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在川東革命老區華鎣山下渠江東畔的省級貧困村明月鎮竹河村, 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半島,半島上有一所目前僅有10個學生的村級小學,小學校內有一位堅守30多年的老教師,這位老教師叫唐協明。

1966年1月出生在竹河村的唐協明,1984年高中畢業後應聘到本村任民辦教師。當時本地外出務工、進城經商的人員逐漸增多。面對外面精彩的世界,嗓子講破、粉筆灰滿身,每月只有幾十元工資的唐協明,也很想“下海”一搏。但想到家鄉想到家鄉孩子和鄉親們那雙雙渴望讀書、渴求知識的眼睛,他打消了外出撈金的念頭。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2020年1月9日, 唐協民在給二年級的7名學生上課。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當時竹河村小有150多名學生,由於師資力量薄弱,唐協明只好擔任幾門課的教學。隨著課程增多,所教的班級逐年增高,他越南越感覺到自己知識的匱乏。1996年秋期,他自費考入鄰水師範學校“充電”。兩年後,學成歸來。有了文憑,又有了正式編制,改變工作環境的機會增多,但一看到孩子那一張張蒼白又略顯菜色的臉,一看到那一座座在風雨中搖曳的由土坯築成的茅草房,唐協明的心快碎了,“這些都是貧窮落後的象徵呀!”縷縷鄉愁,更堅定了他立志家鄉教育事業的初心。

▲2020年1月9日, 唐協民在給一年級的3名學生輔導寒假作業。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在鄉村小學工作、生活的日子苦樂相伴。上世紀90年代以前,竹河村不僅沒有公路,去一趟場鎮爬坡過澗要花1個多小時,而且不通電,教室全靠房頂的“亮瓦”透一點光,一到晚上,只能藉助煤油燈或蠟燭昏暗的光線備課、批改作業。居住在渠江邊的學生也較多,一到每年的雨季,渠江時常暴發洪水,每當這個季節,便是唐協明最擔心的時候,生怕學生們在上學和放學途中遭遇安全事故。為防萬一,他和同事只好分別接送學生。唐協明更有快樂和自豪的時候,那便是幾十年來他所教出的400多名半島上的學生,有近100人大學或中專畢業後,有的考取了博士或碩士,有的成為公務員、教師或醫生,還有的當上了企業家。這些學生中,有不少人像他一樣不忘鄉愁,回報家鄉,為家鄉擺脫貧窮捐資捐物,修橋築路。

▲學生在勾劃唐協明老師提示的寒假作業重難點。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而今,通過精準扶貧已擺脫貧困的省級貧困村竹河村,由於村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近些年進城居住的農戶增多,半島上的竹河村小,生源也隨之減少,目前僅留守唐協明和另一名教師及一、二年級兩個班共10個學生。唐協明說:“即是剩下一個學生,我也要行使好教師職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幾十年來,唐協明像一束燭光,默默的照耀著千里渠江上的這座半島,用智慧的雨露滋潤著半島上孩子們的心田。

▲1月9日,唐協民與一二年級的10名學生玩“老鷹捉小雞”遊戲,讓度寒假的孩子把快樂帶回家。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1月9日, 四川省華鎣市明月鎮竹河村小教師唐協民在給一二年級的10名學生合上本學期最後一節音樂課,祝福孩子們新年快樂。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唐協民在練習陪伴他幾十年的業餘生活用具“手風琴”。▲學生們開心地跟著唐協明老師唱歌。▲1月9日, 村小教師唐協民與即將回家度寒假的學生共進本學期最後一頓營養午餐。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1月9日, 唐協民在學生代愉涵、代悅涵家中, 給她倆剛返鄉過年的農民工父母介紹學習情況。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1月9日,唐協民在平坦的鄉道上護送回家度寒假的學生。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1月9日,教師唐協民在渠江邊護送回家度寒假的學生。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在四川省華鎣市明月鎮航拍的竹河村小所在的渠江半島(2018年7月29日攝)。

人物故事——四川華鎣:半島燭光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華鎣在線整理發佈,不代表編輯觀點,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或版權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進行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