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抗擊瘟疫“第一人”,荒蕪坍塌的神仙洞穴又有香火出現

人類文明史,從來就是與天鬥、與地鬥、與瘟疫鬥爭的歷史。

河洛文明的核心區域,豫西深山的盧氏縣無疑是個幸運兒,在瘟疫流行的時候,避亂的“秦博士”來了。然後,採熊耳、崤山之藥,用清泉山水,熬製藥湯,救民於水火。盧敖得道成仙后,盧氏百姓就在其所居住的洞穴膜拜焚香。

盧氏抗擊瘟疫“第一人”,荒蕪坍塌的神仙洞穴又有香火出現

西側的山洞,坍塌嚴重


從此以後,洛河盆地的一個縣城,便以其姓氏命名,流傳千古。

也許是“秦博士”盧敖的庇廕,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沒有敢到山區來。全縣無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確實值得慶幸。

疫情形勢日漸趨好,楊柳拂面、迎春花開。宅家一月有餘,隨著復工復產,人們紛紛走進和煦的春風裡。

盧氏抗擊瘟疫“第一人”,荒蕪坍塌的神仙洞穴又有香火出現

盧敖洞石碑


在抗擊疫情的日子裡,作為盧氏人,總是想起那個2000多年前,盧氏抗擊瘟疫的第一人——“秦博士”盧敖。

盧敖(公元前275—公元前195)為避秦時亂,居於來到洛河南岸的伏虎山下,居住到一百多年前秦越人扁鵲煉丹時住過的洞穴裡,這個洞穴端端正正處在老虎鼻子上。適逢盧氏瘟疫流行,盧敖遍採熊耳山間、洛水兩岸的草藥,熬製藥湯,救盧氏山區百姓於水火。

盧氏抗擊瘟疫“第一人”,荒蕪坍塌的神仙洞穴又有香火出現

石碑建在老虎鼻子下邊


站在老虎鼻子下的石碑前,抬頭仰望半崖之上的盧敖洞,唯見崖柏蒼翠,突兀的一面懸崖就彷彿吊在半空之中。

去年曾經來過一次,上山的路徑幾近荒蕪,只能攀援灌木,沿著似路非路小道而上,非常難行。

剛下過一場春雨,在盧敖洞碑的左前方,時隔半年,已經有人踏出了一條明晃晃的上山小路,陡峭處,還挖有一些粗糙的臺階,蜿蜒曲折通向高高在上的盧敖洞。

盧氏抗擊瘟疫“第一人”,荒蕪坍塌的神仙洞穴又有香火出現

上山小路


路有些溼滑,需要謹慎而上,又有野棗刺拉扯著褲腳。

與去年來時相比,洞穴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因為今年突發的疫情,引起我對盧敖更深入的探究心理。也許2000多年前,洞穴沒有這麼高,也不在懸崖之間,洛河河床的不斷沖刷下沉,盧敖洞才變得高險難攀。

盧氏抗擊瘟疫“第一人”,荒蕪坍塌的神仙洞穴又有香火出現

老虎鼻子


西側的洞穴幽深卻窄狹,坍塌嚴重,已不可進入。東側的洞穴寬敞闊達,正中間多了一些新燒的香火和紙灰,還有一個小小的香爐裡邊,插著沒有燃盡的殘香。右側的一處洞壁處也放著一個。

再次審視洞頂殘存的壁畫,煙燻的濃重痕跡依舊保持著。洞內就有了一些人氣的明顯感覺。

盧氏抗擊瘟疫“第一人”,荒蕪坍塌的神仙洞穴又有香火出現

香爐及香火痕跡


據資料記載,因盧敖在此居住之前,已經有盧醫扁鵲在此煉丹救治虢國太子“起死回生”。自盧敖在盧氏得道成仙以後,當地百姓在此處洞穴裡塑像兩尊,一尊為扁鵲,一尊為盧敖,共享盧氏一方百姓的香火。

2000多年過去,更早的雖不可考,但根據現存的香火痕跡和昇仙飛天壁畫,可以想見,當年這裡一定有神像供奉,並有繚繞的香火。每逢瘟疫疾病,附近百姓來此求神拜藥,祈求疫去病消。

盧氏抗擊瘟疫“第一人”,荒蕪坍塌的神仙洞穴又有香火出現

洞頂殘存的壁畫


也許正因為此吧,盧氏古縣千年未曾改名,也未移城址,成為千年古縣的歷史佳話。

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盧氏未受侵襲,無一病例。保留盧氏一方淨土,幸甚幸哉!

正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盧氏無疫情,離不開全國一盤棋,上下同心共同抗擊疫情。

盧敖洞人為建設的痕跡還是有跡可循。在洞穴外雜草和灌木叢中,發現了幾塊殘存的青磚。其塊略大,不同於現在使用的青磚,翻起來看了看,有明顯白灰砌過的痕跡。

盧氏抗擊瘟疫“第一人”,荒蕪坍塌的神仙洞穴又有香火出現

亂草從中的殘磚


仔細搜尋,又發現幾塊殘磚,讓我堅信,這裡以前應該確有人工建設。建設的目的就是造神、敬神,祈求保佑。

既然有神像,處於對神的敬畏和尊敬,當妥為保護,至少會修建牆、門之類避風雨的設施。

盧氏抗擊瘟疫“第一人”,荒蕪坍塌的神仙洞穴又有香火出現

遺留的磚砌痕跡


這樣想著,再次審視洞口外沿,終於找到了磚砌的痕跡,被厚厚的黃土覆蓋掩埋,如果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來。拭去浮土,半塊青磚露了出來,就在洞穴外沿,和洞口平齊,剛好遮擋洞穴外部的風雨。

這樣看來,舊時,盧敖洞至少有磚牆擋風,有牆必有門,門內有神像、有香火,成為一個完整的神仙洞天福地。

這符合歷史記載,也契合了現存的遺蹟實際。

盧氏抗擊瘟疫“第一人”,荒蕪坍塌的神仙洞穴又有香火出現

洞口外沿


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疫情也沒有止步。所幸,我們已經到了一個人人都可以做貢獻的時代。所以,宅在家裡就是對社會的貢獻,就是抗擊疫情最貼心的行動。

人人都是盧敖,人人都是“抗疫”英雄。

新時代,就是英雄輩出的時代。

盧氏抗擊瘟疫“第一人”,荒蕪坍塌的神仙洞穴又有香火出現

隔洛河而望:伏虎山與老虎鼻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