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子先生傳奇

1914年的村莊野史,是應該述說楊翰林的一個夢的。

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這個夢,我們村誕生了唯一的一名"紅軍哥哥"。

話說1905年是大清最後的科舉之年,之後科舉制便被廢除了。這年楊翰林一十七歲。他參加縣裡的鄉試,考中了秀才。但在縣衙大廳縣令招見時,可能是沒有送禮打點的緣故,縣令認為他身材瘦小有損朝廷形象,將他勸退。

回到莊上,他和學友邱三商議,開設蒙館,也就是小學堂,當上了私塾先生。村人尊重他也打趣他,背地裡都稱他為"矮子先生"。

邱三是我祖母的父親,也參加了1905年的鄉試,未中。邱三與楊翰林是一對村野好友。

矮子先生傳奇

年輕的翰林先生,隔三岔五,常常步行到四五里地外的姚家嘴集市上趕集。

姚家嘴街,在古河岸邊。

古河,我們通常叫它"大河"。村莊周遭再沒有比它更大的河了。之所以稱它為″古河",是因為這條河在這地界流淌了一千多年。古河流經我們這地界,特別扭曲,如一個大寫的"鄉"字。古河之水遠處來,平緩向前不復回。它最後直接注入長江。它是母親河長江的一個小女兒。

古河流經此地,拐了一個彎。多少年裡,河水裹泥帶沙,在這拐彎之處,沖積出一塊不大不小的河灘來。

傳說大約是在明朝末年,有一戶以打漁為生的姚姓人家,住在了這片河灘上。

風裡雨裡酷暑裡嚴冬裡,這戶人家住守這片河灘,不挪窩兒。

竹籬樊舍,魚船蓑笠,以及晾曬在灘頭的魚與漁網,便自成了一派風景。

當然,他們也在灘頭賣魚賣蝦的。

久而久之,這灘塗之地便有了一個口口相傳的地名:姚家嘴。——好一則關於漁夫與地名的傳說。

後來發展了。姚家嘴街聳起了一排吊腳樓。吊腳樓,在河灘,沿河展開。房舍全為竹木結構。夏季,古河漲水,吊腳樓下全是水,漁船穿梭樓下,叫賣聲、船上岸上樓上男人女人互答之聲,甚是熱鬧。汛期過後,河水退至河心,吊腳樓下土地乾燥,又成了人頭攢動的集市賣場。那些年月,到處荒湖遍野茅林叢深,欲往別的集市,時有匪患搶奪路人錢財。只有姚家嘴街附近,人煙較多比較安全,村莊周遭多趕集此地。

矮子先生傳奇

話說回來,教書匠楊翰林逛集市,是有些與眾不同的。

那時節,無論男女,趕集之時一般會手提竹籃。手提竹籃是趕集的標誌。

竹籃不僅是標誌,甚至是身份的象徵。身份不同的人,手中的籃子也是略有區別的。家庭富裕,養尊處優之人,所提竹籃比較精緻;一般粗腳大手農夫手中的竹籃,多粗篾大眼。——精緻竹籃價格要昂貴些的。解放初期土改時,我們村召開鬥爭大會,批鬥一個地主,批他好吃懶做。一位貧下中農大爺義憤填膺地控訴說:每天早上,總見你提著個豌豆花籃子從我家門前經過,每天都去趕集,搬回的東西一籃又一籃……

篾匠,是那時節倍受尊重的手藝人,木匠也受尊重。瓦匠較少。

楊翰林趕集,卻從來不提籃子。

路上,熟人見到他,打招呼:

″楊先生,趕集怎麼不提個籃子?"

翰林答曰:"看看風景。"

矮子先生傳奇

1914年心平氣和的秋天,二十六歲的矮子先生楊翰林去趕集。他布衣布鞋步履輕盈。上大堤,竄樹林。鳥兒嘰嘰叫,晨曦當面照。不急不躁,神清氣爽。買點什麼是次要的,享受的是趕集的過程。

他途經一處叫同心垸的莊子。同心垸,古河北岸一個新築的湖垸。民國時期,同心垸曾集體加入土匪組織"漢流",一村人暗地裡全是土匪。

楊翰林途經同心垸,見一戶韓姓人家的草屋旁,聚著幾個閒散村人,隨即上前打招呼搭腔。當聽說這草房人家的女人,昨兒個深夜剛剛生下了一個男嬰時,年輕的翰林驚訝了,他連連說:"怪事!怪事!"

村人問:"楊先生,怎麼個怪事法?"

翰林道:"說來你們也許不信,昨晚上我做了個夢,夢見的正是韓家的這間草屋。我十分清晰地夢到,有一條黃燦燦的虯龍,盤臥在這草屋的房梁之上……"

無巧不成書。奇夢之後恰巧誕生了韓家男嬰,素來沉穩的楊翰林很有些坐不住的亢奮了。那段時日,他同不少村人談到過他的奇夢,談到應夢而生的韓家男孩。他十分肯定地說:"韓家這小子,日後必成大器!"

他再次來到韓家茅屋,建議給小孩取名"金龍"。

這還沒完。翰林先生實在是太迷信他的那個夢了。他決定牢牢抓住這個夢。

他委託他的同窗好友,也就是我的外曾祖父邱三做媒人,上韓家說媒,將他兩歲的女兒同韓家男孩結為娃娃親,很是看好韓家。這件事轟動了村莊方圓百里,成了一樁傳講不止的美談。

後來,十八年後,翰林先生的女兒楊雨竹如期嫁給了少年韓金龍。但是韓金龍為何要參加紅軍,有些什麼傳奇的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