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形象思维,是一种最易学到的思维方式

大家好,我是头部思维的创作者,致力于让读者们开心快乐。喜欢我,点关注不迷路。


为什么:形象思维,是一种最易学到的思维方式

图片来自互联网


最近在读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两本书,作者笔下的文字,读起来非常有画面感,让人眼前一亮,浮现出一幕幕情景,让人不舍得再放下,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文学艺术的魅力。

创作者亦或是画家,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要在头脑里先构思出大体的框架结构。文艺作品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构思的过程是以人或物的形象为素材的,这就是形象思维。

也是我们常常说到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并不能单纯的论其好坏,而是通过塑造的人物形象,让人们去解读他。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以前在课堂听课的时候,老师为了讲解清楚,那些枯涩难懂的含义与概念,常常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案例,辅助我们。这在一定程度上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我们更好地感受它,理解它。

当我们在路途中看见一匹狼时,记忆中的与狼形象类似的视觉形象就会被激活。最先被激活的可能是我们见过的大狗的图画,如果我们少不更事,头脑中没有狼与狗相区别的视觉形象,我们可能会迎上去向它打招呼;如果我们记忆的感知形象足够多,紧接着被激活的可能是我们过去听说的狼尾巴与狗尾巴的区别:狼尾巴又长又粗拖在地上,狗尾巴则短小一些且摆动自如。这些新见到的和记忆中的感知形象在头脑中的快速变幻足以让我们得出结论:我们遇见狼了!紧接着又被激活的感知形象可能是我们过去见过的或者听说过的狼撕咬人的画面。如果这时我们已经被吓傻,脑中的图画就会中断,即人们常说的脑中一片空白,此刻除了发抖不会产生任何行为;如果这时我们还没有被吓傻,过去听说过的爬树的感知形象又被激活,这就引起爬树躲避的行为!如果我们恰巧是见多识广的猎人,我们过去多次经历过的举枪射击的图画就在脑中激活,那倒霉的就不是我们而是狼了。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的特征。像我们知道的盲人摸象,4个盲人都只是摸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就下结论和自己想到的事物联系到一起,说大象长得像……。

训练形象思维的能力,要多观察,要多体验。

路遥的《人生》可以说足以让他在文学界立足,可他还是发誓要写一部长篇的小说。他花了三年的时间,去积累素材,把当时将近十年的,各大报纸看一遍,以至于后来,手指在翻报纸的时候,都非常的疼痛,难以阅读。不仅如此,他还去到铜川的陈家山煤矿为创作寻找素材,体验生活。

他在创作期间,过着早上从中午开始的生活,终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是的,《平凡的世界》成功绝不是偶然。它是必然的。正是作者的观察,体验,与原始积累,才有了文学上的大爆发。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个个都深入人心。让读者在文字中,切实地体会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形象思维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尤其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又或者,我们去了解社会,是个漫长的过程,费时费力,别人的书籍,都是他们在生命某一阶段的重要心得,如果我们去多阅读些好的书籍,在他人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我们就会走得更智慧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