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無敵紫荊


劉邦勝利原因

1、劉邦聽得進別人意見,不獨斷專行

人們常認為劉邦有雄才大略,是帝王之才。事實上很多時候,劉邦往往是沒有什麼主見的,遇事總是要“為之奈何”?

他的英明決策,絕大多數來自張良、蕭何、陳平、酈食其、陸賈乃至周勃、樊噲之流。劉邦兵入咸陽,看到“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小人物貪財好色的本性立馬暴露無遺。

得樊噲、張良苦勸,指其“助紂為虐”,這才依依不捨搬出皇宮,還軍霸上。到手的戰利品“吃進去又吐出來”,自古以來是很少有戰勝者能做得到這一點。

劉邦是個泥腿子,沒什麼文化,對滿嘴詩書禮儀的儒士一直非常反感。據說他曾經奪下儒士的帽子(儒冠)向裡面撒尿,很是粗魯無禮。陸賈是個儒士,經常勸劉邦多讀點書。

劉邦很不耐煩地說:“老子騎在馬上打天下,哪用得著詩書?”陸賈說:“馬上得天下,難道能在馬上治理天下嗎。當年商湯周武王以武力奪取天下,又遵循常理來治理國家,文武並用,這才是治國的長久之計。

假如秦國平定天下之後,施行仁義,效法聖賢,你哪有機會擁有天下?”這話很刺耳,卻讓劉邦“面有慚色”,於是虛心向陸賈請教治國之道。為教導劉邦,陸賈專門寫了12篇政治論文,分析亡秦過失,闡述治國理念。

2、劉懂人的需求,懂得給予

治天下說到底是管理小人物,讓百姓安居樂業。劉邦做過秦的順民,深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破咸陽後,第一件事就是“悉除去秦法”,並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明確“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這些措施完全針對當時秦地的戰時狀況:廢除苛刻的秦朝法律,制止亂兵擾民,明確由地方官吏各司其職,迅速恢復社會秩序。這些戰時措施很快安定了人心,為劉邦贏得了秦人的信任,也為日後收復三秦打下了群眾基礎。

劉邦在征戰過程中,建立了龐大的帝國軍隊。天下已定,裁減軍隊尤其是遣散各諸侯國的軍隊成為當務之急。但是這件事情處理不好,遣散的士兵就會迅速成為亂兵,成為天下不穩定的因素。

為此,劉邦在遣散士兵的時,為他們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兵皆罷歸家。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復之六歲,食之一歲”。

各諸侯國的士兵在關中安家的免除徭役十二年,迴歸故鄉的的免除徭役六年,並由國家出資供養一年。衣食無著、被迫造反的士兵得到了政府分配的土地,成了有恆產者,誰還有閒心去扯旗造反。劉邦的做法即避免了社會動盪,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精壯勞動力。

3、劉邦知己知彼

韓信說劉邦“將兵不過十萬”,其實是給他留著面子的。劉邦是個平民,如果沒有能人相助,可以說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論治理國家,比蕭何、陸賈、陳平差得太遠。

論沙場征戰,與項羽、韓信、英布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就這一點,劉邦在論及“三傑”時說過的話,應該是很真心的。

但是劉邦貴在不剛愎自用,認識到自己許多方面技不如人。所以他在任人唯親的同時,也能夠任人唯賢,大膽使用比自己強的人(哪怕有些人他很不喜歡)。

鴻門宴前夜,張良曾經問劉邦:“您自己估計能打得過項羽嗎?”劉邦“默然良久”說:“固不及也,今為奈何?”然後虛心接受張良的意見,逃過鴻門一劫。

漢六年,劉邦打算除掉韓信,問計於諸將。有人義憤填膺說:“趕快發兵,活埋那小子。”劉邦聽了又是“默然”良久。

他知道漢軍的戰力和戰將的能力都遠不及韓信,只好問計於陳平:“為之奈何?”最終用陳平計謀,偽遊雲夢,擒獲韓信,避免了一場生死大戰。

4、劉邦性格堅忍,輸得起,放得下

在劉邦和項羽的戰爭中,劉邦是屢戰屢敗,而且敗的很慘,很窩囊。彭城之戰,漢軍五六十萬人馬被項羽三萬人擊潰,劉邦僅帶著幾十人逃出包圍,父母妻子都成了項羽的俘虜;

滎陽之戰,城池失守,全軍覆沒,靠詐降的計策才僥倖逃脫;固陵之戰,因韓信、彭越擁兵觀望,劉邦被楚軍打得大敗,躲進營壘不敢出戰。

可貴的是,劉邦這個來自社會底層的平民曾經做過無賴,曾經落草為寇,因而他經得起任何挫折和磨難,每次都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

二、項羽失敗原因

1、分封諸侯王

項羽重新分封諸侯王,無異於把中國倒退回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

而且,分封諸侯王,就相當於分割蛋糕。這本來就是一件難度極高的事情,稍微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會招來別人的仇恨。

所以,當項羽分封完諸侯王后不久,就立刻有人起兵反叛。而且不止一處,其中還包括劉邦。這就意味著,項羽要遭受許多人一起圍繞。好漢難敵四手。

項羽雖然能打,也扛不住那麼多人對他的輪番進攻。時間一長,楚軍肯定會疲憊。時間長了,戰鬥力也會下降。

2、人才問題

能創下基業的人,肯定需要有別人的幫助。楚漢雙方,都有一批人才。

項羽有范增、英布、龍且、季布、鍾離眛等人。劉邦有韓信、張良、蕭何等人。但對於人才,項羽跟劉邦有不同的做法。

項羽自己能力強,很多事都是自己乾的更多一些。比如解彭城之圍的時候,打齊國的時候,項羽都是親力親為。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別人給項羽提意見的時候,項羽都不怎麼聽。而且,項羽跟手底下的人交流得不多,很容易產生矛盾。

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只需要做一些小事,就能輕易離間范增跟項羽之間的關係。







至仁小哥


一,目光短淺,心胸狹隘

項羽劫掠燒燬了咸陽的宮殿後打算往東回去自己的家鄉,一位姓韓的謀士看不下去了,勸說項羽關中易守難攻,土地肥沃,物資豐富,不如就留下來在這裡稱霸天下吧。

宮殿燒都燒的差不多了,人也殺的差不多了,再聽到這種話項羽真的很不耐煩,只說發達富貴了卻不回鄉,就像身穿錦衣華服在夜裡行走,誰能看的到?

韓生聽他這麼說只能退下,只是退下後又實在氣不過,抱怨道人都說楚人就像戴上帽子的獼猴,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項羽聽說後氣了個倒仰,直接讓人把韓生煮成一鍋人肉湯。

韓生嘴上是缺了個把門兒的,但此人也算有見識有想法,真心實意提出了好的建議,只是因為一句抱怨就慘遭虐殺,可以看出項羽的寬容心和長遠的目光都匱乏到沒眼看。

二,不能論功行賞,無大局觀

秦朝滅亡後,項羽封自己為西楚霸王,然後又分封了其他十八位諸侯王。

問題是這十八位諸侯王都是與項羽地位相近的反秦同盟軍和原六國貴族後裔,而跟隨項羽出生入死的嫡系部將只有英布封了九江王,龍且,季布,鍾離昧甚至范增等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

拼死奮戰後勝利了,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卻享受不到勝利的果實,只能看到別人封王拜將,出侯入戶。

這就相當於跟了一位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主子啊!

品一品這其中的滋味,換成誰心裡都會有疙瘩。

而且這種疙瘩不只是龍且,季布等人會有,項羽也會有。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項羽因為包括封王在內的一系列自知不公的問題會輕易懷疑龍且,季布等人的忠誠。

三,樹敵太多,眾矢之的

熊心,楚懷王(後稱義帝),戰國時期楚懷王熊橫的孫子,雖然被扶上王座,但只能是項氏的傀儡,是項粱用來召令天下的旗幟。

項粱被章邯打敗,戰死在定陶後,項羽馬上被邊緣化。

熊心定下“懷王之約”,又牽制項羽不讓他西進入關,項羽為項粱報仇雪恨的心情有多急迫,就可想而知他對熊心的埋怨有多深刻了。

公元前205年,項羽推懷王熊心為義帝,遷熊心長江以南,定都郴縣。

沒多久,項羽就派遣九江王、衡山王、臨江王追上去殺死了熊心,殺就殺了吧,還殺的光明磊落,天下皆知!

果不其然,殺義帝就成為劉邦聯合其他諸侯攻擊項羽的藉口,雖然當其時的諸侯都是牆頭草,沒有什麼原則,但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就是項羽只令諸侯怕,不令諸侯敬。

有時候埋怨歸埋怨,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做,不考慮相關的後果,更何況是處於項羽的位置。

四,報復心過強,不留餘地

武將王陵在當時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人,項羽為了讓王陵背漢投楚,“請”來了王陵的孃親然後讓王陵掂量著辦,王陵知道後十分擔憂母親,派使者去了項羽的軍營探望。

項羽准許使者探望,也有意讓王陵的母親勸說王陵倒戈,誰知道,此婦人相當剛烈勇敢,為了不連累兒子,竟當場自刎。

項羽暴怒,直接命人拖來王陵母親的屍體下鍋油炸!

此事過後,王陵與項羽那真是立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王陵做夢都想扒了項羽的皮。

項羽啊項羽,你還記得你是要招攬王陵的嗎?如此慘無人道,真怪不得王陵誓死效忠劉邦了。

五,有勇無謀,情商堪憂

項羽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止輕易懷疑自己的左右手,甚至懷疑范增,還把范增逼走了,智商可見一斑!

陳平用金銀財寶在項羽的軍隊裡製造各種謠言,尤其針對范增,甚至為此自導自演了一場好戲,演戲的人信沒信我不知道,反正項羽信了。

范增是誰?

遊說項粱立熊心為楚懷王,用以號令天下的人;

鴻門宴上要求項羽殺劉邦,並揚言劉邦必成後患的人;

困劉邦於滎陽時,極力主張拒絕求和,一鼓作氣消滅劉邦的人。

范增雖然七八十高齡,但是眼光毒辣,心性堅定,並且對項氏難得的忠誠!

假如范增真要反項羽,又何必處處和劉邦作對,又何必欲除劉邦於後快?

有時候項羽的頭腦在戰場之外真的簡單的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六,剛愎自用,不能知人善用

年紀輕輕就已經笑傲天下讓項羽非常自負,永遠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其他都是狗屁。

既肆意張狂又驕縱蠻橫,根本不理會他人的意見。

這沒有問題,項羽確實是舉世無雙,但問題是,項羽作為一個上位者,不能不重於人才!

對於上位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強最好,而且善於發現手下人的優勢,並善於把手下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韓信,張良,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也基本是他們建立了漢朝的基業,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幫助劉邦最終戰勝了項羽。

但是,韓信,張良原本都是項羽的人!

是因為在項羽麾下始終得不到重用,鬱郁不得志又不甘如此才轉投劉邦的。

劉邦本人和項羽相比,多十倍的兵力都還是輸定了!

但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十分知人善用,反映到歷史上,甚至有點天賦的意味。

蕭何在韓信一無所有,汙名在外時力勸劉邦重用韓信,並且要求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劉邦雖然沒看出來韓信有什麼本事,但是他依然採取了蕭何的意見。

這件事換成項羽和范增,韓信估計一輩子都出不了頭。

楚霸王項羽的一生,可謂真正意義上的波瀾壯闊,霸之一字實至名歸!

哪怕垓下之圍中,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項羽依然以一敵千,他剛烈的意志,從生到死,從沒有絲毫動搖!

私以為項羽這樣的人,光芒萬丈,當世無出其右,縱觀歷史,也得幾百年才能出一個,真正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韓信縱然是軍事鬼才,劉邦縱然是開國明君,與項羽相比,在氣勢上就已經略遜一籌。

可惜啊可惜,霸氣可以打天下卻始終不能守天下!

項羽還是太年輕了,他傲視群雄,分封天下時,也才25歲!他烏江自刎,名留千古時,也才30歲!

歷練不足,年輕氣盛導致性格上缺陷過多是項羽在楚漢之爭中主要的失敗原因。

但項羽在我的心目中,永遠都是那個氣拔山兮力蓋世的楚霸王!


邊城號角


這樣解釋的是否可以更容易理解呢,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那句,富不過三代的道理,縱觀歷史人物,一個是貴族後代,一個則是不經一提的地方小人物,換在如今的社會里,前者就是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富三代一樣,後者則是一個籍籍無名的社會人員。在於出身的問題,還有社會層面的閱歷都有著不同的見解和觀點,這是一點,再者就是,用人這點,前者帶有色眼鏡去看人,而不是發現人才去尋找人才。後者呢,則是有容人之心不說,更重要一點是,在待人接物事之時可以做到不分等級,聘人用人做到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以上的就是本人我的一些小看法,如果有更好看法和見解的朋友或許對我說的有提點的朋友,希望留言給本人哦,謝謝。


985直通車


9項羽,楚國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

項羽最著名的戰績一是鉅鹿之戰中以破釜沉舟計5萬勝章邯40萬大軍,自此封神,天下聞名,各路諸葛無不跪拜誠服!

二是彭城之戰中以疾風驟雨計3萬勝劉邦56萬大軍,殺了十幾萬人,創下了世所罕見的記錄!

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那麼這樣的項羽又為什麼輸給劉邦呢?

一,目光短淺,心胸狹隘

項羽劫掠燒燬了咸陽的宮殿後打算往東回去自己的家鄉,一位姓韓的謀士看不下去了,勸說項羽關中易守難攻,土地肥沃,物資豐富,不如就留下來在這裡稱霸天下吧。

宮殿燒都燒的差不多了,人也殺的差不多了,再聽到這種話項羽真的很不耐煩,只說發達富貴了卻不回鄉,就像身穿錦衣華服在夜裡行走,誰能看的到?

韓生聽他這麼說只能退下,只是退下後又實在氣不過,抱怨道人都說楚人就像戴上帽子的獼猴,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項羽聽說後氣了個倒仰,直接讓人把韓生煮成一鍋人肉湯。

韓生嘴上是缺了個把門兒的,但此人也算有見識有想法,真心實意提出了好的建議,只是因為一句抱怨就慘遭虐殺,可以看出項羽的寬容心和長遠的目光都匱乏到沒眼看。

二,不能論功行賞,無大局觀

秦朝滅亡後,項羽封自己為西楚霸王,然後又分封了其他十八位諸侯王。

問題是這十八位諸侯王都是與項羽地位相近的反秦同盟軍和原六國貴族後裔,而跟隨項羽出生入死的嫡系部將只有英布封了九江王,龍且,季布,鍾離昧甚至范增等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

拼死奮戰後勝利了,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卻享受不到勝利的果實,只能看到別人封王拜將,出侯入戶。

這就相當於跟了一位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主子啊!

品一品這其中的滋味,換成誰心裡都會有疙瘩。

而且這種疙瘩不只是龍且,季布等人會有,項羽也會有。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項羽因為包括封王在內的一系列自知不公的問題會輕易懷疑龍且,季布等人的忠誠。

三,樹敵太多,眾矢之的

熊心,楚懷王(後稱義帝),戰國時期楚懷王熊橫的孫子,雖然被扶上王座,但只能是項氏的傀儡,是項粱用來召令天下的旗幟。

項粱被章邯打敗,戰死在定陶後,項羽馬上被邊緣化。

熊心定下“懷王之約”,又牽制項羽不讓他西進入關,項羽為項粱報仇雪恨的心情有多急迫,就可想而知他對熊心的埋怨有多深刻了。

公元前205年,項羽推懷王熊心為義帝,遷熊心長江以南,定都郴縣。

沒多久,項羽就派遣九江王、衡山王、臨江王追上去殺死了熊心,殺就殺了吧,還殺的光明磊落,天下皆知!

果不其然,殺義帝就成為劉邦聯合其他諸侯攻擊項羽的藉口,雖然當其時的諸侯都是牆頭草,沒有什麼原則,但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就是項羽只令諸侯怕,不令諸侯敬。

有時候埋怨歸埋怨,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做,不考慮相關的後果,更何況是處於項羽的位置。

四,報復心過強,不留餘地

武將王陵在當時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人,項羽為了讓王陵背漢投楚,“請”來了王陵的孃親然後讓王陵掂量著辦,王陵知道後十分擔憂母親,派使者去了項羽的軍營探望。

項羽准許使者探望,也有意讓王陵的母親勸說王陵倒戈,誰知道,此婦人相當剛烈勇敢,為了不連累兒子,竟當場自刎。

項羽暴怒,直接命人拖來王陵母親的屍體下鍋油炸!

此事過後,王陵與項羽那真是立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王陵做夢都想扒了項羽的皮。

項羽啊項羽,你還記得你是要招攬王陵的嗎?如此慘無人道,真怪不得王陵誓死效忠劉邦了。

五,有勇無謀,情商堪憂

項羽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止輕易懷疑自己的左右手,甚至懷疑范增,還把范增逼走了,智商可見一斑!

陳平用金銀財寶在項羽的軍隊裡製造各種謠言,尤其針對范增,甚至為此自導自演了一場好戲,演戲的人信沒信我不知道,反正項羽信了。

范增是誰?

遊說項粱立熊心為楚懷王,用以號令天下的人;

鴻門宴上要求項羽殺劉邦,並揚言劉邦必成後患的人;

困劉邦於滎陽時,極力主張拒絕求和,一鼓作氣消滅劉邦的人。

范增雖然七八十高齡,但是眼光毒辣,心性堅定,並且對項氏難得的忠誠!

假如范增真要反項羽,又何必處處和劉邦作對,又何必欲除劉邦於後快?

有時候項羽的頭腦在戰場之外真的簡單的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六,剛愎自用,不能知人善用

年紀輕輕就已經笑傲天下讓項羽非常自負,永遠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其他都是狗屁。

既肆意張狂又驕縱蠻橫,根本不理會他人的意見。

這沒有問題,項羽確實是舉世無雙,但問題是,項羽作為一個上位者,不能不重於人才!

對於上位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強最好,而且善於發現手下人的優勢,並善於把手下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韓信,張良,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也基本是他們建立了漢朝的基業,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幫助劉邦最終戰勝了項羽。

但是,韓信,張良原本都是項羽的人!

是因為在項羽麾下始終得不到重用,鬱郁不得志又不甘如此才轉投劉邦的。

劉邦本人和項羽相比,多十倍的兵力都還是輸定了!

但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十分知人善用,反映到歷史上,甚至有點天賦的意味。

蕭何在韓信一無所有,汙名在外時力勸劉邦重用韓信,並且要求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劉邦雖然沒看出來韓信有什麼本事,但是他依然採取了蕭何的意見。

這件事換成項羽和范增,韓信估計一輩子都出不了頭。

楚霸王項羽的一生,可謂真正意義上的波瀾壯闊,霸之一字實至名歸!

哪怕垓下之圍中,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項羽依然以一敵千,他剛烈的意志,從生到死,從沒有絲毫動搖!

私以為項羽這樣的人,光芒萬丈,當世無出其右,縱觀歷史,也得幾百年才能出一個,真正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韓信縱然是軍事鬼才,劉邦縱然是開國明君,與項羽相比,在氣勢上就已經略遜一籌。

可惜啊可惜,霸氣可以打天下卻始終不能守天下!

項羽還是太年輕了,他傲視群雄,分封天下時,也才25歲!他烏江自刎,名留千古時,也才30歲!

歷練不足,年輕氣盛導致性格上缺陷過多是項羽在楚漢之爭中主要的失敗原因。

但項羽在我的心目中,永遠都是那個氣拔山兮力蓋世的楚霸王!




大米吳雲飛


一、項羽過於重視自身的力量,對有功之人吝嗇封賞、對有才之人放置不用

劉邦在雒陽南宮擺設酒席時,問出了一個問題:“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卻笑著搖了搖頭:“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項羽分利不均確實只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因為把這點細分下去,可以歸納出三小類:

1、重視親族,軍中職務不以功勞升遷,【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陳平語);

2、重視人才,卻不願意聽取建議,任用他們,陳平和韓信就是這樣轉投劉邦陣營的;

3、項羽太重視“軍隊”的力量,而忽視了擅長其它領域的人才。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項王……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

對於項羽這樣的強者而言,他這一路走來,基本都是憑藉軍事力量擊潰對手,這種片面追求武力的理念用於征伐足夠了,但把這種觀念運用到對待盟友和手下的人才時,卻只會讓人寒心。

二、性格太多疑,導致團隊分崩離析

劉邦被困滎陽時,陳平為了幫劉邦打破僵局,他便設計離間項羽和范增、鍾離昧的關係。

計謀很簡單,陳平花重金在項羽軍中散佈謠言,讓項羽聽到:范增和鍾離昧不滿立下汗馬功勞,卻得不到封賞,於是他們決心和劉邦聯合起來滅了項羽。

項羽聽到這些消息時,他真的懷疑了,還專門派出使者去劉邦軍中查探是否屬實。

早有準備的劉邦,沒讓項羽“失望”,劉邦讓項羽看到了自己對他的怠慢,和對范增的尊重。

《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

從這之後,范增提的建議,項羽也不聽了,整日裡項羽都在懷疑范增是不是在給自己下套埋坑。

項羽累了,范增也累了,感覺不會再愛了。

於是,范增對項羽提出請求:“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請骸骨歸!”

項羽準了,項羽陣營二把手范增就這樣黯淡退場,【歸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三、屠戮百姓,致使民心投靠劉邦

底層出生的劉邦,遠比項羽更懂得:民生疾苦。

縱觀劉邦從起兵到稱帝后的所作所為,我們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一點,劉邦一直在博取民眾的好感,而項羽卻經常殺戮掠奪攻下的城池!

《史記·高祖本紀》: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

《史記·高祖本紀》:是時項王北擊齊,田榮與戰城陽。田榮敗,走平原,平原民殺之。齊皆降楚。楚因焚燒其城郭,系虜其子女。齊人叛之。

民能載舟,亦能覆舟,劉邦比項羽更深知這其中的道理,所以,民心之爭,項羽敗得很徹底。

四、殺害楚懷王,喪失大義

項羽和劉邦名義上都是楚懷王的手下,按照當時大家的觀念就是“臣子”應該忠於主君,雖然這種觀念在缺乏力量支撐的時候,只是一句名存實亡的口號,但並不妨礙大家打著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

畢竟,比起一個將領而言,民眾的心中君王更具有號召力!


A心中有乾坤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單手舉鼎,在中國古代史中,武力值可以說是出類拔萃,最後敗給了劉邦,實在可惜,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於項羽的失敗,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劉邦比項羽更有計謀,更有手段。劉邦在很多時候審時度勢、能屈能伸,善於把握有利時機。並且籠絡了大批有志有才之士,如張良、蕭何、韓信等;而項羽部下除了范增,基本沒有謀士,只有一些武將,當然,這和項羽愛好習武、有較高的武力值有關,導致他重武輕文,有勇無謀。

二、劉邦善於籠絡民心。劉邦進入咸陽後約法三章,盡得人心,給人以仁義君主的形象;項羽則屠殺了秦軍二十萬俘虜,併火燒阿房宮,給人以殘暴君主的形象,人心盡失。

三,項羽目光比較短淺,胸無大志,滅秦後曾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只把目標放在原來的楚地,而劉邦則一直備戰,圖謀天下。

四,劉邦比項羽更無賴,項羽曾要煮了劉邦的父親,劉邦卻說,我們是兄弟,我爹也就是你爹,煮完給我來一碗嚐嚐讓項羽比較尷尬,最後也沒有煮;鴻門宴中項羽也是礙於面子等沒有下手,以至於後悔都晚了。

當然,劉邦滅項羽會有錯綜複雜的歷史因素,以上僅僅是個人的看法。






嘉樂寶公子


1.缺乏戰略規劃。西楚霸王公元前206年鉅鹿之戰打敗秦軍主力,爾後直撲長安,到達長安後,殺害秦王子嬰,劫掠財富,燒燬宮式。有儒生勸其都長安而制天下,被其拒絕,號稱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自封西楚霸王,封其他19路諸侯,因沒有戰略規劃,返回彭城後醉生夢死。而相反劉邦在張良和陳平的幫助下,以天下為己任。

2.過於自負,不聽諫言。西楚霸王對自己所部的武力有絕對的自信,在他眼裡楚軍戰力天下第一,不把其他諸侯放在眼裡。所以當他的謀士范增多次勸其殺掉劉邦,他都不以為然。且他不用韓信,看不起韓信。令韓信失望轉而投漢,劉邦得到韓信後,直接提拔其為大將軍,充分放權,總領漢軍,漢軍在韓信的指揮下,最終打敗楚軍。

3.擅長征戰,不擅治理,生性殘暴,不得民心。西楚霸王及楚軍戰力驚人,而且對於反抗激烈的城市,經常採用事後屠城的方式發洩不滿。鉅鹿之戰後,俘虜秦軍二十萬,全部坑殺。因不接受儒生定都長安建議被儒生罵楚人沐猴而冠,直接將儒生烹殺。反觀劉邦,進入關中後,軍隊秋毫無犯,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得到了民心。後來楚漢之爭時,打下關中,委任蕭何為丞相,經略關中,使關中豐衣足食,為打敗項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煩此種種,項羽是不可能贏得最終的勝利的。


墨如楓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項羽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他親手埋葬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又用那雙埋葬帝國的手結束了自己的命運,無疑項羽是一個悲劇英雄,但是中國歷史從不以成敗論英雄,司馬遷在整部《史記》裡只給帝王立了“本紀”但是他卻在帝王“本紀”中加入了項羽,縱觀歷史上未成帝王者只有項羽一人立入“本紀”’。作為項羽的對手劉邦自然也不是等閒之輩,他從一個亭長成為西漢的開國皇帝,無疑他的難度對於項羽而言更加巨大。

項羽是名將之後,論出生他是優於劉邦的,劉邦只是一個亭長,父輩也是普通的百姓,無論如何他都趕不上項羽。

論武力,項羽天生神力,力拔山兮氣蓋世,力能扛鼎,且不說劉邦,當時天下人沒有一人是項羽的對手,劉邦面對的幾乎是一個不可戰勝的敵人。

論成績,項羽24歲時因鉅鹿揚名天下,然後有成為天下共主,劉邦四十多歲時還一事無成。

但是項羽最後還是失敗了,被劉邦打敗,他敗的十分徹底,跟隨他的將士在烏江邊上慘死,自己最心愛的女人也在垓下自刎,自己的亞父也在滎陽離去,自己最後也刎於烏江。劉邦能勝項羽的只有年齡,和社會經驗,就憑藉著這兩樣項羽最後敗給劉邦。

中國歷史上有句老話薑還是老的辣,劉邦憑藉著混跡社會多年的經驗練就了一身的本領。

項羽的性格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也是主要原因,但是性格不會阻礙一個人的成就,曹老闆的性格多疑,但是並沒有影響他的成就,或者說還成就了他。

當今格力公司老總,性格也十分強硬,但是也沒有影響她取得的成就,反而打出一個商業帝國。

同樣項羽的性格也是強硬的,也是多疑的。

項羽坑殺俘虜可見他的性格是多麼的強硬,或者說是殘忍,他派人逼死義帝也可見他的性格強硬,他不允許有人能坐在他的頭上,出征前殺掉宋義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他遇上了劉邦,這個混於市井的人,鴻門宴上劉邦一味退讓,面對項羽卑躬屈膝,劉邦自己也是一方諸侯,又有懷王為誓,但是他仍然避讓,對於項羽他甘願稱臣。

項羽的性格是強硬的,但是劉邦不去觸碰,只要放低自己的姿態,對項羽構不成威脅,項羽就不會動他,他賭對了,在他一番慷慨激昂的表演下騙過了項羽,自己得以活命同時項羽也是多疑的,不然他在彭城也會取得勝利,彭城被劉邦佔領,無疑劉邦在彭城早已設下埋伏,但是項羽帶著3萬人馬,在夜晚發動進攻大敗了56萬諸侯聯軍,但是隨後在滎陽他逼走了范增。

劉邦敗給項羽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年輕人鬥不過經驗豐富的中年人,就像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一樣雖然有良好的資源,但是和已經工作了幾十年的員工比,各種套路還是老員工懂的多。

劉邦利用項羽的性格從出反擊,這才是劉邦最厲害的地方,項羽的失敗是閱歷太淺,如果項羽能過烏江,結局又會不一樣,或者說項羽在彭城戰敗,結局也會不一樣,但是項羽沒有在來一次的機會,他一次戰敗就成了絕唱。

項羽是貴族,貴族有貴族的傲氣,劉邦是小民。小民有小民的取捨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西楚霸王項羽那麼強大為何還會輸給劉邦?關鍵輸在了這三個因素上

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戰神”,他們武藝高強,能征善戰,用實力在史書中留下了自己的名號,而這些戰神的命運也是各不相同,其中最悲情的莫過於被世人稱為“西楚霸王”的項羽了。

他率領的楚軍,本是當時天下最大的一支起 義軍,本身又是勇猛無敵,如果沒有太多意外,很有可能會成為繼秦始皇之後的又一位開國皇帝,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宿命的安排,讓他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對手劉邦,在經過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後,不幸兵敗自刎於烏江。

關於項羽的失敗,歷來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明明實力要強過劉邦許多,也曾經有過多次機會打敗甚至殺死劉邦,可為什麼最後卻還是輸了呢?說起來,項羽的失利關鍵還是在以下這三個因素上。

第一個因素:劉邦比項羽更善於聽取意見

劉邦樂於聽取別人的不同意見,敢於公開認錯,收回成命,例如他在西行入秦途中,酈食其求見,劉邦的態度很為傲慢,“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食其說:“您既然要討 伐沒有道義的暴秦,就不該用這種態度對待比您年長的人。”劉邦理屈,當即認錯,聽取了他的建議,襲取了秦廷倉儲所在地陳留,獲得了大量積粟,從而使軍威大振。

反觀項羽就不行了,他不但剛愎自用,而且固執已見,當初項羽西屠咸陽以後,有位韓生對他說:“關中阻山帶河,有四塞之固,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稱霸。”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穿錦衣夜行,有誰知道?”韓生很生氣,退出後嘆氣說:“人說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項羽聞聽後,下令烹死韓生,這樣的人誰還敢再給他出謀獻策。

第二個因素:劉邦在策略的使用上更正確

首先,在政治上,劉邦為義帝發喪,師出有名,使得他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其次,在軍事上,劉邦在彭城戰敗後,吸取了經驗教訓,及時調整了戰略方針,比如在滎陽、成皋一線的正面戰場堅持持久戰,以牽制項羽的主力部隊,在南翼,爭取黥布背楚歸漢,以削弱楚軍而壯大漢軍的力量。

而在敵人後方,劉邦利用彭越繼續反楚,在楚軍心腹之地遊動作戰,以牽制和分散項羽的兵力,減少漢軍正面戰場的壓力,形成兩面夾攻的態勢,再派韓信北攻魏、趙等地,解除北翼的威脅,以孤立項羽,事實證明,這個戰略方針頗為奏效。

第三個因素:劉邦比項羽更得民心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比較瞭解百姓疾苦和要求,一進關中就提出約法三章“殺人者處死罪,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一切法令,作廢!”,並宣稱 “我領兵入關,全是為父老除害,絕不是為了侵佔或欺凌你們,大家千萬不要恐慌。”以此爭取最廣泛的群眾支持。

還定三秦後,劉邦又實行了許多取 悅於民的措施,比如把秦朝所建造的苑圃園池,通通改為農田,分給民眾耕種,接著又賜民爵酒肉,安撫流 亡,整飭吏治,恢復生產等等,在當時的情況下,百姓對這些舉措還是非常滿意的。

與劉備相比,項羽的心情則比較殘 暴,他更像是個殺人如麻的“魔王”,早年曾久攻襄城不下,在進城後,項羽非但立刻就下令對手無寸鐵的百姓大加殺戮,並且還把剩下的人都被活埋。

而在進軍咸陽時,項羽下令把二十萬投降的秦軍全部坑殺,這是繼白起坑殺趙國四十餘萬降卒後的又一樁歷史大悲劇,項羽不僅殺敵人,殺俘虜,而且還殺百姓,試想,老百姓能支持這樣的人嗎?而歷史上的很多例子都告訴我們,“民心的向背”永遠是戰爭成敗的最關鍵因素。

不得不說,縱然項羽的實力再強大,在以上這三個因素都不及劉邦的情況下,輸掉最終的戰爭便不足為奇了,就更不要說,項羽還屢屢犯下錯誤,給了劉邦多次死裡逃生的機會,所以,他的結局註定只能以悲情結束。






影視職員


項羽輸給劉邦的原因:

1、戰略方面

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其人絕對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戰術家,其軍隊的戰鬥力遠非其他軍隊相比.但他不是戰略家和政治家。他的失敗是戰略上的失敗,更深一步是政治的失敗。

2、性格方面

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而項羽完全看不上劉邦,驕傲自滿、自以為是。

3、百姓民生方面

當時項羽在攻城成功後,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麼做了。做完以後,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

4、明辨人才方面

項羽不會識別人才,有才能的人(如韓信)轉而投向劉邦。他僅有的忠於他的範曾最後也離他而去。而劉邦則重用人才,他手下張良、蕭何、韓信被稱為“漢興三傑”。

5、順應潮流方面

項羽滅秦後沒有順應歷史潮流,採取措施繼續加強國家的統一,而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恢復分封制,這就使得他分封諸王后不久就到處發生叛亂。正在他窮於應付時,劉邦的勢力很快強大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