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形象思維,是一種最易學到的思維方式

大家好,我是頭部思維的創作者,致力於讓讀者們開心快樂。喜歡我,點關注不迷路。


為什麼:形象思維,是一種最易學到的思維方式

圖片來自互聯網


最近在讀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兩本書,作者筆下的文字,讀起來非常有畫面感,讓人眼前一亮,浮現出一幕幕情景,讓人不捨得再放下,這就是文字的力量,文學藝術的魅力。

創作者亦或是畫家,他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都要在頭腦裡先構思出大體的框架結構。文藝作品藉助於形象反映生活,運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藝術形象,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構思的過程是以人或物的形象為素材的,這就是形象思維。

也是我們常常說到的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並不能單純的論其好壞,而是通過塑造的人物形象,讓人們去解讀他。

形象思維是以直觀形象和表象為支柱的思維過程。

以前在課堂聽課的時候,老師為了講解清楚,那些枯澀難懂的含義與概念,常常通過一些具體的事物案例,輔助我們。這在一定程度上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便於我們更好地感受它,理解它。

當我們在路途中看見一匹狼時,記憶中的與狼形象類似的視覺形象就會被激活。最先被激活的可能是我們見過的大狗的圖畫,如果我們少不更事,頭腦中沒有狼與狗相區別的視覺形象,我們可能會迎上去向它打招呼;如果我們記憶的感知形象足夠多,緊接著被激活的可能是我們過去聽說的狼尾巴與狗尾巴的區別:狼尾巴又長又粗拖在地上,狗尾巴則短小一些且擺動自如。這些新見到的和記憶中的感知形象在頭腦中的快速變幻足以讓我們得出結論:我們遇見狼了!緊接著又被激活的感知形象可能是我們過去見過的或者聽說過的狼撕咬人的畫面。如果這時我們已經被嚇傻,腦中的圖畫就會中斷,即人們常說的腦中一片空白,此刻除了發抖不會產生任何行為;如果這時我們還沒有被嚇傻,過去聽說過的爬樹的感知形象又被激活,這就引起爬樹躲避的行為!如果我們恰巧是見多識廣的獵人,我們過去多次經歷過的舉槍射擊的圖畫就在腦中激活,那倒黴的就不是我們而是狼了。

在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形象思維的特徵。像我們知道的盲人摸象,4個盲人都只是摸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就下結論和自己想到的事物聯繫到一起,說大象長得像……。

訓練形象思維的能力,要多觀察,要多體驗。

路遙的《人生》可以說足以讓他在文學界立足,可他還是發誓要寫一部長篇的小說。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去積累素材,把當時將近十年的,各大報紙看一遍,以至於後來,手指在翻報紙的時候,都非常的疼痛,難以閱讀。不僅如此,他還去到銅川的陳家山煤礦為創作尋找素材,體驗生活。

他在創作期間,過著早上從中午開始的生活,終於用了近三年的時間,完成了百萬字的長篇小說。


是的,《平凡的世界》成功絕不是偶然。它是必然的。正是作者的觀察,體驗,與原始積累,才有了文學上的大爆發。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個個都深入人心。讓讀者在文字中,切實地體會到當代城鄉社會生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形象思維有助於我們更快更好地去理解周圍的事物,尤其是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又或者,我們去了解社會,是個漫長的過程,費時費力,別人的書籍,都是他們在生命某一階段的重要心得,如果我們去多閱讀些好的書籍,在他人總結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我們就會走得更智慧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