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報信抱拳,左手抱右手和右手抱左手有何講究?

冰峰icepeak


抱拳禮常用於習武之人和軍人之間,也稱“請拳”,體現習武者的武德禮儀,手勢沒有男女之分;而拱手禮用於平時生活交流表示尊敬之用,拱手禮有男女之分。

抱拳禮,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併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



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貼右拳面,左指尖與右拳稜相齊,右拳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釐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 左手為掌,表示德、智、體、美齊備,屈拇指表示不自大,象徵高尚情操。

右手為拳,表示勇猛習武者。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事”、“止戈為武”、“嚴格自律”以武會友的意思。

抱拳在中國古代作為一種見面的禮節,一般人認為,現代社會沒必要再做了。

但“抱拳禮”作為抱拳禮作為傳統禮節,在當今社會仍然值得提倡。行抱拳禮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尊重。



猶如現在的握手,一般都伴有“久仰”、“幸會”等敬詞。通過抱拳禮這種形式,可以把對人的尊重體現出來。

“拱手禮”,則是兩手稍彎,相疊於胸前或偏上,形成一個“拱形”,也可一手虛握,用另一隻手抱住。 但是要記住拱手禮男女有別。

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



抱拳禮和拱手禮都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禮儀文化,通過不同的行禮方式充分的體現出尊重他人,和儒雅民族風度文化。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抱拳是一種古老的禮儀,與其相似的禮節有拱手、作揖、握手。

值得一提的是,握手是“舶來品”,是外國中世紀武士決鬥前表示手中沒有暗藏武器的意思。

“抱拳”則是真正的中國禮節,據今有3000年的歷史了,源於周代。


▲標準的抱拳禮

比如秦武王嬴蕩在周朝國都舉鼎時,由於他以武治國,經常用抱拳禮和大力士們打招呼。

還有孔子的學生子路,常挎把寶劍隨老師周遊列國,別以為孔子是文弱書生,孔子其實會武功,子路同樣如此,每逢遇到同行都施抱拳禮。

既然是禮節,所以“抱拳”是大有講究和規定的。

它的規範動作是這樣的:左手抱右手,要輕鬆自然,置於胸前微微晃動,位置不要偏高或偏低。


▲標準的抱拳禮

根據《道德經》“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規定,左手抱右手稱之為“吉拜”,相反則是“兇拜”。換言之,如果用作報信,好消息就是左手抱右手,如果是壞消息或者報喪,就用右手抱左手,不用問一看就明白了。

到後來,武林人士在抱拳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規範,形成了武林之中特有的抱拳四指禮。

如果是有友好比賽切磋武功,一般用左掌右拳表示。(如下圖)



▲標準的武林人士抱拳禮

如果是要置人於死地,簽下生死狀的則右掌左拳,也就是與上面恰好相反。

歸納一下,以左手抱右手施禮的都屬於“吉信”,以右手抱左手的都屬於“凶信”。親們一定要記好,否則鬧出笑話就糗大了。


秉燭讀春秋


《左傳》: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中國是講究禮儀的國家,即“禮儀之邦”。

萬事禮字為先,就問題中一個簡簡單單的抱拳禮,都有著非比尋常的內涵和複雜性。


抱拳時,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有何講究呢?

其實中國的“抱拳”習俗,並不只稱為抱拳禮,而是有抱拳和拱手之稱。抱拳禮是武人專用,而拱手禮則是文人專屬。

抱拳禮是雙方武藝切磋時所用的禮儀,即表示了禮貌,又可以防備對手暗中偷襲,是一種十分符合武人對陣的禮俗。一般來說:不論男女,抱拳時都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因為大部分人的右手都是慣用手,左手管防禦、右手管攻擊。

左手壓右手有先禮後兵,向對方展現自己不會取巧,而且對於武人來說,慣用手一般都是比較有力、兇猛的,以主管防禦的左手來壓制主管攻擊的右手,則有“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點到為止、純屬切磋,不傷人命”的含義在裡面。

當然如果是左撇子的話呢?也不需要換手,按照正式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規矩施禮就可以了。因為“君子貴左,用兵貴右”,如果雙方切磋時不小心以右手壓左手的話,那就表明自己要出全力了,是要到對方起不來或者嚴重到出人命才能罷休的程度。所以不管是右撇子還是左撇子,左手壓右手是錯不了的。


至於“拱手禮”就更復雜了,因為它不止是日常專用,而且還有分男女。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手部》曰:“謂沓其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 兇拜反是。 九拜必皆拱手”。

古代以左為尊,所以男性拱手是以左手壓右手的,而女性在古時的身份比較低,所以女性拱手是以右手壓左手的。這是屬於正常的“吉拜”,也就是大家見面打招呼、參加喜事而用的。如果是凶事,比如喪事的話,則反過來,男性右手壓左手,女性左手壓右手。

這些都是快要消失了的古禮,希望我輩可以多用,不要丟卻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化。


一貳一橙


最近幾年影視作品中的歷史題材佔據了半壁江山,可是卻沒有幾部作為在細節上面還原歷史的,《琅琊榜》之所以能夠被人喜愛,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其中的禮儀做得很到位,這是一部製作精良的作品。中國是禮儀之邦,在待人接物上面很重視這方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禮儀小知識:古代人報信的時候,有時候用左手抱拳,有時候用右手抱拳,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嗎?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禮儀,中國人目前見面打招呼都是握手,這其實是從西方國家傳進來的,抱拳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禮儀規範,莊重且禮貌,同時不同的抱拳也傳遞著某種信息,具體的我們一起來看看。

我們大家上禮儀課額時候都學過抱拳的的規範姿勢:左手抱著右手,雙手置於胸前,不能太高或者太低,動作和表情都要自然些。這個禮儀適用於普通場合,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裡面就不太適用。最簡單的區別就左手抱右手,則代表好事;相反的右手抱左手,代表著壞事,視為不吉。古代交通沒有現在發達,用的都是書信方式聯繫,十天半個月也到不了親人手裡面,那麼前去報信的人如果帶去的是好消息,就要左手在上,如果是奔喪這樣的壞消息就必須右手在上。左右之分來自於中國古代的重左輕右,左遷代表著升職,地位也更高。

抱拳還體現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古代人是江湖中人擅長習武,那抱拳就改成了:左手為掌,右手為拳,抱在一起形成拳掌,看上去就很有氣勢。這些在武俠的影視作品裡面就能夠看到,想要致人於死地,那這個姿勢就反過來成為左拳右掌,用這個手勢視為提醒,引起對方的注意。有習武之人自然少不了讀書人,儒教子弟是用左手抱拳,右手為掌,同時也要讓兩個大拇指並在一起。這裡面也有講究的,大拇指代表的是自己的父母,左手的其他手指是家中長輩;右手則代表著手足兄弟,也傳達了儒家思想;道家在這方面與儒家很相像,區別就是大拇指的位置,這兩個手指是相互交錯,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解釋一下左手為陽,右手為陰,這樣的大拇指交錯看上去就像一個八卦圖,是不是很神奇。

當時封建社會女性地位低下,受到了很多約束,所以在禮儀上面也與男性有著區別。男性抱拳就是左手在上面,右手為拳,這樣也是有說法的。首先左為上,代表著自身地位較高;同時右手為慣用手,攻擊或者防禦圍城“拳”也是有可能的。女性抱拳姿勢也有些不同,不僅右手再上,而且左手也不會形成拳頭,畢竟大多數女性都是溫文爾雅的弱女子,沒有力量用拳頭就顯得不那麼美,所以左手手指伸長,這樣看上去與自身的氣質能夠很好地融合。

中華是千年古國,有著上千年地歷史文化,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裡面,形成了很多文化和社會規範,有些已經被社會淘汰,而有一些應該得到發展和重視的。我們應該明辨是非,不要被外來的文化主動放棄我們的文化。

不同的場合就需要用到不同的手勢,是一種訊號,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雖然我們現代生活幾乎用不到這種禮儀,可是瞭解一下,在今後用到的地方不出錯就好了。如果你在公共場合錯用了左右手,是會引起一些麻煩的,大家都記住了嗎?


木劍溫不勝


華夏是禮儀之邦,一言一行,講究一個“禮”字!

江湖之中,不僅有刀光劍影,血雨腥風,還有兒女情長,禮尚往來。 抱拳禮作為江湖中人最常用的相見禮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約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

抱拳禮看似簡單,其實是一門很講究的學問,在古代,若是弄不清抱拳禮中所隱含的深意,很可能會鬧出天大的笑話,甚至把本來的朋友,變為刀兵相見的敵人。
古代抱拳禮又稱之為“作揖”,作揖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行人事·禮拜”,另一種是“行鬼事·報喪”。 朋友之間交往,必須選擇第一種抱拳禮。 正確的“禮拜”是,“左手為天,右手為地,以天蓋地” 左手伸掌,右手握拳,將左手手掌覆蓋住右手的拳面,抬高至胸前,向前拱手並輕輕晃動。

“報喪”則是“以地蓋天”,用右手手掌,覆蓋住左手拳面向前拱手行禮。 朋友之間作揖行禮,若是將禮拜,行成了報喪,則是一種極大的不尊敬,很可能會引發矛盾, 即便到了現代,我們也應該注意抱拳禮儀,不要將禮貌變為不吉利的詛咒。

現代抱拳禮,多用於傳統武術比賽時,雙方選手之間的擂臺禮儀。 行禮時,將雙腳併攏,雙腿筆直站立,腰身挺直,左手食指、無名指、中指、小指用力伸直,大拇指驅指併攏,右手抱拳,將拳面頂住左手掌心,平擲於前胸,與胸距離大約20—30釐米,上身挺直,姿態莊重。

在比武之前行禮時,若是用右手作掌,左手為拳,則代表著雙方要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戰”。
上圖雷雷大師的抱拳禮,左手四指沒有伸直,右手也沒有握拳,不知是不是太極學派獨家的抱拳法,難道是“雷公太極獨創的雷式抱拳法”?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千萬不要忽視任何一種文化所擁有的深度,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也應該虛心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 一個國家的靈魂不是“經濟或軍事”,而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文化以及信仰。


白話歷史君


抱拳的時候,左手抱右手是為拱手禮,別稱:恭手禮、抱拳禮。在官場、民間行的拱手禮:通常表現為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左手掌彎曲緊抱右手拳,兩拇指併攏向前;在影視劇、話本里的江湖、武林拱手禮為:左手掌、右手拳,左手掌在前,右手拳在後,右手拳端緊貼左手掌心,左手掌五指同向,右手拳拇指緊攥跟其餘四指外貼垂直。

中國古代以左為尊,“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老子》),即右手持兵器象徵戰爭,左手壓右手錶示和平願。因此,右手抱左拳則通常被認為“隨時領教”。 左手壓右手 ,報喜 。右手壓左手 ,報喪。


七殺禪


抱拳是中國的禮姿式之一,歸作揖的禮式之一。

左手為上手,右手為下手,不論啥事都按此分上下或主次或尊卑的。

但這是依自身左右定,當對面時正相反了;從而會弄迷糊,因此用東為上西為下,或北為上南為下確認;不在正東西南北時,依大門定,即面對大門的為上,背向大門的為下,且北上位的左為上右為下而定下的。

禮是躬身的身體姿式,所以說文解字的人字,就是躬身的姿式。現代稱為掬躬。

跪不是禮,而是無橙椅年代的坐姿,屬有教養的人坐的姿式,屁股直坐地上或席上的,是無教養的人,坐姿的姿式。現保留於日本民俗裡。

有橙子椅子後,跪成為第二大禮,第一大禮是跪著叩頭。

大禮是特殊場合用的禮式。

平常仍用掬躬。

而比平常重要或注重強調點的禮式,則是作揖,作揖是男用,女是道福,即雙手握一齊,移左側身旁,雙腿隨之下蹲一點的身姿式。

揖是雙手抱小臂成穹形,再彎身掬躬的禮式。

當道士興盛時,一手臂豎立起,掌指上指,為揖手,成為專職者的禮姿式。

由是習武者套用成左手握右拳為施禮,右手握左拳為詢問禮。後世又有一手立為掌靠貼拳上的禮式了,且各門派手語內函不同。此為抱拳禮。

從而文人套用成左右拳帖靠一起的揖禮式。

清朝時又移女道福禮,為男用的打扦禮,即一手如按地,身下蹲,一腿膝向上,一膝向下前方的體姿式。

1940年前仿歐兵的手立掌放致眉高處,成敬禮式。

又與阿拉伯商人仿出握手式禮式。中國百姓述為拉拉手式。

當有軍威儀仗隊專隊時,又添注目禮了。

而民眾百姓多用點頭為贊同禮,搖頭為不贊同禮,甚至打聲招呼為有禮,不打招呼為不理。

而大儀則是躬天敬地禮祖式。

蒙古族保留最佳,即拿馬奶向天與地彈酒水的,敬天敬地敬賓朋的迎客儀式。

漢族在舊中國期有跪拜天地父母或盟兄弟的拜把子儀式。

其他各民族也有自行為制式的大禮儀式的。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建議;取掉《握手》,改為《作揖》。更為文明。


無塵2508


男的,右手握拳,左手包在上面。為什麼?很好理解,右手是拿槍拿刀的,是攻擊手,是出拳手,當然要包起來,以表善意!

古人講究男女有別,你也可以理解為男權社會,女子不能跟男的一樣,所以,女子作揖要反過來,也就是右手壓在左手上面。想想“男左女右”,就記住了。女子作揖兩手不一定包著,疊著就可以了。女生抱著個拳頭不優雅,細長手指疊著好溫婉是不是?這樣想想,就容易記住了。

一定要記著。因為手勢搞反了,就不是吉禮,是凶禮了,是家裡出了事來報喪之禮。

當然,“抱拳作揖”這個東西要追究起來,博大精深,背後的故事、出處非常多。可能國學大師有國學大師的講法,歷史學家有歷史學家的考證,民俗專家有民俗專家的認為。我說的“包住攻擊手,以表善意”只是其中一種,也是比較容易理解和應用的一種。

最後,貼兩個圖,CCTV的主持人的作揖。你別說,他們在這個細節還是蠻講究的。他們的手勢是對的。


贛南客家


抱拳禮一般都是左手為掌,右手為拳的。

1. 左手為掌,表示德、智、體、美齊備,屈拇指表示不自大.。

2. 右手為拳,表示勇猛習武者;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止戈為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