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是明朝的忠臣嗎?你如何評價?

小龍趣解歷史


你好,鄭成功當然是明朝的忠臣了。再清朝入關以後,他的父親都投靠了清朝,而他斷然與父親決裂,繼續抗清。這在當時可是大不孝,但是為了國家這又算什麼呢!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再鄭成功的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1646年(清順三年)秋,清兵進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掌握隆武朝廷軍權,在漢奸洪承疇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鄭成功反對父親隆清,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繼而挺進廈門鼓浪嶼。1650年(清順治七年)佔領廈門、金門兩島。以後與清軍展開不斷的戰鬥,逐步收復了福建漳、泉地區,並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沿海地區。1659年夏,鄭成功率水師10餘萬北上,經舟山溯長江,連克瓜州、鎮江等城。7月圍攻南京,誤中清江南總督郎廷佐的強兵計,返回廈門。第二年,清軍分三路進攻廈門,被鄭成功擊退,可見鄭成功與清朝抗爭到底的決心。


對於鄭成功的評價歷來是各有各的觀點,這裡僅以個人觀點評價。大家都知道鄭成功是民族英雄,這在中學歷史課本都有鄭成功擊敗荷蘭收復臺灣的事蹟。鄭成功一生忠於大明,在明朝滅亡以後,不得已自立為王,繼續抗清鬥爭,其忠義之心天地可見。


以史說史


鄭成功是我國最早一位反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民族英雄。關於鄭成功有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論臺灣或大陸的政權如何變更對鄭成功的評價往往都是積極的。

與鄭氏家族直接交過手的康熙皇帝就稱鄭成功為“非亂臣賊子,”而是“南明遺室”。允許正式家人把鄭成功的靈柩錢回大陸。

他的業績集中反映,在他的一首詩裡。“開闢荊棒逐為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正因如此他成為我國最早反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英雄和開發臺灣的先驅。而他收復臺灣和開發臺灣為我國臺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性貢獻,不幸的,是鄭成功慘淡經營,臺灣正處於明清政權更迭之際。漢族地主於滿清貴族的矛盾,沖淡了國際的民族矛盾。

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才意識到臺灣的重要性,於是正是在臺灣設立關廟祭拜鄭成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鄭成功並未做對不起明朝的事情,而他收復臺灣對於明朝乃至全中華民族來說是一件歷史性的事件。所以鄭成功忠於明朝毋庸置疑,被稱為民族英雄無可厚非。





劉奮進


用著名學者毛佩奇先生,在他的《鄭成功評傳》一書中所賦予這位歷史人物的評語來做結論的好,那就是四個字——忠臣逆子。



鄭成功雖然出生於海商豪強之家,且是中日混血。他的父親鄭芝龍、叔父輩的鄭芝豹、鄭鴻逵、從兄鄭彩、鄭聯等,皆狡詐專橫、唯利是圖,當南明隆武帝政權被迫依靠鄭氏集團立足抗清時,這幫鄭家的驕兵悍將們,以鄭芝龍為首,個個打起了小算盤。而鄭成功與他們不同,從小接受的是忠君愛國的教育,更深得隆武帝的青睞,賜以國姓,故鄭成功後來被老百姓們尊稱為“國姓爺”。

在鄭芝龍一面與清軍暗自接洽,一面指使鄭鴻逵、鄭彩所部在前線消極應付時,作為其長子的鄭成功卻對此表示堅決反對,父子關係一時非常緊張,鄭芝龍曾下令讓鄭鴻逵抓捕鄭成功,以便帶其一起北上投清,但因後者不忍而作罷。

事態的發展果如鄭成功所料,清軍統帥端重郡王博洛對手握兵權的鄭芝龍並不信任,竟然在覲見時,將其控制,並裹挾北還。鄭芝龍此時身不由己,只好按照清廷旨意,寫信希望鄭家軍全體歸降。此時鄭氏集團內部實力派們卻更如一盤散沙,鄭成功毅然回絕了父親的降清要求,雖被清廷詛咒為“逆子”,卻依然集中了鄭鴻逵、鄭芝豹、施天福等部的兵力,繼續打著隆武帝的旗號與清廷對抗。而鄭彩、鄭聯、楊耿等,卻擁立魯王監國,與鄭成功分道揚鑣,兩支抗清武裝竟然為了權力自行內訌起來,直到鄭成功襲殺鄭聯、降伏鄭彩後,廈、金根基才得穩固。

由於清軍突襲鄭氏老家安平,鄭芝豹、施天福倉皇逃竄,致使鄭成功的母親田川夫人含辱自盡,如果說之前,鄭成功與滿清朝廷還只有國仇的話,那麼從這時起,又添了家恨。鄭成功的抗清戰事,屢起屢伏,其中與張煌言部聯合北伐,功虧一簣於南京城下,心腹大將甘輝、萬禮、林勝、張英等全部陣亡,最為可惜。而其因種種原因,兩次誤期,錯過了與李定國會師廣州的大計,也令後人們至今扼腕不已。(近來,有些人揣摩鄭成功想割據自雄,有意不與代表永曆帝的李定國會師。但從鄭成功一生都沒有自上尊號,甚至遠在臺灣時,依然遙奉永曆帝為主的行為看,說他有奸雄之心,還是沒有依據的)。



個人努力在時代潮流面前,往往力不從心。雖然鄭成功及其軍隊,始終奮戰,但整個局面卻始終沒有改善,以至於鄭成功多次遣使前往日本,希望德川幕府能夠派軍遠征閩浙,以為援助,但最終依然無果。

公元1662年五月初八,已經成功驅逐了荷蘭殖民者,奪取臺灣以為抗清基地的鄭成功,懷著壯志未酬的悲憤,撒手人寰。臨終前,抓破面皮,以為“無顏見先帝於地下”,痛哉!


史海悠遊閭春暉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收復臺灣之名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子。

  1630年,鄭成功回國。他自少習文練武,漸知兵法。南明隆武元年,受隆武帝朱聿鍵倚重,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營中軍都督,世稱“國姓爺”。後向隆武帝獻抗清之策,深得讚賞。

 

  隆武政權失敗後,年僅21歲的鄭成功憤起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壓迫政策,他在南安縣學(豐州)投筆從戎,以“招討大將軍”的名義,在安平、浯州(金門)一帶誓師抗清,擁戴南明的永曆政權。1650年中秋,鄭成功用計襲奪廈門,建立了穩固的抗清根據地,軍事力量進一步壯大。

 

  此後數年,鄭成功在福建、廣東、浙江沿海一帶反覆同清軍交戰,並利用控制檯灣海峽制海權的優勢,發展海上貿易,以商養戰,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鼎盛時期擁有水陸精兵20餘萬,大小船艦5千多艘。鄭成功成為南明舊曆政權的一大軍事力量,對清王朝在東南沿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威脅。1657年底,鄭成功被永曆帝冊封為延平王。

 

  1659年5月,鄭成功開始平生最大規模的北伐。鄭成功率大軍自舟山北上,從長江口一路勢如破竹,7月初七直逼南京城下,一時清廷為之震動。在勝利在望之際,鄭成功遲延了進攻時機,在清廷後續援軍的反攻之下慘遭失敗,被迫沿長江東撤,轉海道南下,9月退回金、廈基地。

 

  鄭成功北伐失敗後,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國的大部分國土。鑑於敵我力量的懸殊和全國客觀形勢的變化,僅憑金、廈兩島將危在旦夕,鄭成功決定東征臺灣,利用海峽天險和海上力量的優勢,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 25000名將士,乘350餘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師東征。因遇暴風雨在澎湖停留數日,30日拂曉從臺南鹿耳門勝利登陸,擊潰了荷軍的狙擊,並乘勢攻下赤嵌城。隨後,鄭成功率大軍包圍了荷蘭人在臺灣的統治中心——熱蘭遮城。荷蘭駐臺灣長官揆一拒絕投降,憑籍堅固的城牆工事負隅頑抗,鄭成功數度強攻未果,乃改為長期圍困。經過長達九個月的圍困,1662年2月1日,揆一終於向鄭成功投降,率殘兵敗卒撤出臺灣,至此,荷蘭殖民者對臺灣長達38年的統治宣告結束,臺灣重新回到中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壯舉,為祖國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

 

  鄭成功在臺期間,加強了政治經濟建設,置府縣、務屯墾、廢苛稅、興學校,改善軍民關係,安撫臺灣土著,頒佈了各種法令和條例,為臺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來應有貢獻。


周浩2020


忠臣或是奸臣本無界限,拿鄭成功來說他的一生很難用忠奸來評論!於大義他收復了臺灣,保證了中國領土完整,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對於朱明王朝而言,他似乎又不如李定國反清那麼徹底,卻又一直尊奉明王室為正統。很難去評論他的政治立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因搞定海盜劉香叛亂而被熊文燦招降,本就是因為利益才投降大明王朝,不折不扣的投機主義者,投機伴隨著他的一生!最後也因為投機而斷送了自己的命。鄭成功骨子裡也有這種因素,數次和清廷篝和,只因胃口太大,清廷始終未能同意,造成了他反清意志不如李定國那麼堅定,南京城下又貽誤戰機,鎩羽而歸。大陸在無立足之地。收臺對於鄭軍而言迫在眉睫!鄭軍急需一塊根據地,來補充兵馬錢糧!臺灣這個地方就進入了鄭成功的眼簾,臺灣海峽成為阻礙清軍的天然屏障,有足夠的時間可以休養生息,而清廷漫長的海岸線,為鄭軍提供了很大的戰略迴旋,清廷沒有海軍,鄭軍可以沿海任意一點出擊,清廷顧此失彼。另外臺灣這個地方可以和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通商,進一步壯大鄭軍的的軍事實力,實在是一舉多得!要知道鄭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打得被譽為海上馬車伕的荷蘭四處奔逃。佔據臺灣實在是進可攻,退可守!假如清廷同意了鄭成功管理江西,浙江,兩廣等地!我想鄭成功可能會有另一番決擇吧!因為反清就是為了家族利益,另外鄭成功一生生性多疑,治軍嚴苛!軍中動則連坐,殺施琅全家!導致其降清,成為明鄭的掘墓人。軍紀也十分敗壞,為籌錢糧,經常殺人屠寨!本來鄭成功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來吸引有識之士,如張煌言等人,可是由於其人私心過重,未能取得更大的戰果。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歷史本就如此,定國未定國,成功未成功,如果南明不是內鬥,恢復東南半壁天下還是大有可為的。鄭成功一生大義昭昭。僅收臺一功,當受後人膜拜!



粉黛薄妝晚


提起鄭成功,我們都知道,這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他曾經率領軍隊,趕走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祖國的寶島,這些在我們小學歷史中都學習過,然而,鄭成功的另一重身份,卻幾乎無人知曉了。

出身海寇家族的“國姓爺”

鄭成功,本名鄭森,還有個名字叫鄭大木,祖籍是福建泉州南安,作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民族英雄,他出生在一個海寇家庭,他的父親鄭芝龍是明末時期著名的“海盜王”鄭氏的船隊,在當時幾乎是壟斷了整個中國海的海上貿易,而且把所謂的西方殖民者,荷蘭,西班牙,英國治的服服帖帖,所以後來才被明朝政府招降,成了明朝的將領。

鄭芝龍娶了有漢人血統的日本田川家的小女兒為妻,這就是鄭成功的母親,也是一些後來人對其身世存疑的地方,這些人的理論是母系有外國或外族血統,他們就不是漢人了,比如李世民成了鮮卑人,朱元璋成了回人,甚至鄭成功也成了日本人。不過就是一些荒謬之言罷了。

鄭成功的母親雖然有日本血統,但是卻將中華傳統美德發揮到了極致,這是後話。

鄭成功長大後,隨父親在大陸生活,他考上了秀才,進入南京國子監,當時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殉國,清軍入關,國家正處在生死飄搖之際,當時的南明隆武皇帝見到了鄭成功,不禁為他的才華所傾倒,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這是嘆息沒有女兒嫁給鄭成功讓他當駙馬爺的節奏,隨即,隆武皇帝將朱姓賜給他,所以又被稱作為朱成功,這是極大的榮耀,也是鄭成功被稱之為國姓爺的開始。

【鄭成功復臺】

清軍入關,年輕的鄭成功領軍多次和清軍作戰,然而不幸的是,父親鄭芝龍被清軍承諾的給予王爵所誘惑,向清軍投降,隨即被清軍軟禁起來,他的母親田川氏,在清軍入南安的時候,面對清軍將領的淫威“母少不動,罵崮山而死”英雄的母親在面對清軍威逼大罵說:“我是大明將軍的夫人,怎麼肯侍奉你們這些人”隨即拔劍破腹而死。

如此剛烈的母親,成了鄭成功永遠的痛,《賜姓始末》中說:“成功大恨,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腸滌穢,重納之以殮。“鄭成功用日本剖腹的方法將母親收斂,隆重下葬,從此堅定了一生抗清,恢復故國之決心。而鄭成功的民族英雄之稱,卻是由此而始。

父降母死,面對國仇家恨而矢志不渝

父降母死,鄭成功率部堅持不降,利用東南沿海作為根據地抗清,成了南明後期的兩大支柱之一,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鄭成功部多次與清軍作戰,又被永曆皇帝封為延平郡王,這也是鄭成功“鄭延平”的由來,現在的影視作品和一些書籍對這些描寫不夠,甚至還被人誤認為鄭成功做的是大清朝的官,做的是大清朝的延平郡王,卻也是可笑。

鄭成功一生矢志抗清不渝,卻因為南明的抗清勢力派系紛雜,相互拆臺,拖後腿而多遭失敗,最近的一次,明軍飲馬長江,幾乎收復舊都南京,如果真的能如願,想必中國的歷史也會重寫吧,然而不幸的是由於後援乏力,明軍不得不退軍,後鄭成功和李定國約定從兩線合攻廣州,這是南明兩大支柱的首次合同作戰,卻又因為屢愆軍期而耽誤,此後鄭軍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固金門,廈門,入舟山,多次取得勝利,鄭成功率軍十七萬北伐,飲馬長江,勢如破竹,攻克了鎮江瓜州,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但卻再度中途兵敗,功敗垂成。

在這期間,鄭成功將同安縣綏德城鄉嘉禾裡改為思明州,這深深的表達了鄭成功思念故國,渴望光復神州之意。

打了敗仗的鄭成功痛定思痛,殲滅清軍達素部肆萬多人,取得廈門戰役的勝利,這才決定收復由荷蘭殖民者佔據的寶島作為抗清的後勤根據地,這才有了後來“然臺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之說,鄭成功擊敗荷蘭殖民者,將寶島收回了祖國懷抱,開創了以中國之兵,擊敗西方的重大軍事勝利。

只是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世人只知道鄭成功復臺而為民族英雄,卻不知其一生矢志抗清的事實罷了。

英雄思明,無奈天不佑之

永曆十八年,鄭成功病逝於臺,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隨即抓破臉面而死,終年38歲,鄭成功一生為收復失地,恢復故國而戰,矢志而不渝,壯懷激烈,無奈英雄壯年而死,只能說真的是天不佑大明吧。(參考資料:顧誠《南明史》黃宗羲《賜姓始末》,鄭成功緻揆一《諭降書》)

大家有什麼有趣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戰爭史


鄭成功可不是大明的忠臣,只能稱為民族英雄。他收復臺灣只是想要一方割據政權,曾經幻想依高麗朝鮮例做一國之主,從未想過光復大明江山。即使僥倖打敗滿清,大好河山肯定也不會姓朱。如果他是忠臣,那永曆皇帝死了,他應該立其宗室繼位(魯王就在臺灣),而他卻沒有,他壓根就不想,後來鄭家一直以永曆為正統,永曆這一脈都死絕了,這樣做有意義嗎?相比之下,出身農民軍的李定國才是大明真正的忠臣。


休驛站


是不是英雄完全是寫史人說的算,祖國尚未統一,所以現在很需要這樣的英雄。

從個人理解上來看,歷史上民族英雄千千萬,如果憑功績來說,可能鄭成功排都排不上號。要說他在反清道路上的功勞,我可以說出一大堆人物來,都比他無私奉獻,以死報君王。有人拿鄭成功和李定國比較,如果在抗清上,鄭成功根本無法和李定國比。

他在反清道路上一味保存自己實力,從沒有以大局為重。李定國兩次攻打廣東都邀請鄭成功出兵聯合,但是鄭成功都以坐山觀火斗的心態坐視李定國的南明政府軍失敗。他名義上是尊奉永立帝,其實他就是獨立於南明之外的一個軍閥。在抗清上也很少與其他抗清武裝配合。還有在對清立場上也不堅定,甚至避開南明政府與大清和談。後來只是因為雙方有些問題沒有談妥,所以才打消了鄭成功降清的念頭。

至於收復臺灣也是到了他生死存亡之際,因為他自南京戰敗後回到閩南,清軍跟著殺到了,此時大廈將傾,他已無力迴天,他的根據地再漸漸萎縮。此時臺灣才進入鄭成功的視野,與其面對來勢洶洶的滿清兵,不如東渡去臺灣。因為此時臺灣荷蘭兵只有千餘人,鄭成功只要有足夠戰船,拿下臺灣來問題不大。再以臺灣為根據地,方可保存自己實力


高宗1986


鄭成功若無收復臺灣之功,絕對不會有現在的名聲,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海盜出身的軍閥而已,恐怕鄭成功自己也不會想到身後流芳百世靠的是佔領臺灣。

南明的最後的擎天柱是李定國,至於鄭成功想的從來都是“依朝鮮例”的半獨立狀態,只不過清朝不準,談判談不攏,所以才會談談打打。

李定國農民軍出身,鄭成功海盜出身,假如鄭成功能夠與李定國真正聯手,中興大明或者最低保住半壁江山還是有希望的。

可是,鄭成功並不像李定國和張煌言那樣忠於大明,他更多的是想自立,但南明徹底亡後,割據臺灣也只能是一個夢了。





心向青山


說鄭成功是海內的奇男子、明末的大英雄,這一點,相信誰也不會否認。但,要說鄭成功是明朝的忠臣,絕對有失偏頗。

在人們的腦海裡,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降清後,多次寫信勸鄭成功也跟著投降,但鄭成功始終堅持原則,沒有向清人屈膝。憑這,就認定是鄭成功是明朝的忠臣良將。

其實,差矣!

鄭成功不肯降清,是另有目的的。

比如,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九月,清廷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永曆政權身上,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對鄭成功採取招撫政策。

鄭成功考慮父親鄭芝龍在清廷手中為人質,同時,為了爭取時間補充兵員、軍械、糧餉,對部隊進行訓練和休整,是同意與清廷和談的。

清廷開出的價碼是:鄭成功若肯“歸順”,則“許以赦罪授官”。

因為出價太低,鄭成功把清廷派來的使者逐走,一下子就關閉了和談大門。

清廷還來不及變臉,這年十一月,李定國斬殺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

清廷只好強忍怒氣,陪著笑臉,繼續和鄭成功討價還價,並指使鄭芝龍派家人南下,勸訓鄭成功接受議和。

鄭成功受李定國桂林大捷的鼓舞,復書稱:“今騎虎難下,兵集難散”。

不日,揮水師北上,進入長江,恢復浙、直。

清廷也派兵攻打海澄,卻被鄭成功打得片甲不還。

清廷遭此重創,只好再次放低姿態,繼續招撫,封鄭芝龍為同安侯,鄭成功為海澄公,並許諾把福建沿海地方的一切事宜全部交給“海澄公”掌管。

鄭成功復書譴責清廷妄啟戰端,襲破我中左地盤,稱自己時已聚集了數十萬兵力,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散的,要求清方劃足三個省份的地方作為自己的邊區,才能做到“山海無竊發之虞,清朝無南顧之憂”。

鄭成功還提出,清兵必須退出漳泉、龍巖、惠安、仙遊等地,讓自己在這幾個地方徵餉一百萬,才有和談的可能。

這年十一月,李定國又取得了震驚天下的衡陽大捷,震駭莫名的清政府只好對鄭成功作出讓步,同意將泉、漳、惠、潮四府讓出,任由鄭成功駐軍及籌餉,並真的封鄭成功為海澄公,賜予靖海將軍印。

鄭成功一聽,樂了,胃口更大,在派兵到福、興、泉、漳四府屬邑徵派糧餉,備辦船料的同時,又提出自己的兵馬繁多,也許三個省份的地盤尚不足安插,要求清廷同意自己效仿高麗、朝鮮的成例獨立建國。

注意,這“效仿高麗、朝鮮的成例獨立建國”的價碼,一下子就把鄭成功的全部私心、野心都出賣了。

永曆七年(順治十年,公元1653 年)二月,李定國率部從廣西賀縣出發,沿路佔領了梧州等戰略要地,於三月初正式進入廣東。

在廣東,李定國繼續發揚其逢戰必勝的兇狠作風,三月十四日連接攻取了開建和德慶州,二十六日兵圍肇慶。

隨後,又分兵佔領四會、廣寧。

李定國大軍入粵,海內風雲為之一變。

兩廣抗清武裝紛起響應,廣東境內的羅定、東安、西寧、新會、順德、韶州、、從化等地很快遍樹大明旗幟。

為了對廣州清軍實施南北夾擊,李定國派人來邀請鄭成功出兵助陣。

只要鄭成功踐約遣主力西上,鄭、李兩軍同時發力,收復全粵絕不是夢想。

然而,鄭成功遲遲按兵不動,這讓李定國日感憂懼,好不焦躁。

時間一天天過去,李定國也坐不住了,再一次寫信催請鄭成功出兵,信中說:“你如果還感念君王深厚的恩德、懷有父親被敵人扣押的仇恨,就應該以廣州為戰場,揚帆南下,收取半壁長城,成為中業的核心力量。否則中興大功告成之日,京觀勝紀,雲臺香字,千載傳流,卻沒有國姓爺你在裡頭,那麼豈不辜負了先帝曾經的特殊眷顧?因為這又焉能說你順應時勢的發展呢?我殷切地期望著你能做出應有的貢獻,匆言,幸照。”

為什麼鄭成功遲遲不肯發兵?

其實這不能怪鄭成功,要怪,就怪李定國的相邀來得不是時候。

鄭成功現在正和清廷和談,而且,在和談中獲利巨大,他借和談之機,已經福、興、泉、漳四府屬邑徵籌得百萬糧餉,而且,還有望象高麗、朝鮮一樣,以金、廈為基地,建成一國,自為國主呢。

所以,李定國雖能復興大明為己任,國姓爺鄭成功卻未必肯畢世為朱明之臣。

據《臺灣外紀》記,順治九年(公元 1652 年)正月,鄭成功在海澄縣接見周全斌時,曾問以恢復進兵之策。周全斌回答道:“以目前大勢論,藩主如果志在勤王,必須先從廣西通過,到達貴州行在,和孫可望、李定國會師,將兩廣勢力連成一片,浩浩蕩蕩開出江西,從洞庭直取江南,這是上策。怎麼奈金聲桓、李成棟已經敗亡,廣州又被清軍佔據,從廣東、廣西前往貴州的道路根本走不通,所以,這條上策已經作廢。現在能做的,就是堅守各島,上拒舟山,以擋北來之敵,下守南澳,以遏南來之侵。努力經營海上貿易,籌足糧餉。再舉兵攻佔漳、泉二州,以該二州為基業。陸路由汀郡而進,水路從福、興而入,則整個福建都在掌中了。”

鄭成功贊說:“此誠妙論!”

周全斌的原意是,您若志在勤王,就應該發兵打通廣西,與孫可望、李定國會師,然而連兵北進。只是金聲桓、李成棟已敗亡,東西聯絡不易,當前只能盡力經營閩海地區罷了。

鄭成功贊成周全斌之論,是指金聲桓、李成棟已經不在,那就用不著費功夫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了,專心經營閩海地區。

所以,和當年何騰蛟一樣,鄭成功心中所想的,只是踞閩海之地,自雄一方就行了。

甚至,他比何騰蛟的野心還大,他不單單隻想割據一方,還想自建一國,象高麗、朝鮮那樣,成為獨立行使主權的國家。

當初,他獅子大開口,向清廷索要四府之地以籌百萬之糧,認為清廷不會同意,可是,清廷卻是同意的。

現在,他要求仿高麗、朝鮮例建國,又焉知清廷不會同意?

所以,他在巴巴的等著清廷的迴音,不想因為發兵相助郝、李二人而破壞了和談。

所以,鄭成功之所以見死不救,是不想因為此事影響自己和清廷的和談。

李定國發動的第一次廣東戰役也因為鄭成功的失約最終以失敗收場。

永曆八年(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 年)二月,李定國再次請求鄭成功合兵進擊廣東。在取得鄭成功同意後,從廣西柳州領兵數萬,配備了大象和銃炮,再次殺入廣東。

大軍開拔前,李定國再發一信給鄭成功,徵求鄭成功明確會師具體日期和會師地點。

然而,鄭成功又一次放了李定國的鴿子,導致李定國擬定的新會戰役遲遲不能奏捷。

蓋其原因,鄭成功還是在忙著和清廷使者議和。他既怕自己與李定國共謀之事被清廷知曉,壞了和議,也擔心自己和清廷和議的消息走漏入李定國的耳朵,根本不予接待李定國派來的信使,而將之扣押稽留於廈門。

李定國久等不到鄭成功的迴音,只好一面指揮人員從高州地區籌集糧餉和作戰物資,一面再派使者赴廈門催促鄭成功出兵,要求鄭成功告知準確師期,以便發起決戰。

這信發出後一個多月,鄭成功總算寫了一封回信讓一個名叫李景的信使帶來,信中稱自己已派部將隨張名振北上江、浙,同時也答應遣水、陸師入粵攻潮、惠二州,但對具體出師日期避而不談。

鄭成功的曖昧態度,讓李定國大為不滿。

心潮激盪的李定國忍不住抱病起床,奮筆疾書,寫信切責和催促鄭成功。

這封信發出,直到八月,鄭成功的使者才姍姍出現,帶來的回信仍舊模稜兩可、含糊其辭。

李定國又急又氣,只好強支病體,給鄭成功寫了一封長信,在信中給鄭成功全面分析戰局態勢。

這封信發出後,李定國還是不放心,又補寫了一篇短箋,內容為:“聖上處境艱危,非語言可以描述,聖上寫給我的敕文中滿是悽愴悲涼的字眼,我讀了猶如萬箭攢心。從五月到現在,我一心等待貴爵的答覆。貴爵若真的不能來,請明確見示,好讓我另外安排舟師,另圖進取機會。切勿猶猶豫豫、搖擺不定,以致使大事被耽擱。要知道,十月十五日以後,屬於我們的戰機已經徹底喪失了。”

儘管李定國在這篇短箋中已著重強調:“十月望後恐無濟於機宜矣”,但鄭成功還是有意無意地拖過了李定國信中指定的十月望前(十五日以前)師期,到十月十九日才遣師南下。當然,鄭成功本人並未親自出馬,而是“委左軍輔明侯林察為水陸總督,提調軍中一切機宜;委右軍閩安侯周瑞為水師統領”,率兵數萬、戰艦百隻,“剋日南征”。

這,分明是一種虛以委蛇的態度,其不願與李定國合兵、只沉溺於自踞一方的不臣之心也就彰顯無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