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性相近,習相遠”?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如何理解“性相近,習相遠”?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74集06 全文1696字,閱讀需5分鐘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九《論語》。


如何理解“性相近,習相遠”?

這句話意思很簡單,但是講起來卻不是很容易。孔子講“性”,在他三千弟子中能夠理解的人並不多。顏子“聞一以知十”,對孔老夫子所說的無所不悅、不違如愚,當然對於這個“性”能夠理解;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便明白是“忠恕而已矣”,曾子既然能夠理解孔子“一以貫之”的道,當然也能夠懂得孔子所說的“性”;子貢有自知之明,曾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子貢既然知道性“不可得而聞也”,這說明子貢對於“性”只能瞭解一部分,是登堂而未入於室。孔子為什麼“罕言性”、為什麼很少講性?那是因為懂得性的人很少,即便講了,常人也未必聽得懂。

如何理解“性相近,習相遠”?

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儘管古來有很多批註,但是在近代儒學大師李炳南老先生看來,卻都不符合孔子的本意。孔子之後,儒者研究“性”的觀點主要有三類:一是孟子的“性善說”,見於《孟子·告子》篇,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仁義禮智根於心”;二是荀子的“性惡說”,見於《荀子·性惡》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三是揚雄的“性善惡混之說”,見於《法言·修身》篇,認為人性是善惡混雜的,有善也有惡。修其善,就成為善人;修其惡,就成為惡人。那孔子所講的“性”到底是善是惡還是善惡相混?其實在《論語》裡,孔子只是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並沒有說明“性”是善還是惡。而關於這一章的歷代批註,也只有皇侃的《疏》沒有用善惡來解釋“性”。

如何理解“性相近,習相遠”?

跳出以善惡界定“性”的拘囿,實際上孔老夫子所講的“性”,跟佛家所講的“性”是一個意思,沒有區別。這個“性”就是宇宙的根源,一切萬法都是從自性中生出、變現的。但是後儒講性卻不一樣。為什麼?事實上,

“性”沒有兩樣,只是各人的學問不一樣,體悟的層次不一樣,理解的深度當然也就不一樣。

清朝有大儒曾說“吾學佛而後知儒”。什麼意思?就是說,他學了佛學之後,才真正弄懂了儒家義理。明末高僧蕅益大師也是如此,他在通過深入佛門教義大徹大悟後,又重讀《論語》,確實讀出了很多別人讀不出的味道,其所著《論語點睛》,的確有很多點睛之筆,有助於加深後人對《論語》的理解。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不僅僅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大大地提升了學者對於儒家思想的理解。

如何理解“性相近,習相遠”?

對於“性”,李炳南老先生援佛釋之,他認為孔子所講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所講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區別。佛家所言之“性”,是從體、相、用三個方面來解說的,即萬事萬物都有本體、現相和作用。

這個“體”就是本體,本體是空無自性、是性空、是真空。佛經裡面講的都是這個道理,譬如《大般若經》裡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也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裡有的是說“性”,有的是說“相”。

如何理解“性相近,習相遠”?

本體它是空無自性的,而這個“相”是夢幻泡影。有什麼人看過“性”?一般人都沒有看過性,但沒有看過並不等於沒有。如果說沒有,那就是落入了頑空。本性確實有,但是看不到。中醫裡有《藥性賦》,譬如說姜的性是熱,我們手握著姜,手不會發熱,是不是就能說姜無性了?不能。只要把姜煮熟,吃進肚子,身體就會感覺到熱。所以,萬法都有本性、都有體,只是看不見而已。但是這個“體”會現起各種形相,“相”就是現相。姜的性熱是看不見、摸不到的,但是姜所長的形相我們卻看得很清楚,這就叫體空相有。“空”不是沒有,“體”也是有,但是看不到、是畢竟空寂。這個“相”也有。

孔子的著述以及佛經都講善、講惡,但是這個善和惡並不是就體相而言的,因為“體”是空的,善惡便安不上。那“相”有善有惡嗎?譬如,刀是善是惡?子彈是善是惡?都不是。所以“相”也沒有善惡。可見,體、相都沒有善惡。但有了“相”,就會產生業用。這個“用”就是指作用。等“相”起作用的時候,才生出了善惡。譬如說刀子有作用,可以削水果,可以切菜,也可以傷人。所以我們是從作用上才分出了是善是惡。

如何理解“性相近,習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