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納與《海底兩萬裡》

有人說,科幻是一種創造夢想的藝術,是一種預言未來的藝術,這話呢,也對也不對。因為對於科幻來說,無論是創造夢想還是預言未來,這種能力都來自於科學,就像他的英文名字:塞恩斯菲克神所揭示的那樣,它的起點和落腳點都是科學。那麼提到了這個科幻小說,大家自然會聯想起很多的知名的科幻作家。而如果要選出其中知名度最高、作品流傳最廣、影響力最持久的,我想,恐怕非法國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莫屬。

凡爾納與《海底兩萬裡》

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5),活了77歲。儘管世界科幻界普遍把瑪麗•雪萊於1818年創作的《弗蘭肯斯坦》看作是現代科幻小說誕生的標誌(寫淺水是喧譁的, 深水是沉默的。的詩人的雪萊),但真正讓科幻小說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學類型,卻要歸功於法國人儒勒•凡爾納,從這個意義上說,凡爾納稱得上是科幻界的“開山祖師”,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

1828年2月8日,凡爾納出生在法國南特的一個律師家庭。南特是法國西北部重要的海港城市,濃郁的海洋文化浸潤著少年凡爾納,使他產生了暢遊大洋,探索未知的強烈願望。據說,在凡爾納的童年時代,他曾經跑到海邊,和一個船艙服務生互換身份,想以此來實現出海遠航的夢想,結果在起航前被人發現,把他送還給父母。從此,凡爾納遭到了更嚴格的管教,他不得不向父母做出保證,今後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18歲時,凡爾納的父親把他送到巴黎學習法律,希望他日後能夠子承父業,成為律師。但凡爾納的志趣顯然不在於此。19世紀中葉的巴黎堪稱是歐洲乃至世界人文與藝術的中心。年輕的凡爾納很快就以文學青年的身份融入其中,並結實了維克多•雨果和大仲馬等著名作家。尤其是大仲馬,堪稱是凡爾納文學道路上的啟蒙老師。就連小仲馬也曾經不無感慨地說,凡爾納更應該是大仲馬“文學上的兒子”。從這話了,我們不難問出一股醋味兒。

1851年,凡爾納創作並發表了他的第一個科幻故事《氣球上的旅行》。後來,以此為基礎,凡爾納完成了他的成名作《氣球上的五星期》(Cinq semaines en ballon)。像很多名著一樣,《氣球上的五星期》的出版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連續16家出版社拒絕了凡爾納的投稿。滿懷沮喪的凡爾納一氣之下把書稿投入火中,幸而被他的妻子從爐火中搶救出來。經此一劫,凡爾納終於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伯樂——出版商赫澤爾。赫澤爾不僅在1863年出版了《氣球上的五星期》,還與凡爾納簽訂了長期供稿合同,以每年兩至三部的速度,出版總名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冒險”系列小說,凡爾納後來幾乎所有的重要科幻作品都名列其中。從此,兩人之間的親密合作持續了數十年之久,甚至在老赫澤爾死後,由其兒子接班,繼續做凡爾納的合作出版商。

1873年,凡爾納“海洋三部曲”的第二部 、也是他最著名的科幻代表作《海底兩萬裡》出版——另外兩部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1866)和神秘島(1874)。這部作品被認為是凡爾納藝術成就最高的科幻小說。作為一部以海洋、尤其是深海為背景的小說,凡爾納幾乎窮盡了當時海洋學研究的所有最新成果,用生花妙筆描寫了無邊無際的大洋景色和海洋深處豐富多彩的海生動植物,其篇幅幾乎佔了全書的二分之一,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海底世界,令人迷醉驚羨,手不釋卷。同時,這又是一部傑出的冒險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人物鮮活生動,尤其是鸚鵡螺號的船長尼摩 身上兼具科技英雄與冒險家的雙重氣質,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凡爾納早年曾經做過編劇,因而劇作思維也常常滲透到他的小說創作中。或許正是因為《海底兩萬裡》本身已經具備了眾多引人入勝的戲劇因素,令其成為了迄今為止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次數最多的科幻小說之一。目前,我們能看到最早的一部改編電影是由法國明星公司於1907年出品、喬治•梅里愛導演的版本。片中將幻想與玄思,神仙故事和海底生物、女神和美人魚與更常見的海底生物融為一爐,呈現在觀眾面前,令人回味無窮。

1916年,美國環球電影公司(Universal Picture)把凡爾納的海洋三部曲合併改編,以“海底兩萬裡”的片名上映。這是《海底兩萬裡》與好萊塢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而且片中還首次使用了水下攝影技術——儘管只是用一架改裝過的防水攝影機在一個特製水槽內進行拍攝。從此,科幻片便與電影特效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4年,華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把《海底兩萬裡》又一次搬上大銀幕,其製作精良程度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改編版本。一線影星加盟,精彩的動作設計、動聽的電影音樂和出眾的特效製作,令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之作,即使拿到今天,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極具觀賞性的佳片。不過,也有人批評這部影片未能體現凡爾納小說的精髓。

凡爾納與《海底兩萬裡》


凡爾納與《海底兩萬裡》

對於國內的觀眾,尤其是眾多的80後電視觀眾而言,有兩個改編版是最為重要的,甚至很多人對於《海底兩萬裡》的初體驗就來自這兩個版本。其一,是由日本GAINAX公司製作的系列電視動畫片《海底兩萬裡》。這部動畫的原名叫做《不可思議之海的娜迪婭》,又名“藍寶石之謎”,共39集,最初於1990年至1991年間在日本NHK電視臺播出。該片中文配音版在1992年前後開始在大陸各省市電視臺以“海底兩萬裡”的片名播出。其二,是在1997年5月11日在美國首播,由羅德•哈迪(Rod Hardy)導演的電視電影版《海底兩萬裡》,分上下兩集。後來,該片被引進到國內,於1998年11月15日到12月22日期間分四集在中央電視臺“正大劇場”欄目中播出,因此也被俗稱為“正大劇場版”。這兩部影視作品與原著的出入都很大,前者幾乎就是以改編“海底兩萬裡”之名重新創作的一部典型的日式機甲科幻動畫片,其中尼摩船長的造型幾乎與《超時空要塞Macross》中太空戰艦指揮官格羅夫艦長如出一轍;後者則可以稱為是《海底兩萬裡》的“殘酷格林童話版”,全片的主旨已經不再是探索神奇瑰麗海底世界和對冒險精神歌頌,而是展現赤裸裸的人性衝突。如果凡爾納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成如此樣貌,不知會作何感想!

1905年3月25日,儒勒•凡爾納與世長辭。他的一生為世界留下了六十餘部長篇小說和數十部短篇小說、劇本及其他作品,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奇葩,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1902年,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巨匠的魯迅先生東渡日本,在日留學期間接觸到了凡爾納的小說,甚為欣賞,動手由日文版轉譯了《從地球到月球》和《地心遊記》,分別在1903年和1906年以《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之名出版。他還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指出,要通過科學普及,使青少年“獲得一斑(般)之知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在此後的一個世紀中,凡爾納的作品不斷被譯介到國內,稱得上是作品譯成中文次數最多的科幻作家。

凡爾納雖然離開我們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但他所開創的科幻之路,卻為後來的眾多科幻作家所繼承,其影響一直持續至今,並未被歲月流逝所消減。1954年,美國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USS Nautilus SSN-571)下水,以“鸚鵡螺號”命名這艘潛艇本身就說明了凡爾納與《海底兩萬裡》的巨大影響力。2011年2月8日,著名互聯網搜索引擎Google將其首頁圖標改為潛艇舷窗造型,以此紀念凡爾納誕辰183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