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他们是怎么过年的?

春节,中国的传统节日。

因为是农历的新年,所以民间又称春节为“

过年”。

春节的历史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

农历中,春节是一年的开始,春日归来,万物复苏,新一轮的播种又要开始了,生活充满了希望;而人们经历了冰天雪地的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

所以当春节来临,人们自然要隆重的庆祝一番,借以表达对来年的美好期盼。这就是“过年”。

今天,我们早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我们仍然保留了许多春节的传统习俗,依旧隆重地过着春节。

那么,古代的新年是什么样的?古人是怎么过年的?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古诗词的记忆,来体味一下古人的新年。

那时候,他们是怎么过年的?

  • 盛世大唐的华丽新年
  •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他政治开明、虚心纳谏、厉行节约、注重民生,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济迅速发,社会繁荣,国力强盛,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转瞬一年过去了。这一年,大唐外无战事,内无动乱,风调雨顺,太平盛世,李世民十分高兴。除夕,他组织群臣在大明宫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君臣一起辞旧迎新,共度除夕夜。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夜,是自南北朝以来就有的过年习俗。唐代亦不例外。

    除夕日,宫殿打扫的干干净净,宫灯高挂,旌旗飘扬,大明宫在夕阳的余辉中,显得更加富丽堂皇;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供品已摆放整齐,红烛燃起,殿前的初开的梅花散发出幽幽的清香。

    在这美好的夜晚,君臣共同举杯,祝愿大唐国运昌盛,来年更创辉煌。

    这个除夕夜,李世民过得非常开心,他用一首诗记下了这个难忘的守岁夜。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那时候,他们是怎么过年的?

  • 宋代人多姿多彩的新年
  • 宋代国土面积相对较小,但却是一个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高度繁荣的时代。

    伴随经济的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的市民阶层逐步发展壮大。

    他们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透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可感知一二。

    后世著名学者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

    因此,春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宋人也就过得有声有色,庆祝形式也多种多样。

    那时候,他们是怎么过年的?

    王安石的《元日》就此作了生动的描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庆祝形式一:放鞭炮。人们在鞭炮声中辞送旧岁,迎来新年,喜庆而热闹。到现在我们还持续着这一习俗。(当然,禁止燃放鞭炮的地区除外)

    庆祝形式二:贴春联(挂桃符)。大门口挂桃符的习俗古已有之,在桃木板上画上门神像,挂在门口,以驱害震邪。宋人加以改进,将春联写在桃木板上,这样既保留了原来的震邪功能,又增加了文化元素,通过文字表达祝愿。可谓一举两得 。

    庆祝形式三:饮屠苏酒。屠苏酒,一种药物炮制的酒。一家人在喜庆的节日里,共饮着屠苏酒,既可防病驱邪,又可以借酒欢歌,真是快哉。当代人过年饮屠苏酒的情况已不多见,但饮用药酒保健身体还是我们国人的传统。

    • 明代人中规中矩的春节

    1368年,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了以汉人为主导的大明政权。

    他为了巩固了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并为他的子孙制定了一套治国的规矩,大明王朝在他的设定下,中规中矩的发展着。

    又是一年春节来了,人们开始相互拜年。

    拜年,也是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大年初一,人们穿着一新,走出家门,来到长辈或朋友家,送上问候,表达祝福。

    到了宋代,达官贵人懒得出门,但又不能失了体统,就叫仆人来往于同僚幕府之间,投送名贴互致问候。

    明代“很好”地延续了这一做法,并进行了创新。官员的名帖往往制作精美,上面不但印上自己的姓名和职务,还加上“过年好”“新年快乐”等祝福的话。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明信片”。

    那时候,他们是怎么过年的?

    大年初一,京城的官员们又开始投谒拜年了,在翰林院任待诏一职的文征明也不例外。他虽然职务不高,但是有特长,擅长写诗,精于绘画,在文化界有“吴中四才子”的美誉,而在书画界,他是“吴门四家”之一。

    不管是真心祝福也罢,还是奔着他的诗画也罢,一大早,众多同僚给他送来拜年名贴。文征明看着一张张精美的名贴,感叹道:“世情嫌简不嫌虚,我也不能只接不送呀!”于是他也安排仆人去投送自己的名贴。

    有诗为证。

    《拜年》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清代人其乐融融的春节

    1644年,清兵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

    清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建立了以满族贵族为主体、联合其它民族共同管理的统治体制。

    清代前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了“康乾盛世”。

    在这样的前提下,清代人的春节,自然也就过得踏踏实实,其乐融融了。

    那时候,他们是怎么过年的?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甲午年春节。山东曲阜,66岁的清代戏剧家孔尚任与子孙共度春节。一家人围炉而坐,饮酒唠嗑,场面温馨。

    他在《甲午元旦》中写道:

    萧疏自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抉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字里行间,皆透露着闲适和快乐。

    其乐之一:“发红包”。子孙给他拜年,他异常高兴,翻遍口袋给孩子们找压岁钱。最后他翻开口袋,故作委屈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看,我口袋都已经空了哈,我的钱可都给你们发红包了哈!”

    其乐之二:爆竹声里童心还。听到孩子们燃放鞭炮,喜庆的鞭炮声把他拉回童年的记忆里,透过儿孙放鞭炮的场景,他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其乐之三:看换春联兴趣浓。看见孩子们认真地将旧的春联揭下,再用浆糊把新的春联贴上,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一边瞅着歪正,一边指点,还不时上前搭一把手。

    这就是中国的新年。

    一代一代中国人过着属于自己的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纽带。

    它拉近了亲情,深化了友情,更传承了中华文明。

    新年又来了,让我们快快乐乐地过大年吧!

    祝大家除夕快乐!新年快乐!

    作者:杜朝辉,山东潍坊人,中学教师,古诗爱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