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行》第十三章

《尼山行》

老街坊

(13)

《大學》開篇即提出了儒家的“三綱領”和“八條目”。三綱領:指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宗旨,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八條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們是為達到“三綱領”而設計的具體條目和功夫,也是儒者進修的階梯。

如果仔細考察“四書五經”,就會發現,儒家學說均以“三綱領八條目”為核心,人生修養的路徑都循著“三綱領八條目”而逐步展開。可以說,抓住其,就抓住了儒學宗旨。以此為基礎步入其中,循序漸進,鍥而不捨,就會登堂入室,悟出儒學經典的奧義。

明代學者李卓吾在《四書評•大學》中談到此篇時說:“文字極有條理,極有格式。三綱領處,鴛鴦畫出;八條目處,金針度人也。世間種種學問無不包括,後來種種病痛無不掃除,真聖人之文也。”

“三綱領八條目”內涵“內聖外王”的深度理論思考,即人生分為內修和外治兩方面。就八條講,前四是內修的功夫,後三是外治的功夫,中間“修身”,可以視為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紐帶,它與前面的內修四條目連在一起,可以起到“明明德”的作用;它與後面的外治三條目連一起,則可以達到“親民、止於至善”的境界。這樣,不僅可以涵括世上所有的人,或是內修或是外治,或是天子或是庶人,都應該以修身為本。

還是讓我們一起再朗讀下“課文”吧,真是過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解讀】大學的宗旨在於彰顯自己天生的善性,在於使民眾革舊圖新,在於使道德修養達到最完美的境界。知道了道德修養應達到的最完美境界,才能夠確立堅定的志向;明確了堅定的志向,心才能夠寧靜而不妄動;心寧靜而不妄動才能夠性情安穩;性情安穩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世界上萬物都有本有末,萬事都有開始與結局。明白了“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的道理,就接近領悟《大學》所闡述的宗旨了。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解讀】古代那些立志要在天下彰顯自己天生善性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想整治好自己的家,首先要修養好自身;要修養好自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首先要使自己所發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所發的意念真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認識,並達到認識的最高點;提高自己的認識,並達到認識的最高點就在於推究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解讀】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推究出來後,才能提高認識,達到認識的最高點;提高認識並達到認識的最高點,自己心裡所發的意念才能真誠;所發的意念真誠後心自然就能端正;心端正了以後自然就能修養好自身;修養好自身以後自然就能整治好家;整治好家以後自然就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以後自然就能使天下太平。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為根本。如果修養自身這個根本亂了,卻要家齊、國治、天下平是不可能的。正如所重視的東西反而薄弱起來,所輕視的東西反而充實起來一樣,世上沒有這樣的道理啊!

……

哈哈。寫到此,想到現在大大小小領導講話,總愛把“提高認識”放在第一條講,原來與老祖宗的想法是一致的。寫了半輩子官樣文章的我,不禁笑了起來。

其實,自己對儒學知之皮毛。只是覺得此文非常之好,希望能夠讀一讀、受益之親多多益善而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是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專門引以讚美孔子的詩句。出自《詩經•小雅•車轄》。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2020.3.2 於濟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