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扶蘇是怎麼死的?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看日出東方到夕陽西下


從名字中看始皇帝對兒子的喜愛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詩經·鄭風》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山上長著繁茂的扶蘇樹,河裡長著漂亮的荷花,沒有看見美男子,卻看見了一個狂小子!

扶蘇在先秦是美麗、繁殖力強的象徵,始皇對這些應該有所瞭解,孩子被起名扶蘇,也可以看出始皇帝對他的喜愛。

另外根據孫詒讓的考證,扶蘇又叫做扶胥“蓋 秦漢間語, 周之藩盾也。建之乘車,以蔽左右;軍旅會同,前後拒守,在車兩藩,故曰藩盾。”

可見這個名字在外形和內核上都極具非凡的象徵意義!

從史書評價中看扶蘇的形象

現在人們多根據扶蘇的自殺來斷定扶蘇是一個軟弱的人,這是大錯特錯的!

司馬遷的《史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這怎麼看也不是軟弱的形容詞。

而且根據扶蘇的事蹟來看,他還敢於直接頂撞始皇帝。

當初術士欺騙始皇帝並誹謗他,於是始皇開始了坑術士殺了很多人,於是扶蘇提議說“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這樣直接指出老爹的不對,不是和老爹對著幹又是什麼?

怎麼能說扶蘇軟弱呢?

從兩個事例來看當時的價值觀

第一個衛國的公子急

衛宣公和父親的小妾通姦生了公子急,後來又在給公子急娶媳婦的時候霸佔了公子急的媳婦兒,是為宣姜。宣姜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做公子壽、一個叫做公子朔。

宣姜為了讓公子朔繼位,打算害死公子急。於是陰謀讓公子急出世齊國,並在半路安排了殺手。

公子壽和公子急關係很好,就把這事兒告訴了公子急,你猜公子急怎麼說?

他說“老爹的命令不可違抗”

第二個伍子胥的哥哥

楚平王抓了伍奢,要殺他的兩個兒子伍子胥和伍尚,於是說只要他們來見楚平王就放了伍奢。

伍子胥對哥哥說,這明顯是騙人的,我們過去都得死。

您猜伍尚怎麼說?

他說“我知道去了父親也得死,但是父親在哪裡呼喚我,你叫我不去,我做不到啊!”

這種事例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還有很多,比如晉國的太子申生就是一個!

這些事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當時有很多人信奉,“爹叫你死你就得死”這就價值觀,很顯然公子扶蘇就是一個!

如何評價扶蘇

他是一個謹守當時一種價值觀的人,他維護自己價值觀的時候勇敢,剛毅。他的自殺也是因為自己抱著這種強烈的價值信仰!並不是懦弱無能!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為了價值觀寧折不彎的態度雖然很剛,但是卻是太容易折了,他不太能夠在爾虞我詐的世界裡生存。

他的死不就說明這麼一個道理嗎?如果他不死守自己的價值觀,也許不會死去,還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的秦皇呢!


目西


首先有一點,我們不可否認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其偉大的皇帝,他在中國封建社會600多位皇帝中,獨自佔有著“千古一帝”的美名。

同樣他的大兒子扶蘇也是很優秀的,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兩個評價,分別是“扶蘇為人仁”和“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這兩個評價雖然字數不多,但是足以全面、客觀的評價這個人。前一個評價說明扶蘇為人寬厚仁愛,是對他人品的描寫,後一個評價說他剛毅勇武,能夠充分信任別人,說明了他能力出眾,知人善任。但是由於對秦始皇的暴政有意見,所以經常勸諫父親,特別是在焚書坑儒這件事情上,過於直諫而惹怒父親,被髮配到北方蒙恬的長城兵團當監軍,這實質上也是秦始皇的一番良苦用心,客觀上也是對他的一種鍛鍊。

秦始皇在最後一次巡遊途中,在生命垂危之際,本來是下詔讓扶蘇“與喪會咸陽而葬”,客觀上就是讓扶蘇繼位大統,但是因為趙高、李斯、胡亥密謀了沙丘政變,並假傳聖旨到北方長城兵團讓扶蘇自殺。

扶蘇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對父親秦始皇的愚忠,以至於相信了這個假聖旨,被迫自殺了。不得不說他的自殺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其實在接到聖旨的時候,包括蒙恬在內的很多人都勸他緩一緩、等一等,不能夠單單憑藉著一個人、一匹馬、一個聖旨就可以確定是真的父親的命令,但是就是因為扶蘇的過於愚忠而釀成了莫大的悲劇。


每天爆點料


公子扶蘇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在秦始皇本紀中看到的關於扶蘇的文字非常的少。我們只能通過在李斯和蒙恬等這些人的傳記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在《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了一段扶蘇向父親秦始皇進諫的一段描寫: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這段話可以看出,扶蘇公子的主要政治主張還是比較偏向儒家的,《論語》還記載了一段孔子和冉求的對話,孔子的原話說: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可以說這段話的內容就是扶蘇公子想秦始皇嬴政進諫的理論來源,但是對於一個結束了六國亂世的千秋帝王來說,他並不能將扶蘇公子的話完全聽進去,因為秦始皇嬴政所經歷的和扶蘇公子所經歷的事情是兩個時代,因此嬴政對於兒子的進諫非常不滿意,於是直接將他送到九原郡給蒙恬當監軍。

即使秦始皇對自己的兒子非常的生氣,但是依然在臨死之前賜書給扶蘇,要求他趕快從九原郡回來奔喪。國家老主君去世未立儲君,按照宗法制的內容,扶蘇必然會成為新的帝國繼承人。但是由於趙高和李斯的矯詔,使得扶蘇在九原郡自殺。

《李斯列傳》中,記載了扶蘇在得到了李斯給 他的矯詔的時候的絕望心情: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

扶蘇在臨死前非常絕望的說了一句: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寫盡了他心中的絕望,扶蘇為人仁,為子至孝,如果秦始皇晚幾年去世,和扶蘇正常的完成政權的交接,秦國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蛋哥侃歷史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嬴政的長子,他為人寬厚,有遠大的政治理想,因此在政見上常常和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馳,“焚書坑儒”時因與父親意見相左,觸怒了秦始皇,受命前往北方長城蒙恬軍中,協助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作為長子,秦始皇對扶蘇寄予了太多的希望,表面看是懲罰實則卻是歷練,希望籍此培養出一個和自己一樣剛毅果敢的君王。從扶蘇到蒙恬軍隊報到時的身份也能夠看出來,當時扶蘇的正式職位是監軍。

那時的上郡除了蒙恬,還有一員虎將—王翦的孫子王離,秦始皇把這支秦國最精銳的部隊交給了扶蘇指揮,又有蒙恬,王離兩位大將輔佐,其中深意,不言而喻。同時,讓他和蒙恬,王離培養感情,就是為了讓他將這支軍隊牢牢得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以備萬一。

什麼是萬一?秦始皇也無法預見將來會發生什麼,但是在深不可測的帝王之家,隨時都有陰謀來製造萬一。但是他為兒子扶蘇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來預防萬一,那就是蒙恬軍團的30萬大軍。

公元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到了河北沙丘,此時的他自知身體愈來愈差,於是喚來宦官趙高,寫了道聖旨讓他送給遠在邊境的公子扶蘇。這份聖旨的內容是讓公子扶蘇繼承皇位,替自己料理後事,然而趙高卻私自扣下了這道聖旨。

不久以後這位千古帝王病逝,趙高和李斯在沙丘宮一番密謀,趙高說服李斯廢黜扶蘇,擁立胡亥為帝。於是兩人偽造了一分聖旨,立胡亥為太子,並譴責扶蘇無德無能,以下犯上,蒙恬為臣不忠,命令二人自裁。

假聖旨送到上郡後,二人還不知秦始皇此時已經駕崩,一時間都懵了。但是蒙恬畢竟身在朝堂多年,他建議扶蘇先查明真相再做出對應之策,蒙恬的這個建議絕對是個良策,扶蘇哪怕稍微理解一點父親生前的用意,此時只要聲明這個使者是假的,揮師北上,趙高所直接掌握的那點護衛兵力,簡直不堪一擊。

但是單純的扶蘇身在權利的中心卻不知權勢鬥爭的秘訣,他留著淚說:“父親要兒子死,做兒子的豈能不尊,還需要什麼查證。”說完就拿劍自殺了。扶蘇一死,蒙恬就失去了抗爭的王牌,扶蘇在,他可以起兵擁戴公子,在秦人中威望極高的扶蘇必定得到大多數人的響應。扶蘇一死,自己此時起兵,就只能落得萬劫不復的叛亂之罪,更會連累家人,隨後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都被胡亥,趙高殺害。

這個帝位原本就是秦始皇留給公子扶蘇的,但是他過於軟弱和天真的性格註定在權利鬥爭的漩渦中以失敗告終。殊不知權利鬥爭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廝殺,哪怕情同父子,又豈有授柄於人的道理。

我是松哥說歷史,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每天為你帶來不一樣的古今歷史名人軼事。


松哥說歷史


扶蘇之名出自《國風·鄭風·山有扶蘇》一詩: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扶蘇為秦始皇的正統王位繼承人,也是當時秦國軍方看好的王位繼承人。扶蘇崇尚儒家思想,司馬遷《史記》中說: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

扶蘇為人仁,崇尚山東六國的儒家文化。可以想象公子扶蘇是那樣一個仁愛的翩翩公子。扶蘇多有與山東六國人士往來,也是得到山東士人認可的君子。有說法說扶蘇並不像秦始皇一樣長的高大孔武有力,而不被秦始皇喜歡。史記中記載秦始皇因山東儒生的譏諷而下令坑殺術士時,扶蘇上書: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由此可以看出若是扶蘇上位主政,扶蘇應當會以儒家思想實行仁政。而秦國在帝位交替後也確實需要一位仁君來接替。

因扶蘇直諫惹怒秦始皇而被秦始皇安排北上監軍。自古帝位交替都是暗藏兇險,秦始皇自己上位時,便是如此。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太子被權臣殺害的故事,秦始皇未立太子估計也是出於保護其接班人的考慮。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內而亡。將扶蘇安排至北面大將蒙恬的三十萬大軍之中,遠離秦都咸陽應當是相當安全的。

秦王為殺伐之君,秦國以軍功立國。要想繼承帝位且政治穩固,就需要得到軍方的認可。北地監軍也可以培養扶蘇,使其知曉軍事,得到士兵認可,交好蒙恬。從這方面看,秦始皇還是深愛自己的嫡長子的。

史記中第二次記錄扶蘇是在李斯列傳中,扶蘇得到假詔書後,蒙恬懷疑詔書有假,讓扶蘇再次請示秦始皇,扶蘇不疑有他,而直接用劍自刎。原文: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這也是扶蘇死亡的記錄。

雖然不知道趙高李斯他們如何讓扶蘇確信詔書為真,於此來看扶蘇缺少梟雄的氣質,過度的崇尚儒家學說,是個無比耿直的boy。扶蘇輕死致使秦國數代人打下的大好河山就這樣快速滅亡了。如若扶蘇上位,其執政必然以儒家仁愛治理天下,蒙恬為相,北方三十萬的長城軍團可以為扶蘇調遣。趙高之所以假詔賜死扶蘇很大程度上,趙高知道扶蘇繼位自己就會死,為求生而謀逆。而南方征討山越的趙佗就不會因為害怕趙高殺害自己帶著五十萬大軍跑了,五十萬大軍回師咸陽城,又有蒙恬、趙佗、章邯這些大將,劉邦估計就只能以亭長身份過完餘生了。


麻辣芝麻


我是牛娃,我來回答。

我的觀點是: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也是他心目中的太子。他崇尚儒家,待人寬和,卻又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據理力爭,堅持原則。這種性格,本來是當太子的最佳人選,卻因為胡亥、李斯、趙高聯手,假裝聖旨,最終因魄力不夠,不敢懷疑和反抗,被迫自殺。

一、扶蘇對人寬和,做事有原則

扶蘇是秦始皇的嫡長子,他的母親鄭皇后,是鄭國人,自從嫁到秦國後,思念家鄉,特別喜歡唱鄭國傳唱很廣的歌曲《山有扶蘇》。所以,當她有了孩子後,秦始皇便將孩子命名為扶蘇。扶蘇者,樹木茂盛,長勢喜人的意思。取名扶蘇,一來可以緩解鄭皇后對家鄉的思念,二來也寄託了嬴政對他的期望,希望他茁壯成長,成為蒼天大樹,他日能夠撐起秦朝這這廣闊的天地。

扶蘇也確實不負眾望。他聰明伶俐,虛心向學,師從著名儒家學者淳于越,非常欣賞儒家寬仁待人的理念。同時,他又是個堅持原則,敢於據理力爭的人。侯生、盧生譏諷秦始皇,從而引起大規模焚書坑儒,扶蘇堅決反對,在老爹面前據理力爭,死活不退步,最後嬴政惱怒之下,把他趕到蒙恬軍去修長城,眼不見心不煩。

按照古代傳統,選擇繼位人,要麼選嫡子,要麼選長子。扶蘇既是嫡子,又是長子,當仁不讓是第一人選。雖然因為焚書坑儒事件,他惹惱了嬴政,可等事情過去後,嬴政回頭再思考這件事,反而更喜歡扶蘇。當皇帝的,本來就應該霸氣自信,意志堅定,一旦認定,泰山不能移其志。扶蘇就很符合這點。更何況,家有諍兒,不敗其家;國有諍臣,不亡其國。扶蘇既是皇子,又是臣子,有他在,秦朝大業可期。

二、扶蘇表面死於陰謀,其實死於魄力不夠

然而,扶蘇還是死了,死於胡亥、李斯、趙高這"鐵三角"的陰謀。

▲趙高劇照

具體經過,相信很多人都很清楚了:秦始皇東巡,中途生病,自知將一病不起,撒手人寰,於是決定立扶蘇為太子,讓趙高將聖旨送到蒙恬軍中,令扶蘇速速回咸陽繼位。而趙高素來與公子胡亥要好,且因當年被蒙毅處罰而痛恨蒙氏兄弟,擔心他們掌權後自己沒有好果子吃,於是一不做二不休,聯合胡亥、李斯,偷樑換柱,偽造聖旨,命令扶蘇接旨後立即自殺。



▲胡亥劇照

扶蘇自殺前,蒙恬曾勸阻過,擔心這是陰謀。可一向敢於堅持原則的扶蘇,那個敢和老爸吹鬍子瞪眼睛的扶蘇,這次卻慫了,堅決要自殺,擋都擋不住。

這很不正常。

首先,自己是嫡長子,是皇位的最佳人選。現在突然賜死,又不告訴誰是新太子,這不符合常理。其中會不會有詐,有貓膩?

其次,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了確定中間有沒有誤會,先不要著急自殺,完全可以先把宣詔的人扣下來,詳細瞭解一下怎麼回事,父皇是在什麼情況下下的這道詔書?當時腦子是否清醒?還有沒有迴轉的餘地?

再者,蒙恬支持自己,有軍方的支持,等弄清楚了,殺回咸陽也不遲啊。如果不是父皇的命令,那麼自己就不會白死。如果真的是我完全可以學習趙國曾經對待趙武靈王的做法,把嬴政給圍起來餓死……

▲蒙恬劇照

而這些,扶蘇竟然想都沒想,只是一心想著自殺。我想,原因有三個:

第一,他心中根本就沒有天下,一切都是為了討父皇歡心。從小在深宮大院長大,沒有經歷過人世間的辛酸苦辣,心中根本就沒有天下。他的一切,都是圍著父皇轉的,儒家也好,頂撞也好,也許都是在演戲給父皇看。

第二,他書讀的不咋地,聖人之道只知皮毛,不知其根本。不過一個被貶,就讓他誤會了秦始皇,以為父親把他貶到邊境,就是不再寵愛他了,於是就徹底心灰意冷,認為被賜死是理所當然的,這哪是做大事的樣子啊?難道他學了那麼多儒家經典,就沒有學過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天將降大任於死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這句話?

第三,天生性格柔弱,缺少社會閱歷。溫室裡的花朵,又怎麼能經得起風吹日曬,又怎麼驟逢大變,巋然不動,泰山壓頂不變色?從這點來講,清朝康熙讓兒子們參與朝政,算是極為明智之舉。

三、牛娃點評:

俗話說,"疾風知勁草,時窮節乃現",一個人的真實能力、魄力、毅力,平時是很難看出來的。只有關鍵時刻,才能看得清楚明白。扶蘇素有堅持原則的美譽,到頭來卻也不過如此。

對於我們來講,要想成就大事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不到最後一刻,絕對不能中途放棄。不要學扶蘇,而要學唐太宗李世民,學雍正。為了心目中富國強兵的偉大理想,手段激烈點,又有何妨?


執著的放牛娃


總評:扶蘇是個“笨蛋”。

類似於宋江似的笨蛋。(T▽T)

說起來就生氣,堂堂大秦帝國皇長子,手下幾十萬兵馬,又有國內第一大將支持,結果被人略施小計就自殺了。(▼へ▼メ)

《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自信心膨脹,覺得自己已經超越三皇五帝,在凡間已經沒什麼追求了,就妄想成仙,於是派徐福領著三千童男童女出海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又派侯生、盧生等人在國內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可是仙丹哪有那麼好找,盧生和侯生找了幾年,覺得沒啥希望,心裡嘀咕: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若是交不了差,沒自己好日子過啊。倆人一合計,侯生說:跑吧?盧生說:好。然後倆人就跑沒影了。

他倆一跑不要緊,可把秦始皇氣壞了!統一六國後本來就沒啥追求了,後半輩子就指著成仙活著了,結果合起夥來騙我!氣的秦始皇把眼跟前所有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的人全部抓了起來,準備活埋了。可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可敬又可恨的扶蘇公子好死不死的跟秦始皇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連兩個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的方士都知道秦始皇為人剛愎自用,我們的扶蘇公子還想勸正在氣頭上的秦始皇,這不是作死麼!不出意外,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滾遠點,別來煩我)

我們初中有篇課文《陳涉世家》記載: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後來沒過兩年,秦始皇在旅遊途中暴斃於沙丘。當時在跟前的官員只有李斯,趙高和公子胡亥。李斯怕遠在咸陽的大臣們知道皇帝死了造反,就不對外傳。所以知道秦始皇死的只有他們三個和幾個太監。趙高與公子扶蘇一直不對付,就跟胡亥和李斯密謀矯詔立胡亥為帝。秦始皇死前曾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讓扶蘇給他安排後事,然後傳位給扶蘇,寫完封了起來還沒送出去,結果就掛了,信和玉璽都落在趙高手裡。這個時候趙高三個人拆了秦始皇的信,謊稱秦始皇命李斯立胡亥為皇帝,然後又讓李斯假借秦始皇的名義給扶蘇寫了一封信,

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大概意思就是說帶兵在外十年,勞民傷財,沒有什麼功勞,還幾次三番的說我的不是,天天怨我不讓你回來當太子。既然你不忠不孝,那你自殺吧。然後派使者送給公子扶蘇。

扶蘇拿到假詔書一看,痛哭不止,回到屋裡拿出寶劍就準備自殺,大將蒙恬勸他:

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

使者在一邊幾次三番的崔扶蘇,扶蘇這個傻白甜對蒙恬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說完就自殺了。而蒙恬不肯自殺,堅持要再請示秦始皇,使者就把他關在了陽周獄中。不久後趙高又讓胡亥派人賜死蒙恬,蒙恬沒有看到轉機,就吞藥自殺了。

從這幾件事可以看出,扶蘇為人耿直,很聽秦始皇的話,有點書呆子的感覺。結合扶蘇勸諫秦始皇的話可以知道扶蘇對孔子的儒家學派比較推崇,這才形成了他愚忠的性格。若他順利當了皇帝,必定是一個寬厚仁慈的明君,可在政治鬥爭方面,他就差點火候了。秦國第一大將蒙恬跟了他十年,手底下還有三十萬大軍,他兄弟蒙毅也是一流名將,這就好比鬥地主手裡有四個二,底牌有倆王,換誰都要拼一把,結果扔牌了,讓人說啥好。

還是老話說得好啊,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百曉昇


對於公子扶蘇,小編我是惋惜萬分!無奈惋惜並沒有用,那麼我們來看看公子扶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何會死?

公子扶蘇的母親是鄭國人,她非常喜歡吟唱鄭國的情歌《山有扶蘇》,秦始皇便將兩人之子取名“扶蘇”,“扶蘇”是古人形容樹木枝繁葉茂的詞,秦始皇以此命名,可以明顯看出對這個兒子寄託著無限的期望。


那麼公子扶蘇是個怎樣的人?

1)天性慈悲、善良

因為性格的原因,經常在一些事情上跟秦始皇的暴虐背道而馳!秦始皇經常認為扶蘇性格比較軟弱。於是讓扶蘇跟著蒙恬修長城抵禦匈奴。也希望通過這個改變一下他的性格。讓其殺伐果斷點。希望籍此培養出一個剛毅果敢的扶蘇。

2)有政治遠見,

秦始皇吞併六國之後,扶蘇經常參與朝政,總能提出不錯的觀點。對於一些大事件頗有見地。舉例:對於焚書坑儒,他認為“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希望皇帝明察秋毫,趕快中止錯誤的舉動。


那麼扶蘇是怎麼死的呢

扶蘇在軍中鍛鍊很長時間後,正熱切期待回到朝堂一展宏圖之時,秦始皇突然一旨詔書傳至上郡,責備他辦事不利,賜其與將軍蒙恬自盡。在那個年代信息是不對稱的,但是詔書白紙黑字加上印章是真的。君要臣死,臣豈能不死?扶蘇悲憤交加,便自刎。

其實扶蘇的死是趙高等團伙在其中搞鬼,始皇帝只是想鍛鍊一下自己的兒子而已,沒想到弄巧成拙!真的可悲可嘆啊!


小閒在蘇州


沙丘之變是導致扶蘇死亡的直接原因。秦始皇三十七年,贏政第五次巡視天下,行至沙丘,不幸得重病死亡,臨死前曾寫下遺詔讓扶蘇和蒙恬回咸陽主持喪禮,意思很明顯是要讓扶蘇繼承王位。而趙高和李斯卻為了自己的政治前程,更改了遺詔內容,指責扶蘇在九原期間,無尺寸之功,逼其自殺。

扶蘇從小就是悲天憫人的性格,與力主法治的父親常常政見不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為有儒生議論始皇帝,始皇帝非常憤怒,便採納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身為皇長子的扶蘇數次勸諫始皇帝,說天下初定,諸生皆誦法孔子,如果把儒生殺了,恐天下不安。扶蘇的勸諫惹怒了氣頭正盛的始皇帝,便把他派到北方,和蒙恬一起修築長城去了。始皇帝希望經過軍中歷練,能讓扶蘇變得剛毅果敢起來。

也許是扶蘇的性格過於軟弱和悲觀,想著父皇把自己發配到那麼遠的地方,一定是要讓自己遠離政治中樞,便一下子心如死灰了。

等到假的始皇遺詔到來時,扶蘇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自殺。

扶蘇的死,雖然是李斯和趙高一手造成的,但根本原因,還是由於自己的性格所致,死於自己的不夠果敢,沒有心計,死於沒有明辨是非,不聽蒙恬的勸阻。


古今曉談


資料很少,不過從陳涉世家和其他資料來看,應該是一個很賢明的人。中國的歷史很奇怪,凡是沒做皇帝的太子都很不錯。明朝太子朱標、隋朝太子楊勇,他們都和扶蘇類似。

扶蘇勸諫秦始皇焚書坑儒,從而得罪了秦始皇,可見這個人比較親民。只是從而也被始皇帝給疏遠了。秦始皇東巡,胡亥跟隨,結果始皇帝駕崩。趙高就和李斯密謀,讓胡亥做了皇帝,就是秦二世,而且直接下旨賜死了扶蘇。

扶蘇很無奈的結束了自己生命,應該是個忠臣孝子。如果做皇帝,也該不錯,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