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意識覺醒,是精神的自由


豆瓣8.8《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意識覺醒,是精神的自由

看那屍體的姿勢,顯然曾經擁抱著什麼,但那勝過一切愛情的煎熬折磨、比愛情更長久的長眠徹底馴服了他。————威廉·福克納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是威廉·福克納最廣為人知的短篇小說之一,小說以“美國南方與北方的巨大差異愛情觀”為悲劇根源:女主人公艾米麗,代表典型美國南方貴族小姐,接受的是傳統貴族教育和貴族觀念;男主人公荷默則象徵北方工業文明的荷默浪漫風趣,但不願受婚姻束縛。兩人的思想差異,促成為愛瘋狂的艾米麗,以殺死荷默的悲劇收場。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簡單來說,出生於沒落貴族且從小受到父親約束的艾米麗,在父權強勢的陰影籠罩下,漸漸失去生命顏色和青春活力,也錯過談婚論嫁的黃金時期。直到父親的去世,失去束縛和控制的艾米麗擺脫了父權精神枷鎖,公開追求北方包工頭荷默。因兩人南北方的差異愛情觀(傳統與自由),孤獨無助的艾米麗為挽留住荷默,最終殺死了他,並且與他的屍體同床共枕40年。直到艾米麗死去,人們才發現這個駭人的真相。

那今天就以“自我意識的覺醒”的角度,來解讀這部《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的背後:意識覺醒,是精神的自由。

豆瓣8.8《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意識覺醒,是精神的自由


01、【意識的覺醒】:父權束縛之下,艾米麗的自我意識覺醒失敗過程是“壓抑、泯滅、墮落”。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對艾米麗的美麗與父親的嚴厲形象,是這樣子描述的:

“艾米麗小姐身材苗條,一襲白衣站在後面,她父親岔開雙腿站著,一抹側影立於前方,他背對著艾米麗,手握馬鞭,向後敞開的前門剛好框柱兩人。”

從“背對艾米麗、手握馬鞭”細節刻畫,展現了被父權控制的年輕女孩形象。但就是這樣的形象與控制,導致年輕的艾米麗自我意識覺醒失敗:

第一次,無數追求者被父親強勢趕走,加上被父親培養成“南方淑女”的艾米麗也成為表面是傲慢、清高的女孩子,又嚇退了一大片追求者,這讓她的內心十分【壓抑】:艾米麗內心是各種渴望,想要外界接觸、愛情,但又害怕父親的嚴厲;

第二次,隨著父親的去世,艾米麗似乎解脫束縛,但骨子還是傳統保守的南方姑娘,做出勇敢與公開愛上浪漫不願被婚姻束縛的北方荷默,卻換來的是愛情的背叛,再加上遠方親戚唆使、鎮上居民無法容忍與嘲笑,於是艾米麗毒殺了自己心愛的人。這就是剛逃離父權束縛的艾米麗,是內心剛萌芽的自我意識【泯滅】:

看似逃離父親精神束縛的艾米麗又一次落入父權思想,頑固、封建與保守貴族禮儀;

之後,艾米麗在毒殺荷默後,完全封閉自己,“安心”與屍體同床共枕40年。人們偶然看到曾美麗的艾米麗,也變成【墮落】的“活死人”形象:如書中描述,是一襲黑衣、身形微胖與鐵灰色頭髮,看起來像長久泡在死水中的死屍,腫脹又蒼白。

威廉·福克納把艾米麗初次自我意識覺醒的失敗過程是“壓抑、泯滅、墮落”,那麼現在來分析《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自我意識覺醒的人性與心理。

【壓抑】太久反彈的是渴望與慾望,慾望是建立在壓抑反彈出渴望的基礎,人也會因為內心渴望的積壓,逐漸轉化成慾望。就拿“愛而不得”思維來說,是因為人性裡產生渴望感,當渴望越大,慾望也會隨著越強烈。

而內心渴望(如自由、愛情)很強烈,所產生的慾望走向不可控制的地步。以至於失去約束的人,就如脫韁的野馬,做出不被世俗所待見或是反常的行為,是種慾望的急切表現。這時,如果得不到相對應的回應,就會得到

【泯滅】性的打擊。如《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的艾米麗,壓抑的慾望,讓她初次就投入真心與勇敢追求的愛情,卻遭遇背叛,從而讓剛萌芽的自我意識隨之泯滅】。

青春期就是自我意識的萌芽期,也是最容易被【泯滅】的時期。往往不是被外界所泯滅,是內部家庭所造成的。做過英語老師的馬雲曾說過:“中國的教育有教,但是育是不夠的。”教育裡的“育人”是父母所傳授的,然而在那個年代顧著溫飽,導致父輩的文化程度都不高。那麼所給的教育是有限的,且會帶著一定強制性。

豆瓣8.8《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意識覺醒,是精神的自由


其實,這些教育也是父母的父輩所灌輸的,他們只是生搬硬套再教育給孩子。至於對錯與適用,不太清楚,他們也是經歷這樣子的灌輸而那樣過了大半輩子。往往孩子在青春期的自我意識剛萌芽,質疑父母思想的對錯時,然而卻是大多數的父母不允許孩子反抗自己,是帶著一定的強制性,且是“打擊”的態度:在他們眼裡,“為了孩子好”與“年輕不懂事”是出發點,結果是曾反抗的孩子妥協父母的思想與行為,不論對錯,失去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意識覺醒機會。

最為重要的是人在迎來初次自我意識的覺醒,一定要被認可、支持,不能有被打擊的態度。不然脆弱的心就會失衡,走向不可控制的地步,甚至是自我封閉以及墮落。常見的是很多孩子在青春時,會有很多創意,可惜不被家長理解與支持,最終也是不了了之,這也導致很多天賦被泯滅在萌芽期。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初次的自我意識覺醒度上。

試分析自我意識不能及時覺醒帶來的後果,是一種人性的【墮落】,可分為自我意識覆滅與缺乏精神寄託。

  • 自我意識覆滅:當人在缺乏一定的自我意識判斷,就會被環境與人同化,人性的相互傳染,無法分辨其複雜性,這也就導致了墮落的行為;
  • 精神寄託:愛情、友情、親情的缺乏,精神無太多的寄託,也就導致空虛的情況下,人性裡的“惡”滋生出來,從而是慢慢隨波逐流走向墮落。

“自我意識覆滅”與“缺乏精神寄託”,才使導致人性的墮落。而《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的艾米麗在失去父親,急需一個精神上的寄託,也就不顧一起追求荷默,面臨的是備受鎮上居民嘲諷與愛情打擊,以及隨著自我意識的泯滅,才會有毒殺荷默與40年自我封閉行為。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是一部女性自我思想覺醒失敗,走向瘋狂的愛情悲劇小說。這種永久佔據愛人的極端方式,更像是艾米麗在“有毒”家庭環境下,去追求精神的自由。


豆瓣8.8《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意識覺醒,是精神的自由


02、【精神的自由】:“有毒”家庭的“以愛之名的綁架”與“強制性同化”的自由壓迫,被困住的精神是骨子裡的束縛。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有個細節特讓讀者無法理解:父親死去的三天,艾米麗都不讓鎮上的人給下葬,直到要強制性下葬時,艾米麗才崩潰大哭。父親一輩子的父權束縛,讓她憤恨不滿。然而到下葬那刻,才發現自己竟然會留戀不捨,給人是非常矛盾的感覺。

這種矛盾,讓我很是不解,思考了很久。直到北方工頭荷默出現,她是有種非常著急式主動追求對方,要不是兩人巨大差別的南北方觀念,也許會很幸福。細讀“下葬父親”與“艾米麗與荷默的愛情”的章節,就會才發現艾米麗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

艾米麗出生於被父權束縛的家庭,無母親兄弟姐妹的她,從小到大都是父親一個人的牢牢控制,包括愛情、對外界的渴望接觸。我個人覺得她出生在一個“有毒”的家庭,從而缺乏精神的自由。

先來探討“有毒家庭”概念,出自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把那些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持續反覆傷害孩子的父母稱為“有毒”的父母。

簡單來說,是家長為了培養子女達到某個目標,如學霸、前途,就會強加性採取措施,讓子女接受其填鴨式灌輸。再或是本為“望子成龍”的心態,潛意識裡就會開始無意給予壓力與加大教育的力度,往往不被察覺行為的嚴重性,但已經超過子女的承受力。這就是“有毒”家庭裡的有意識、無意識持續反覆傷害。

豆瓣8.8《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意識覺醒,是精神的自由


這樣分析下來,我們竟然是無法定義有毒家庭對錯,只能說過了度吧。但背後是深刻的“以愛之名的綁架”與“強制性同化”。

以愛之名的綁架:很多子女經常會遇到的矛盾抉擇,再清楚其出發點,最終是犧牲自身的自由、主見、選擇權,換來的是一時的妥協與對方的進一步觸碰底線。直到後來是失去自我,聽從父母和活成父母的樣子,這就是屬於無意識持續反覆傷害;

強制性同化:有些家庭的教育孩子是強制性的,要求孩子的行為、思維都要跟著自己節奏,甚至是打罵。以至於孩子在這種強制性教育下,逐漸同化成為父母的樣子,如出一轍,這就是屬於有意識持續反覆傷害。

這是最常見的兩種“有毒家庭”裡的的有意無意持續傷害行為,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樣子的家庭環境,會給自我意識造成很大的扭曲與形象。青少年犯罪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原生家庭,因為他們的精神自由受到束縛,長期得不到自我成長與自由感,也就無法擁有富有學習性與獨立性的人格。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的艾米麗,長期被父親控制,不成長、不獨立,也就導致她的精神是壓抑的,是渴望自由。所謂的“精神自由”是獨立,有著自我主見與規劃人生。

艾米麗是沒有主見與規劃人生,在父親的控制下,也就懵懵懂懂到了30歲。從她不能被理解的瘋狂愛上荷默行為來看,並不全是愛情,更像是脫離“有毒家庭”的父權束縛,再加上不捨的態度是因失去依賴父親,才會急於去追求精神自由與嚮往愛情。可悲的是在有毒家庭裡的日積月累影響下,艾米麗被困住的精神與自由是骨子裡的束縛,“熱情奔放”的她還只是傳統保守的女人。

那麼如何在有毒家庭裡的意識覺醒,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呢?


豆瓣8.8《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意識覺醒,是精神的自由


03、意識覺醒,是精神的自由。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表面來看,很多人誤以為是一部悲情愛情小說,艾米麗為了永遠留住荷默而毒殺。但細細讀來,才能發現她的一生最主要原因是自我意識覺醒失敗和出生在一個“有毒家庭”所導致。

父權束縛之下的她,在小說裡並沒有出現抵抗父親的意願。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再加上她本身懦弱,讓艾米麗始終是沒有對自己負責的能力。

①、意識的覺醒,是有對自己負責的能力。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的艾米麗到了30歲,因父親都沒能嫁出去,這也就導致她內心不斷積壓渴望與慾望。在父親過世後,內心急需依賴的她,錯誤地把愛情認定為全部與精神支柱。為了荷默不顧一切的勇敢與付出,被小鎮的人所指責也不在乎,她也迎來人生初次自我意識的萌芽。如果能順利擁有這段美好的愛情,艾米麗也是得到成長。

可惜她過於主動與兩人南北方差異的愛情觀(傳統與自由),導致愛情的失敗,也讓那剛萌芽的自我意識也隨著泯滅。於是,為了不被笑話與挽留愛人的艾米麗就有了毒殺荷默,讓其永遠陪伴的瘋狂行為。這樣的結局,讓很多讀者意想不到與不解。因為美麗大方的艾米麗只要她願意,還是能在小鎮邂逅下一段愛情,何苦瘋狂毀滅自己呢?所以我認為她是沒有對自己負責的能力,不願意面對傷害。

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中說道:“我們所說的對自己負責,指的是這樣一種能力:堅持我們認為正確的觀點,且如果我們的行為或決定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我們願意承擔後果。”

對自己負責的能力,是種很難被理解與接受的概念。因為人在做人與事時,難免出現對錯,唯一區別的是對待態度,是勇於承擔還是逃避呢?不少人會去選擇逃避對待,這種看似沒有任何後果的行為,會對品格起了消極與踐踏的後果。

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品格也會因為一次次的逃避,疊加與滋生出墮落、軟弱、自暴自棄等等負面品格。因為每個人都有著優良品格,並且多於負面。決定品格的優劣是面對錯誤行為的態度,那逃避與面對都是能決定品格的走向,但我們會陷入“沒面子”的心理怪圈。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直接面對承認錯誤,內心會覺得沒面子,更是害怕被恥笑與看低,也就會選擇逃避。但是逃避終究還是要面對的,對自己負責的最好能力:面對與找出錯誤點,去促進自身更好的成長。事實上,很多人知道這樣的好處,可基於面子與複雜心理,寧願選擇逃避,也不願面對。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艾米麗初次愛情的方式,是很純很真但也傻的。如果她能坦然面對這次失戀,分析出付出與主動的弊端,那麼下一段愛情是非常幸福的。

可惜,精神渴望與束縛30年的她,沒能去向前看與預見未來。

豆瓣8.8《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意識覺醒,是精神的自由


②、精神的自由,去向前看與預見未來。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的艾米麗出生於沒落貴族,身為女兒的她還是要擔負起振興家族的重任,這也是為何父親要把她培養成為“南方淑女”的重要原因。從小到大的被動承受,經歷父親的去世、失戀,把艾米麗推向墮落的深淵:毒殺荷默、40年的閉門不出。

在接受傳統貴族教育和貴族觀念的艾米麗,本身是非常優秀。如果沒有前半生的自我意識泯滅與來自有毒家庭的精神與自由壓迫,那麼她的後半生至少也是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可憐的艾米麗並沒有預見自己的未來。

伊恩•麥奎爾在《北海鯨夢》中說道:“人總得往前看,而不是回頭向後看。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生活總是要繼續的,就算是負重前行,也不能停止向前看,並不是一直的回頭向後看。時間沉澱的回憶有兩種作用:一種是從回憶中吸取教訓,成長自己的作用;另一種是不斷沉迷回憶無法自拔,從而墮落自己。這兩種作用,代表著“積極”與“悲傷”。

有趣的是人會把沉迷回憶無法自拔的行為,稱為“悲傷”。剛好吻合當代的悲傷觀,就會時不時地陷入回憶無法自拔。但是向前看是生活最需要的態度,不斷去面對自己的生活,不管是糟糕或是優質生活,才能培養出獨立與能力去預見未來。

因為未來是無法定義的,但我們可以用自身的能力與清醒的大腦去規劃未來,這就是“預見”。那就需要不斷去勇往直前,而不是沉迷回憶,無法自拔。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的艾米麗是自身優秀的大家閨秀,也是小鎮男子的夢中情人,但卻因為一次愛情就停止向前,無法預見自己的未來。

艾米麗的一生是可憐的,前半生的她沒有選擇權,後半生隨著父親去世,有著自己的主導權。在有毒家庭影響下,她活不出自己的樣子,精神上始終還是有父權束縛。

豆瓣8.8《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意識覺醒,是精神的自由


③、去擺脫有毒家庭,活出自己的樣子,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樣子。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的艾米麗前半生是來自有毒家庭的父權束縛,因父親的去世,讓她看似已經脫離了控制。其實並非如此,從艾米麗和荷默的愛情就可以看出兩人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在和荷默的愛情裡,本來都有結婚打算的艾米麗,骨子裡還是有著貴族保守,與追求浪漫又不願被婚姻束縛的荷默起了差異的衝突,最後是從深愛再到毒殺。看似追求精神自由的艾米麗,自始自終逃離不了父權束縛的精神影響,而這一切源於有毒家庭的影響,骨子裡存在著他們的影子。

事實上,我們的性格都是來源於父母。以至於獨立時,會花很長一段時間去糾正與擺脫。“有毒”家庭裡的有意無意持續性反覆傷害行為,都會刻在骨子裡的性格以及一生無法擺脫的精神。

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人在從小到大的家庭環境裡成長,十幾年的時間就會把性格刻在骨子裡,就算是改掉很多來自家庭的不良品格,但是潛意識裡的觀點還是可以無意間左右我們的決策。

所以也只能儘量去擺脫有毒家庭的影子,糾正家庭裡的不良品格與精神。在自我意識覺醒時,是勇敢活出自己的樣子,有著自己理性的決策,而不是一直去按照別人的樣子,最終失去真實的自我。

因為人在做出決策時,會去詢問別人意見,然後是不斷修改或是推翻自己的決策。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別人的樣子,一切以別人話為主,養成無自我主見的性格。

擺脫有毒家庭的同時,就要活出自己的樣子,有著自我主見,不要害怕錯誤而否認自己的決策。在我看來,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它的最大積極作用是加深教育的記憶度與就算是錯,也會從中吸取經驗,進一步成長自己。

豆瓣8.8《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意識覺醒,是精神的自由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側面點明有毒家庭的危害性,是追求精神自由的艾米麗,自始自終無法擺脫父權束縛的精神影響。本身優秀的她,還是沒能活出自己的樣子。

一部家庭束縛影響下所造成的悲情愛情小說,從這個30年被父親約束的艾米麗,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自我意識的泯滅、精神自由以及人性的弱點。

書名“玫瑰”的含義是祝福。作者威廉·福克納在一次採訪中,解釋了《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的“玫瑰”的含義是祝福,表達人們與自己,對主人公艾米麗的祝福。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艾米麗從優雅的“貴族淑女”到癲狂的“殺人惡魔”,是對那個時代的求助和哀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