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華陰五方

華陰是楊氏的再生地。楊氏先祖在仙峪避難,出山後建立晉公子宮,成為楊氏天下第一村的前身;楊氏莊園遍佈華陰,楊氏祖塋遍佈五方,號稱楊氏十八冢;歷代《華陰縣誌》,幾乎成了楊氏的家譜,楊氏名人之多,官爵之高,讓其他姓氏難望其背。

  我來到五方鄉,走近隋帝故里。

  五方,顧名思義,應是四通八達的意思。一條古道從甕峪裡伸出,通向商洛、湖北等地,五方就把持著這條交通要道的入口,因而成為貨物集散要地,可見位置的重要,可以想象昔日經濟的繁榮。

  在五方這塊土地上,沉睡楊氏的先祖。儘管現在已夷為平地,但昔日千畝沃野,卻散佈著高規格的墓冢,號稱十八冢。當然,遠遠不至十八冢。十八冢,只是比較著名的而已。如楊喜,在楚漢爭霸時,垓下之戰擊殺項羽有功,官封赤泉侯,與他同時的七個兄弟也官封將軍,死後就埋在這裡。楊喜的喪葬規格是比較高的,陳平為其書寫碑文,墓前置有石人石馬。楊氏家族從此青雲直上,後輩子孫以此為榮,尋根問祖,前來祭祀者絡繹不絕。

  我不懂風水學,但從楊氏先輩能選擇此處作為墓地,必定有他的真知灼見。不僅如此,北魏時期,楊播不知出於什麼考慮,在五方建起豪宅,後有花園,成為今日楊家城的雛形。奇蹟出現了,作為楊震的十四代孫的楊堅出生了,適逢北朝末年,群雄割據,篡位奪權、改弦更張的事件此起彼伏。危機四伏、魚龍混雜的社會局面為他施展自己的治國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提供了用武之地。於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二次大統一便在這位楊氏子孫手中完成。

  大凡一代英主的出生莫不充滿神秘的色彩。據《隋書·高祖傳》記載,楊堅的母親呂氏,於西魏文帝大統七年(公元541)六月癸丑之夜,生楊堅於馮翊般若寺,當時紫氣充庭。據說在生他的前夜,曾夢見腹內蒼龍盤踞。楊堅出生後,目如星斗,手有奇紋,細辨為一王字。父楊忠見其生相奇特,不知將來會成個什麼人物,於是就去求教僧人。有一尼姑從河東來,對楊堅的母親說:“此兒生來甚異,不可於俗間養之。”尼姑將楊堅舍於別館,親自撫養。一次,尼姑外出化緣,將楊堅交給臨庵居住的一家婦人照管。鄰居的婦人抱著楊堅玩,忽見堅頭上生角,遍體生鱗,嚇得大呼小叫,丟開楊堅,奪門而出。老尼姑正好此時趕回,抱起摔在地上的楊堅,忙說:“實在惋惜,驚我兒遲得幾年天下!”

  數年後,楊堅長大,老尼病故,方回到楊家。周武帝見他相貌魁梧,多次請人為他相面,相者都說他後有大福。一次楊堅在長江上行舟,晚上在船上夢見自己沒有左手,醒來後心裡很不是滋味。天亮後船行到武昌三十里的地方,見岸上有座寺廟,就登岸拜訪。寺廟狹小且破敗不堪,然而寺裡的老僧卻造詣頗深,在方圓很有名氣。楊堅便把夢中的情景告知老僧,老僧聽後,連聲祝賀:“恭喜,恭喜,先生夢無左手,實為獨拳,獨拳者,獨權也,先生日後定為天子。”楊堅統一了天下,登上皇帝寶座,為了感謝僧人的先見之明,便把老僧住過的寺廟改建為吉祥寺。

  楊堅憑藉父輩的勳業,14歲踏入仕途,16歲升為驃騎大將軍,封郡公。19歲被任命為隋州刺史。鮮卑貴族獨孤信看中楊堅氣宇不凡,把小女兒嫁給他。於是,楊堅和周明帝成了連襟。楊忠死後,楊堅承襲隋國公的爵號。公元579年,楊堅的女兒楊麗華被周宣帝立為皇后。楊堅成了今帝的岳父。婚姻關係把楊家與北周皇帝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為楊堅在北周政權中創造了特殊的有利地位。

  公元580年,楊堅以大丞相的身份輔政,控制了北周的軍政大權。在消滅了北周所有的殘餘勢力後,楊堅廢掉周靜帝自立,建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定都長安,稱隋文帝。之後,對陳國用兵,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自東晉十六國以來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和封建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改革官制,設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改革兵制,兵籍與民戶同隸州縣;改革刑律,制定《開皇律》,廢除酷刑;改革科舉制,正式廢除了歷代九品中正制。規定每州縣每歲貢士三人,以德才舉人。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整頓徭役與戶籍,統一錢幣和度量衡,帶頭厲行節儉。在位24年,革故鼎新,勵精圖治,政績卓著,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聖主賢君和著名的政治家之一,在楊氏氏族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以自己的治國齊家平天下的雄才大略、豐功偉績一舉登上世界名人的輝煌殿堂。

  可惜,楊家天下太短暫了。這是由於出了一個楊廣。楊廣乳名阿摩,楊堅次子。楊廣少年時,性聰敏,貌英俊,且能矯情飾行,沉著於外,勤於攻讀,文才又好,得到文帝及獨孤皇后的寵愛,開皇元年(581)被封為晉王,開皇八年(588)被任命行軍元帥,統兵南下,攻克建康,滅陳國。滅陳後,他嚴封國庫資財,絲毫不取,朝野稱其賢。仁壽四年(604),楊廣派親信於仁壽宮殺死了臥病在榻的父皇文帝,登上帝位,年號大業,史稱隋煬帝。

  楊廣即位後,營造東都洛陽,大興土木,先後徵集徭役200萬人修建宮殿和西苑。並以6年時間,開鑿大運河,開闢馳道。每項工程都迫使數十萬乃至數百萬人從事無償勞役。他三遊江都,三徵高麗,對當時和後世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以至後人在評價他時,往往毀多於譽。由於常年與后妃嬉戲宮中,不理朝政,國庫日空,橫徵暴斂,民不聊生,農民紛紛起義,大業十二年(616),煬帝逃奔江都(即江蘇揚州)。次年,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兵變,攻進宮室,隋煬帝被縊而死,終年49歲。

  儘管自古以來人們對隋煬帝的評價基本上否定的,認為他是一個窮奢極欲的封建暴君,是帝王濫用民力、荒淫無道的典型。但平心靜氣地看待他,就會發現在他的一生中,確實還做了許多好事,有的甚至是奇蹟:

  在平定陳國這樣大的戰爭時,年僅19歲的楊廣不但擔任了行軍主帥,而且還擔任50萬兵馬的總指揮。在他的指揮下,活捉了南陳後主,並殺了一批佞臣,平了三吳民憤,封存了府庫,分文不取,贏得了天下的好評。在突厥作亂時,他再任行軍主帥,使邊境得以平定。

  營建東都,促進了城市建設和商貿業的發展。東都規模宏偉,富麗堂皇,遷天下富商數萬家入東都,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確立了中心,也帶動了東西南北,促進了全國經濟的發展,把隋朝推到鼎盛期。

  修築了大運河,發展了水利事業。六年內分三期修築三條大運河,南北長達三千公里,連接了黃河、長江、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既灌溉了農田,提高了糧食產量,還使水上交通事業大大地發展起來。

  修築了長城,鞏固了邊防。在隋文帝修築長城的基礎上,於大業三年、四年兩次發丁120多萬人修築了長城,創造了安居樂業的環境。修築了馳道,全長達三千多里,寬一百多步,雖為皇帝巡遊,客觀上卻發展了交通。

  修訂刑律,放寬了刑罰,緩解了矛盾。

  此外,推行科舉制度,有利於選拔和使用人才;三次派遣大臣去臺灣,加強了對臺灣統治與聯繫,又帶去大陸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對臺灣的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係,有利於中日友好關係的發展。

  楊堅從五方走出,走向大隋帝王的寶座,走進了世界歷史名人的殿堂,與孔子同享殊榮;楊廣也走了,斷送了祖業,也斷送了自己的性命。一塊藏龍臥虎的寶地,曾將楊氏家族推向權力的巔峰,而一千多年後,地還是這塊地,只是昔日的繁華為黃土所掩蓋,楊氏雄風為風塵所埋沒,留給這塊土地的,是津津樂道的回憶,是難以挽回的繁榮,輝煌褪色了。

  好在華陰市楊氏文化研究會應運而生,追尋楊氏先賢的成長軌跡,梳理紛紜變幻的楊氏現象,以弘揚楊氏文化為己任,加強聯誼,招商引資,以期這塊輝映千古的楊氏祖地 重現光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