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龍遊:魚鱉蝦田中戲 新型種養模式樂農家

6月4日,浙江衢州龍游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於瑾介紹,屆時,農場的示範區將帶動周邊農戶,瞄準產業發展需求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目標,提升“稻漁共作”全產業鏈科技水平,進一步推廣龍游區域特色的新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

千百年來,由“森林—水系—梯田—山村”四度共構的農業系統,是龍南山區廟下梯田文化中大自然養育山民的生態鏈。長期以來,梯田種植效益低,山區農業形不成規模,立體種養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在多年的漁業實踐中,於瑾認識到,魚鱉蝦能疏鬆稻田表層而不損壞水稻根系,其排洩物又能補充稻田養分,如採用綜合種養模式,將一舉兩得、共作雙贏。

廟下鄉周家畈位於國家一級生態保護區六春湖的山腳,具有山好、水好、空氣好的獨特優越的生態自然條件。耕作用水來源於高山匯流而下的山泉水,清涼、甘甜、無汙染,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當地水質、土質各達到國家Ⅱ類標準,適合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從2015年開始,在縣水利局、縣科協等單位的號召下,廟下鄉周家畈一帶的農戶大膽嘗試,走上“一田兩用、糧漁共作,一田多收、強農富民”的精準扶貧探索道路,讓廟下這片古老生態的土地在推進五水共治的進程中煥發了蓬勃生機。

當中湧現的典型有周家畈種糧大戶龍游力君家庭農場的楊偉力、葉麗君夫婦。其在全縣流轉的承包田達840餘畝,廟下的梯田有570畝。經於瑾等專業技術人員的鼓勵支持,農場主劃出360畝開展稻漁綜合種養試驗,三類示範區分別為稻魚種養200畝、稻鱉種養80畝、稻蝦種養80畝。“5月底至6月中旬,秧苗移植大田15天后,可放養魚、鱉、蝦的苗,要掌握合適密度,早晚巡視,細心觀察它們的活動情況,並留意攔魚柵是否安全及田水的深淺。”新模式在力君家庭農場開展試驗後,於瑾和同事經常早出晚歸地深入田間地頭,悉心指導農戶進行科學管理。這幫紮根梯田的漁業科技人員,為當地農民探索種養高效新路帶來了轉機。

“一邊犁田耙田,一邊抓魚鱉蝦,稻漁綜合種養模式讓山民們的臉上笑容洋溢……”每到秋收時節,茂林修竹、風光旖旎的周家畈一壟壟梯田裡,農戶割稻、捕魚雙豐收的一幕幕喜人場景,吸引了許多六春湖景區的遊客前來觀光體驗,並爭相購買無汙染的有機魚鱉蝦,使示範區的畝產值達2.6萬元左右。

縣水產技術推廣站通過三年的示範推廣,農戶在“稻漁共作”模式中選擇了高價值的水產品進行綜合種養,主要有“稻田+小龍蝦”“稻田+鱉”等模式。新模式唱響了龍游漁業品牌,帶動了農業生產、農耕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觀光的共同發展,已成為推動當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新業態。“下步,有‘荷花之鄉’美譽的橫山鎮將發展‘蓮田+漁業’綜合種養模式,這是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成功基礎上的衍生。”於瑾信心滿滿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