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行》第十三章

《尼山行》

老街坊

(13)

《大学》开篇即提出了儒家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宗旨,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为达到“三纲领”而设计的具体条目和功夫,也是儒者进修的阶梯。

如果仔细考察“四书五经”,就会发现,儒家学说均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人生修养的路径都循着“三纲领八条目”而逐步展开。可以说,抓住其,就抓住了儒学宗旨。以此为基础步入其中,循序渐进,锲而不舍,就会登堂入室,悟出儒学经典的奥义。

明代学者李卓吾在《四书评•大学》中谈到此篇时说:“文字极有条理,极有格式。三纲领处,鸳鸯画出;八条目处,金针度人也。世间种种学问无不包括,后来种种病痛无不扫除,真圣人之文也。”

“三纲领八条目”内涵“内圣外王”的深度理论思考,即人生分为内修和外治两方面。就八条讲,前四是内修的功夫,后三是外治的功夫,中间“修身”,可以视为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纽带,它与前面的内修四条目连在一起,可以起到“明明德”的作用;它与后面的外治三条目连一起,则可以达到“亲民、止于至善”的境界。这样,不仅可以涵括世上所有的人,或是内修或是外治,或是天子或是庶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

还是让我们一起再朗读下“课文”吧,真是过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解读】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自己天生的善性,在于使民众革旧图新,在于使道德修养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知道了道德修养应达到的最完美境界,才能够确立坚定的志向;明确了坚定的志向,心才能够宁静而不妄动;心宁静而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稳;性情安稳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世界上万物都有本有末,万事都有开始与结局。明白了“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的道理,就接近领悟《大学》所阐述的宗旨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解读】古代那些立志要在天下彰显自己天生善性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想整治好自己的家,首先要修养好自身;要修养好自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首先要使自己所发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所发的意念真诚,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并达到认识的最高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并达到认识的最高点就在于推究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解读】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推究出来后,才能提高认识,达到认识的最高点;提高认识并达到认识的最高点,自己心里所发的意念才能真诚;所发的意念真诚后心自然就能端正;心端正了以后自然就能修养好自身;修养好自身以后自然就能整治好家;整治好家以后自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以后自然就能使天下太平。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为根本。如果修养自身这个根本乱了,却要家齐、国治、天下平是不可能的。正如所重视的东西反而薄弱起来,所轻视的东西反而充实起来一样,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啊!

……

哈哈。写到此,想到现在大大小小领导讲话,总爱把“提高认识”放在第一条讲,原来与老祖宗的想法是一致的。写了半辈子官样文章的我,不禁笑了起来。

其实,自己对儒学知之皮毛。只是觉得此文非常之好,希望能够读一读、受益之亲多多益善而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专门引以赞美孔子的诗句。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2020.3.2 于济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