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他們是怎麼過年的?

春節,中國的傳統節日。

因為是農曆的新年,所以民間又稱春節為“

過年”。

春節的歷史悠久,據說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

農曆中,春節是一年的開始,春日歸來,萬物復甦,新一輪的播種又要開始了,生活充滿了希望;而人們經歷了冰天雪地的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

所以當春節來臨,人們自然要隆重的慶祝一番,藉以表達對來年的美好期盼。這就是“過年”。

今天,我們早已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但我們仍然保留了許多春節的傳統習俗,依舊隆重地過著春節。

那麼,古代的新年是什麼樣的?古人是怎麼過年的?今天就讓我們循著古詩詞的記憶,來體味一下古人的新年。

那時候,他們是怎麼過年的?

  • 盛世大唐的華麗新年
  •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他政治開明、虛心納諫、厲行節約、注重民生,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經濟迅速發,社會繁榮,國力強盛,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

    轉瞬一年過去了。這一年,大唐外無戰事,內無動亂,風調雨順,太平盛世,李世民十分高興。除夕,他組織群臣在大明宮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君臣一起辭舊迎新,共度除夕夜。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守夜,是自南北朝以來就有的過年習俗。唐代亦不例外。

    除夕日,宮殿打掃的乾乾淨淨,宮燈高掛,旌旗飄揚,大明宮在夕陽的餘輝中,顯得更加富麗堂皇;祭祀祖先和神靈的供品已擺放整齊,紅燭燃起,殿前的初開的梅花散發出幽幽的清香。

    在這美好的夜晚,君臣共同舉杯,祝願大唐國運昌盛,來年更創輝煌。

    這個除夕夜,李世民過得非常開心,他用一首詩記下了這個難忘的守歲夜。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那時候,他們是怎麼過年的?

  • 宋代人多姿多彩的新年
  • 宋代國土面積相對較小,但卻是一個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高度繁榮的時代。

    伴隨經濟的繁榮,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中的市民階層逐步發展壯大。

    他們的文化生活非常豐富,透過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我們可感知一二。

    後世著名學者陳寅恪對宋代文化給予了高度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宋之世。

    因此,春節作為一個傳統節日,宋人也就過得有聲有色,慶祝形式也多種多樣。

    那時候,他們是怎麼過年的?

    王安石的《元日》就此作了生動的描述。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慶祝形式一:放鞭炮。人們在鞭炮聲中辭送舊歲,迎來新年,喜慶而熱鬧。到現在我們還持續著這一習俗。(當然,禁止燃放鞭炮的地區除外)

    慶祝形式二:貼春聯(掛桃符)。大門口掛桃符的習俗古已有之,在桃木板上畫上門神像,掛在門口,以驅害震邪。宋人加以改進,將春聯寫在桃木板上,這樣既保留了原來的震邪功能,又增加了文化元素,通過文字表達祝願。可謂一舉兩得 。

    慶祝形式三:飲屠蘇酒。屠蘇酒,一種藥物炮製的酒。一家人在喜慶的節日裡,共飲著屠蘇酒,既可防病驅邪,又可以借酒歡歌,真是快哉。當代人過年飲屠蘇酒的情況已不多見,但飲用藥酒保健身體還是我們國人的傳統。

    • 明代人中規中矩的春節

    1368年,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了以漢人為主導的大明政權。

    他為了鞏固了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併為他的子孫制定了一套治國的規矩,大明王朝在他的設定下,中規中矩的發展著。

    又是一年春節來了,人們開始相互拜年。

    拜年,也是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大年初一,人們穿著一新,走出家門,來到長輩或朋友家,送上問候,表達祝福。

    到了宋代,達官貴人懶得出門,但又不能失了體統,就叫僕人來往於同僚幕府之間,投送名貼互致問候。

    明代“很好”地延續了這一做法,並進行了創新。官員的名帖往往製作精美,上面不但印上自己的姓名和職務,還加上“過年好”“新年快樂”等祝福的話。堪稱世界上最早的“明信片”。

    那時候,他們是怎麼過年的?

    大年初一,京城的官員們又開始投謁拜年了,在翰林院任待詔一職的文徵明也不例外。他雖然職務不高,但是有特長,擅長寫詩,精於繪畫,在文化界有“吳中四才子”的美譽,而在書畫界,他是“吳門四家”之一。

    不管是真心祝福也罷,還是奔著他的詩畫也罷,一大早,眾多同僚給他送來拜年名貼。文徵明看著一張張精美的名貼,感嘆道:“世情嫌簡不嫌虛,我也不能只接不送呀!”於是他也安排僕人去投送自己的名貼。

    有詩為證。

    《拜年》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 清代人其樂融融的春節

    1644年,清兵入關,順治帝遷都北京。

    清政府實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建立了以滿族貴族為主體、聯合其它民族共同管理的統治體制。

    清代前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形成了“康乾盛世”。

    在這樣的前提下,清代人的春節,自然也就過得踏踏實實,其樂融融了。

    那時候,他們是怎麼過年的?

    康熙五十四年,農曆甲午年春節。山東曲阜,66歲的清代戲劇家孔尚任與子孫共度春節。一家人圍爐而坐,飲酒嘮嗑,場面溫馨。

    他在《甲午元旦》中寫道:

    蕭疏自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乾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抉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字裡行間,皆透露著閒適和快樂。

    其樂之一:“發紅包”。子孫給他拜年,他異常高興,翻遍口袋給孩子們找壓歲錢。最後他翻開口袋,故作委屈地對孩子們說:“你們看,我口袋都已經空了哈,我的錢可都給你們發紅包了哈!”

    其樂之二:爆竹聲裡童心還。聽到孩子們燃放鞭炮,喜慶的鞭炮聲把他拉回童年的記憶裡,透過兒孫放鞭炮的場景,他彷彿看到了兒時的自己。

    其樂之三:看換春聯興趣濃。看見孩子們認真地將舊的春聯揭下,再用漿糊把新的春聯貼上,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他一邊瞅著歪正,一邊指點,還不時上前搭一把手。

    這就是中國的新年。

    一代一代中國人過著屬於自己的節日,在人們的心目中,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個紐帶。

    它拉近了親情,深化了友情,更傳承了中華文明。

    新年又來了,讓我們快快樂樂地過大年吧!

    祝大家除夕快樂!新年快樂!

    作者:杜朝輝,山東濰坊人,中學教師,古詩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