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西方“海神”的對比,反映不同時代的需求與進步

一、西方海神

巴比倫人崇敬“艾亞”海神,她的形狀類似美人魚, 這是人民對於“海神”最早的想象,由於當時生產力落後,人們對於未知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

在人們有限的認知裡,“海神”應該是渾身長滿金色鱗甲,有著魚一樣尾巴,能自由遨遊於海面的神仙,可以隨意呼風喚雨,主宰人們的生死。

但是克里特傳說裡的“海神”就完全不同了,傳說在公元前3000年時,有個卓越潛水夫魯勞克斯,為了去浩渺的大海尋找秘密,勇敢的投入大海,感動了上蒼,至高無上的神賜給他一個海神的稱號,克里特傳說裡的海神更像是一個探尋未來的孩子,去尋找藏於海底的秘密。

而在西方神話裡,普遍認同的“海神”波塞冬,則是一位手持三叉戟,坐在銅蹄金髦馬駕裡威嚴的神靈。他的力量可以翻卷大海,無窮無盡的生命力與洪水相匹敵,他是大地的震撼者,是大海的統治者,其地位僅次於天父宙斯,他對於反抗的海怪、海神、人類、精靈都會進行殘酷的鎮壓,他是大海絕對的統治者。當“海神”波塞東掀起象徵權利的三叉戟時,大海為之震動,巨浪淹沒陸地。

從東西方“海神”的對比,反映不同時代的需求與進步

海神波塞冬


西方傳說裡的“海神”擁有絕對的權利,對於不遵守規矩者,“神靈”會對他們實行殘酷的鎮壓,不僅僅是“海神”這樣暴虐,西方神話中的宙斯手段一樣狠辣,曾經盜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希望為人類留下光明的勇士,就被“天父”宙斯所囚禁。

西方世界裡的“海神”,更加殘酷,也更加強勢,而且極具侵略性,“神性”裡擁有了“人性”的自私,也具有“人性” 中強權者的統治思想,西方的“海神”性格如大海一般莫測,這也和西方的政治文化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強權政治,對於反抗者的鎮壓總是不遺餘力。

二、東方“海神”媽祖,相比起西方“海神”波塞冬,更加柔和、慈祥


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也有一位與西方“海神”波塞冬相提並論的“媽祖”。

相對於波塞冬的暴虐,東方“海神”媽祖,更加柔和,也更加溫柔,她是和平且沉默的,默默的守護海上的漁民。

為什麼同是“海神”,東方大地上的神靈卻溫柔和平呢?而西方的“海神”更加殘暴一些呢?西方的神靈世界裡,神有“人性”,在西方的海洋文化中,其海盜精神,開拓精神,是貫穿始終的,在神秘的海洋裡行進,人類必然有徵服自然的心境,這時一個神話的形象就產生在人類的腦海裡,那就是可以掌控海洋秘密的“神”,於是一個勇敢無畏的,具有“人性”特點的“神”產生了。

而東方大地的“神”永遠和勞動生產緊密聯繫在一起,出海打漁,希望不要遇到危險,可以順利的進行打漁勞動,由於對於未知世界總有無數疑問,更遑論征服大海了,所以人類在進行海上勞作時,更加希望有一位保護神出現,這位保護神如母親一般寬厚仁慈,是海上的精神圖騰,於是一位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產生了,那就是東方大地上的“海神”——媽祖。

從東西方“海神”的對比,反映不同時代的需求與進步

海神媽祖

東西方神話,折射的是當時的生產力,以及人類活動的軌跡,是人類不斷認知世界而產生的事物,不論是西方“海神”,還是東方“海神”都是人類的征服世界的精神圖騰。

三、《山海經》裡的海神

《 山海經》作為一部志怪古籍,裡面就記載了“四海神”的樣子,人類早期對“ 海神”的想象,更加奇特,也更加超乎尋常。

“四海神”的形象反映了人類對於神的初始想象,以及對於神秘莫測的海洋世界無比崇拜與嚮往之情,《山海經》裡的“海神”是人類最原始的想象。

1、北海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

2、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 。黃帝生禺, 禺生 禺京。禺京處北海,禺 處東海,是為海神。

3、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4、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名曰弇茲。

綜合《山海經》對於四海神的描述,可以看出來,四海神都有人的臉、耳及足,神是具有人的特徵的,同時蛇也成為神的伴侶出現,神祗舞蛇成為一種常態,那麼這些早期對於神的描述可以看出來,在當時,人類以及蛇類,在原始時期都是普遍存在的事物,而且蛇在原始圖騰中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每一個神的原始形象都與“蛇”有莫大的關聯。

從東西方“海神”的對比,反映不同時代的需求與進步

蛇圖騰


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四海神靈的形象也從原始的形象演變成人神合體,以及完全凡人形象的“海神”。坎伯曾說:“鳥兒是人類心靈從大地束縛釋放出去的象徵,就像蛇象徵對大地的束縛一樣。”

原始的“海神”形象透露出人類對於大海的嚮往,以及對於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就連“海神”的形象都是和人類有些不同特徵的綜合體,會飛的翅膀,具有舞蛇的技能,都把對於神的想象濃縮在一個具體的意象裡,人頭人耳,鳥身,人類把最神秘的形象都集中在“海神”身上,這是因為先民對於大自然是敬畏的、神秘的,甚至是疏離的,沒有任何可以征服大海的信心,所以把“神”的形象樹立得陌生而奇特。

四、 另外一個版本的“四海之神”


先秦黃老道家名篇《太公金匱》中,明確提出“四海之神”的概念。

1、北海之神玄冥

《漢書揚雄傳上》:“帝將惟田於靈之囿,開北垠,受不周之制,以終始顓頊 、 玄冥之統。”玄冥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不僅僅是代表北海而存在了,他還代表水神、冬神、北方之神等等。到漢代,專指代陰間,九泉,也用於祭祀歌名。

2、東海之神句芒

句芒的形象與鳥有很大的關係,人類早期活動中,總有一個圖騰作為氏族的精神,或者神的化身,以保佑氏族平安順利。民間流傳,太昊做了東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屬神,他們攜手管理東方青土樹木的原野一萬二千里,其中就有東海,句芒作為東方“海神”並不僅僅是保佑海上平安,這只是一個“神”被人類的想象而賦予的職責而已。

農耕社會,人類對於自然的敬畏感,使得圖騰的作用極為重要,而句芒作為東方之神,管理的範圍不僅僅是海洋,還有整個東方,嚴格說起來,句芒的職責度更加寬泛。

3、西海之神,蓐收

蓐收的寓所在泑山,山之南有美玉,山之北有雄黃,泑山上可以看到太陽西沉的地方,管太陽西沉叫紅光,據說就是蓐收,泑山離西海很近,所以蓐收也管西海境地。

4、南海之神祝融

祝融本是上古火神,因為北水神王與火神祝融戰鬥,被祝融真火煉死。從此,祝融成為水火之神,也就是說,北水神王戰敗,祝融成為監管水火之神,因為他司南方,所以又有“南海之神”的美稱。

這些神話傳說裡的神,不論東西南北,都是守護一方安寧的英雄,用神力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和東方大地上的文化不無關係,勞動人民,更多的是農耕民族期望神靈保佑生產順利,收成豐碩的美好願景。

從東西方“海神”的對比,反映不同時代的需求與進步

五、海祭

《禮記》記載,周朝天子祭川,“皆先河而後海”——先祭祀黃河,再祭祀四海。”

因為當時封建王朝主要聚集在黃河流域,農業的發展嚴重依賴江河的灌溉,所以對於黃海洋依然是遙遠的想象,神秘的海洋依然讓人們敬畏,陌生。

對農業的依賴,對海洋的陌生,只把想象力集中在四海之上,海洋相較於陸地,更加不可操控,也更加陌生,甚至人們都不知道怎麼去利用海洋無窮無盡的資源,只能對著海洋遙遙“祭拜”。

關於“海祭”,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個叫阿美族的南洋族群,因為觸怒了神靈,受到神靈嚴厲的懲罰,神靈用洪水把阿美族的人類全部毀滅掉,只有一對兄妹在“海神”的庇佑下逃離了家園,漂流到臺灣島上,從而在這裡繁衍生息,兩位逃出生天的人,為了感謝“海神”的幫助,便在每一年逃離的登陸的日子裡,向“海神”表示感謝從而舉行了“海祭”。

從東西方“海神”的對比,反映不同時代的需求與進步

阿美族原住民

這個橋段還是很熟悉的,像不像《聖經》裡創世神話裡挪亞方舟的翻版,每一個地方的神話傳說裡,都有一段關於大洪水的記載,這也充分說明了,人類在某個時間段確實經歷過一場毀滅性的大洪水,有人活下來了,有人卻沒想熬過這次災難的考驗。

當然海祭不僅僅是阿美族才有的,所有靠海而居的人,都有“海祭”的習俗,比如卑南族海祭、噶瑪蘭族海祭等等,向大海索取食物的人類,均會向“海神”祈願,祝福出海捕魚的部落 居民能滿載漁獲,而且平安歸來,這不僅僅是一種信仰、一種文化,更是人類和海洋的共生、共取,和海洋的和睦融合。人類從最初的敬畏到如今的共生、共取,與海洋一起發展,一起成長,這是一種文明的進步,也是一種文化的沉澱。

我國元朝時期,海運就極為發達,福建的泉州第一港,對於“海神”媽祖的崇拜已經到了獨尊的地步,可以說不亞於任何神靈,這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種地域形式的展現,元世祖忽必烈還曾經冊封媽祖為 “護國明應天妃”,從此時起,媽祖的“海神”地位就超過了其他傳說中的神靈。

而媽祖祭祀時的盛況更是引人矚目,每年九月初九,福建莆田的媽祖海祭,吸引了諸多海外人士的參與和關注,媽祖從一位“海神”,到現在成為了更多沿海人民的精神圖騰,以及精神家園,更是經歷了時代變遷的一種文化傳承,“媽祖”的傳說正變成精神信仰,在未知的海洋世界裡生根發芽。中國國家博物收藏的清人畫卷《天后宮過會圖》,無名氏作,紙本設色,共一百幅圖,就是描繪清代天津地區在三月二十三日祭祀媽祖誕辰時廟會的盛況,由此可見,在東方大地上,凡是有海之地,“海神”媽祖的精神就代代流傳。

從東西方“海神”的對比,反映不同時代的需求與進步


沿海居民信仰“海神”是因為需要神靈庇佑勞動生產順利進行,但是農耕民族對於海洋的陌生與神秘感,還是存在的,比如黃河祭祀,只敬“河神”,對於萬流歸宗的大海,人們的概念還沒有那麼完全,特別是中國古代政權、經濟都集中於黃河流域,“海神”就有了地域崇拜的限制。

六、“四海龍王”的民間傳說,以及崛起過程


看過《西遊記》的同學都知道,孫悟空一遇到降雨問題,就要去請龍王,那麼可以看出來,在唐朝的時候,龍王就是“司雨”之神,職責就比較寬泛了,不但管理四海之事,還管理降雨等事務。

1、東海龍王敖廣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以東方為尊,太陽昇起的地方,被作為萬物生長之源頭,龍王在東方,就是四海之尊。

龍在中國古老傳說中,以最神秘的形象流傳下來,至今也沒有人見過真正的龍,因為神秘,所以傳說必然豐富。唐宋以來,帝王曾多次下詔祠龍、封龍為王,道教道教也有四海有龍王布雨之說,《封神榜》裡東海龍王名為敖光,而《西遊記》裡東海龍王叫敖廣,乾隆17年《臺灣縣誌》: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 。 2、西海龍王敖閏

西海龍王是四海龍王之一,是管理西方行雲布雨的龍神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所處方位供奉龍神,他也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仙神。

3、南海龍王敖欽

南海龍王也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神仙,唐僧西天取經時,多有幫助,見神話小說《西遊記》。

南海的先民住在海邊,雖然經常看到潮起潮落、碧波萬頃的大海,但是對於很多自然現象還是缺乏科學的認識,甚至對於遼闊的海洋還是有無限的探索慾望,《禮記·月令》裡有對於“海神”祭祀的早期記錄,唐代的四海之神,也有了固定的姓名,而南海神廣利公的記載,比敖欽更加久遠,但是隨著《西遊記》、《封神榜》等小說的出現,南海龍王敖欽的名號就成為了代名詞。

4、北海龍王敖順

專司北海將雨的龍神,被人們尊重信仰的龍,早期是作為圖騰和精神出現的。

龍成為神,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的事情了,佛教在漢晉之時傳入中佛教在漢晉之時傳入中土,於南北朝時期發展到鼎盛,使原本的精神圖騰幻化成神靈,同時也被注入了人性,在佛教傳說中,有一個名叫“那迦”的神獸,長身無足,在水中稱霸,極像中國傳說中龍的形象,他在佛教中是佛的護衛者,空中歌舞贊禮,散各種鮮花,可以行雲布雨,佛教傳入中國時,由於“那迦”暗合了中國皇室崇尚龍的信仰,於是龍就被賦予王的身份,是天授神意的真命天子。

從東西方“海神”的對比,反映不同時代的需求與進步

龍在經歷了圖騰精神的動物形象,轉變為具有人性的龍神形象,其實是人類對於海洋的一種崇拜,也是人類漸漸從土地上把目光轉向了海洋,也認同了海洋帶來的經濟利益。

七、對海神的敬仰,中西方是相同的

提起巴西,人們最先想起來的就是足球,而每年2月2日是巴西的海神節也是極其隆重,在熱烈的桑巴舞中,人們敲打起歡快的節奏和海神共舞。

海神名叫伊曼雅,她被認為是一切同水有關的物種的母親。她原本是西非人崇拜的偶像,當16世紀西非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巴西時,因飽受磨難和死亡的威脅,只好祈求伊曼雅保護。也就是說,這位巴西“海神”也是一位“移民”,與中國“龍神”的傳入一樣,也是從別國的宗教信仰慢慢演變成為當地的精神圖騰。

在一些倖存者心裡,是因為有了“伊曼雅”的庇護才得到了生命的延續,由此,對伊曼雅的崇拜也漸漸的在巴西生根發芽,最後還成為巴西最隆重的宗教節日之一,每年都會舉行海神節祭祀,而當年葡萄牙人首先登陸的薩爾瓦多,是活動最熱鬧隆重的地方。

從東西方“海神”的對比,反映不同時代的需求與進步

巴西對於海神的崇拜是對於生命的祈禱,當生存受到威脅之時,海神的出現在就是他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在農曆正月十三日這天,相傳這一天是海神娘娘的誕辰,漁民們將漁船樣式海燈放逐大海,並祈求魚蝦滿倉,家人安康,這樣的祭祀活動在沿海地區已經成為了傳統,而且代代相承。

“海神”從最開始的模糊形象,發展到具有人性的“神靈”,是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更是人類與自然的共融、共生,“海神”是精神圖騰,也是人類對於文化的傳承,“海神”的發展具有時代性,也具有人類精神的拓展與延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