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技術的原因,定陵的發掘痛失了哪些珍貴文物?

愛沒完沒了914


說起對定陵的發掘,那真是一段比較痛心的歷史。

由於當時我們的技術手段較為落後,考古發掘沒有經驗,再加上當時社會環境較為嚴峻,於是就造成了很多定陵出土的文物沒有得到及時保護。

吳晗開始並沒打算挖定陵,而是想挖永樂皇帝的長陵

發掘定陵最早的倡議者其實是明史專家吳晗(當時在清華大學就讀,因寫作明史文章小有名氣),早在1934年就曾經對同學夏鼐(後成為著名考古學者)說,他未來想挖明十三陵做考古研究。

20年後,到了1955年,吳晗已經成為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給國務院寫信,力求挖掘長陵(永樂皇帝陵墓)。

這一舉動遭到了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和已經是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夏鼐反對。他們認為,新中國建立以來,百廢待興,全國都在進行基礎建設,比如修路、蓋房,搶救性發掘已經應接不暇,很難再進行主動發掘。

而且鄭振鐸說,當時我們古物的保存、修復技術不過關,對大型陵墓進行發掘,連發達國家都都感到頭疼。

但是,吳晗一意孤行,他認為我們現在有老一輩的考古學家,還有剛畢業的大學生,從人力物力來看都可以勝任。

1955年12月,在吳晗的堅持下,再加上主席的首肯,最後成立了“長陵委員會”。

然而,由於長陵規模太大,在考古工作隊隊長趙其昌的建議下,想先找一個小陵嘗試一下,於是決定發掘明仁宗朱高熾的獻陵。結果由於找不到墓葬入口,吳晗和夏鼐決定,改為發掘萬曆皇帝的定陵。

由此,開始了歷時十餘年的發掘和清理工作。

定陵發掘遭遇各種曲折,但考古隊並非不注重文物保護

具體的發掘過程,我在這裡就不詳細說了。

總而言之,由於當時考古工作隊都缺乏經驗,鬧出了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比如由於民工和村民迷信思想作怪,紛紛製造靈異事件來阻止考古隊工作,再加上他們打開金剛牆的時候,害怕有毒氣和暗器,有人用雞血來“厭陣”等等。

最難的就是當時打開七道地宮大門,由於有自來石的阻擋,考古隊費了很大一番周章。最後,考古隊還是通過查找史料,發現了一種“拐打鑰匙”,才最終打開了地宮的七道大門。

隨後,就是考古隊對地宮內,尤其是對陪葬物進行清理和保存。

有人說,當時考古隊是不注重文物保護的,這句話大錯特錯。當時,考古隊的隊員們都是考古專業畢業,他們當然知道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只不過是缺乏經驗,才導致很多文物最終損毀。

因技術手段的欠缺,陵墓中的木傭全部縮水變形

第一個遭到損毀的是萬曆皇帝棺床南北兩端,8只木箱內的陪葬木傭(7只木箱內是人傭,1只是馬傭)。由於地宮之內較為潮溼,經歷了400多年,木箱和木傭早已腐爛變質,完整的只剩下300只。

因此,考古隊必須趕快對這些木傭進行清理。按照國際上通用的保存方法,這些木傭應該放置到零下200℃的氣溫中,將水分脫去,然後放在玻璃箱中保存。

可是,當時我們國家根本沒有這項技術。怎麼辦?考古隊副隊長白萬玉老人只好用上他年輕時,跟隨瑞典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和安特生等在西域考古時所學到的技術,那就是升起火爐,把白蠟放到火爐上的平底銅鍋裡,待白蠟溶化後,將木傭放進去,進行“蠟炸”。

但這一招在定陵地宮之中並不奏效,等到木傭拿出來冷卻之後,隨著水分的流失,全部收縮變形,原本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少男少女,全部都萎縮成了可怕的老頭老太。

木傭的失敗,拉開了文物損毀的序幕。

因考古隊進行政治學習,萬曆兩位皇后的絲織陪葬物全部發黴腐爛

1956年,隨著政治運動的興起,考古隊停止了手頭的工作,開始進行政治學習,並進行自我批評和檢討。

當時,考古隊從地宮中發掘的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刺繡服飾和織錦陪葬品,只是對這些絲織品塗上了玻璃溶液和簡單的處理,然後就全部放在了十三陵的倉庫之中。

由於大家都進行政治學習,沒人進一步處理,這導致絲織品開始腐爛發黴,全部都開始變硬、變脆和變色,然後萎縮,出現大面積的黑斑,發黴發爛,用手一摸,就變成碎渣。

考古隊員們知道後,卻也無能為力。後來,夏鼐專門跑到倉庫去看,留下了兩行老淚,但也無可奈何。

萬曆皇帝屍骨,最後竟然被大火焚燒

除了絲織品之外,最可怕的損失就是對萬曆皇帝屍體和棺槨的處理了。

經過了半年政治學習之後,考古隊再次回到定陵,開始對萬曆皇帝的棺槨進行發掘清理。

郭沫若對萬曆皇帝的屍骨非常重視,他認為,通過檢測萬曆皇帝的屍骨,可以印證史書上的某些記載,也可以檢查萬曆皇帝身上具有什麼疾病,還原那個時代帝王的生活方式。1958年,郭沫若曾與妻子於立群親自來到定陵進行查看。

事實上,對萬曆皇帝屍體的研究,的確有了很多發現。比如,萬曆有嚴重的足疾,走路一瘸一拐,他身體的問題,並不完全如史書記載,是沉溺酒色導致的。此外,萬曆皇帝還患有嚴重的齲齒和牙周病等。

原本通過對萬曆皇帝屍體的研究,可以對研究歷史有更大的進展。但是到了1966年,隨著運動的出現,萬曆屍骨也難逃被毀壞的命運。

在小將的圍攻下,當時定陵的倉庫保管員不得不交出鑰匙。小將們將考古隊員們花費一年努力,用鐵絲穿起來的屍體毀壞,然後上街批鬥,最後一把火燒掉。

隨同燒掉的還有一箱帝后畫像和考古照片等資料。從而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萬曆皇帝的棺槨竟然被扔進深山

最讓人覺得荒唐的是,萬曆皇帝的棺槨竟然被扔進了深山。

萬曆的棺槨為松木精製而成,雖然過了400多年已經腐朽,但仍是有價值的文物。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館成立之後,工作人員複製了新的棺槨,將原有的棺槨扔進了山溝之中,隨後被村民撿走。

萬曆皇帝的棺槨之內,原本有很多絲織品服飾、冠冕、串珠等等,為了讓絲織品長久保存,工作人員必須要進行技術處理。

可是,當時的技術人員經驗不足。他們將絲織品託裱到紙張上時,竟然將反面朝上。

當時,已經研究古代服飾的沈從文前來定陵查看,他發現了這一問題之後,內心憤怒,但又沒辦法表示反對。

此外,棺槨裡面出土的道袍,也因為技術人員沒有經驗,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軟化劑進行的處理,但時間一長,軟化劑開始蒸發,衣服顏色變深,質料變硬,不能再次將其展開。最後,也導致了不可逆的毀壞。

總之,開掘定陵,由於經驗不足,的確有很多寶物最終被毀壞。有了定陵的教訓之後,中國的考古事業幾乎不再進行主動發掘,往往都是搶救性發掘(比如,哪裡修路發現墓葬,或者盜墓賊光顧之後的墓葬),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進步。


兮兮說事兒


因為技術的原因,定陵的發掘痛失了哪些珍貴文物?(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2012年,國家決定斥資3000萬元在定陵修建了地下文物庫。


2015年3月,十三陵文物搬家工作正式啟動,歷時8個月,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終於有了新家,重回地下,永久保存。

至此,定陵文物終於離開了存放60多年的小木屋。

定陵的發掘被認為是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劇。

定陵發掘始末

吳晗是明史研究的權威專家,他一直主張通過挖掘明十三陵來促進明史研究,但此時的他人微言輕,1949年,他以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身份出仕北京市副市長,機會終於來了。

1955年,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獲悉有人向上級請示準備挖掘明長陵(明成祖朱棣墓),大吃一驚,苦苦阻攔,最終計劃被批准了,但是,不是挖掘長陵,而是定陵(萬曆皇帝墓),因為“長陵太大了,找一個小的試掘!”,之所以選擇定陵,主要是定陵建設年代較晚,地面建築完整,容易修復,而且萬曆皇帝統治48年,史料會更多一些。

於是,一個超豪華的“定陵發掘委員會成立了”,包括: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人民日報社社長鄧拓等9人。

定陵曾遭受兩次大規模破壞,這一次徹底摧毀。

第一次破壞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前,打到昌平十三陵,把定陵在內的三座明帝陵地面建築大肆破壞。

第二次是多爾袞的報復行為,明晚期統治者曾拆毀房山的金朝皇帝陵,企圖挖斷女真族的“龍脈”,多爾袞就把定陵的功德碑亭等建築全拆了,順治四年,為了緩和矛盾,安撫明朝遺老,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對定陵、德陵進行大規模修繕,並派人看護。

後期,北洋政府和日軍侵華時,一些地面建築受到破壞,但地下部分沒受影響。

比起吳晗、郭沫若發起的定陵挖掘,那些破壞活動都是抓皮撓癢。

這次定陵挖掘,堪稱一場文物劫難,那麼,到底那些珍貴文物損壞了呢?

1956年5月19日清晨7時,隨著發掘隊副隊長白萬玉一聲令下,中國皇陵第一次主動地用考古方法進行的挖掘行動開始了。歷史是如此的巧合,一年後的5月19日,定陵地下玄宮的入口金剛牆顯露在發掘隊員的面前,打開牆壁的那一刻,“撲”的一聲悶響,一股黑色的濃霧弄洞中噴射而出,黴爛潮溼的氣味瀰漫開來,霧氣漸成縷縷輕煙,磚一層層抽掉,露出了用整塊漢白玉做成的兩扇地宮大門,歷經300年仍潔白如雪,沒有機關,更沒有暗器,地宮一開,所有的珍藏品都大白天下。

1、損毀最嚴重的的就是絲織品

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中,絲織品佔比最大,除了萬曆皇帝和孝靖皇后、孝端皇后身上的服侍,還存放了數百匹的綾羅綢緞,共有644件, 每匹絲織品上都有“腰封”,寫著尺寸、時間、產地、質地,這是極其罕見的。

出土的妝花織物是專供“上用”的御用品,大多數是皇帝的龍袍和龍袍料,數量之多、用料之考究、織造之精美、配色之華麗,舉世罕見。刺繡有袞服、龍袍、女衣,甚至是小件膝襪,多達118件,各種織品出土時顏色鮮豔。

但是考古人員經驗不足,使用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軟化劑,塗抹到這些半腐的衣物上,雖然是暫緩了氧化速度,但是沒有完全杜絕氧化,時間一長,水分蒸發,完全變黑、變硬、變脆,而且存放文物的庫房過於簡陋,四面透風,根本達不到恆溫、恆溼、避光的要求,絕大多數的絲織品都是支離破碎的。

考古人員對服飾進行裝裱保存,結果很多都裝裱煩了,沈從文先生觀看的時候,當場指出來,很多都是反面朝外。

萬曆皇帝的龍袍

2、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木

這三口棺槨都是用金絲楠木做成的,一個成人伸腰探進去,摸不到底,棺木清理完畢後,博物館就做了一個水泥複製品,領導要去視察,真的棺槨放到那裡反而影響觀瞻,妨礙打掃衛生,用鎬劈了很多下,劈不動,然後幾個民工給抬出去扔到山溝裡去了。幾天後,消息傳到夏鼐耳中,這位大師氣的全身發抖,臉色煞白,打電話讓人回去找,山溝裡空蕩蕩的,已經被老百姓給撿走了,據說,這幾口棺槨曾經奪走幾條人命,一對老夫婦撿回去給自己做棺材,很快兩個人就去世了,另一家更慘,用棺木做了個大櫃子,結果四個孩子跑到裡面玩,全憋死在裡面了,雖然是謠傳,沒有證實,但是皇帝的棺槨,普通百姓的確是消受不起的。

把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金絲楠木棺槨隨意丟棄,充分印證了文物保管人員的無知,目前,定陵地宮裡面那三口紅色像打了雞血一樣的棺槨都是複製品,毫無歷史價值。

3、帝后的遺骨

打開棺槨的時候,雖然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屍骨腐爛,但是骨架完好,當時有一位蘇聯專家毛遂自薦參與修復工作,他曾經幫助北京博物館修復過兩個古人類頭骨,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最後決絕了這個請求。當時對萬曆皇帝的遺骸和頭髮進行鑑定,認為萬曆皇帝生前為駝背,身高1.64米,AB血型,跛足,這樣從側面印證了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的背後原因。

很快,政治運動到來了,1966年8月24日,一群小將把萬曆皇帝等人的屍骨拖到博物館大紅門前的廣場接受批鬥,公開砸爛,然後焚燒,同時被毀打的還有一箱帝后畫像、資料照片,緊接而來的傾盆大雨衝的蕩然無存。

以夏鼐為首的考古學家們也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崗位,打開的定陵就擺放在那裡,很多的布料和木料都直接暴露在自然條件下,很快乾枯腐敗。

定陵發掘後,考古界挖掘帝王陵墓呼聲高漲,幸虧在鄭振鐸、夏鼐的極力建議下,國務院下文,停止對一切帝王陵墓的發掘工作。

到了1965年,以郭沫若為首的一批史學家再次提出發掘長陵,希望能挖出《永樂大典》,被周總理及時否決。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定陵當年是在郭沫若,吳晗等人的推動下挖掘的,郭沫若非常熱衷於挖掘帝陵,曾說過自己這一輩子最想挖的帝陵是秦始皇陵,李治的乾陵和朱棣的長陵,但由於之前沒有挖掘帝陵的經驗,所以他們調查研究後決定先挖萬曆皇帝的定陵積攢一下經驗(試試水)。

在1958年之前,郭沫若雖然想挖帝陵但苦於人微言輕,到了1958年郭沫若出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並陸續擔任國內一系列要職,這樣身兼數職的郭沫若說起話來就有底氣了,同年他就和吳晗等人向國務院正式提出挖掘定陵的意見並得到了肯定的答覆,雖然批覆下來了,但當時國內很多考古學專家都曾極力反對挖掘定陵,因為當時的挖掘技術和對文物的保護技術都太落後了,畢竟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姓的生活還很艱難,國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發展民生經濟上而不是考古。

但是郭沫若等人執意挖掘定陵,就這樣他們打開了定陵的大門,也給定陵打開了一條萬劫不復的道路。

定陵裡的珍貴文物確實很豐富,各種珍珠5000餘顆,各類器物3000多件,包括金銀玉器,絲織品等,像著名的金絲翼善冠,孝端皇后鳳冠就是出自定陵。

文物雖多,但由於保護措施不到位,甚至連存放文物的庫房都無法達到恆溫,恆溼,避光這些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很多文物被運出定陵後很快就氧化並造成永久性損傷了,主要就是絲織品和書法畫作,像萬曆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孝靖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等絲織品,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後來的複製品!

還有就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他們死前風光無限,死後的下場卻非常的悲慘,由於定陵已經被挖掘,所以到了1966年,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帝和兩位皇后的三口金絲楠木紅漆棺槨被人們拖出陵外隨意遺棄,最終也難逃被劈的命運,而三人的屍骨也被他們一把火燒掉,真是挫骨揚灰。

所以說挖掘定陵不僅是對先人的大不敬更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大損失,也因此周總理後來瞭解到挖掘定陵的具體情況後便下令停止對定陵的一切挖掘工作,盡最大努力恢復定陵原貌並決定今後不再挖掘其他帝陵,除非能完全保證陵墓及陵墓內文物的完好無損。


鹹魚閒聊


定陵發掘出來,後面毀壞的基本是三種東西。

第一種是絲織品。這在定陵中是極為珍貴的文物,這裡麵包括了大量的龍袍鳳衣,還有綿被等東西,因為長期埋在地下,顏色極為鮮豔,但這類東西也是最難保存的。因為一接觸到空氣就會發生氧化。

而當時的技術條件確實不成熟,也不知道採用什麼方法去保存好,只是簡單的加了一些防腐劑。定陵還沒有發掘完,第一次起出的絲綿品已經出現了變硬、變脆、變色的現象,原本十分鮮豔的刺繡出現了黑斑,並且開始發黴。這些東西都是不可逆的損壞。

除了技術原因,也有一些是態度問題。

當時,沈從文想去看看這些織錦,去的時候,發現技術人員在裝裱的時候,露出來的是反面。沈從文覺得奇怪,說不應該露出正面嗎?

技術人員答:研究結構不也應該看反面嗎?

沈從文當場指出,要研究反面,也不需要全部露點出反面,只需要露點出數公分不貼就好了。

這其實就是裝裱的錯誤,可見技術人員也是不懂裝懂。

在這樣的環境下,這些織錦當然被破壞得很嚴重。

現在展出的都是複製品了。

第二種東西就是萬曆包括兩位皇后的大棺材。這三口大棺材是用金絲楠木做的,一個人伸腰進去,根本摸不到底。

當時清理好棺槨後,定陵做了一個水泥複製品。那真的呢?真的太大了,倉庫放不下,就直接給扔到山下了。

數天跑,專家到山下去找,結果也沒有找到,被山下的群眾給撿走了,撿走後也倒了大黴,一對老夫婦撿了些,給自己做出兩口棺材,棺材做好就去世了。另一家更慘,用這些金絲楠木做大棺子,結果家裡的四個孩子跑到裡面玩,被扣在櫃子裡活活悶死了。


這些大棺材都是不可多見的帝王棺材,就算不要,車成珠子也比扔了強啊。

現在擺的就是新做的。

第三類就是屍體。當時起出了萬曆皇帝以及兩位皇后的屍體,初步研究了後就放到了倉庫裡,後面,小兵們衝進倉庫,把這些屍體拖出來,坐了一把飛機之後用石頭砸、大火燒,把這些屍體燒成了灰。

那這個屍體有什麼用呢?他有很大的史料研究價值,可以查出很多萬曆年間的事情,比如萬曆不上朝,是不是因為身體原因?比如有人說萬曆曾經抽過鴉片,但從史料中無法證實,如果屍體在,化驗一下就知道了。

這就是定陵三大被破壞的東西,還是蠻可惜的,所以定陵之後,中國就不再挖掘帝陵了。


腦洞歷史觀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萬曆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后合葬的陵寢,位於北京市昌平區一片山谷中的十三陵陵區。萬曆皇帝10歲登基,22歲親征後開始修建自己未來的寢陵,六年後建成,共花費當時明朝整整兩年的財政稅收。

此後數百年,萬曆皇帝的定陵先後經歷了滿清入主北京、八國聯軍侵華、北洋軍閥混戰、中原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變故,卻始終完好無損,也沒有被人發掘。

但是,等到1955年10月,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作為發起者,聯合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等人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陵墓長陵,很快就獲得周總理的批准。

不過,由於長陵建造面積實在太大,一時難以找到墓道,考古學家們只好放棄原有計劃,決定先找一個小點的陵墓進行試掘,等積累經驗後再發掘長陵。於是在經過一番調查後,他們偶然發現定陵有塌陷漏洞,由此定陵便成為他們挖掘的對象。

當時這其中還有一個插曲,主張保護文物的一方,主要時鄭振鐸、夏鼐等人,主張選擇了一個更小的皇陵獻陵當做“試掘”目標,但被郭沫若和吳晗等人被否定,於是轟轟烈烈的挖掘定陵運動拉開序幕。



經過半個多月的挖掘,隨著最後一扇門被打開,長眠近三百多年的定陵終於重見天日,中國政府特意向世界公開發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

消息一經公佈,引發了海內外無數豔羨的目光和讚歎之聲。據統計,定陵地下宮殿共出土了各類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銀器、玉器、珠寶、金冠、鳳冠、兗服、冕旒、百子衣等,其中尤以萬曆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和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最為珍貴。

不過,由於當時中國對文物保護的技術還不成熟,也造成了很多珍貴文物嚴重受損,這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絲織品。



在定陵發掘之前,民間很少見到明代絲織品,存留至今的實物更是鳳毛麟角。但在定陵中,陪葬的各種袍料、匹料和服飾等紡織用品達600多卷,且每捲上都有“腰封”,寫著尺寸、時間、產地、質地,極為難得。

然而由於經驗不足,考古人員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軟化劑,塗抹在半腐的衣物上,結果僅僅出土幾個月,這些紡織品就全變黑、變硬、變脆。

再加上當年的文物庫房太過簡陋,四面漏風,根本談不上恆溫、恆溼、避光,以至於後來出版的考古報告裡,大多數絲織品只能呈現支離破碎的損壞狀態,包括萬曆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和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都殘敗不堪。

更大的傷害是,在文革期間,以夏鼐為首的考古學家們被迫離開了崗位,已經打開的皇陵就那樣被擱置,這600多卷珍貴紡織品,就這樣被直接暴露於自然條件下,於是迅速乾枯腐敗,最後絕大部分都成為塵埃,讓人痛惜不已。



其次,第二讓人痛惜的文物,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3口由上等金絲楠木製成的巨大紅漆棺槨。

這3口金絲楠木棺槨,不僅質地堅固,而且雖然歷經幾百年,仍然完好無損,可謂是價值連城,但在文革中,它們被直接扔到寶城之外的山溝中,後被讓農民撿回去劈了當柴燒。

最後,就是萬曆和他兩個皇后的屍骨,雖然歷經百年,但骨架卻仍然保存完好。

但是在文革中,文革小將們將萬曆和兩位皇后的屍骨用鐵絲穿起來,然後拉到街上批鬥,最後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讓人無不痛心疾首。


我是趙帥鍋


郭沫若的雄心

在當代,郭沫若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不過,如果單從學術角度來說,郭沫若也算得上一代大師了。

其實大師和尋常人一樣,也有喜怒哀樂,也有功利之心。只不過俗人的功利之心在於口袋裡可以多賺多少錢,而大師的則希望能成為後世銘記的一代宗師。

郭沫若也不例外。以考古學者身份存在的郭沫若,有著這樣的偉大理想,那就是自己有生之年,能夠發掘秦始皇的陵墓。不過,秦始皇的陵墓地位太高,如果發掘過程中處理不慎,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失,於是,郭沫若等學者在取得相關部門同意後,決定先拿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來練手。

哪料到,這個決策,還是給考古事業,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失。

定陵發掘記

當時是1956年,在郭沫若等學者的主導下,萬曆皇帝的陵墓被打開,萬曆帝陵墓中多達三千餘件的隨葬品,連同萬曆帝及其皇后的遺體,都被髮掘了出來,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的考古技術處於較為落後和原始的狀態,考古經驗也很稀缺,這就導致了這些出土的文物,大多遭受了損失。

首先,考古隊將萬曆帝夫婦的金絲楠木棺槨挖了出來,當時的考古工作者沒意識到金絲楠木棺槨的重要性,以及棺槨對考古的意義,只道只是安放屍體用的一堆木頭,於是,考古隊將金絲楠木棺槨上的銅製器材拆了下來,而後把金絲楠木棺槨丟在了山下。等到考古隊意識到這些金絲楠木的重要性的時候,再去尋找,早已經尋不見了——後來經過調查,是被當地鄉民撿走改造成了新的棺材。

其次,是萬曆帝夫婦的屍骨。起初萬曆帝夫婦的屍骨被存在一處倉庫裡,後來趕上上個世紀60年代的第六年,全國人民進入了一種激情澎湃的狀態。有人想起:萬曆皇帝是封建皇帝,大地主頭子,如今屍體被挖了出來,應該接受人民的公審。於是,萬曆帝夫婦的屍體被激情澎湃的年輕人經過一番“公審”以後,一把火燒掉了。

第三。定陵裡面隨葬的絲織品和隨葬的木俑,也在出頭後因為沒能得到科學的保護,而遭到風化,最終大部分都遭到了損壞——尤其是絲織品,損壞程度更重。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萬曆帝的龍袍,因為保管不善(其實是當時壓根沒做有效的保管),最終因為氧化緣故面目全非。

最後,定陵裡出土的隨葬典籍,有很多因為保管不善,而遭到損壞。

總之,定陵在當時的背景下挖掘,絕對是一件千古憾事。造成的損失,也難以估量。


藤樹先生


明定陵的發掘,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場曠世悲劇。由於保存技術的落後,導致損失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

那麼,都有哪些文物沒有保存好呢,下面我就簡單舉幾個例子吧:

1956年,定陵地宮被打開,出土了明神宗萬曆皇帝、皇后的隨葬物品3000餘件,包括各種衣冠服飾、宮廷器物。


其中,首先沒有被保管好的,就是上面這件萬曆龍袍。

當時是用普通的房子作為文物庫,裡面的溫度、溼度都不適合保存文物,導致許多絲織品都很快遭到破壞。

我們可以看到,這件珍貴的龍袍已經是碳化碎裂了,類似這樣的破壞還有很多。

其次,就是萬曆帝后的棺槨以及屍骨。

萬曆皇帝的棺材,是用金絲楠木製成的,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可是卻被扔到寶城外面的山溝裡,後來還被人劈開了。

不僅如此,最悲慘的命運當屬萬曆帝后的屍骨:

1966年後,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被擺到定陵博物館大紅門前的廣場上,遭到了徹底的焚燬。

由於定陵的這個悲劇先例,自此以後考古界有規定:不得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寢。


HuiNanHistory


迄今為止,我國主動挖掘的帝王陵墓只有兩處,一處是殷墟商王墓,一處就是明定陵。

定陵的挖掘成了考古上的一處轉折點,從那之後,我國就立法規定“不得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這是為什麼呢?

定陵的發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史料記載的不足,豐富了人們對古代喪葬、生活、習俗的認識,但它造成的破壞卻是難以估量、難以挽回的。

首先,對珍貴文物的破壞。

(1)數以百計的絲織品

定陵共出土了3253件金器、銀器、玉器、瓷器、絲織品等文物,光各種袍料、匹料和服飾用品就多達600多件,其中尤以萬曆皇帝身穿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和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最為珍貴。

學過考古知識的人都知道,出土前文物長期處於一種密閉、無光、缺氧、溼潤的環境中,如果環境被突然改變,就會發生各種物理、化學的反應,破壞文物自身的穩定性。

所以,一般都要在未挖掘前對環境進行採樣,以便為文物的保存提供一個樣本。

可遺憾的是,當時參與挖掘的考古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急於求成,在沒有準備充足的情況下就倉促打開了地宮的大門。

剛出土時,這些絲織品鮮豔奪目,跟新的一樣,但很快就被碳化,不僅顏色發黑質地發硬,連紋理結構也看不到了。

再加上當時保護文物的技術、觀念落後,安置文物的庫房設施簡陋,出土的文物紛紛變成了碎片,失去了應有的研究價值。

尤為可惜的是,製造龍袍所用的緙絲技術工藝複雜、非常獨特,現如今已經失傳了。

我們今天在博物館看到的展品,都是根據當時的圖片和人們的想象,做出來的仿品。

(2)帝、後的棺槨和屍骨

剛出土時,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躺在上等的金絲楠木槨室裡,骨架完好,頭髮還有光澤。

但是當時定陵的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嫌地宮髒亂,就命人把本身質地堅固的棺槨全部扔出去了,雖然後來幾經尋找,但再沒見蹤影。

如此對待珍貴文物,當時考古觀念之落後,可見一斑。

殘存的帝、後屍骨也沒躲過一劫。

文革時期,定陵被當做“四舊”批鬥,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被紅衛兵一把火燒了。

所以,我們現在無從研究萬曆皇帝真正的死因,無法復原他們的容貌,無法追溯明王朝傳承的DNA……

剩下的,只有無盡的遺憾。

(3)珍貴字畫

和絲織品的出土條件一樣,字畫對環境的要求也同樣嚴苛。

深埋地下數百年之久的名貴字畫一旦遇到空氣,就會迅速風化,直至消失不見。

目前,定陵中保存下來的文物都是不易變質的金屬、瓷器等,並沒有見到任何字畫的痕跡。

萬曆皇帝曾酷愛讀書,他的陵寢不隨葬任何字畫好像說不過去。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那些珍貴的字畫,由於保護不當,被永久損毀了。


第二,對學術的影響。

定陵的挖掘,是當時轟動中國甚至世界的一件大事。但挖掘工作結束很長一段時間,考古團隊連一篇專業的發掘報告都沒有對外發布,這讓國內外對我國的考古水平產生了嚴重的質疑。

再加上,定陵文物遭受如此大的破壞,國內甚至有人把“考古”和“盜墓”等同起來,人人不屑於考古,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定陵是一個教訓,它教會我們,面對一個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敬畏才是最該有的態度。


歷史奇女子


歷史總是在前進,我們不可能倒退回去了解以前的人的生活。那麼,我們除了可以從歷史遺留下來的書籍、史料上面找到古代人的生活痕跡,我們也可以從各種各樣的文物中瞭解他們的生活。

古代有很多的墳墓保留到現在,因為那些墳墓裡面一般都有很多陪葬品,這些陪葬品就成了考古學家眼裡的“寶貝”。1955年,郭沫若等人為了能夠進一步瞭解明朝的歷史發展,他們提出了發掘明定陵的計劃。但是因為當時的考古技術並不成熟,最終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第一:絲織品。

當時出土的文物,零零散散地加起來大約有三千多件,其中有六百多件是絲織品服飾。墓葬中的絲織品出土後很容易被損壞,當時的考古學家雖然也採取了搶救、保存措施,但是還是因為技術的原因,僅僅是裝裱都出現了錯誤(絲質服飾在裝裱時裝“反”了)。

不僅如此,因為當時的技術限制,考古人員在選擇軟化劑的時候,誤用了含有塑料成分的軟化劑,致使出土後的衣服變“硬”了,甚至都無法展開,成了無用的“廢品”。

除此之外,當時並沒有良好的儲存條件,那些出土之後的文物被臨時堆放在簡易倉庫中,不得不說,這個的處理使得那些出土的絲質服飾迅速氧化,導致定陵中的文物變得“沒有價值”。

第二: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木以及屍身。

封建時期,統治階級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從歷代皇帝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出來。當然,萬曆皇帝在去世之後,也被厚葬了。萬曆皇帝以及他的兩個皇后的棺材都是由金絲楠木做成的,而且這幾口棺材是非常大的,不過,就是因為棺材的尺寸太大,沒有放置它們的地方,就被工作人員扔了。

等專家知道這件事之後,那幾口棺材已經被山下的居民撿走了。從這樣的舉動來看,當時的人的考古素養以及考古經驗還是有所欠缺的。不過,棺木雖然被破壞了,但是專家從萬曆皇帝的屍身中探查出不少的信息,比如萬曆皇帝的腳有嚴重的疾病,他的牙齒也不健康等。實際上,不論是什麼樣的出土文物,它所包含的信息對研究歷史都是很重要的,一點破壞就是很大損失。

第三:陪葬木傭。

在萬曆皇帝棺木的南北側有八個放陪葬木傭的箱子,其中七個是人傭,一個是馬傭。因為時間久遠,箱子和木傭已經腐爛,已經沒有了研究價值。

不過,還有大約300只木傭保存比較完整,於是考古隊立刻對其進行清理。當時他們採用的是國際通用的保存文物的方法,考古隊先將那些木傭放在零下200度的環境中,脫去木傭中的水分,再將它們放置在玻璃箱中,這些木傭才得以保存。如果當時沒有技術限制,定陵被保存下來的文物可能會更多。


舊時樓臺月


定陵當年是在郭沫若,吳晗等人的推動下挖掘的,郭沫若非常熱衷於挖掘帝陵,曾說過自己這一輩子最想挖的帝陵是秦始皇陵,李治的乾陵和朱棣的長陵,但由於之前沒有挖掘帝陵的經驗,所以他們調查研究後決定先挖萬曆皇帝的定陵積攢一下經驗(試試水)。

1956年,定陵地宮被打開,出土了明神宗萬曆皇帝、皇后的隨葬物品3000餘件,包括各種衣冠服飾、宮廷器物。

其中,首先沒有被保管好的,就是上面這件萬曆龍袍。

當時是用普通的房子作為文物庫,裡面的溫度、溼度都不適合保存文物,導致許多絲織品都很快遭到破壞。

我們可以看到,這件珍貴的龍袍已經是碳化碎裂了,類似這樣的破壞還有很多。

當時,沈從文想去看看這些織錦,去的時候,發現技術人員在裝裱的時候,露出來的是反面。沈從文覺得奇怪,說不應該露出正面嗎?

技術人員答:研究結構不也應該看反面嗎?

沈從文當場指出,要研究反面,也不需要全部露點出反面,只需要露點出數公分不貼就好了。

這其實就是裝裱的錯誤,可見技術人員也是不懂裝懂。

除此之外,還有定陵出土的三具金絲楠木棺材,尺寸高而深,成年人彎腰伸手還摸不著底部。然而一些工作者把該棺材挖出來想存放到倉庫的時候,由於倉庫已滿就乾脆把這些棺材給丟在山腳了。數日後,考古專家得知此事,派人去尋回時,這三具金絲楠木棺材早已被山民們撿走了。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