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鯨落”上了熱搜。
中科院“深海勇士”號在我國南海的海底,拍攝到一具3米長的鯨魚屍體。
這具屍體可以至少養活1萬個生物體,它們吃在這裡,住在這裡,形成繁榮龐大的生物群落,可以延續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這就是鯨落,所謂“一鯨落,萬物生”。
就長這樣:
網絡上的相關新聞也有很多:
微博上的相關話題關注度也非常高:
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一些疑問:為什麼“鯨落”這麼長時間才在我國南海首次發現?它真的很罕見嗎?有沒有別的魚類的“落”存在?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鯨落是如何形成的?
鯨落這種獨特的生命奇觀的形成,主要在這兩方面:
其一,深海中見不到光,海底生物無法完成光合作用,因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主要的能量來源,而深海比任何地方都需要其他的能量來源。
其二,鯨魚由於體型巨大,沉入海底後就是巨大的原始能量來源,以此可以支撐其他生物類群的生存。比如,多毛類或甲殼類生物能在鯨魚的屍體或者骨骼中生存,以殘餘的鯨屍為食物。
即便是鯨魚的肉身被吃光,一些蠕蟲可以啃食骨頭,大量的厭氧細菌可以分解鯨骨裡的脂類產生硫化氫,這便是硫化作用。
深海中的硫化作用相當於地面的光合作用。對人類而言硫化氫有毒,可是對深海中的一些細菌來說則是難得的美味佳餚,這些以硫化氫為食的細菌又成了海蝸牛等生物的衣食父母,而海蝸牛又是一些食肉類或者甲殼類的食物,隨著能量的流動,食物鏈得以延續。
為什麼鯨落如此“稀有”?
科學家們證實,在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種、10000多個生物體是依賴鯨落而生存的。如果說能量是海地生物群落髮展壯大的“資金”,那麼為海底生物群落提供第一桶金的便是“鯨落”。
既然鯨落存在感這麼強,那為什麼在今年才在我國南海第一次發現呢?
注意,前文一直都在說,鯨落是在見不到光的深海中存在,所以在相對較淺的海域中不容易出現。還有,由於受到深海探測技術的限制,人類之前對海底的探索非常有限。
那麼具體全世界的深海中有多少鯨落存在?這個我們沒有找到具體的資料。但是,鯨魚只有在深海中自然死亡才有可能形成鯨落。隨著人類大量捕殺鯨魚,海底的鯨落越來越少,這對海底生態群落影響極大。
擱淺死亡的鯨魚屍體也是無法成為鯨落的
海中的其他動物屍體能否成為“類鯨落”?
既然鯨魚體型巨大,死後屍體能變成鯨落,那麼大鯊魚死了之後是不是也能出現類似的情況呢?
事實上,大海中不僅僅是鯨魚,其他海洋動物的屍體都能夠分解被利用,無論大小。只不過它們的體型都比不過鯨魚,不能一下子帶來那麼多的能量,存在感就下降了很多。
深海中我們一般是看不到的,而在我們比較容易看到的地方,也有類似鯨落的系統。森林中的枯倒木其實就是陸地上的“鯨落”。
陸地上的“鯨落”:枯死的倒木
森林尤其是那些原始森林中會存在一些枯死倒下的樹木,它們也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發揮著許多重要、獨特的生態功能。
具體來說,森林中的枯倒木和海底的鯨落髮揮著類似的功能:
第一,都為其他物種的生存提供機會和平臺。鯨落是維持海底生物群落的能量源泉,而森林中的落木對維持森林物種多樣性具有重要價值。倒木的分解還孕育了很多微生物、大型真菌以及一些土壤動物, 在保持生物多樣性方面起到較重要的作用。
隨著倒木的腐朽,其內部組織就像海綿,能保存自身內部體積50%以上的水分,為種子發芽和生長提供了非常適宜的條件。而且植被調查發現分佈有倒木的地方可以見到更多的植物種類。
此外,倒木還能為林棲動物比如西伯利亞花鼠提供洞穴住所。
第二,鯨落和倒木都是地球上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營養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
在海底生態系統中鯨落的屍體被分解後,其物質元素和能量進入其他動物體內,得以流動。
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倒木貯藏著大量的養分物質,在林地上具有與長效化肥類似的功能。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這十分有利於維持森林較高的生產力。
乍一看鯨落很浪漫,枯死的倒木很腐朽,事實上二者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都是自然界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自然界中,一個生命的逝去,卻可以為其他生命的存活提供機會和平臺。大自然的神奇,經常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