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的燈》:人類的慾望,是沉淪的桎梏,是覺醒的自由


《擦亮的燈》:人類的慾望,是沉淪的桎梏,是覺醒的自由

她正在研究男人這種動物,研究其習性也研究其入選條件。有朝一日她會擒獲她需要的獵物,不過她自信那該是最大最好的,小一點的都不行。——歐·亨利

很多人都讀過·亨利的小說,其中《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幾篇小說最受大家喜愛,然而我卻唯獨最喜歡《擦亮的燈》這一篇。


歐·亨利是美國著名小說家,一生窮困潦倒,他原本是銀行的小職員,卻因為賬目上說不清的漏洞,鋃鐺入獄,聖誕夜前夕,因為沒有錢給女兒買聖誕禮物而黯然神傷,別無選擇的他拿起筆,寫下了一篇小說,於是女兒在聖誕夜收到了禮物,從此歐·亨利開始了他的小說創作生涯。

歐·亨利在《擦亮的燈》這篇小說中講述兩個食不果腹的農村女孩,為了改善生活,一起來到城裡,開始各自的打工生活,盧伊選擇了工資較高的洗衣店熨燙工的工作,南希選擇了工資低,但可以經常接觸有錢人的精品店售貨員的工作。

洗衣店的盧伊很快有了當電工的男朋友——丹。

精品店的南希一直在尋覓她的百萬富翁,但遲遲沒有得手。

有一天,盧伊不告而別。誰也不知道她去了哪。三個月後,兩個女孩再次重逢,盧伊儼然已經成為了貴夫人,而南希依舊是樸素的售貨員。

南希幸福的告訴盧伊她要和丹結婚了,聽到這個消息穿著昂貴裘皮的盧伊大聲啜泣。

通讀整篇小說,會發現兩個女孩的靈魂都被困在慾望的枷鎖中,貧窮的出身讓她們對物質的渴望達到極致,但在追逐“夢想”的路上,兩人卻迎來了不同的結局。

那麼我就從“人類的慾望,是沉淪的桎梏,是覺醒的自由”這個角度來解讀這個故事。

《擦亮的燈》:人類的慾望,是沉淪的桎梏,是覺醒的自由

一、【悲傷與喜悅的結局】是慾望中的貪慾和夢想造就的

南希和盧伊來自農村,她們即漂亮又勤快,因為家鄉貧困和落後,這對密友一起來到城裡打工。

書中這樣描寫:你同她們(盧伊和南希)握手的時候請謹慎小心地留意她們的裝束。對,要謹慎小心;因為她們最恨被人盯著瞧。可見她們的穿著一定非常襤褸,所以迫不及待的來到城裡打工,想盡快擺脫貧窮。


盧伊找了一份熨燙工的工作,在熱氣騰騰的洗衣房裡揮灑汗水,掙得不錯的工資。工作一段時間後,盧伊有了男朋友丹,丹是一個人品好,性情溫和的男人,盧伊的生活開始好轉。

南希在精品店裡打工,工資勉強能夠解決溫飽,但在這裡可以接觸到上層社會的人。她的目的很純粹,就是擒獲一個百萬富翁,從此成為貴夫人,帶鴿子蛋那麼大的鑽戒,穿昂貴的裘皮。

這個女孩,從窮山闢嶺來到大城市,被眼前的繁華衝昏了頭腦,一心想過上奢侈的生活,而對於她來說,唯一的捷徑就是嫁給有錢人,她被慾望的枷鎖困住了。

慾望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它包括夢想和貪慾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夢想:是人類內心深處強烈的渴望,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和想要達到的一種目的,夢想是人們努力進取的原動力。

貪慾:是指貪心的慾望,無休止的索取,過分的要求,為了享受而產生的不太正常的追求。不去剋制,就會演變成一種傷害。

粗讀這篇小說會覺得盧伊是靠自己的汗水掙錢的姑娘,她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

【夢想】,但細讀過後,會發現,她更是有著蛇吞象般的【貪慾】

這可以從三方面看出來,第一,她遲遲不肯答應丹的求婚,卻每天享受著丹消費的吃喝玩樂。第二,盧伊說她喜歡在最前排熨衣板上幹活(容易被顧客看到)。幹活的時候把袖子捲起來露出又圓又白的手臂。第三,只要是貴重的衣服或裝飾品,無論適不適合自己都穿戴在身上。這說明她也在等候金龜婿,但是還不肯放棄丹給她的“福利”。

盧伊和南希在十幾年的窮酸生活中,壓抑著慾望,即使到了喜歡打扮的年紀,連飯都吃不飽,更別提其他的東西了。

弗洛伊德曾說:“抑制自身真正慾望的代價就是慾望或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而且可能十分不理智,或讓人費解。”

於是,脫離了父母的掌控,沒有了約束的兩個女孩,開始了她們的行動——“捕捉”百萬富翁,實現自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奢華”生活。此時她們頭腦裡充滿了貪慾。

在努力“捕捉”百萬富翁的過程中,兩個人最終走向了不同的結局,一個喜悅,一個悲傷。

努力賺錢的姑娘盧伊失蹤了,她跟百萬富翁跑了。

愛慕虛榮的南希和盧伊的前男友丹準備結婚了。

兩人不同的抉擇奠定了不同的命運底色,在慾望的枷鎖中,沉淪註定悲劇,覺醒才可能獲得自由。

《擦亮的燈》:人類的慾望,是沉淪的桎梏,是覺醒的自由

二、【慾望的枷鎖】是沉淪的桎梏,是覺醒的自由

人總是容易被別人表面上的光鮮所欺騙,卻不知道,這光鮮的背後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南希剛開始直接的公開“偶遇”百萬富翁,為此,她到富人經常出入的精品店打工,在這裡她一邊尋找百萬富翁一邊不停的學習。

書中描寫到:她所伺候的顧客多半是女人,她們的衣著、姿態以及社會地位說來都是夠標準的。南希按照自己的眼光從各人吸取最好的東西,因而獲益匪淺。

而對盧伊的描寫:她很少有機會提高自己的志趣和風度。在熱氣騰騰的洗衣間裡,除了不停地工作和夜間娛樂的念頭以外,別的什麼也沒有。

剛來到城市時,她們兩人的思想是一樣的,最終的結局卻大相徑庭,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兩個人一個剋制住了貪慾,一個貪慾不斷膨脹。


盧伊說:“等著瞧吧,等我哪天也有了鑽石戒指再學她(貴夫人)的樣。”南希卻說,“先學這樣子,你就多半會得到戒指。”正因為她們的這種不同的邏輯,造就了兩人一個能剋制,而另一個人不斷膨脹的結局。

盧伊除了工作就是消遣,沒有學習和成長的意識,就像井底之蛙,這類女孩往往會固執的堅持一種觀點, 建立一套自己的價值標準。


而南希一直在學習,這也是她寧願拿很少的工資也不離開精品店的原因之一,這裡就像一所教育機構,她可以學到貴夫人的姿態,能看到她們的衣著樣式,能從同事那裡學到男女之間的攻守之道,能近距離與百萬富翁接觸。


在學習的過程中,在外表上南希從一個農村土氣的女孩,變成了談吐不凡,氣質絕佳,穿著精緻的姑娘。在內心裡,從想找一個富人變成找一個有點能耐的富人,再到善良、真實的富人,在這個過程中,

她開始意識到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比如善良、真實,這是她第一次意識覺醒


這也是為什麼,南希始終都沒找到她的百萬富翁,文中寫到:有好幾次她舉起槍來瞄準像是有寬大鹿角的肥大的獵物,可是總是出於深刻無誤的本能——可能是獵手的本能,也可能是女人的本能——她沒有扣扳機,而繼續追蹤下去。

她的本能就是意識到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意識到了只有自己降低對財富的追逐,就能擁有其他美好的東西。這時她的慾望逐漸從貪慾過度到夢想。

後來,盧伊跟百萬富翁走了,丹用帶有恨意的眼光看著南希,說:“盧伊坐著百萬富翁的車走了,就是你們一直動腦筋的那種。”這時南希畏縮了,這是南希第二次意識覺醒她為這樣的行為感到自慘形愧。

三個月後盧伊回來,在得知南希要和丹結婚時,盧伊放聲大哭,此時是南希第三次意識覺醒,她徹底從貪慾中掙脫,獲得自由,她說:“我已經捕捉到了這世界上最大的獵物 ”,她意識到比起鑽戒、裘皮,丹對她的愛護和帶給她對未來的憧憬才是無價之寶。

而盧伊,用守株待兔的方式,坐等來了百萬富翁,便急切的跟他走了,顧不得考慮自己貪慕虛榮的樣子有多難看,也不在乎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她就任憑慾望的擺佈,在慾望中沉淪自己,最終,只能在眼淚中覺醒。

慾望可以是夢想,亦可以是貪慾,被調控的慾望就是夢想,是進步的原動力,而膨脹過度的慾望是貪慾,註定帶來不幸。

《擦亮的燈》:人類的慾望,是沉淪的桎梏,是覺醒的自由

三、慾望是一把雙刃劍,膨脹慾望是自取滅亡, 調控慾望是動力源泉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沒有慾望就沒有進步,人只要有慾望就會採取行動來滿足慾望,這些行動就會促使社會進步。

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的慾望是處於夢想階段的慾望,當慾望不受控制演變為貪慾時,只能帶來負面影響。

所以,把慾望控制在理性範圍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認清慾望的本質。

1、慾望的本質

每個人都有慾望,有的人瘋狂整容,有的人非法斂財,有的人拋妻棄子,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美麗、財富、愛情、、、、、、

慾望是人的本性,是一種想要實現某種目的的要求,慾望本沒有善惡之分,關鍵是如何去掌控。

叔本華說:“慾望過於劇烈和強烈,就不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會進而否定或取消別人的生存。 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來取消或壓制別人的慾望是不合理的,但過度推崇與放縱慾望也是愚蠢的。慾望不是純粹的、絕對的東西,它需要理智的調控與節制,它也絕不可能像有人聲稱的是文明發展的唯一動力。”


當一個你想要達到的目的出現時,這就可以稱之為慾望,雖然慾望沒有善惡之分,但採取的行動是有好壞之分的,如果達到這一目的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一些歪門邪路,那麼就要注意,你需要加以控制了。


皮埃爾·布爾古說:“人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是慾望毀了他。”然而,這往往是錯誤的。並不是慾望毀了人,而是無能、懶惰,或糊塗。”


盧伊就是典型的糊塗,不懂慾望的本質,不節制自己的慾望,任由它膨脹。

而南希在不斷的觀察和學習中,一次次覺醒,意識到如果任由自己的貪慾膨脹,那麼她並不能得到她想要的東西,於是她開始節制自己的貪慾。

《擦亮的燈》:人類的慾望,是沉淪的桎梏,是覺醒的自由

2、調控慾望

在《慾望論語:將慾望變為動力的至理名言》這本書中,作者田玉川說:“慾望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可用來發力,可用來取暖,可翔來熟食,可用來照明,可用來觀賞,但也會把一切都燒成灰燼;慾望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可用來解渴,可用來灌田。可用來養殖,可用來澆園,但也會把一切統統都沖垮。”


這就是說,如果自己能夠掌握主動權,用理性去調控慾望,那麼,慾望就是激發我們奮起努力的原動力,相反,任由慾望膨脹,它就成為了洪水和大火。

南希拒絕了那些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富翁,是她在認清了自己慾望的本質以後,採取了節制措施。

埃及作家尤素福·西巴伊說:“假如人能夠遏制住自己的種種慾望,過著無求的生活;那麼,他才算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做到“無求”很難,但是相比“無求”,做到節制就容易的多了,一個人能做到多大限度的節制,大體就能得到多大限度的自由。

我們活著並不是只為一個確切目的,死守一個觀點不放手,要是這樣,人只能走向窮途末路。我們應該不斷審視自己的觀點,在不斷從外界汲取經驗的同時,不斷否定自己的觀點,只要這樣,新的觀點才能出現,就是不斷地反問自己“為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被慾望控制的局面,終會反轉過來。

《擦亮的燈》:人類的慾望,是沉淪的桎梏,是覺醒的自由

《國語》有言:“心如欲壑,后土難填”。意思是說,人一旦被慾望控制,慾望就像深谷,深不可測,多少東西都填不滿,他會誘使你一步步走向深淵。

深以為然。

南希是有智慧的女人,她沒有被慾望控制,在小說的結尾這樣寫到:盧伊從南希身上看到比幸福更勝一籌的東西。她的眼睛比寶石更光亮,臉頰比玫瑰更紅潤。而聽到南希和丹要結婚的消息後,盧伊大聲的啜泣,說明盧伊後悔了,南希眼睛裡幸福的色彩,是她曾經拋棄的東西,可僅僅才過去3個月!

表面上是一個樸素的打工女孩在安慰一個貴夫人,但他們的得與失只有自己最清楚。

《擦亮的燈》這部小說給人以警醒和告誡,人生沒有捷徑,所有的捷徑都是險徑,不要拿青春和未來當做籌碼,去為我們的貪婪買賬,或許在某個時期,我們會被繚亂紛繁的物質所誘惑,但請牢記,那些真摯的情感和優良的品質才是歷久彌新,值得我們一生去守護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