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近代中國建築風格受外國的衝擊和各種政治環境影響,不同時期帶著濃重的時代色彩,從模仿借鑑西方的建築風格到逐漸有了自己的鮮明特徵,這是一個不斷完善創新的道路,而中國在這個時期也處於承上啟下,中西交匯,新舊接替的過渡時期。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前基本沒有接觸過西方的近代建築文化,中國建築以傳統的東方建築風格為主。但是近代戰爭的爆發,也引起了中國建築行業的急劇變化。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故宮

中國近代建築包含著新舊兩大建築體系,舊建築體系還是沿用傳統的建築,在舊建築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延伸,基本上沒有發生什麼變化,當然受西方文化的衝擊,局部地區有所變化。而新建築體系則是由中國自身發展和西方引進出來的新式建築風格,是西方建築中國化的新式建築,改變明顯,不過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所以相比於數量龐大的舊式建築,新式建築所涉及的地區範圍比較小,影響力還是不如舊式建築,不過從中國近代建築的潮流來看,新建築體系仍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天壇

清末期間,因為中英兩國的鴉片戰爭,中國被迫打破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中西交流以這種方式進行,由於中國當時在世界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所以西方對於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衝擊還是很大的,而傳教士帶來的宗教文化也對近代的建築風格設計產生影響。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當時西方傳來的"洋玩意"是大家爭相關注的焦點,面對新事物,面對更加強大的西方列強,一股學習西方的潮流由此展開,尤其是居民建築由傳統的建築到模仿西方建築為時尚。西方列強也喜歡在自己的租界內採取自己國家的建築特色。如山東青島的德式建築,以坡屋頂為主,紅色瓦鋪,磚木結構,從高處俯瞰,可以看到成片的紅色屋頂。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山東青島德式建築

不過近代民居受西方影響比較侷限,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繁榮的大城市,農村基本沒有改變,如廣東梅縣圍攏屋、福建土樓、贛南圍子等傳統民居仍保持其傳統建築風格,沒有發生什麼改變。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福建土樓

而中國近代建築中居民建築,工業建築和公共建築是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居民建築方面,近代中國的廣大農村,城鎮以及中小城市地區仍採取傳統的住宅建築風格,新式住宅集中在大城市,以獨戶型、聯戶型和多戶型為基本形式;在工業建築方面,中國近代時期出現的各種工業建築可謂是蓬勃發展,其中包括:木構架廠房、磚木混合結構廠房和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在公共建築方面,中國近代的公共建築包括:行政建築、會堂建築、金融建築、交通建築、火車站建築、文化教育建築、商業服務業建築等。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車站建築

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期間,一方面西方列強在中國的通商口岸,租界地區等建造了大批的新式建築,還有零星出現的教堂建築;另一方面由洋務派和民族資本家在創辦新式企業時所引用的部分西式建築,這些建築雖然存在時間比較短,數量也不多,但是卻標誌著中國建築突破了幾千年以來的封閉狀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些新式建築呈現歐洲的古典式風格。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歐式建築

傳統的建築技術是用土、木、磚、石等建築材料,以木架構為主要結構形式,而受西方影響,磚木混合結構傳入了中國,逐漸推廣起來,其中包含了一些時代的特色建築產物。如19世紀50、60年代出現在上海的里弄住宅,主要特點是:佈局緊湊,用地節約,空間利用充分;居住大院在青島、瀋陽、哈爾濱等地相對普遍,由二三層高的外廊式樓房圍合而成,多為磚木結構,一個大院可以居住十幾戶甚至幾十戶人,建築密度比較大。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上海弄堂

而甲午戰爭到五四運動期間,新建築體系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了。19世紀90年代,西方列強紛紛湧入中國,開始興辦銀行,工廠,爭奪鐵路的修建權,所以這個時期火車站建築,銀行建築和工廠建築等也開始陸續的出現,非常的引人注目。

其中商業服務業建築在近代中國公共建築中數量最多、分佈最廣泛,主要分為舊式和新式兩種。舊式商業服務業建築一般沿用傳統建築形式,適當運用新材料、新結構進行部分改造,改造主要是為了擴大活動空間,接納更多客戶 ,陳列更多的商品,北京東安市場就是運用簡易技術創造的近代大型綜合性商場的典型案例。而新式商業服務業建築包括大型百貨公司、飯店、影劇院、俱樂部、遊樂場等等、是中國近代城市商業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建築藝術面貌最突出的建築,其代表是上海和平飯店和上海國際飯店。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北京東安市場

一戰期間西方列強放鬆了對中國的控制,給了中國喘息的時機,民族資本主義也進入成長的"黃金時期",此時西式建築已經成為了城市生活的普遍需要。而辛亥革命後外出國外學習的一批建築設計留學生也學成回國了,為中國建築行業的發展注入了一批新力量。 20世紀初開始,磚石鋼骨混凝土結構也開始興起,並建造了中東鐵路管理局辦公樓和青島提督公署,此後鋼筋取代了鋼骨,磚石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也為近代多層建築所常用。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時期,是中國近代建築事業繁榮發展的時期,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建築活動與日俱增。並根據政府的政策興建了一批行政建築,文化建築,居住建築等等。還有一些城市新建了一批高樓大廈,上海作為著名的通商口岸,最先出現了高層建築,而這些高層建築的出現也表明了中國的建築技術有了顯著提高,這也為現代的高樓建築的普及打下了技術基礎。新結構和近代力學的引進和發展,突破了中國建築工程沿襲的傳統法式和依賴老經驗的落後狀態,中國的建築師和工程師掌握了進行科學分析和定量計算的結構設計方法,這對於中國的建築技術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進步。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在這二十年期間中國的部分建築設計和技術設備已經達到了國外的先進水平了。建築行業也在蓬勃發展,各高校也逐漸設立了建築專業,留學歸來的一批建築行業人才,也成為了中國近代的一批新式人才,為中國建築行業做出了很多貢獻。這個時期也出現了很多專業建築刊物,1932年創刊的《中國建築》和《建築月刊》,以及優秀的建築學家,如建築學家梁思成和劉敦楨,他們的研究推動了中國近代建築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中國建築的發展並不如同之前只是簡單的引用西方建築文化,而更多的是創作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在學習西方建築文化的同時也做到了根據中國實際情況作調整。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抗戰時期到新中國的成立,是建築行業的停滯時期,這個時期剛經歷過長期戰爭的中國正處於蕭條時期,這個時期的建築基本照搬前蘇聯的經驗,排斥西方的經驗,而居住建築佈局也簡單的採用行列式和周邊式,沒有過多的創新。

總的來說,近代中國建築的發展勢頭還是非常好的,不管是從建築風格上的變化,還是建築結構和技術的提高,都迅速推動了中國建築行業的發展,出國留學的一批新式建築行業人才也為近代乃至現代的建築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