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子先生传奇

1914年的村庄野史,是应该述说杨翰林的一个梦的。

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这个梦,我们村诞生了唯一的一名"红军哥哥"。

话说1905年是大清最后的科举之年,之后科举制便被废除了。这年杨翰林一十七岁。他参加县里的乡试,考中了秀才。但在县衙大厅县令招见时,可能是没有送礼打点的缘故,县令认为他身材瘦小有损朝廷形象,将他劝退。

回到庄上,他和学友邱三商议,开设蒙馆,也就是小学堂,当上了私塾先生。村人尊重他也打趣他,背地里都称他为"矮子先生"。

邱三是我祖母的父亲,也参加了1905年的乡试,未中。邱三与杨翰林是一对村野好友。

矮子先生传奇

年轻的翰林先生,隔三岔五,常常步行到四五里地外的姚家嘴集市上赶集。

姚家嘴街,在古河岸边。

古河,我们通常叫它"大河"。村庄周遭再没有比它更大的河了。之所以称它为″古河",是因为这条河在这地界流淌了一千多年。古河流经我们这地界,特别扭曲,如一个大写的"乡"字。古河之水远处来,平缓向前不复回。它最后直接注入长江。它是母亲河长江的一个小女儿。

古河流经此地,拐了一个弯。多少年里,河水裹泥带沙,在这拐弯之处,冲积出一块不大不小的河滩来。

传说大约是在明朝末年,有一户以打渔为生的姚姓人家,住在了这片河滩上。

风里雨里酷暑里严冬里,这户人家住守这片河滩,不挪窝儿。

竹篱樊舍,鱼船蓑笠,以及晾晒在滩头的鱼与渔网,便自成了一派风景。

当然,他们也在滩头卖鱼卖虾的。

久而久之,这滩涂之地便有了一个口口相传的地名:姚家嘴。——好一则关于渔夫与地名的传说。

后来发展了。姚家嘴街耸起了一排吊脚楼。吊脚楼,在河滩,沿河展开。房舍全为竹木结构。夏季,古河涨水,吊脚楼下全是水,渔船穿梭楼下,叫卖声、船上岸上楼上男人女人互答之声,甚是热闹。汛期过后,河水退至河心,吊脚楼下土地干燥,又成了人头攒动的集市卖场。那些年月,到处荒湖遍野茅林丛深,欲往别的集市,时有匪患抢夺路人钱财。只有姚家嘴街附近,人烟较多比较安全,村庄周遭多赶集此地。

矮子先生传奇

话说回来,教书匠杨翰林逛集市,是有些与众不同的。

那时节,无论男女,赶集之时一般会手提竹篮。手提竹篮是赶集的标志。

竹篮不仅是标志,甚至是身份的象征。身份不同的人,手中的篮子也是略有区别的。家庭富裕,养尊处优之人,所提竹篮比较精致;一般粗脚大手农夫手中的竹篮,多粗篾大眼。——精致竹篮价格要昂贵些的。解放初期土改时,我们村召开斗争大会,批斗一个地主,批他好吃懒做。一位贫下中农大爷义愤填膺地控诉说:每天早上,总见你提着个豌豆花篮子从我家门前经过,每天都去赶集,搬回的东西一篮又一篮……

篾匠,是那时节倍受尊重的手艺人,木匠也受尊重。瓦匠较少。

杨翰林赶集,却从来不提篮子。

路上,熟人见到他,打招呼:

″杨先生,赶集怎么不提个篮子?"

翰林答曰:"看看风景。"

矮子先生传奇

1914年心平气和的秋天,二十六岁的矮子先生杨翰林去赶集。他布衣布鞋步履轻盈。上大堤,窜树林。鸟儿叽叽叫,晨曦当面照。不急不躁,神清气爽。买点什么是次要的,享受的是赶集的过程。

他途经一处叫同心垸的庄子。同心垸,古河北岸一个新筑的湖垸。民国时期,同心垸曾集体加入土匪组织"汉流",一村人暗地里全是土匪。

杨翰林途经同心垸,见一户韩姓人家的草屋旁,聚着几个闲散村人,随即上前打招呼搭腔。当听说这草房人家的女人,昨儿个深夜刚刚生下了一个男婴时,年轻的翰林惊讶了,他连连说:"怪事!怪事!"

村人问:"杨先生,怎么个怪事法?"

翰林道:"说来你们也许不信,昨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的正是韩家的这间草屋。我十分清晰地梦到,有一条黄灿灿的虬龙,盘卧在这草屋的房梁之上……"

无巧不成书。奇梦之后恰巧诞生了韩家男婴,素来沉稳的杨翰林很有些坐不住的亢奋了。那段时日,他同不少村人谈到过他的奇梦,谈到应梦而生的韩家男孩。他十分肯定地说:"韩家这小子,日后必成大器!"

他再次来到韩家茅屋,建议给小孩取名"金龙"。

这还没完。翰林先生实在是太迷信他的那个梦了。他决定牢牢抓住这个梦。

他委托他的同窗好友,也就是我的外曾祖父邱三做媒人,上韩家说媒,将他两岁的女儿同韩家男孩结为娃娃亲,很是看好韩家。这件事轰动了村庄方圆百里,成了一桩传讲不止的美谈。

后来,十八年后,翰林先生的女儿杨雨竹如期嫁给了少年韩金龙。但是韩金龙为何要参加红军,有些什么传奇的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