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李朝很腐朽,為什麼能延續五百多年,幾乎相當於中國明清兩朝總和?

於無聲處34


李氏朝鮮能存在五百多年,幾乎是中國明清兩朝之和確實是個奇蹟,但仔細梳理一下,“存在即合理”這句話用在李朝或許是再恰當不過了,李朝能存在這麼久,還確實有他的生存法則。

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推翻高麗王禑的統治建立朝鮮王朝,這個國名,還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所賜,在給朝鮮的詔書中雲:“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李成桂遵明朝所賜國名定國號為朝鮮。李成桂從建國伊始就堅定不移的執行了對明朝的事大主義,通過明朝賜國名、敕封授印來強化朝鮮王國與明朝之間的藩屬、宗主關係。通過這層特殊的關係,朝鮮在此後的兩次王子之亂和壬辰倭亂等內亂外患中都得到明朝的鼎力相助。


在此要著重講一下差點導致朝鮮亡國的壬辰倭亂,1592年和1597年,當時的日本太閣豐臣秀吉藉著基本統一日本的餘威,先後兩次分別起兵14萬入侵朝鮮,最初朝鮮準備不足,日軍在短短的一個月裡即攻破王京,朝鮮宣祖李昖被迫逃亡江華島,朝鮮八道幾乎盡數淪陷,派往北京求援的朝鮮使臣泣淚告急,萬曆皇帝從大公大義出發決意出兵援助朝鮮抗倭,明朝以李如松、宋應昌為將,先後兩次,共計11萬明軍入朝作戰,終於1598年12月豐臣秀吉病死後將倭軍徹底趕出朝鮮半島,壬辰倭亂以中朝聯軍的勝利而結束。此後宣祖李昖還都王京,對明朝的再造之恩感激涕零,朝鮮王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滅國之災以明朝的仗義相助而化險為夷。

朝鮮王朝在陸上海上都只有一個鄰國,對於長期限於混亂的日本(時為戰國時期),如果不是豐臣秀吉的入侵,朝鮮的海上隱患幾無,而朝鮮對明朝事奉恭謹,自以小中華自居。朝鮮王朝也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根本,懂得與民休息,減少百姓與朝廷的矛盾,因此朝鮮王朝開國500餘年來鮮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能算的上規模的起義,應該也就是高宗時期的東學黨起義。明朝之亡亡於席捲天下的農民起義,而朝鮮王朝500多年來卻巧妙的躲過了這些危機,儘管出現了燕山君這樣的千古暴君 ,中宗反正後朝鮮黨爭愈來愈烈,壬辰倭亂、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接踵而來,朝鮮雖內憂外患不止,但好歹還是盡全力保住了國家。



面對後金的兩次入侵,朝鮮無力抵抗,但又不想“背明事金”,最終不得已對後金(清)“陽奉陰違”。後金的崛起對明朝、朝鮮王朝都是巨大的威脅,在後金的不斷纏食下,明朝的遼東防線岌岌可危,朝鮮仁祖反正廢除光海君後,採取了更為公開的助明打金政策,這是後金絕不能容忍的,天啟七年(1624年)後金第一次入侵朝鮮,以努爾哈赤侄兒阿敏為將率領3萬後金兵入侵朝鮮,史稱丁卯胡亂,朝鮮迫於壓力與後金相約為“兄弟國的盟約”。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再一次入侵朝鮮,史稱丙子胡亂,這一次徹底打服朝鮮,朝鮮王朝棄明朝而臣事清朝,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改朝貢明朝為清朝,雖然骨子裡朝鮮依然心向明朝,對清朝也是“陽奉陰違”,但畢竟作為藩屬國,朝鮮仍然得以存續。

朝鮮王朝作為明清兩朝重要的藩屬國,是明朝的15個“不徵之國”之一,擁有明朝、清朝兩大實力強勁的宗主國,朝鮮王朝得以綿延500餘年而不倒。朝鮮在陸上只有中國一個鄰國,因此竭力對明、清兩朝奉行“事大主義”是朝鮮王朝最重要的生存法則。日本自文祿長慶之戰敗回國後,朝鮮積極派人與日本修和,所以此後兩百多年,直至十九世紀末日本都未再入侵朝鮮,由此可見,朝鮮王朝能存在500多年,其外部環境相對穩定是極為重要的原因。而在朝鮮王朝內部,雖然500餘年來政變不斷,但由於沒有外部勢力的干預,這些政變都最終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這也避免了朝鮮王朝內部的分崩離析。



甲午戰爭結束後,朝鮮高宗李熙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宣佈解除和清朝的宗藩關係建立大韓帝國,大韓帝國二世而亡,朝鮮半島最終也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延續了500多年的朝鮮王朝至此也就不復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