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报信抱拳,左手抱右手和右手抱左手有何讲究?

冰峰icepeak


抱拳礼常用于习武之人和军人之间,也称“请拳”,体现习武者的武德礼仪,手势没有男女之分;而拱手礼用于平时生活交流表示尊敬之用,拱手礼有男女之分。

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



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贴右拳面,左指尖与右拳棱相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 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象征高尚情操。

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事”、“止戈为武”、“严格自律”以武会友的意思。

抱拳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见面的礼节,一般人认为,现代社会没必要再做了。

但“抱拳礼”作为抱拳礼作为传统礼节,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提倡。行抱拳礼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尊重。



犹如现在的握手,一般都伴有“久仰”、“幸会”等敬词。通过抱拳礼这种形式,可以把对人的尊重体现出来。

“拱手礼”,则是两手稍弯,相叠于胸前或偏上,形成一个“拱形”,也可一手虚握,用另一只手抱住。 但是要记住拱手礼男女有别。

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



抱拳礼和拱手礼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文化,通过不同的行礼方式充分的体现出尊重他人,和儒雅民族风度文化。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闲话


抱拳是一种古老的礼仪,与其相似的礼节有拱手、作揖、握手。

值得一提的是,握手是“舶来品”,是外国中世纪武士决斗前表示手中没有暗藏武器的意思。

“抱拳”则是真正的中国礼节,据今有3000年的历史了,源于周代。


▲标准的抱拳礼

比如秦武王嬴荡在周朝国都举鼎时,由于他以武治国,经常用抱拳礼和大力士们打招呼。

还有孔子的学生子路,常挎把宝剑随老师周游列国,别以为孔子是文弱书生,孔子其实会武功,子路同样如此,每逢遇到同行都施抱拳礼。

既然是礼节,所以“抱拳”是大有讲究和规定的。

它的规范动作是这样的:左手抱右手,要轻松自然,置于胸前微微晃动,位置不要偏高或偏低。


▲标准的抱拳礼

根据《道德经》“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的规定,左手抱右手称之为“吉拜”,相反则是“凶拜”。换言之,如果用作报信,好消息就是左手抱右手,如果是坏消息或者报丧,就用右手抱左手,不用问一看就明白了。

到后来,武林人士在抱拳礼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规范,形成了武林之中特有的抱拳四指礼。

如果是有友好比赛切磋武功,一般用左掌右拳表示。(如下图)



▲标准的武林人士抱拳礼

如果是要置人于死地,签下生死状的则右掌左拳,也就是与上面恰好相反。

归纳一下,以左手抱右手施礼的都属于“吉信”,以右手抱左手的都属于“凶信”。亲们一定要记好,否则闹出笑话就糗大了。


秉烛读春秋


《左传》: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中国是讲究礼仪的国家,即“礼仪之邦”。

万事礼字为先,就问题中一个简简单单的抱拳礼,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内涵和复杂性。


抱拳时,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有何讲究呢?

其实中国的“抱拳”习俗,并不只称为抱拳礼,而是有抱拳和拱手之称。抱拳礼是武人专用,而拱手礼则是文人专属。

抱拳礼是双方武艺切磋时所用的礼仪,即表示了礼貌,又可以防备对手暗中偷袭,是一种十分符合武人对阵的礼俗。一般来说:不论男女,抱拳时都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因为大部分人的右手都是惯用手,左手管防御、右手管攻击。

左手压右手有先礼后兵,向对方展现自己不会取巧,而且对于武人来说,惯用手一般都是比较有力、凶猛的,以主管防御的左手来压制主管攻击的右手,则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点到为止、纯属切磋,不伤人命”的含义在里面。

当然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呢?也不需要换手,按照正式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规矩施礼就可以了。因为“君子贵左,用兵贵右”,如果双方切磋时不小心以右手压左手的话,那就表明自己要出全力了,是要到对方起不来或者严重到出人命才能罢休的程度。所以不管是右撇子还是左撇子,左手压右手是错不了的。


至于“拱手礼”就更复杂了,因为它不止是日常专用,而且还有分男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曰:“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 凶拜反是。 九拜必皆拱手”。

古代以左为尊,所以男性拱手是以左手压右手的,而女性在古时的身份比较低,所以女性拱手是以右手压左手的。这是属于正常的“吉拜”,也就是大家见面打招呼、参加喜事而用的。如果是凶事,比如丧事的话,则反过来,男性右手压左手,女性左手压右手。

这些都是快要消失了的古礼,希望我辈可以多用,不要丢却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


一贰一橙


最近几年影视作品中的历史题材占据了半壁江山,可是却没有几部作为在细节上面还原历史的,《琅琊榜》之所以能够被人喜爱,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中的礼仪做得很到位,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待人接物上面很重视这方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礼仪小知识:古代人报信的时候,有时候用左手抱拳,有时候用右手抱拳,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礼仪,中国人目前见面打招呼都是握手,这其实是从西方国家传进来的,抱拳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礼仪规范,庄重且礼貌,同时不同的抱拳也传递着某种信息,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们大家上礼仪课额时候都学过抱拳的的规范姿势:左手抱着右手,双手置于胸前,不能太高或者太低,动作和表情都要自然些。这个礼仪适用于普通场合,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里面就不太适用。最简单的区别就左手抱右手,则代表好事;相反的右手抱左手,代表着坏事,视为不吉。古代交通没有现在发达,用的都是书信方式联系,十天半个月也到不了亲人手里面,那么前去报信的人如果带去的是好消息,就要左手在上,如果是奔丧这样的坏消息就必须右手在上。左右之分来自于中国古代的重左轻右,左迁代表着升职,地位也更高。

抱拳还体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古代人是江湖中人擅长习武,那抱拳就改成了:左手为掌,右手为拳,抱在一起形成拳掌,看上去就很有气势。这些在武侠的影视作品里面就能够看到,想要致人于死地,那这个姿势就反过来成为左拳右掌,用这个手势视为提醒,引起对方的注意。有习武之人自然少不了读书人,儒教子弟是用左手抱拳,右手为掌,同时也要让两个大拇指并在一起。这里面也有讲究的,大拇指代表的是自己的父母,左手的其他手指是家中长辈;右手则代表着手足兄弟,也传达了儒家思想;道家在这方面与儒家很相像,区别就是大拇指的位置,这两个手指是相互交错,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解释一下左手为阳,右手为阴,这样的大拇指交错看上去就像一个八卦图,是不是很神奇。

当时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受到了很多约束,所以在礼仪上面也与男性有着区别。男性抱拳就是左手在上面,右手为拳,这样也是有说法的。首先左为上,代表着自身地位较高;同时右手为惯用手,攻击或者防御围城“拳”也是有可能的。女性抱拳姿势也有些不同,不仅右手再上,而且左手也不会形成拳头,毕竟大多数女性都是温文尔雅的弱女子,没有力量用拳头就显得不那么美,所以左手手指伸长,这样看上去与自身的气质能够很好地融合。

中华是千年古国,有着上千年地历史文化,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面,形成了很多文化和社会规范,有些已经被社会淘汰,而有一些应该得到发展和重视的。我们应该明辨是非,不要被外来的文化主动放弃我们的文化。

不同的场合就需要用到不同的手势,是一种讯号,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虽然我们现代生活几乎用不到这种礼仪,可是了解一下,在今后用到的地方不出错就好了。如果你在公共场合错用了左右手,是会引起一些麻烦的,大家都记住了吗?


木剑温不胜


华夏是礼仪之邦,一言一行,讲究一个“礼”字!

江湖之中,不仅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还有儿女情长,礼尚往来。 抱拳礼作为江湖中人最常用的相见礼仪,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

抱拳礼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很讲究的学问,在古代,若是弄不清抱拳礼中所隐含的深意,很可能会闹出天大的笑话,甚至把本来的朋友,变为刀兵相见的敌人。
古代抱拳礼又称之为“作揖”,作揖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行人事·礼拜”,另一种是“行鬼事·报丧”。 朋友之间交往,必须选择第一种抱拳礼。 正确的“礼拜”是,“左手为天,右手为地,以天盖地” 左手伸掌,右手握拳,将左手手掌覆盖住右手的拳面,抬高至胸前,向前拱手并轻轻晃动。

“报丧”则是“以地盖天”,用右手手掌,覆盖住左手拳面向前拱手行礼。 朋友之间作揖行礼,若是将礼拜,行成了报丧,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敬,很可能会引发矛盾, 即便到了现代,我们也应该注意抱拳礼仪,不要将礼貌变为不吉利的诅咒。

现代抱拳礼,多用于传统武术比赛时,双方选手之间的擂台礼仪。 行礼时,将双脚并拢,双腿笔直站立,腰身挺直,左手食指、无名指、中指、小指用力伸直,大拇指驱指并拢,右手抱拳,将拳面顶住左手掌心,平掷于前胸,与胸距离大约20—30厘米,上身挺直,姿态庄重。

在比武之前行礼时,若是用右手作掌,左手为拳,则代表着双方要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战”。
上图雷雷大师的抱拳礼,左手四指没有伸直,右手也没有握拳,不知是不是太极学派独家的抱拳法,难道是“雷公太极独创的雷式抱拳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千万不要忽视任何一种文化所拥有的深度,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也应该虚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 一个国家的灵魂不是“经济或军事”,而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以及信仰。


白话历史君


抱拳的时候,左手抱右手是为拱手礼,别称:恭手礼、抱拳礼。在官场、民间行的拱手礼:通常表现为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左手掌弯曲紧抱右手拳,两拇指并拢向前;在影视剧、话本里的江湖、武林拱手礼为:左手掌、右手拳,左手掌在前,右手拳在后,右手拳端紧贴左手掌心,左手掌五指同向,右手拳拇指紧攥跟其余四指外贴垂直。

中国古代以左为尊,“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老子》),即右手持兵器象征战争,左手压右手表示和平愿。因此,右手抱左拳则通常被认为“随时领教”。 左手压右手 ,报喜 。右手压左手 ,报丧。


七杀禅


抱拳是中国的礼姿式之一,归作揖的礼式之一。

左手为上手,右手为下手,不论啥事都按此分上下或主次或尊卑的。

但这是依自身左右定,当对面时正相反了;从而会弄迷糊,因此用东为上西为下,或北为上南为下确认;不在正东西南北时,依大门定,即面对大门的为上,背向大门的为下,且北上位的左为上右为下而定下的。

礼是躬身的身体姿式,所以说文解字的人字,就是躬身的姿式。现代称为掬躬。

跪不是礼,而是无橙椅年代的坐姿,属有教养的人坐的姿式,屁股直坐地上或席上的,是无教养的人,坐姿的姿式。现保留于日本民俗里。

有橙子椅子后,跪成为第二大礼,第一大礼是跪着叩头。

大礼是特殊场合用的礼式。

平常仍用掬躬。

而比平常重要或注重强调点的礼式,则是作揖,作揖是男用,女是道福,即双手握一齐,移左侧身旁,双腿随之下蹲一点的身姿式。

揖是双手抱小臂成穹形,再弯身掬躬的礼式。

当道士兴盛时,一手臂竖立起,掌指上指,为揖手,成为专职者的礼姿式。

由是习武者套用成左手握右拳为施礼,右手握左拳为询问礼。后世又有一手立为掌靠贴拳上的礼式了,且各门派手语内函不同。此为抱拳礼。

从而文人套用成左右拳帖靠一起的揖礼式。

清朝时又移女道福礼,为男用的打扦礼,即一手如按地,身下蹲,一腿膝向上,一膝向下前方的体姿式。

1940年前仿欧兵的手立掌放致眉高处,成敬礼式。

又与阿拉伯商人仿出握手式礼式。中国百姓述为拉拉手式。

当有军威仪仗队专队时,又添注目礼了。

而民众百姓多用点头为赞同礼,摇头为不赞同礼,甚至打声招呼为有礼,不打招呼为不理。

而大仪则是躬天敬地礼祖式。

蒙古族保留最佳,即拿马奶向天与地弹酒水的,敬天敬地敬宾朋的迎客仪式。

汉族在旧中国期有跪拜天地父母或盟兄弟的拜把子仪式。

其他各民族也有自行为制式的大礼仪式的。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建议;取掉《握手》,改为《作揖》。更为文明。


无尘2508


男的,右手握拳,左手包在上面。为什么?很好理解,右手是拿枪拿刀的,是攻击手,是出拳手,当然要包起来,以表善意!

古人讲究男女有别,你也可以理解为男权社会,女子不能跟男的一样,所以,女子作揖要反过来,也就是右手压在左手上面。想想“男左女右”,就记住了。女子作揖两手不一定包着,叠着就可以了。女生抱着个拳头不优雅,细长手指叠着好温婉是不是?这样想想,就容易记住了。

一定要记着。因为手势搞反了,就不是吉礼,是凶礼了,是家里出了事来报丧之礼。

当然,“抱拳作揖”这个东西要追究起来,博大精深,背后的故事、出处非常多。可能国学大师有国学大师的讲法,历史学家有历史学家的考证,民俗专家有民俗专家的认为。我说的“包住攻击手,以表善意”只是其中一种,也是比较容易理解和应用的一种。

最后,贴两个图,CCTV的主持人的作揖。你别说,他们在这个细节还是蛮讲究的。他们的手势是对的。


赣南客家


抱拳礼一般都是左手为掌,右手为拳的。

1. 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

2. 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止戈为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