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是世界語言進化的方向嗎?

姚岳飛


語言是人表述、表達和交流的工具,人是語言存在的載體,沒有人和人的交流,就無所謂語言。全世界使用的語言到底有多少種,其說不一,有的說7000多種,有的說5600多種,有的說2700多種,總之在2000到7000種之間吧。但使用人數超過5000萬人的語言比較確定,有13種。它們是漢、英、印度、俄、西班牙、德、日、法、印度尼西亞、葡萄牙、孟加拉、意大利和阿拉伯語。按被規定為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的國家數目來計,英語佔第一位(約44國),法語第二(約31國),西班牙語第三(約22國)。按使用人口多少來計,排前10的語言依次是:漢語、英語、俄語、西班牙語、北印度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孟加拉語、德語和日語。而被定為聯合國的正式官方語言的有五種,分別是漢語、英語、俄語、法語、阿拉伯語。

在語言研究方面,人們按照不同特點對語言進行了分類。

中國北京大學的的分類是分類為13個語系,45個語族。這13個語系是:漢藏語系、印歐語系、高加索語系,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達羅毗荼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閃--含語系、尼日爾—科爾多凡語系、尼羅---撒哈拉語系、科依桑語系、北美印第安語系。

英國Simon大學的遺傳學分類法是分為4個語系:歐亞語系,包括漢藏語系、印歐語系;太平洋和非洲語系,包括除歐亞語系、南北美洲以外其他各國的語言;北美語系:北美洲土著印第安語言;南美語系:南美洲土著印第安語言。

澳大利亞國家標準語言分類法是分為9個語系:北歐語系:5個語族,16種語支;南歐語系:5個語族,16種語支;東歐語系:7個語族,25種語支;西南亞和北非語系:3個語族,21種語支;南亞語系:5個語族,16種語支;東南亞語系:3個語族,23種語支;東亞語系:4個語族,15種語支;澳洲土語語系:8個語族,56種語支;其他語系:7個語族,41種語支。

美國麻薩諸賽州理工學院的按地區分類是7個語系:非洲語系:北非語族、南非語族、東非語族、西非語族;亞洲語系: 北亞語族、南亞語族,東亞語族、西亞語族、中亞語族、東南亞語族;澳太語系: 澳大利亞及太平洋諸島國;北美語系:北美洲各國語言,包括土著印第安語言;南美語系:南美洲各國語言,包括土著印第安語言;歐洲語系:日耳曼語族包括英語、德語等各主要語言,拉丁語族包括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等,斯拉夫語族有俄語、保加利亞語、波蘭語等,波羅的海語族包括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等。

語言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特別與官方語言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人口、影響力發展水平息息相關,這些越發達,語言生命力就越強,正因為如此,一些小語種瀕臨消失的危險。從文化保護的角度講,某些語種的消失是無法彌補的損失。但從社會進步的角度說,經濟、文化不發達,影響力低的人群的語言被同化消亡又是必然,因為人用語言交流交往具有趨同性。

世界的幾大語言都有著自身的特色和魅力,都在以不同方式影響著世界,描述著世界。漢語作為擁有5000年發展史的語言,有著不可語喻的美妙和生命力,是全世界最具特色的語言之一,講述人數最多。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不斷實現,必將煥發更加絢麗的光彩。必將是進化的主要方向之一。






禝子悟道


顯然不是,世界語言的進化方向從來都是英語,連我們自己也這樣認為。

不過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也以為俄語會是世界語言。

所以,顯而易見的一點是,誰的拳頭大,我們就學誰的語言。

先來看看為什麼是英語

之所以是英語,現在的美國是一個原因,曾經的英國也是一個原因。

這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率先把自己的語言帶向了世界各地,俗話說“先入為主”,英語本身可能並不具備成為世界語言的條件,但當世界語言這個概念提出來的時候,英語已經佔據了半個世界了。

到現在半推半就之間,大多數國家也已經默認國際語言為英語,且把英語當做第二語言來學習,而其他語言才是真正的外語。

世界人口大約有75億,有15億左右人在說英語,大約佔總人數的20%。然而,這裡面只有3.6億人是母語者。說英語的人數並不是全世界最多的,但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的人數卻是全世界多的。


再來看看有沒有可能是漢語

漢語的優勢,是使用人數大,數據統計是15億,世界第一,我覺得不太可靠,應該也快要20億了。

我們的人,會把我們的語言,帶到世界各地。

這個是海外華人分佈圖,這種語言傳播方式和英語不一樣。

英國殖民地的設立,首先會將對方的語言先改過來,經常看電影的朋友應該能發現,香港電影裡面,人們說話會很普遍地夾雜英語,而印度電影裡面,直接會將英語作為主體。

這個效果,並不是我們的漢語傳播所能達到的效果。

但是,如果我們的漢文化,可以傳播出去,那整個世界就不會再只是被動地接受漢語,而是主動來學習漢語。

這其實和拳頭大是一個道理,文化強大,也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就拿我們的孔子學院來舉例,2004年創立,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箇中小學孔子課堂,現有註冊學員210萬人,中外專兼職教師4.6萬人。

這就是一種傳播啊,等什麼時候我們足夠強大,世界的語言,也就自不然地要向漢語轉變了。


餘逸遙


  漢語是漢民族的語言,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世界上發展水平較高的語言之一。1945年聯合國成立後,將漢語確定為六種官方語言之一(另外五種是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充分說明了漢語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目前全世界說漢語的人有10億左右,幾乎佔全球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現在國際上,研究漢語的機構不斷建立,學習和研究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歷史上漢語對鄰邦的語言產生過巨大影響,受影響最深的是日本、朝鮮和越南,這三個國家的語言都大量地吸收過漢語的詞彙,甚至依靠漢語藉詞作為構成新詞的基礎。

  漢語在國際上的輻射面很廣,主要包括中國、新加坡共和國、蒙古、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老撾、朝鮮、韓國、日本、美國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國家和地區。據美國漢語教師協會統計,全美中小學在學漢語人數佔全部在學人數的2/3,達到40萬人左右;英國現有12萬中小學生在學習漢語,佔全部在學漢語人數的60%。

  漢語的包容性很強,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加入新的詞彙。如西方國家傳入的麥克風(microphone),芒果(mango)等;也吸納了一些日語詞彙:白夜,複式,巨星等;現在甚至出現網絡詞彙:高大上,高富帥,矮窮矬等。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文字及詞彙量一定會越來越龐大。從而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同時,英語中各類漢語藉詞也不斷湧現,代表中國歷史文化的詞語,如: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Tao(道/道教)、TaoTeChing(《道德經》)、fengshui(風水)、Mandarin(官話)等詞語已經進入到英語的日常詞彙中。文體娛樂方面:“kongfu(功夫)、TaiChi(太極)”等詞更是隨著中國功夫電影的傳播而廣為人知。政治經濟方面:“lianghui(兩會)”一詞,是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早帶頭使用,漸漸地,這個詞逐漸成為了各大國際媒體的通用詞彙;我國的貨幣單位jiao(角)和yuan(元)也已被收入英語詞典,有趣的是,yuan這個詞在英語中又經歷了詞義範圍擴大的過程,現在,yuan還可以用來泛指錢(money)。

  語言學家綜合世界上語言涵蓋的人口、面積、經濟、影響力等排名,給出了一個公認度較高的世界十大語言排名,依次是:英語、漢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俄語、阿拉伯語、德語、日語、印地語。

  所以我相信,只要中國人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努力傳播漢語文化,漢語一定能夠成為世界語言進化的方向。


長安牧羊人


漢語一定會成為全球強勢語言,但大概率不會成為世界語言進化的方向。

得出這個結論基於兩個主要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語言的基本功能:

1、記載功能。主要工具是文字,但隨著錄音錄像等現代科技的出現,口語也具備了記載、記錄的功能。

2、溝通功能。主要工具是口語,但文字因其特有的簡約、精確、可視、易存等特性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3、思維功能。語言的使用過程就是思維的再加工過程。

第二個方面是漢語言主體對其他語言主體產生影響的變化,這裡主要指國家實力的消長。

下面,針對漢語言能否成為世界語言進化方向作具體分析。

(一)漢語固有的優勢

——表意的豐富性。比如“單”字,就有單(shàn)雄信、單(chán)於、單(dān)位三種用法;再如那個著名的梗“我騎車差點摔倒,好在我一把把把把住了!”一個“把”字,多種用法,意味無窮。

——表意的簡約性。看金庸先生的小說,描寫某位大俠疾速躥出,叫“電射而出”,一個“電”字,既傳神,又高度概括,省卻不少筆墨。

——藝術性和美感。先不論文人墨客留下多少經典,就從現代漢語和外來語的互譯互換就能體會其精深和美感。如“Coca-Cola”譯作“可口可樂”,《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譯作《廊橋遺夢》,可謂言簡意深,同時又獨具美感。

(二)漢語未來的優勢

某種語言成為優勢語言或通用語言,其途徑不外乎三種:一是殖民他國,二是經濟影響,三是文化融合。第一種和我們和平崛起、互不干涉的國家交往理念相悖,不可取;但從發展趨勢來看,隨著經濟發展、國力提升,以及“一帶一路”的落實、商貿互通的強化,我國在經濟、文化方面必將對世界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包括語言在內的文化軟實力將進一步邁出國門。我注意到,作為一個熟練掌握漢語的外國前高官,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已經開通頭條號,這也是漢語言影響不斷擴大的最好例證。

但我們從語言的歷史演變和分佈現狀也應該看到,即使像英語這樣具備世界第一語言優勢,又是當今第一強國的官方語言,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總數也超過了七十個,但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只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等十餘個。這就說明,一種外來語言即使被賦予官方地位,要全面滲透進當地社會有多麼難。目前,漢語距離英語的普及程度還有巨大差距。

(三)漢語的劣勢

——應用群體單一。漢語全球使用人數約16億,約佔世界人口的20%,但從使用人口結構來說就單一的多了,目前以漢語為官方語言的只有中國和新加坡,但漢語並非新加坡唯一官方語言,英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在新加坡擁有與漢語同等的地位。此外,日語文字中夾雜部分漢字,越南和韓國這些曾經的漢字使用國已經去漢字化。

——與其它語系差異較大。全世界有5種最重要的文字系統:漢字、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印度字母。其中除了漢字是表意文字外,其餘4種都是表音文字。也就是說,除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文化圈使用表意文字外,其它語系都使用以字母為基本元素的表音文字,這就決定了兩種不同分類的語系融合、轉換非常困難。同時,語言對思維模式有很大的影響,讓一個人用分類截然不同的非母語表達思想也就難以轉換如意。

——書寫效率和學習難度。其他文字以字母組合,漢文字則以筆畫為基本構成。試想,英文才26個字母,漢字有多少筆畫?所以,要讓外國人熟練掌握漢字恐怕很難,同時,漢字自身的書寫效率也沒有優勢(推行簡化字前更是如此)。

——與科技發展的融合性。最典型的例子,電腦語言作為現代信息交流工具和科技應用工具,其基礎功能都以英文為生成途徑。隨便打開一臺電腦,如果你不懂英文、又不是修電腦的,就很難看懂功能設置、系統設置和各種程序。這方面,英文已經佔據先發優勢,短時期恐難撼動。

(四)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會在未來佔據絕對優勢地位

事實上,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語言可以全面代替其它語言並覆蓋全球。早在1887年,為了消除人類國際交往語言溝通障礙,猶太裔波蘭籍眼科醫生拉扎魯·路德維克·柴門霍夫博士就發明了一種新的語言——世界語,但直到現在,世界語也沒有真正普及,何況這種所謂的世界語和漢語八竿子打不著,其基本詞彙的詞根,大部分來自歐洲各民族語言,其書面形式採用的也是拉丁字母。

此外,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同聲翻譯的出現,以及未來更智能翻譯設備的普及,都決定了世界可能不再需要某種通用語言——只要佩戴這些越來越先進的智能工具,雞同鴨講完全沒有問題。

綜合以上分析,漢語言未來在世界佔據更為重要的地位是不爭的事實,但要成為世界語言的發展方向幾乎不可能。


半點佛心


漢語是世界語言進化的方向嗎?

漢語肯定是世界語言的進化方向,這個必然性是由漢字自身的巨大優勢和新時代科技跨越的背景下決定的,我們從字義、字音、字形、字量四個方面來論述。

我先舉個例子來簡要的說明下:我把量子科技最新論文的中文版,讓我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讀,他基本上都會通順的讀下來,而且可以30%理解文章的內容。 你如果把這本量子物理的論文英文版,放到美國讓成年人來讀,我敢肯定90%的人都讀不下來,更別說理解了。這就是差異。



西方的英語是拼音文字,我們的漢字是拼意文字。

漢字造字最初幾乎都是獨體字的,所謂獨體為文,文的數量不多。

後來造的字絕大部分都是2個或3個甚至4個,這樣的部件拼合而成的,就是所謂的合體為字。至少可以說90%以上都是拼意而成。而獨體字就是所謂的文,很少,也就是99對,200左右個。

這裡有一個概念,漢字是象形文字的這個說法是有偏頗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所謂的象形文只是很少的一小部分。等到後期合成的字,絕大部分,那都不是象形文字了,都是拼意而成。很多意思表達的是一個的概念,所以說,你不可能說用象形文字來概括所有的漢字。這個說法肯定是不完全正確的。

在西方,他們認為象形文字是一個原始的文字,是一個低級的文字。所以西方人提出來說漢字是象形文字,這是對漢字的不瞭解或者是偏見,他們說到象形文字,不是當成一個很好的概念,而是當作一個很貶低的詞彙在使用的。

其實西方的文字,最早的起源也是從象形文字開始的。我們知道西方的文字像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等,他們的共同的一個祖先就是拉丁語。拉丁文的是從希臘文演變過來的。希臘文呢?又是從腓尼基文字演變過來的,腓尼基文字又是從古埃及文字和蘇美爾文字這些最原始的象形文字演變過來的。

大家看他西方的歷史,有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一個民族把另一個民族給滅掉了,把另一個文化也給消滅掉了。他要另起爐灶,重新建造,那麼原來這個民族的這個文字,它就出現了斷層。所以說它不如我們中國文字,不像我們漢字那樣一脈相承。

中國雖然也有改朝換代,但是文化是沒有斷的。所以我們常說,中華文化是五千年綿延不絕,這個從漢字裡是最好的一個體現,也是最明顯的例證,也是最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所以,以後我們提到漢字這個概念的時候,或者是對它的一個特徵作描述的時候,大家不要僅僅把它就作為一種象形文字來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漢字的特徵,把它的高妙之處,把它和西方文字對比,漢字的所獨有的魅力才能揭示出來,我們學習漢字的方向和重點也就有所突出了。



一、字義

關於漢字的第一個特徵:拼意文字;用八個字總結:文以載道,字以明理。這是漢字的獨一無二的特徵。

我們祖先創造出來的文字,都不是憑空隨意造出來的,都有其生活來歷。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高度的總結、概括,才畫出了這麼簡潔生動的文字符號。

漢字來源於生活,同時又高於生活。“超乎象外,得其環中”。古人造出來的每個字,都是經過反覆大量細緻的觀察,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高度的抽象、概括、昇華和引申。

為什麼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其最寶貴的財富,因為文化才是人類瞭解世界,認知世界的鑰匙,各個民族的人通過觀察造化的現象和運動,而總結出象數模型,數理模型來為自己的生存服務。而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象數模型。中國人通過這些模型,完成了對自然的還原式編譯,這種編譯系統,就是文化。因為我們的文化是對世界的還原式編譯,所以我們掌握了這種文化,就可以通天徹地,就能連通天人,這就是中國人比外國人聰明的根本原因。

而外國人的字母文字,則是相反,他們不是自然語言,而是機器語言,是編程語言。使用字母文字的人,和天地自然是斷裂的,是無法編譯自然的,也就無法把握世界如何運轉和演化。

在人類的科技發展到人工智能時代,量子物理、納米材料、基因技術以及哲學的發展和創新都遇到瓶頸,這個瓶頸就是文化,而根源就是文字。作為天道文化產物的漢字,將有機會破除這個瓶頸,溝通天地,開創出人類新的科技文明。這個現象會在五十年內越發的明顯,我們拭目以待。



二、字形

說到字形,很多人說英文多好啊,26個字母,所有的詞都能拼出來了,中國的漢字成千上萬太多了。其實,我們的漢字要是從字形來說,要比26個字母簡單多了,我們的字形只是6個筆畫,橫、豎、撇、捺、點、折,就這6個筆畫,就能拼出所有的漢字了。所以說應該用6和26比,不能用上千上萬個字跟26個字母來比。

你看西方的比如說英語的字型,是線形排列,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排起來。但是我們的漢字跟他不一樣,我們的漢字是二維碼。拼音文字只能在一條線上排列,你要是給他顛倒下,肯定是不成樣子,也不成意思,所以他只能是一種線形排列,就是一條線。漢字是二維度排列,上下可以排列,左右可以顛換,所以說可以造成很多字來。比如,兩個“人”就是“從”;假如兩“人”換一個位置就成了“比”;再換一下方位就成了“北”。你看這三個字都是由人組成,只是位置、方向不一樣就可以產生不同的字,你把英文字母顛倒調換一下,看看還能念出意思來嗎?肯定不行!

所以從字形上看我們漢字是二維排列,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一維排列,大家都知道二維肯定要比一維高級,信息量要大要多。

漢字作為一個複雜的文字符號系統,其信息熵很高。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漸擴大漢字容量,隨著漢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趨緩;漢字增加到12370以後,不再使信息熵有明顯的增加。

我國科學家指出:漢字的容量極限是12366個漢字,漢字靜態平均信息熵的值(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通過數理語言學中著名的齊普夫定律(ZIPF’SLAW)核算,這是當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號系統。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較如下: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別不大。漢字的信息量最大。

漢字對拼音文字的這種信息熵優勢是什麼概念?簡單的比喻就是十進制數與二進制數的差別。十進制數字系統需要人記憶0-9,10個符號,二進制只需要記憶0和1兩個符號。十進制乘除要記憶9X9表,二進制只需要學會與、或、非的簡單邏輯。

但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不使用二進制數字系統呢?因為那樣很浪費,一個數字“7”表示成二進制就成了“111”,記個大數不把人累死?反過來,人類為什麼不用十六進制,或更高的進制呢?一方面是人腦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進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這種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聯合國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這就是漢字字符集信息熵高的優勢。


三、字音

從字音看,第三個漢字比較明顯的特點:漢字的字音是以單音節為主,而拼音文字是以多音節為主。

我們的每一個漢字的發音都有元音,大家都知道元音發出來比較飽滿,所以漢字讀出來就會郎朗上口,抑揚頓挫,非常有音樂性。

西方的拼音文字,因為它的聲母和韻母沒有漢語多,此外也沒有四聲音調,為了區別意義的不同,因此拼音文字不得不大量用多音節,而且經常用輔音,那麼這樣的發音就非常費勁,一堆堆的,聽起來也不容易辨別,遠不如我們的漢字發音容易,聽起來悅耳。

當然了,不管是拼音文字還是我們的漢字,所有的語音從我們的發音部位來分,不外乎是唇音、齒音、喉音、舌音、鼻音等等。大家要仔細分析下,你發“唇”這個音是不是就用的唇這個部分?你發“齒”,是不是就用的牙齒這個部位?包括“喉”、“舌”、“鼻”,都是用這幾個部分在發音。也就是說古人在給每個事物命名發音,也是都有背後的科學道理,有其背後的文化意義的。


四、字量

漢字的第四個特點:從字量看,漢字是執簡御繁。漢字雖然號稱是有8萬多,但是常用的不過是3500個。實際上,經常用的也就是90%,也就是2000左右。跟西方的拼音文字來做一個對比,你就會發現了明顯的區別,我們2000個字就能夠正常的讀書看報了,一些簡單的書籍也都能看了,就是能過文字關了。

但是你要是用英文看英文報紙書籍,那必須得達到2萬字,2000和20000是什麼概念?我們都學過英語,英語語法就那幾個好掌握,最難的是大量的英語單詞。所以說學習英語後期的重點是詞彙量,而且越往後的學習詞彙量越多,可以說層出不窮。據說是收藏英文最多的一個字典已經達到了40萬,而且英語每年新增的單詞也是上千。大家想想,這又個是什麼樣的概念?

特別是在專業分工明細的現代社會,行業英語、專有名詞的大量產生,造成歐美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信息鴻溝越來越大。當人工智能時代信息大爆炸後,拼音字母的單詞的數量將讓人望塵莫及。除非向漢語轉變,要不然必將被歷史淘汰。

以上種種,就是我判斷漢語將成為世界語音進化方向的原因。這其實也是華夏民族屹立世界五千年的最核心要素,沒有一個承載千萬年的語音文字,怎麼可能承載這個民族?


雲隱


漢語是世上最難學的語言,當真是如此嗎?

當真如此。

即便是咱們中國人,學習漢語的路程仍然艱難而曲折,什麼錯別字、近義詞、反義詞、閱讀理解、文言文、作文……想想都讓人頭大好不好!



貴州民族山歌


我覺得不是。

我個人覺得世界語的特點之一是要方便讀寫和學習。從這一點來說,漢語是不具備世界語的特點的。為什麼呢?

首先從漢語發展的歷史來說,漢語的口語和書面語的發展史不同步的。漢字有自己的發展流程,而漢語的口語又有另外一套發展流程。文字和發音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一個不認識的生字不借助工具都是讀不出來的。在這一關上就能難倒絕大多數人。

其次,漢語由於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漢語的發展不但有著非常龐大的方言系統,也有著非常複雜的語法結構,這在目前的學習過程中很多中國人都會搞混小。而作為漢語標準發音的普通話也是近現代才發展起來的,但是普通話的標準發音對南方很多省份的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來說都有著過不去的坎兒,更何況很多時候舌頭很難捋順的外國人呢?

再次,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的代表,本身很多文字是看樣子就可以明白意思的,但是在歷史的發展中漢字為了方便書寫和傳播經過了數次簡化,一直到建國後到現在流行的簡化漢字,很多通過文字本身已經無法看出它的原始意義,這讓漢字學習和理解起來也增加了難度。

最後,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未來,人們的漢字書寫能力會越來越差,這勢必會對漢字的流行和推廣產生不利影響。

以上為我個人看法。但是,歷史是一個不斷髮展和演變的過程,說不定量變引起質變,突然有一天漢語朝著我們沒有設想過的方向發展,,從而變成世界通用語,也說不定呢。

再次


蟬念


大家好,我是冀東老李,今天我們聊聊我們的母語—漢語,首先我們在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對外文化和經濟交流的增多,“漢語”已成為全球熱點,在國際大環境下,“漢語”專業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世界各國也都在如火如荼的學習漢語。

我們國家也為了滿足全球範圍內漢語的愛好者的需求,在世界各地也開設了很多的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現在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找到中餐館,常常聽到他們會用漢語和大家打招呼。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漢語越來越注重。漢語也將是立足海外的一門重要語言。

歸根結底還是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使全球對漢語的需求越來越有依賴性,對外漢語無疑也將成為就業者們的新選擇,也會成為未來幾年就業難的突破口之一。

我是冀東老李,再見



冀東老李


漢語一定是世界語言進化的方向!

更是世界語言最終成熟的核心語言文化文成的標誌!

首先來講,漢語方塊文字從哲學形而上乘的道底觀感方面,給人以高深莫測的神秘感,這在西方學界和東方其他國家學界,已經是歷史地公認的。一看到華夏漢民族的漢語言文字,就給人江淮銀漢上下轉載渾然天成的古板氣韻生動內力。中國道家經典哲學,無論是符籙派或是丹鼎派,都是師承了道家內觀玄妙傳經佈道的上德功底,本人在這方面確有深刻的體驗。故:有中文一神道神靈、神通、神聖、神明和神韻的敬畏之感。自古天人講道理,沒有神仙不讀書。道德生文章。中華民族講求人神合體的神仙人格見證,這都與得道真人以形上文字和形上文體在道藏底蘊的真觀貞守顯現直接相關的。道家以觀稱寺就是這個道理。如:北京白雲觀,蘇州玄妙觀,等等。這與其他宗教神之獨立人神分離的說教不完全相同。千聞不如一見。中外佛教參禪經文再多,在最終形上文體定型、文字定局方面不與道家真觀結合,決定是實難完成終極關懷的現代經典呈現、齊天公認通行使命的。

所以,漢語言文學、文化,首先在文字形象和文章體裁方面,非常講究美觀大方,正、隸、行、威書法古風環流。詩、詞、篇、章格局序律雅緻。以便於通道流轉玄德確認。

其次來講,中華漢字在形義、形聲方面,給人以名實相符的直覺知識。比如:男女擁抱示友好的好字,美食之糧示良心的良字,主以形義之字。吹字、哨字都與口相關,鈴鐺二字與金屬相關,等等。

再有,中華語言普通話詞組、字條、名句等,都有一貫和習貫的思維定勢和語音秩序,詞組順著組合語言就流暢,詞組胡亂組合就拗口,比如:思想隨便組成想思、觀念隨便組成念觀,人就覺得難懂,阻礙思想交流。表現得有些無知什麼的。

總之,隨著中國日益走進世界中央舞臺的步伐加快,隨著現代中文一道真理對世界全黨全民的一元化政治引領,隨著一帶一路經濟全球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公信共建,漢語一定是世界政治的主要語言和永共征程首選先進的通用語言。


姜東老先生


是有人這麼猜過,vogel的想法比這個更大膽。他認為從屈折程度來說,比起德語這種“嚴格”的屈折語,英語的屈折程度在衰減,詞性兼類情況更明顯。英語處於德語這種屈折語向漢語這類孤立語演變的過程中,是一種“去語法化”。

漢語這種模式同樣可以向屈折語言演變,例如湯加語。漢語表示時體的“著了過”並不是強制性的標記;而在湯加語中存在強制性標誌,動詞必須帶這種標誌,但這種標誌還沒有固化成詞形。也就是說,這幾種類型的語言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不存在所謂的“終點”,不過這個想法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而且劃分語言類型也不僅僅看這個特徵。

至於舌尖顫音,很多屈折語言也沒有,語言類型劃分與此無關。上古無聲調的問題還沒有定論,至少上古後期是有聲調的,語言畢竟是相互協調的系統,在語音系統足夠複雜的情況下,不需要附加超音段成分就可以明確表義,那麼沒有聲調就是合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