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鳳凰——熊希齡:此君一出天下暖


湘西鳳凰——熊希齡:此君一出天下暖

鳳凰古城

鳳凰縣,隸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南省西部邊緣,是湖南的一座山城,在近代,這座小小的山城連出了兩位十分著名的人物。

一位是大家都熟悉的文學大家沈從文,另一位則是後來被人稱為熊鳳凰的熊希齡。

湘西鳳凰——熊希齡:此君一出天下暖

熊希齡

軍人世家的神童少年

近代的鳳凰由於位置偏僻,山路閉塞,文化教育不甚發達,而從軍尚武之風頗盛,當時很多鳳凰人選擇從軍作為一條出路,譬如早年的沈從文也是軍旅出身,後才投身文學。

1870年7月23日,熊希齡就出生於鳳凰縣一個三代從軍的軍人家庭。熊希齡的父親從軍的時候恰逢大儒曾國藩在湖南創建湘軍,曾國藩提倡文人治軍,以理學管治人心,一時間,湖湘大地講教重學蔚然成風。於是他決心努力培養長子熊希齡讀書,希望把自己的家族由行伍之家轉變為書香之家。

而長子熊希齡天資聰慧,聰明過人,是個讀書的材料,他六歲在鳳凰鎮發矇,《三字經》只用了三四天便背得滾瓜爛熟。加上又非常勤奮好學,在少年時代便聞名遐邇,被譽為“湖南神童”。

名不虛傳,經過8年的私塾苦讀,年僅14歲的熊希齡就高中了秀才,這不僅對文化不高的熊家來說,是一件破天荒的榮耀,如此傑出的秀才就連在當時的湘西也是鳳毛麟角。

為何偏愛棉花?此君一出天下暖

1888年,江蘇寶山人朱其懿擔任沅州知府,在任期間他創辦了一所名為沅水校經堂的新型書院,這所書院以“實學課士”為宗旨。要求學生們除學習經史還學習詞章、輿地、農政、河渠、兵謀等科目。

為造就有用人才,朱其懿還請來了許多名家大儒前來講課,一時間,沅水校經堂人才濟濟,這吸引了當時的熊希齡前來投考就學。

在這裡,熊希齡並沒有和當時其他的學子一樣,讀書只求功名整日埋頭於四書五經的舊紙堆中,他涉獵很廣,尤其鍾情於歷史與輿地,這種修養後來也成為他建功立業的基礎。

相傳,熊希齡青年時期在湖南沅水校經堂讀書時,有一年春天花朝之日,他和當時的舉人秀才歡聚一堂,觀花賞景,吟詩作畫。

有的人畫牡丹,有的人畫荷花,更多的是畫梅蘭竹菊,而熊希齡則與眾不同,他畫了一朵棉花,他筆下的棉花,枝葉俊秀,傲然獨立。

在場的人很不理解,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暗想:棉花怎麼能登大雅之堂呢?熊希齡不以為意,畫完後,他從容的在畫上題了七個字:

此君一出天下暖!一時驚動呆了眾人,對他刮目相看。

古人云:詩言志,可以看出,他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功名利祿,更有一種兼濟天下的胸懷。

參與變法維新,因病撿回一條命

1891年,21歲,參加本省鄉試,以第19名高中舉人,閱卷官對他的評語為“邊楚蠻荒,前無古人,才華之高,乃三湘有為之士”。他的才名一時譽滿三湘。

1892年,22歲,參加進士考試,會試得中,但熊希齡卻不擅長館閣體,於是決定暫不參加殿試,先回去練字,下次再來。

1894年,24歲,高中二甲進士,並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湘西飛出了一隻金鳳凰!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軍戰敗,清政府以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告終。這一慘痛的失敗,讓熊希齡從信賴清政府的迷夢中驚醒,他很快轉入了要求改革政治的陣營。

不久後,熊希齡的家鄉在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已然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這給了他新的舞臺。他與譚嗣同等在長沙創辦時務學堂,任總理;又參與創設南學會,創《湘報》,以推動變法維新。

熊希齡在湖南領導的維新運動引起了守舊派的嫉恨,他們視時務學堂、《湘報》如眼中釘、肉中刺。他們聯絡京城湘籍官僚不斷施壓。

陳寶箴被迫妥協,免去了熊希齡的學堂總理職務,恰在此時,熊希齡因在湖南參與維新業績突出,執意改革的光緒帝徵召他入京,熊希齡正好想離開長沙這個是非之地,他與妻子於是打點行裝準備北上,他先把妻子安頓到衡陽,再返回長沙。

然而途中由於飲食不慎,突發痢疾,只好返回衡陽養病。就在這養病的十多天裡,百日維新失敗,戊戌六君子慘遭屠戮。因為一場疾病,熊希齡僥倖討得一條性命。

後來熊希齡回憶這一節時對人說:“向非一病,當與六君子同命成七賢矣。”

政壇失意,皈依佛門

1913年,袁世凱任命熊希齡為內閣總理,熊希齡希望組成一個“第一流人才與第一流經驗”的內閣,但事與願違,內閣中如梁啟超、汪大燮、張謇等所謂“第一流人才”僅擔任司法、教育、農商總長等閒職,而陸軍、內務、外交等主要部門仍掌握在袁世凱嫡系手中。

當袁世凱達到了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等的後,又策動新聞界重提熱河行宮盜寶案,熊希齡以涉嫌被迫辭職,被任命籌辦全國煤油礦事宜,他所期待的“第一流內閣”宣告垮臺。

一系列挫折打擊這讓他晚年對政治徹底失望,從此不問政治,皈依佛教,以出世間,學習佛家大慈大悲精神。取法名妙通,自署雙清居士。還以佛法給自己撰寫了墓誌銘:

色身非淨,法相非真,

四大和合,亦非我身;

向物為我,我實不存,

我既無我,朽骨何靈?

不忘初心,慈善濟世

退出政壇的他本打算隱居起來專研佛法,不問世事,但是當時的中國天災人禍不斷,老百姓的生活非常悽慘,晚年的他全心全意投入了慈善事業和社會教育事業,為人民發出了最後一份光,最後一份熱。

1917年,河北境內大雨連綿,山洪暴發,京城一帶傾城澤國,導致600萬人受災。目睹人間慘狀的他毅然決然出山賑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向各省發出請賑通電,而且以身作則,先捐出現洋500元,又命家中女眷縫紉100套棉衣,捐給難民。

在他的呼籲帶動下,團體、個人捐衣、捐洋者不斷,外國的慈善團體也提供幫助。他還聯合梁啟超等人共同發起“水災遊藝助賑會”,並憑藉個人聲望,向外國洋行借款數百萬元,作為救濟專款......最終因為他不懈地奔走呼號,無數災民活了下來。

1918年,當河北水患已平,發現還有兩百餘孤兒無人認領。於是,他又創建了香山慈幼院,用來收養無家可歸的兒童,慈幼院以慈善教育為宗旨,極盡所能,讓貧困的孩子享受到當時最先進的教育。

香山慈幼院1920年正式開園,到1949年結束,三十年間,先後培養學生六千多人,他們大部分成為國家和社會有用人才。

他晚年的慈善事業正如他青年時期所喜愛的棉花一樣,溫暖的世人,溫暖了中華大地。

1937年12月25日,熊希齡因腦溢血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

建國後,毛主席曾這樣評價他:一個人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熊希齡是做過許多好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