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在九龍坡區公安分局楊家坪派出所社區民警黃峰的工作中,沒有什麼驚天動地、以命相搏的事蹟。無非是別人一天說100句話,他要說1000句;別人每天走100步梯坎,他要走1000步;別人只關注與己有關的生活,他要關心個人生活以外無數人的家長裡短。


“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突如其來的疫情和前所未有的基層管理服務工作,對社區民警和居民都是巨大的考驗,社區民警除了做好排查等“規定動作”,更多是在“表格”、“數據”以外的延伸工作,是KPI之外“深不見底的良心活”,取決於一個基層工作者自己的“心理體溫”。小區居民說,黃峰的身份雖然是民警,但很多時候,他更像一個“心理醫生”:三言兩語,就把大家的心烘得熱熱的,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共克時艱 • 我們在行動

“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固執老人不是敵人,病毒才是”


新華春天是楊家坪街道新華三村社區最大的小區,該小區3000多戶居民,常住人口8000多人,大多是回遷的中老年居民,平日有聚集聊天、棋牌娛樂的習慣,同時,在信息獲得上不如年輕人及時。


有一部分老人性情固執,疫情期間仍愛扎堆坐在一起聊天,物業人員拿他們毫無辦法。負責該社區的黃峰接到了物業的求助,社區工作經驗告訴他,對這些在信息接納上有一定滯緩、性格又固執的老人,不宜採取強硬辦法,更多要發起“親情攻勢”。


“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有幾個孫子啊?”“現在身體還好嗎?”“如果被傳染了,或者被隔離了,也可能會傳染給家裡的孩子們,被隔離了那要很久都見不到他們……”大多數老人對子女後輩特別關心,總覺得自己一把年紀“得病就得病”,但是生怕孩子們有事。多跟他們聊幾句,瞭解到他們的情感軟肋,多一點耐心,再多教他們幾個在家裡就可以活動的老人健身動作,大多數被認為固執的老人也願意配合他。


“固執的老人並不是大家的敵人,疫情總會過去,生活還會繼續,如果我們在這個特殊時期,因為工作方式的粗放、僵硬造成人為對立,無論是警民對立還是群眾間對立,其實都會給未來的生活造成隱形傷害。”在疫情期間,黃峰要說的話反而要比日常工作多很多倍,更“囉嗦”。


“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黃峰說,整個警區和所里社區民警間定期會在一起交流工作心得,特殊時期的社區工作更需要一些變通,在一般性說服宣傳之外,需要更多的同理心。


共克時艱 • 我們在行動

“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既堅持原則,也體諒經營者壓力


按照公安部近期文件要求,執法過程中,要堅持寬嚴相濟,多一些柔性執法、說理執法和人文關懷。而這也一直是九龍坡區公安分局一直以來對社區民警的要求,在疫情期間的工作方式也是日常工作理念的一種延續。


新華三村內有一家小型超市,經營者有親屬從武漢回渝,雖然目前家中並未出現有人發熱等症狀,但按照要求應該自行在家進行醫學觀察,而經營者並未引起重視,超市還在繼續營業。得知情況後,民警黃峰和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勸導,老闆一開始不願意接受,以各種理由拖延關閉。民警就蹲守在超市,從經營者家庭的健康風險,一直說到如果社區發生大規模感染的責任風險,各個角度對其進行勸導教育。


“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超市不關門,民警就不離開。民警本身的“在現場”,也對過往群眾和小區居民是一種提示和勸導:不要聚集在此處購物。最終,經營者意識到,強行開張反而得不償失,自覺回家進行隔離觀察。


黃峰說,處理這類事件,需要民警多花一些時間和耐心,強制關閉當然也是一種措施,但能夠讓經營者主動關閉,而不造成敵意和對抗,也是為將來社區民警開展工作打下和諧的基礎。


共克時艱 • 我們在行動

“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24小時開機,給群眾多一點安全感


新華三村社區獨居、空巢老人較多,空巢老人最怕孤單,有些老人也很容易緊張過度。疫情對普通人的心理健康都是一種考驗,更何況對孤獨感特別強烈的老人。黃峰說,作為社區民警,這一階段的工作心得是,一方面要注重城市管理相關政策的宣傳教育,一方面也要及時向群眾宣傳科普知識,疏導恐慌情緒。比如老人沒有智能手機,就需要給他們親身示範怎麼洗手,糾正一些老人口罩佩戴的錯誤,疏導他們不要對新購買的蔬菜、日用品過分恐慌,過度清洗消毒。


“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這段特殊時期,有些平時與鄰居相處不太好的老人,因為焦慮,鄰里之間反而發生更多小摩擦小糾紛。其中個別老人,每天給黃峰打電話抱怨、傾訴,社區民警還要臨時擔當“心理醫生”。黃峰的手機24小時開機,群眾經常在晚上打來,無論是鄰里矛盾,還是吐槽傾訴,都儘量當個“知心大哥”。“因為被困在家裡,人和人之間更缺乏當面溝通,很多人容易有孤獨感,覺得被社會拋棄。所以對普通群眾多一點人情味,讓他們覺得社區民警手機隨時能打通,這一點會讓群眾踏實、放心,有安全感。”


“心理醫生”黃峰:24小時隨叫隨到,只為給居民更多安全感


疫情發生以來,黃峰細緻深入的社區工作得到了楊家坪街道的肯定,街道特地給派出所寫來表揚信,感謝黃峰“加班加點,隨叫隨到,每日24小時在線,並對群眾提供心理疏導”。


黃峰說:“其實社區民警做的都是些細碎的小事。硬性的條款是一把尺子,不能打折扣,人心也是一把尺子,有更寬廣更豐富的裁量,沒有考核,本質上就是自我考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