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項目為什麼最後都進行不下去了?

貧民窟的大富翁


資金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

每個參與ppp的企業都指望最後由政府來買單,對項目的盈利狀況並不在意,而多數ppp項目是很難盈利的,最終需要政府背書,銀行出錢,實際上等於增加債務,所以當項目被嚴格管理之後,資金鍊就會斷裂,無法持續下去。

現在大基建概念正在起勢,如果在資金支持力度上加大一些,部分已經簽訂合同,具備發展前景的ppp項目還是可以繼續執行下去的,當然前提是要控制地方的債務水平。


海色民生


第一個方面是投資額。從政府PPP中心這個角度來講,政府在選PPP項目的時候,報上來的項目,從項目投資額角度講沒有明顯界定。我不知道大家談項目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政府推出項目的時候,這個項目投資額比如五百萬,這種項目對於社會資本來講根本沒有任何意義,這種項目一般政府通過自身的財政也可以做。同時這種項目拿給社會資本來做,社會資本不願意做;這種項目放到金融機構去做,金融機構不會去做。政府需要了解一個PPP項目適當的投資額到底是多少。

第二個就是模式,講到PPP的模式,財政部推PPP的初衷是為了化解政府的存量債務。化解政府存量債務不是新建項目可以化解的,一定是存量項目。因為存量項目政府已經形成了負債,用資本來運營,把政府的債務置換出來,或者把政府高成本的置換成低成本的,這是財政部推PPP的一個初衷。

目前是什麼情況呢?大家應該心知肚明,因為新建項目有施工利潤,存量項目沒有施工利潤。現在比較好批的,比較好入庫的,申報示範項目比較好進的都是新建項目。對於政府來講,新建項目有的話最好,但實際上在沒有執行這個PPP政策之前,政府是通過什麼融資呢?是通過自己的平臺公司融資,做BT項目,大量的BT項目進行政府負債,等到文件一出,政府不能再利用平臺公司來融資,就會形成很多BT項目的存量項目,沒有辦法再用這種方式來去融資。政府也沒有辦法再去給BT項目方錢,只能轉成PPP項目,為了符合PPP的要求,原來三年要付的錢現在拉長到十年來付。這種項目目前在北方是非常多的,因為這個項目已經建到一半了,政策出來了,不可能項目不建了。比如一個項目之前是BT做的,一家央企和當地一家民企合作建,建到三分之二,央企已經建完了,但是民企還差一些。這時候政府沒有錢了,這個PPP政策出來了,想把項目轉成PPP,央企就不參與了,因為施工利潤已經賺走了。對於民營企業來講我可以參與,但是之前談的國開行的貸款,民營企業資質不行,之前談好的可以給的項目貸款貸不下來了,這是存量項目會存在的問題。但是這種問題政府又不得不解決,因為很多項目都是這樣的情況。在這裡面是有衝突的,對社會資本來講希望拿到的是這種比較乾淨的項目,不要有亂七八糟的東西。


期市曉文


近年來,大量PPP項目遭遇停滯或者終止,可以說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內部原因:“假PPP項目”大規模退庫

根據財政部PPP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PPP項目管理庫共清退項目2557個、涉及投資額3萬億元。可以說如此規模大的PPP項目退庫是導致眾多PPP項目進行不下去的根本原因。

那麼為什麼會退庫呢,根本原因在於很多PPP項目為假PPP,導致政府隱性債務的增加。

長久以來,地方政府實施PPP項目時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兜底,這些方式包括:

  • 利用PPP、政府出資的各類投資基金變相舉債;
  • 承諾回購社會資本方投資本金;
  • 通過各種方式承擔社會資本方的本金損失;
  • 向社會合作方承諾最低收益。
  • ·····

在這種PPP大背景下,導致政府負債大幅增加,《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2018年末,全國政府顯性債務為183862億,隱性債務保守估計約35萬億。這35萬億債務很大一部分PPP項目導致的,因此政府大規模退庫,使得很多PPP項目終止。

外部原因:社會資本方融資困難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銀行業貸款餘額中,民營企業貸款僅佔25%。民營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其融資相較廣大國企難度較大。

而PPP項目回款週期長達十餘年,一旦企業遭遇流動性危機,將導致項目建設停滯。

特別是2018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我國民營企業遭遇大規模的融資困境,這也是導致眾多PPP項目進行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如“PPP狂魔”東方園林,從2015年至2018年底,東方園林合計中標PPP項目113個,總中標額達1693億元,涉及水環境綜合治理、全域旅遊和鄉村振興等領域。由於遭遇融資困難,2018年5月發佈債券融資公告,目前已經被國資收購。

總結

可以說,當前大批的PPP項目停滯終止,既有項目內部本身的原因,也有外部融資環境變差的原因。


如果你還有其他意見,歡迎留言與我討論。


聚火財經筆記


之前,我們公司先後參與過10多個PPP項目的談判、採購,最終只有一個項目順利落地,其他項目不了了之,沒有任何下文!為何會造成這種情況,原因其實是有很多的!

1、PPP項目被“玩壞了”

PPP項目測算當中,有兩個衡量指標,其中除了物有所值測算之外,還得推算出當地財政的可承受能力!

而很多地方的財政,從長遠來看,根本就不具備支出的能力,這樣的項目,不可知的風險往往比較多,肯定是難以實施的!

比如,2016年的河北某縣,我們受邀參與磋商的一個PPP項目。當時,這個貧困縣財政收入才7、8個億,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30多億,才勉強達到“收支平衡”!一旦未來上級轉移支付減少,政府又無法通過其他渠道來融資,又該靠什麼來支付PPP款項呢!

另外,很多地方政府,有一個普遍的意識,認為只要是政府推出的PPP,民間資本一定會搶著做的!殊不知很多項目,本身質地就不行,再加上當地經濟比較落後,又有幾個企業“敢”參與呢!

2、地方政府“捆綁式”推出PPP項目

PPP項目最為看重的是可持續經營、獲得穩定的現金流。本來,汙水處理、垃圾焚燒、醫院、學校,都是不錯的PPP項目。

可這些項目,往往體量並不大。而很多政府,為了加快本地基礎設施的建設,就想當然搞起來“捆綁式”打包出售。

比如,一個投資3億元的醫院,非得加上幾條市內道路;一個幾千萬的汙水處理廠,另外還得承建文化廣場。

醫院、汙水處理廠,或許會有不錯的長期受益,但道路、文化廣場,沒有任何的現金流,全部是靠財政來支出。這裡面就會遺留很多的隱患,尤其是PPP項目合作期限會長達20年、甚至30年的情況下!

3、民間資本比較看重短期的收益

對於很多民間企業來說,參與PPP項目,前期建設施工階段,一定是虧損的;而到後期,要靠項目現金流(或政府補貼)來彌補虧損、獲得收益!

這麼一來,除非項目運營方有非常強大的融資能力,否則,項目將難以為繼。而很多企業,一窩蜂的上馬PPP項目,初期投入大量的資金,一旦後期融資不暢、資金鍊出現問題,恐怕PPP項目就很難再推進下去了!


財經者思


第一、先介紹一下PPP項目是什麼意思,

PPP這個概念是外國引進的,全稱是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ublic是社會公共服務,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項目,比如安全飲水、垃圾處理、汙水處理、學校等等。新的國家PPP政策有嚴格規定,並不是所有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適用PPP項目,比如修路和廣場、公園建設就不可以了。Private是社會資本的意思,包括國有社會資本和私人資本,屬於PPP項目中的主要投資方,通常佔總出資的80%-90%。partnership是合作的意思。這三個詞連起來就是政府跟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公共服務項目。

第二、為什麼要搞PPP項目?

簡單講,一個地方政府就相當於一個家庭。這裡為什麼要說是地方政府?因為在中國,中央政府不差錢,地方政府很差錢。在外國,則相反。所以外國的PPP項目,很多是中央政府打造的。一個家庭,如果你每年收入20萬,但是你要支出吃飯、水電費、買衣服、旅遊、學費等等,你每年支出16萬,節餘4萬,你要買車買房就無法躉付,但是買車買房又是剛需,就只能採取按揭購買。現在你可能明白了,政府PPP項目就是按揭。

第三、政府怎麼跟社會資本合作?

按照現在的PPP政策,地方政府要打造PPP項目,規定很嚴格了。首先是嚴格審批,不適用PPP項目的不能立項。其次是政府要有支付能力,也就是一個地方政府所有的PPP項目每年支出的錢,不能超過整個財政支出的多少比例。然後是那些有盈利能力的項目立項容易,比如建設自來水廠、垃圾發電廠等等,這些項目能夠用賺的錢去支付每年按揭款。單純使用財政資金付費的項目比較難批准,通常是那些不搞就會影響當地發展的基礎設施,但是又沒有盈利能力。

這些PPP項目經過省發改和財政批准後,就可以面向全社會招標了。中標企業跟政府出資方(只能是政府的企業單位,行政事業單位不行)合資組成SPV公司,社會資本方投資90%,政府出資方投資10%,SPV公司去融資,墊付建設資金,然後每年用公司盈利或者財政付費來償還建設款。

第四、PPP項目怎麼贏利?

PPP項目公司重要的贏利來源有兩塊,第一是回報率,這相當於你按揭利率。雖然很多買車是2年免息,但是買房都有按揭利率的。所以PPP也有個回報率,一般是6-7%,這個利率比融資利率要高,利率差就是一大筆收入,如果社會資本方自己手裡有大量閒錢,那相對於把錢存在銀行裡,就收益更大了。第二是建設利潤,基本上所有的PPP項目都是投資方與建設方是聯合中標方。簡單講你到開發商手裡買房,通常建房的企業也是開發商控股的。建設毛利潤大概在30%左右。這也是一筆很大的收入。還有一些管理維護費可以賺點小錢。不詳細說了。

最後,這個項目按照合同所規定的建設期和運營期滿後,整個項目就移交給政府了,到時,所有權和管理權以及運營收入就是政府的了。

按照上述模式,PPP項目是比較好的融資建設方式,政府和社會資本方實現了雙贏。對於有些不能落地實施的PPP項目,其中可能存在很多不規範的問題,有可能社會資本方沒有實力,有可能政府包裝的項目沒有可行性,並不能否定PPP這個項目模式不行。

大家別信那些所謂的專家亂說,我們公司就是專門給政府做PPP項目顧問的,已經打造了很多成功的PPP項目。


MarlKent


地方省份叫停PPP項目,有專家分析,這意味著“降槓桿”、“減負債”、“防風險”,這些當前中國經濟工作的當務之急正在地方落實。

2017年11月16日,財政部發布的92號文要求集中清理已入庫項目,對具有“未按規定開展‘兩個論證’、不宜繼續採用PPP模式實施、不符合規範運作要求、構成違法違規舉債擔保、未按規定進行信息公開”等情形的項目應予以清退。

目前,據第三方機構統計,自92號文發佈至2018年4月1日,管理庫清庫項目合計609個,涉及投資額6114.39億元;儲備清單清庫項目總數1798個,涉及總投資額1.78萬億元。

PPP項目退庫反映了什麼問題?

一是項目所在地的財政已不堪承受;

二是招標環節存在硬傷,幾乎把PPP招標完全做成了BT招標;

三是不符合第三方代持問題,這表面上看是不符合後來92號文的規定,本質上是違反了招標投標法等相關法律法規。

PPP項目退庫的難點是什麼?

PPP退庫將涉及到多方面的調整,退庫的難點在於:一些早期的項目該不該退,退了之後該如何處理等。張宇稱,按財金2015【166】號規定,不在庫內的項目原則上財政不能安排預算支出,這意味著退庫項目涉及的政府付費,可能不再具備付費可能性。

“有些項目退庫並不真正適宜,因為當初在簽訂項目時,沒有後來的規定,因為從法律角度來講,法不溯及既往,退了之後如果訴諸法庭,法院可能不會把92號文作為依據,還會要求地方政府執行合同義務。對於這些項目嚴格清退了之後怎麼辦?”一位華北地區信託公司人士稱。

四川省某縣財政局清庫報告顯示,目前該縣入庫PPP項目有2個,由於入庫時間較早,2個項目均存在支出責任不符合PPP要求的情況。

該縣自查報告稱,2017年省廳已要求該縣整改,但整改時發現,因項目進行時間較早,相應的支出責任屬於項目的核心內容,也在招投標文件中進行了闡明。如果擅自修改,又會違反招投標管理的相關規定,可能面臨更大的法律風險。

對於不合規的PPP項目被清理出庫之後怎麼處理的問題,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3月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這個問題相關部門正在研究。”

趙全厚則分析稱,2017年底,進入實施階段的PPP項目規模約為4.6萬億。這部分項目,如果簽約了,但還沒落地就需重新調整結構。

如果簽約並且已經落地有兩種辦法:一是如果全是銀行資金,名股實債,政府全付費,這種情況實質上沒有社會資本方,政府就應該讓它退出,用新發的地方資金充實;二是如果是社會資本方,要看社會資本方的資本金注入條件等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就面臨換約,需要找一家合格的社會資本方來接替,或者可以重新招標。

“這其中面臨很多法律問題,比如大家都有前期資金損失,成本怎麼分擔?這就看原來簽訂的PPP合同裡面,政策性風險誰承擔。一般而言,政策性風險由政府承擔,以便讓社會資本方退出。”趙全厚稱。

PPP改革要走向何方?

1.中國現代集團總裁兼現代研究院院長丁伯康認為,未來PPP發展“兩減一降”(減量、減速和降溫)不可避免,規範理性是主基調。

“減量”是指PPP項目在總數量和總投資額方面會出現降低。

“減速”是指PPP推進速度有所減緩。

“降溫”是指PPP參與各方,在不斷總結過往經驗和事實成敗時,更加冷靜和理智。

2.2017年11月10日,財政部《關於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財辦金〔2017〕92號)發佈,PPP項目整改和清理工作啟動。大嶽大數據對2017年10月30日以來四個多月裡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的動態調整情況進行全面的統計分析,通過對新進和退出項目的特徵分析,精準把握PPP改革的方向與趨勢,供地方政府、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參考。

數據統計:2017年10月30日至2018年3月2日期間;

◆管理庫新入庫項目1018個,涉及投資額1.59萬億;退出項目387個,涉及投資額4307億元。管理庫項目淨增加631個,涉及投資額1.16萬億。

◆儲備清單新納入(由總庫外)項目833個,涉及投資額1.03萬億;退出儲備清單(退出總庫外)項目1339個,涉及投資額1.30萬億。儲備清單項目淨減少506個,涉及投資額2648億元。


賴錦鴻


先講下PPP項目是什麼?PPP項目是政府和私人企業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係。

PPP項目一般的投資期限很長,從10年到30年不等,一般都是政府主導,民間企業參與,對於地方政府一般願意把期限長,比如10億的項目,拉成20年的時間給付,這樣可以減輕地方政府的還款壓力,當然10億的項目,20年給付下來,連10億的本錢,帶資金成本起碼要還18---20億元,而這種項目一般很大,初期資金佔用太大,比如修路,建公園,

改善水土環境,回收成本也很慢,靠政府土地收入和稅收又往往難以支撐,靠發行政府債,還得好單位或機構願意接手。因地方政府考慮到資金壓力大,就初期出資都很少,另外國家有規定,PPP項目融資不能超過政府財政支出的10%,這樣政府初期也不會出多少資金,但項目還要搞,就向社會招標,有企業通過投標中標後,該企業A就與政府共同出資成立一個新的項目公司B,政府方派出自己的代表比如市政公司C,這樣,新項目公司B就由A和C兩家公司構成,C是甲方負責監理,A是乙方負責施工,可政府初期出資很少,正是因為本著花小錢辦大事的原則,比如一個10億的項目,政府初期出資100萬讓C代表政府,企業A出資900萬代表施工方,這樣,政府用100萬的投資撬動了一個10億元的項目。

可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政府出的錢少,企業又沒有那麼多錢,那怎麼辦?那就是政府通過授權企業向社會融資。在目前,中國一般融資都是融一年半,兩年,最長不過三年的資金。而前期企業要啟動項目,就需要有大筆的資金投入。其中一部分是靠企業的自有資金投入,另外一部分需要向民間融資。民間融資,一般我們融的是短期資金。那如果說我們融兩、三年的資金。而政府是拉長期限來還款,先期項目收益甚微,政府出資很少。那麼兩、三年以後呢,這就帶來一個投資理財客戶到期無法收回本金的問題。如果是良心企業,他可能用自己企業的資產變現還款,或貸款來償付理財客戶的投資。但是往往這種企業投標項目多,資金沒有那麼充足,而銀行貸款的額度也沒那麼高,如果銀行能貸到款就不用民間融資了,民間融資到期要兌付,銀行貸款也要還,因前期收益太小,這樣企業的現金流也就差不多耗盡了,想拆東牆補西牆,客觀上還要有那麼多可拆的,這樣,更多的企業因為無力償還外債,最終造成了企業的倒閉,項目無疾而終,這就是PPP項目最終都進行不下去的原因。


金融行業的思想者


初期構想不錯,後來演變成了融資大戰,開始資金限制少融資容易,項目啟動建設基本滿足要求,後期隨著泡沫不斷增大,出現資金不到位,另有很多項目前期沒有很好的進行論證,目標不明確,發現建成後難以投產。

3P項目個人認為如此普遍上馬比較盲目,當地政府殺雞取卵,民營實際資本參與很少,資本主要來自於能夠拿到大量銀行貸款的國企、央企,地方政府靠出借國家信用背書,只管每年政府工作報告裡經濟數據比較亮眼。


嶽宏


PPP項目為什麼進行不下去?有一句話回答和複雜回答。

先說一句話回答:是因為這些PPP項目都是假的!都只是為了融資而做的項目,拿到融資了,自然項目就不用繼續推了。

再說複雜的回答:是因為沒錢了。沒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投資方沒錢了。國內PPP大概有兩種:外包和特許經營。特許經營的有現金流,因此還能維持,進行不下去的,多是外包。外包多為工程建設,或受託運營,這些都是需要業主拿錢出來的。而如今在限制地方違規融資的條件下,地方財力吃緊,很多項目無力支付款項。二是運營方沒錢了。要接PPP項目,需要運營方有很強的融資能力。項目前期墊資很大,運營方的錢不夠墊,一定需要有其他融資來源。這裡需要運營方具有兩個能力:一是多渠道融資能力;二是現金流管理能力。前段時間有名的上市公司東方園林,就是死在承接了很多PPP項目上。墊資額太大,債務管理失衡,市場波動導致公司現金流出現問題。第三是政策變化。各地領/導常換,投資重點領域也是隨領/導變化而變化,之前的重點項目可能以後就被擱置了。既然被擱置,自然就不會再有人來提這茬,隨之撥款也就緩了。

我是空谷財譚,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財譚


一方面政府限制,另一方面企業資金不足,融資困難,墊資的利息高。最有名的企業就是東方園林,一開始盲目擴張,後來資金鍊斷裂,企業發不起工資,好多都走訴訟程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