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方“海神”的对比,反映不同时代的需求与进步

一、西方海神

巴比伦人崇敬“艾亚”海神,她的形状类似美人鱼, 这是人民对于“海神”最早的想象,由于当时生产力落后,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

在人们有限的认知里,“海神”应该是浑身长满金色鳞甲,有着鱼一样尾巴,能自由遨游于海面的神仙,可以随意呼风唤雨,主宰人们的生死。

但是克里特传说里的“海神”就完全不同了,传说在公元前3000年时,有个卓越潜水夫鲁劳克斯,为了去浩渺的大海寻找秘密,勇敢的投入大海,感动了上苍,至高无上的神赐给他一个海神的称号,克里特传说里的海神更像是一个探寻未来的孩子,去寻找藏于海底的秘密。

而在西方神话里,普遍认同的“海神”波塞冬,则是一位手持三叉戟,坐在铜蹄金髦马驾里威严的神灵。他的力量可以翻卷大海,无穷无尽的生命力与洪水相匹敌,他是大地的震撼者,是大海的统治者,其地位仅次于天父宙斯,他对于反抗的海怪、海神、人类、精灵都会进行残酷的镇压,他是大海绝对的统治者。当“海神”波塞东掀起象征权利的三叉戟时,大海为之震动,巨浪淹没陆地。

从东西方“海神”的对比,反映不同时代的需求与进步

海神波塞冬


西方传说里的“海神”拥有绝对的权利,对于不遵守规矩者,“神灵”会对他们实行残酷的镇压,不仅仅是“海神”这样暴虐,西方神话中的宙斯手段一样狠辣,曾经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希望为人类留下光明的勇士,就被“天父”宙斯所囚禁。

西方世界里的“海神”,更加残酷,也更加强势,而且极具侵略性,“神性”里拥有了“人性”的自私,也具有“人性” 中强权者的统治思想,西方的“海神”性格如大海一般莫测,这也和西方的政治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强权政治,对于反抗者的镇压总是不遗余力。

二、东方“海神”妈祖,相比起西方“海神”波塞冬,更加柔和、慈祥


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也有一位与西方“海神”波塞冬相提并论的“妈祖”。

相对于波塞冬的暴虐,东方“海神”妈祖,更加柔和,也更加温柔,她是和平且沉默的,默默的守护海上的渔民。

为什么同是“海神”,东方大地上的神灵却温柔和平呢?而西方的“海神”更加残暴一些呢?西方的神灵世界里,神有“人性”,在西方的海洋文化中,其海盗精神,开拓精神,是贯穿始终的,在神秘的海洋里行进,人类必然有征服自然的心境,这时一个神话的形象就产生在人类的脑海里,那就是可以掌控海洋秘密的“神”,于是一个勇敢无畏的,具有“人性”特点的“神”产生了。

而东方大地的“神”永远和劳动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出海打渔,希望不要遇到危险,可以顺利的进行打渔劳动,由于对于未知世界总有无数疑问,更遑论征服大海了,所以人类在进行海上劳作时,更加希望有一位保护神出现,这位保护神如母亲一般宽厚仁慈,是海上的精神图腾,于是一位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产生了,那就是东方大地上的“海神”——妈祖。

从东西方“海神”的对比,反映不同时代的需求与进步

海神妈祖

东西方神话,折射的是当时的生产力,以及人类活动的轨迹,是人类不断认知世界而产生的事物,不论是西方“海神”,还是东方“海神”都是人类的征服世界的精神图腾。

三、《山海经》里的海神

《 山海经》作为一部志怪古籍,里面就记载了“四海神”的样子,人类早期对“ 海神”的想象,更加奇特,也更加超乎寻常。

“四海神”的形象反映了人类对于神的初始想象,以及对于神秘莫测的海洋世界无比崇拜与向往之情,《山海经》里的“海神”是人类最原始的想象。

1、北海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2、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 。黄帝生禺, 禺生 禺京。禺京处北海,禺 处东海,是为海神。

3、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4、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名曰弇兹。

综合《山海经》对于四海神的描述,可以看出来,四海神都有人的脸、耳及足,神是具有人的特征的,同时蛇也成为神的伴侣出现,神祗舞蛇成为一种常态,那么这些早期对于神的描述可以看出来,在当时,人类以及蛇类,在原始时期都是普遍存在的事物,而且蛇在原始图腾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每一个神的原始形象都与“蛇”有莫大的关联。

从东西方“海神”的对比,反映不同时代的需求与进步

蛇图腾


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四海神灵的形象也从原始的形象演变成人神合体,以及完全凡人形象的“海神”。坎伯曾说:“鸟儿是人类心灵从大地束缚释放出去的象征,就像蛇象征对大地的束缚一样。”

原始的“海神”形象透露出人类对于大海的向往,以及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就连“海神”的形象都是和人类有些不同特征的综合体,会飞的翅膀,具有舞蛇的技能,都把对于神的想象浓缩在一个具体的意象里,人头人耳,鸟身,人类把最神秘的形象都集中在“海神”身上,这是因为先民对于大自然是敬畏的、神秘的,甚至是疏离的,没有任何可以征服大海的信心,所以把“神”的形象树立得陌生而奇特。

四、 另外一个版本的“四海之神”


先秦黄老道家名篇《太公金匮》中,明确提出“四海之神”的概念。

1、北海之神玄冥

《汉书扬雄传上》:“帝将惟田于灵之囿,开北垠,受不周之制,以终始颛顼 、 玄冥之统。”玄冥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不仅仅是代表北海而存在了,他还代表水神、冬神、北方之神等等。到汉代,专指代阴间,九泉,也用于祭祀歌名。

2、东海之神句芒

句芒的形象与鸟有很大的关系,人类早期活动中,总有一个图腾作为氏族的精神,或者神的化身,以保佑氏族平安顺利。民间流传,太昊做了东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属神,他们携手管理东方青土树木的原野一万二千里,其中就有东海,句芒作为东方“海神”并不仅仅是保佑海上平安,这只是一个“神”被人类的想象而赋予的职责而已。

农耕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感,使得图腾的作用极为重要,而句芒作为东方之神,管理的范围不仅仅是海洋,还有整个东方,严格说起来,句芒的职责度更加宽泛。

3、西海之神,蓐收

蓐收的寓所在泑山,山之南有美玉,山之北有雄黄,泑山上可以看到太阳西沉的地方,管太阳西沉叫红光,据说就是蓐收,泑山离西海很近,所以蓐收也管西海境地。

4、南海之神祝融

祝融本是上古火神,因为北水神王与火神祝融战斗,被祝融真火炼死。从此,祝融成为水火之神,也就是说,北水神王战败,祝融成为监管水火之神,因为他司南方,所以又有“南海之神”的美称。

这些神话传说里的神,不论东西南北,都是守护一方安宁的英雄,用神力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和东方大地上的文化不无关系,劳动人民,更多的是农耕民族期望神灵保佑生产顺利,收成丰硕的美好愿景。

从东西方“海神”的对比,反映不同时代的需求与进步

五、海祭

《礼记》记载,周朝天子祭川,“皆先河而后海”——先祭祀黄河,再祭祀四海。”

因为当时封建王朝主要聚集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严重依赖江河的灌溉,所以对于黄海洋依然是遥远的想象,神秘的海洋依然让人们敬畏,陌生。

对农业的依赖,对海洋的陌生,只把想象力集中在四海之上,海洋相较于陆地,更加不可操控,也更加陌生,甚至人们都不知道怎么去利用海洋无穷无尽的资源,只能对着海洋遥遥“祭拜”。

关于“海祭”,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个叫阿美族的南洋族群,因为触怒了神灵,受到神灵严厉的惩罚,神灵用洪水把阿美族的人类全部毁灭掉,只有一对兄妹在“海神”的庇佑下逃离了家园,漂流到台湾岛上,从而在这里繁衍生息,两位逃出生天的人,为了感谢“海神”的帮助,便在每一年逃离的登陆的日子里,向“海神”表示感谢从而举行了“海祭”。

从东西方“海神”的对比,反映不同时代的需求与进步

阿美族原住民

这个桥段还是很熟悉的,像不像《圣经》里创世神话里挪亚方舟的翻版,每一个地方的神话传说里,都有一段关于大洪水的记载,这也充分说明了,人类在某个时间段确实经历过一场毁灭性的大洪水,有人活下来了,有人却没想熬过这次灾难的考验。

当然海祭不仅仅是阿美族才有的,所有靠海而居的人,都有“海祭”的习俗,比如卑南族海祭、噶玛兰族海祭等等,向大海索取食物的人类,均会向“海神”祈愿,祝福出海捕鱼的部落 居民能满载渔获,而且平安归来,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更是人类和海洋的共生、共取,和海洋的和睦融合。人类从最初的敬畏到如今的共生、共取,与海洋一起发展,一起成长,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也是一种文化的沉淀。

我国元朝时期,海运就极为发达,福建的泉州第一港,对于“海神”妈祖的崇拜已经到了独尊的地步,可以说不亚于任何神灵,这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地域形式的展现,元世祖忽必烈还曾经册封妈祖为 “护国明应天妃”,从此时起,妈祖的“海神”地位就超过了其他传说中的神灵。

而妈祖祭祀时的盛况更是引人瞩目,每年九月初九,福建莆田的妈祖海祭,吸引了诸多海外人士的参与和关注,妈祖从一位“海神”,到现在成为了更多沿海人民的精神图腾,以及精神家园,更是经历了时代变迁的一种文化传承,“妈祖”的传说正变成精神信仰,在未知的海洋世界里生根发芽。中国国家博物收藏的清人画卷《天后宫过会图》,无名氏作,纸本设色,共一百幅图,就是描绘清代天津地区在三月二十三日祭祀妈祖诞辰时庙会的盛况,由此可见,在东方大地上,凡是有海之地,“海神”妈祖的精神就代代流传。

从东西方“海神”的对比,反映不同时代的需求与进步


沿海居民信仰“海神”是因为需要神灵庇佑劳动生产顺利进行,但是农耕民族对于海洋的陌生与神秘感,还是存在的,比如黄河祭祀,只敬“河神”,对于万流归宗的大海,人们的概念还没有那么完全,特别是中国古代政权、经济都集中于黄河流域,“海神”就有了地域崇拜的限制。

六、“四海龙王”的民间传说,以及崛起过程


看过《西游记》的同学都知道,孙悟空一遇到降雨问题,就要去请龙王,那么可以看出来,在唐朝的时候,龙王就是“司雨”之神,职责就比较宽泛了,不但管理四海之事,还管理降雨等事务。

1、东海龙王敖广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东方为尊,太阳升起的地方,被作为万物生长之源头,龙王在东方,就是四海之尊。

龙在中国古老传说中,以最神秘的形象流传下来,至今也没有人见过真正的龙,因为神秘,所以传说必然丰富。唐宋以来,帝王曾多次下诏祠龙、封龙为王,道教道教也有四海有龙王布雨之说,《封神榜》里东海龙王名为敖光,而《西游记》里东海龙王叫敖广,乾隆17年《台湾县志》: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龙王,东曰显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礼 。 2、西海龙王敖闰

西海龙王是四海龙王之一,是管理西方行云布雨的龙神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所处方位供奉龙神,他也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仙神。

3、南海龙王敖钦

南海龙王也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神仙,唐僧西天取经时,多有帮助,见神话小说《西游记》。

南海的先民住在海边,虽然经常看到潮起潮落、碧波万顷的大海,但是对于很多自然现象还是缺乏科学的认识,甚至对于辽阔的海洋还是有无限的探索欲望,《礼记·月令》里有对于“海神”祭祀的早期记录,唐代的四海之神,也有了固定的姓名,而南海神广利公的记载,比敖钦更加久远,但是随着《西游记》、《封神榜》等小说的出现,南海龙王敖钦的名号就成为了代名词。

4、北海龙王敖顺

专司北海将雨的龙神,被人们尊重信仰的龙,早期是作为图腾和精神出现的。

龙成为神,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事情了,佛教在汉晋之时传入中佛教在汉晋之时传入中土,于南北朝时期发展到鼎盛,使原本的精神图腾幻化成神灵,同时也被注入了人性,在佛教传说中,有一个名叫“那迦”的神兽,长身无足,在水中称霸,极像中国传说中龙的形象,他在佛教中是佛的护卫者,空中歌舞赞礼,散各种鲜花,可以行云布雨,佛教传入中国时,由于“那迦”暗合了中国皇室崇尚龙的信仰,于是龙就被赋予王的身份,是天授神意的真命天子。

从东西方“海神”的对比,反映不同时代的需求与进步

龙在经历了图腾精神的动物形象,转变为具有人性的龙神形象,其实是人类对于海洋的一种崇拜,也是人类渐渐从土地上把目光转向了海洋,也认同了海洋带来的经济利益。

七、对海神的敬仰,中西方是相同的

提起巴西,人们最先想起来的就是足球,而每年2月2日是巴西的海神节也是极其隆重,在热烈的桑巴舞中,人们敲打起欢快的节奏和海神共舞。

海神名叫伊曼雅,她被认为是一切同水有关的物种的母亲。她原本是西非人崇拜的偶像,当16世纪西非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巴西时,因饱受磨难和死亡的威胁,只好祈求伊曼雅保护。也就是说,这位巴西“海神”也是一位“移民”,与中国“龙神”的传入一样,也是从别国的宗教信仰慢慢演变成为当地的精神图腾。

在一些幸存者心里,是因为有了“伊曼雅”的庇护才得到了生命的延续,由此,对伊曼雅的崇拜也渐渐的在巴西生根发芽,最后还成为巴西最隆重的宗教节日之一,每年都会举行海神节祭祀,而当年葡萄牙人首先登陆的萨尔瓦多,是活动最热闹隆重的地方。

从东西方“海神”的对比,反映不同时代的需求与进步

巴西对于海神的崇拜是对于生命的祈祷,当生存受到威胁之时,海神的出现在就是他们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在农历正月十三日这天,相传这一天是海神娘娘的诞辰,渔民们将渔船样式海灯放逐大海,并祈求鱼虾满仓,家人安康,这样的祭祀活动在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了传统,而且代代相承。

“海神”从最开始的模糊形象,发展到具有人性的“神灵”,是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更是人类与自然的共融、共生,“海神”是精神图腾,也是人类对于文化的传承,“海神”的发展具有时代性,也具有人类精神的拓展与延续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