰、彭越等人被封王,周勃、灌嬰、樊噲等人被封侯。只不過是在確定誰吃肉、誰啃骨頭、誰喝湯。

劉邦這個皇帝只是做為頭號功臣的封賞!只不過是在從鍋裡撈飯的人裡面拿了最大的一隻勺子。

張耳、吳芮、彭越、黥布、臧荼、盧綰和兩個韓信,這八個被封為異姓王的功臣,都是和劉邦一起吃肉的人。

劉邦暫時還沒有實力自己吃肉讓別人喝湯,只能和他們一起分享那塊肉!

這些被封為異姓王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劉邦做皇帝之前就已經是王了。他們有的是在項羽分封之時就被封做了王,有的是在為了爭取他們攻打項羽時劉邦封的王。

像吳芮、彭越、黥布、臧荼這些人,其實都不是劉邦的部下,只能說是一起對付項羽的合作伙伴。

那個鑽褲襠的韓信,最初應該算是劉邦的部下,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擺了劉邦一刀,因此被封為了齊王。

不管怎麼說,到了劉邦登基為帝時,已經成為既定事實,也就不得不保留他們“王”這個待遇。

至於盧綰,則是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夥伴。盧綰從小和劉邦一起玩,然後又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獲得的功勞最多,因此被劉邦封為了王。多少有點劉邦想和他“同富貴”的意思。

對於這些和自己一起吃肉的人,除了吳芮之外,結局都不是很好。不僅肉吃不著了,連湯都喝不上了!

周勃、灌嬰、樊噲等人,都是劉邦自己的嫡系,也就是劉邦養的功狗。

等到處理完那些和自己分肉的異姓王之後,劉邦和他們訂立了“白馬之盟”。“白馬之盟”中約定:第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老劉家有肉吃,功狗們和他們的子孫就永遠能啃上骨頭。)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老劉家吃肉,功狗們啃骨頭,這個規矩不能亂。)

與那些異姓王相比,他們才是最大的受益者。雖然沒有能夠從劉邦口中分到一塊肉,但是卻始終能從鍋裡撈出一塊骨頭來啃。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劉邦手下八個“異姓諸侯王”,為什麼只有一個得以善終?

裂土封王確實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但是有命封王,也要有命享受。

劉邦確實是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但是看看這八個諸侯王,哪一個有好下場?

只有一個長沙王吳芮能夠倖存,善始善終。還是靠的鐵哥們張良,給他出謀劃策,將封地、兵馬都讓出去,減除對劉邦的威脅,才將劉邦的多次試探應付過去。要不是吳芮早早的就死了,也很難得到善終。

其實劉邦分封諸侯王也是迫不得已。因為劉邦本身就沒有項羽能打,你打不過項羽,再加上項羽的勢力也大。當時有十八路諸侯王都是項羽分封的手底下的親信。

所以,劉邦為了打敗項羽,真的是煞費苦心!劉邦為了將項羽麾下的諸侯王拉攏過來,人家本身就是王,不可避免的,肯定要給這些人封王。

楚漢爭霸過程中,還好,但是,等到項羽死了,矛盾又出來了。

這樣一來,劉邦手底下的兄弟就不樂意啦。尤其是以韓信為首,韓信感覺自己拼了命劉邦打天下,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這個也是事實。眼看著,劉邦為了拉攏項羽的手下,到處封王,自己立下這麼多功勞都沒有封王,當時就不樂意了!所以,劉邦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給韓信封了一個王。

開了這一個頭,劉邦下面那些野心勃勃的兄弟,就都冒出頭來啦,然後劉邦就一一給他們封侯。

這個時候,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劉邦心裡肯定不樂意了。

開始還好,等到劉邦稱帝后,就變得開始猜忌起來,不放心手底下的這幫老兄弟。於是,就開始御駕親征,將這些老兄弟一個一個都幹掉了。

反而是那些對劉邦忠心耿耿,並且沒有那麼多野心,或者是有野心,但是沒有那麼大的功勞的,只能封侯拜相的那些人,對劉邦的統治沒有威脅,還能夠得以善終。

或者說,那些劉邦看著不順眼的傢伙,都封王了,然後名正言順的幹掉了,真正的親信,想要留給後代的底牌,都封侯,保存下來了。

樊噲,就是在《鴻門宴》上,捨命救劉邦的樊噲。因為和劉邦一樣,都是呂家的女婿,劉邦害怕樊噲,會幫助呂家,外戚專權,想要把樊噲也殺掉。幸虧,劉邦先一步老死了,樊噲才逃過一劫。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就是曹操的老祖宗夏侯嬰。這個夏侯嬰,從沛縣開始就跟著劉邦,給劉邦駕車。一輩子給劉邦駕車,後來劉邦死了以後,給劉邦的兒子又駕車。夏侯嬰,就靠著駕車這門手藝,封侯不說,還當成了三朝元老。就是因為夏侯嬰對劉邦的統治沒有威脅。

後來,劉邦為了維護劉漢的統治,立下“白馬之盟”,凡是不是姓劉的,都不能封王。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