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在一次會議上,李嘉誠問道:“你開車進加油站後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在座的眾人異口同聲回答道:“加油!”

李嘉誠聽了之後臉上露出失望的表情,眾人又開始七嘴八舌補充道:喝水、休息、吃東西、上廁所……

李嘉誠告訴大家:“開車進加油站的人,最想做的應該是早一點離開,朝著目的地繼續他的旅程。”

李嘉誠: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李嘉誠是想告訴我們:人做事當然有著無數的具體目的,但它們必須從屬於一個遠大目標。

李嘉誠的成功跟他的大目標、大格局不無關係,而讀書是實現目標、提升格局最便捷的方式!

李嘉誠: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從身無分文的窮小子到華人首富的秘訣

李嘉誠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到華人首富,他白手起家的商業經歷讓許多人欽佩,成為現在很多年輕人模仿的榜樣。

他的成功不僅體現在他精明的頭腦上,更體現在他的人生格局上,而後者能讓他在錯綜複雜的商場處變不驚,成就一番事業。

每一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奮鬥史,而李嘉誠也不例外。在《李嘉誠傳》中我們看到了他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堅持讀書!

李嘉誠: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李嘉誠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喜歡看書,從書中學會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他14歲就輟學打工,當過茶樓的服務員,做過賣貨的推銷員,還當過櫃員。在艱苦的環境中,李嘉誠沒有隨波逐流,他努力提升自己,不斷完善自身。

在打工之餘他依然抓緊學習,雖然每天打工十五六個小時,但是他依然堅持讀書,毫不在意別人的嘲諷。

17歲時就被升為業務經理。22歲時李嘉誠成功創業,創建了長江塑膠廠。

當他成為亞洲首富李嘉誠後,依然保持看書學習的習慣,這個習慣讓他受益一生。

李嘉誠: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有一次記者採訪他時問: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李嘉誠說:“看到好書,與好友談笑、交往、參加有意義的慈善活動。

李嘉誠把讀到好書認為是自己最幸福的時刻,可見他的確很愛看書。

在眾多書籍中,《富蘭克林自傳》對李嘉誠的影響很多,他把中國的范蠡和美國的富蘭克林的故事做了一番對比,范蠡改變自己遷就社會,而富蘭克林推動社會變遷。

李嘉誠: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范蠡只想過他自己的日子,富蘭克林卻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獻精神,建立未來的社會。

在讀書中,李嘉誠開闊了眼界,提升了思維,拓寬了他做事的格局。

李嘉誠: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從“翰林書生”到“東方俾斯麥”的成功之謎

雖然讀書並不意味著財富,但是讀書就可以創造更多獲得財富的機會。

讀書能啟迪人的智慧,善於用讀書武裝自己頭腦的人,能更從容地適應變局、識破迷局、打破僵局、掌握全局。

同樣出身名門的李鴻章也是一位善於運用讀書提升自己格局的人。

李嘉誠: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李鴻章少年聰慧,1845年參加會試,在老師的提攜下,擔任翰林編修,後來師從曾國藩,組建淮軍,鎮壓太平天國。

後來擔任清政府的外交官,在談判桌上,鐵骨錚錚,滿腔愛國熱情。

日本伊藤博文認為他是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的人,人稱東方的俾斯麥。

李鴻章一生與書為伴,不管是戎馬生涯,還是政務繁瑣,他總是抽時間寫信,與兄弟們交流讀書心得。

李嘉誠: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在讀書選擇上,李鴻章尤其喜歡閱讀名人傳記,比如《孔子傳》。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從小就立下學習的遠大目標,這讓李鴻章也十分敬佩孔子,於是他也立志要為國家做貢獻。

即使後來被國人詬病為賣國賊,其實當時他早就看透了清政府的腐朽和黑暗,但是他只愛這個國家,一直盡力維護它。

當清政府處於危難之際,他總是想為這個國家分擔一些苦難,在他生命的最後,心裡依然牽掛著祖國。

這種大胸懷、大格局值得我們欽佩。

李嘉誠: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讀書可以讓我們瞭解人間的悲歡離合,知道人情冷暖,早日看清社會的複雜,卻依然能心懷慈悲,提升做人做事的格局。

尤其閱讀一些名人傳記,我們可以從名人的成長中汲取養分。

梁啟超曾說:“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人志氣,且於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古人所以貴讀史者以此。”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讀名人傳記可以提升格局,增長智慧。

李嘉誠: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古今中外的名人之所以名垂青史,這樣的人,不是偉大的政治家、就是傑出的思想家、或者出色的商人。

他們的經歷,足以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的精神,足以激勵我們開創人生偉業。

因此,著名作家茨威格對讀者們說:“讀偉人的傳記吧,與勇敢的心靈作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