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o88
說到同治年間發生的“黃崖慘案”,也稱為“崖山慘案”,就不得不提一個民間組織,也是存在至今,在臺灣還有的,叫“太谷學派”。清朝道光年間,由名叫周太谷的人發起的,將儒家思想宗教化的組織,也是個被歷史塵封,比較神秘的民間文化學派,當年主要活動於江南地區,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們以養民為本,反對封建土地私有制,憧憬君師合一的政治制度。
圖為江蘇儀徵的周太谷墓。
周太谷是安徽池州人,曾做過翰林院孔目,從九品,是最低級的文官,仕途不順辭官後,在廬山傾心於儒家理學周敦頤的學說,道光年間在揚州悟道創派,弟子有數千人,骨幹為中下層知識分子,道光十二年周太谷去世,死前希望還道於北,但衣缽弟子張積中、李光炘發生分歧,李光炘認為大本營在揚州,江南有良好的基礎,兩人分道揚鑣,李光炘在蘇杭等地講學,而張積中北上山東黃崖山,太谷學派分為南北二宗。
圖中老者為太谷學派南宗掌門人李光炘。
李光炘講學是流動性的,吸收的成員比較鬆散,發展不如山東的張積中,而張積中在山東以黃崖山為根據地,創立黃崖山學社,為了發展帶有些許宗教色彩,傳聞聚眾上萬人,稱為“黃崖教”。《山東軍興紀略》裡,將太谷學派的眾人稱為“黃崖教匪”,說教匪能符圖罡咒,役鬼隱形,專教人取精元牝,容成秘戲,儼然民間邪教,雖然此描述不實與誇大,但從教匪角度,可以看出太谷學派眾人是當地官府所忌諱的組織。
黃崖慘案的製造者,時任山東巡撫閻敬銘,最後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
1864年,湖北布政使閻敬銘調任山東巡撫,當時剛剛平定太平軍,捻軍又出來霍霍,閻敬銘一上任就在山東剿捻,1865年僧格林沁戰死於曹州,閻敬銘有深深的負罪感,這個人其實名聲挺好的,以清廉耿介著稱,但太正直,眼睛裡揉不得沙子,聽說境內黃崖山有個黃崖教,門徒上萬人,附近的土匪都來投靠,那還了得,1866年黃崖山學社在一次聚會時,閻敬銘帶重兵來圍,黃崖寨秘不交出張積中,於是下令強攻,《清史稿·閻敬銘傳》記載,叛匪死1600人,據《張氏遺書》記載,被屠2000人,張積中帶著眾人自焚而死,太谷學派北宗道統絕跡。
寫《老殘遊記》的劉鶚,就是太谷學派弟子,師從李光炘。
其實太谷學派是個是以理學為主的運動,是儒家思想世俗化所滋生的產物,屬於儒家氣功的一個流派,但到底是聖學還是宗教分歧很大,因為太谷學派弟子都自稱“聖功”弟子,是有點宗教的色彩,但絕不是叛匪,黃崖山死在屠刀下的都是普通百姓,這是一樁血案,對於岌岌可危的滿清統治者來說,任何可能的苗頭都要扼殺在搖籃中,當時幸好有門人求助於剿捻督師曾國藩,北宗倖存的弟子得以逃往南宗,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時,也沒為難南宗,太谷學派在南宗帶領下,繼續發展,現存的太谷流派著述基本是南宗流傳下來的。
圖文繪歷史
特意去查閱資料,發現篇幅太長,我就先簡單的介紹下,通俗易懂。
黃崖之案
話說咸豐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有個江蘇人叫張積中,因為各種原因,最後來到了山東黃崖山,自己建築了房屋,潛心研學,張積中師承太谷學派,所以在黃崖山創立了黃崖教,廣納弟子,另外開壇講學。
黃崖山
未曾想這個和世外桃源般的黃崖山,來的人越來越多,張積中的弟子也越來越多,再加上當時戰亂,很多朝廷官員攜帶妻兒老小,全部來到黃崖山,黃崖山一時間人多勢眾。越是如此,越多的讀書人前來拜師求學,有的則是追求這與世無爭、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人多了自然就被朝廷注意,當時的黃崖山引起了官府矚目,認為人多且雜、還有官員在,朝廷認為張積中有叛亂的嫌疑,於是派兵清剿。
經過一番爭鬥,黃崖山被攻破,張積中和其他200餘人全部在祭祀堂自焚,剩下的幾千人全部被斬殺,昔日的黃崖山成了血流成河之地,然而奇怪的是,朝廷在清剿萬之後就開始找張積中等人叛亂的證據,畢竟要對百姓有個交代,師出有名。
可是尋找一番之後,發現沒有任何謀反的證據,自此黃崖山教案也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大冤案。
黃崖之案究竟是教案還是匪案?
這件事在經過不斷的研究之後,人們發現,張積中在黃崖山講學聚眾,並非是教案、也並非是匪案,更不是所謂的叛亂。
這是根據當時的社會形態決定的,鹹同年間山東的災荒非常嚴重,當時山東有很多民間人開始軍事化,很多人也隨之到了黃崖山避難。
清朝不斷的找理由,說張積中是師承的太谷學派,有太谷教、大成教等,所以這起黃崖山事件是教案,但是後來負責清剿的閻敬銘承認張積中純粹的是授徒講學,並無叛亂的跡象。
但是清朝認為,如果不是教案,張積中等200餘人為何自焚?肯定是張積中蠱惑學生,導致他們寧願自殺也不投降清朝。
當然更不會是匪案,但是閻敬銘的奏摺中多以“匪”詞居多,但是很有可能是為自己找理由,畢竟當時閻敬銘身為山東巡撫,殺戮民眾,罪責難逃,所以如果是殺得“匪”自然就不一樣了。
當年的祭祀堂遺址
真實原因
黃崖之案畢竟是發生在災荒頻繁、民變蜂起、朝廷統治和社會倫理失範的年代,朝廷對民間的控制力下降,所以張積中才得以聚眾教學,再加上張積中師承太谷學派,正迎合了一些士大夫階層的歡迎。
清政府清剿黃崖山寨,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民間軍事化脫離了清朝政府的統治,黃崖山寨等人的悲慘命運也是由當時的社會生態所決定的,畢竟沒有哪個統治者能容忍一個地方的勢力越來越大。
貓眼觀史
同治年間山東的“黃崖之案”其實並不複雜,此案導致數千人被殺,責任最大的,只有兩個人——山寨首領張積中和山東巡撫閻敬銘。
先大致捋一遍事情經過。
咸豐十一年(1861年),江蘇人張積中為了躲避戰亂,來到山東黃崖山,自己造了幾座房屋,在山上研學。張積中師承太谷學派,所以在黃崖山創立了黃崖教,廣納弟子,另外開壇講學。
隨著時間推移,張積中弟子越來越多,許多人也慕名移居黃崖山。由於時局混亂,張積中開始在山上修建山寨以自保,並曾成功抵禦過捻軍的功績。
附近的百姓和官吏大約有八千多戶為了避寇,搬遷至黃崖山和周邊村落。
樹大招風,黃崖山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加上有人舉報,黃崖山聚集匪類,圖謀造反,山東巡撫閻敬銘派人上山查詢,來人遭遇山寨敵意,幾名隨從被殺。官府發兵攻打,終於打破山寨,張積中聚集家屬自焚,山寨內2500多人被殺,附近居民2000多人被殺,死者共計5000餘人。
這就是黃崖之案的大致始末。
再來看看此案的爭議處。
張積中上山的目的
張積中本是讀書人,參研理學和禪道,為了躲避戰亂來到山東。他來到山東後,起初並不想上山,誰知捻軍不久也進入山東,他無法平靜生活,不得已,移居黃崖山上。
他上山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造反。
山寨的設立
張積中在上山之前,山上已有當地村民為避難而建的石寨,只是規模較小。張積中上山後,擴建山寨,購買兵器,訓練徒弟,目的是為了自保,在亂世中,這也無可厚非。這時候,山寨規模也不大,山上不過百來戶人家。
山寨的擴張
山寨的擴張,是捻軍行動的後果。由於捻軍頻繁騷擾,附近鄉紳民眾來到黃崖山避難的絡繹不絕,張積中也來者不拒,命弟子“山上設粥,山下設湯,凡入山避難者,皆得飲食。”此外,他還在山上設醫藥局,施藥治病,遠近民眾“受其惠,歸附益眾。”
山寨在擊退一次捻軍的進攻後,更加聞名,規模也更加擴大,山上山下,達到了八千多戶數萬人的規模,這時候,山寨開始成了氣候。
人多了需要秩序,張治中招募人員負責守衛。不過在人員選擇上,他並沒有什麼要求,許多遊手好閒的閒雜人員進入了隊伍。對於來投奔的民眾,他也不做選擇,來者不拒,按照他的說法,是眾生平等,不分貴賤。
到這一步,隱患已經埋下,隊伍良莠不齊,難免有雞鳴狗盜之輩,居心叵測之徒,其中甚至還有部分私鹽販子和匪徒。在當時敏感的時局下,如果被官府查實,僅這一條就可以將張積中抓捕。
陰霾初起
黃崖山的陰霾,在1865年秋天就已出現,當時濰縣有一戶人家想要遷往黃崖,被濰縣知縣懷疑通匪抓獲,事主供出張積中之事,知縣報到山東巡撫閻敬銘處,閻敬銘派人查訪,並進行了複查,得出的結論都是張積中不似匪類,於是不了了之。
對朝廷來說,張積中家世清白,一門忠烈。他的堂弟張積馨當時官至陝西巡撫,哥哥張積功父子在臨清知州任上與太平軍戰鬥中殉國,張積中本人的兒子張紹陵還是長清的候補縣令。怎麼看,張積中都沒有造反的理由。
不過,對於黃崖山來說,此時它已引起了官府的注意,行事需要更為謹慎,但張積中等人對此並無察覺。
烏雲籠罩
到了1866年,山東益都縣破獲一起謀反案,首領供稱同黨與張積中結盟聯絡,共同舉事。
這份供詞,真假莫辨,很有可能是假的。但對於當時由於剿捻不力身處官場低谷的山東巡撫閻敬銘來說,寧可錯殺一千,也不能再放過一個。
於是他派人肥城知縣鄧馨、長清知縣陳恩壽帶著省城巡捕官唐文箴上山召張積中到濟南自證清白。
到這一步,官府有了實際動作,不過閻敬銘此時並沒有殺心。換個角度想想,自己轄地出現了一個聚眾萬人的山頭,且幾次被人舉報通匪,作為地方官,約談一下首腦無可厚非,並且派去的不是軍隊。
張積中如果夠聰明,這時候就該跟著來人去濟南陳述情況,如果自身清白,那也沒什麼好怕的。或者,推脫自己不在山寨,想辦法打發走來人,或者,另派其他人跟來人回省城,有許多辦法可以應付。
山寨方面恰恰選擇了最糟糕的方式。他們手持武器,聚集追趕唐文箴等人,並殺死了鄧馨和陳恩壽的隨從,鬧出了人命。
官老爺的隨從也是公務人員,官吏被殺,無疑坐實了謀反的罪名,這下子,黃崖山的厄運已飄到了頭頂。
唯一機會
事件發生後,閻敬銘將張積中的兒子,候補知縣張紹陵派上山去,勸父親出山自白,張積中表示,寧願以身殉學,也不願出山。家人圍著他跪求,張積中還是不肯,張紹陵見父親堅決,於是也留在寨中,不再下山。
這時候,黃崖寨已經幾乎成了真正的土匪窩,寨民四處收集武器,準備打仗,還有宵小乘機四處搶劫偷盜,有人因此殞命,群情激奮之下,在閻敬銘眼裡,這座山寨已經開始謀反。
唯一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山寨末日
1866年11月7日,閻敬銘發兵圍剿山寨,大炮轟擊之下,訓練無方的民軍不是官軍對手,很快大門即告失守。
這時候,閻敬銘下令暫停攻擊,又三次勸降張積中,兩次通過書信,一次派人親自面見張紹陵,都無果。
這次勸降,閻敬銘許諾的“出降不死”之言未必可信,但對於張積中來說,自己一死可以換回山寨上萬民眾的活命,顯然還是合算的。不過,張積中再次拒絕。
閻敬銘終於失去耐心,下令總攻,山寨無法抵擋,終於被屠。
從以上可以看出,黃崖之案,山寨和官府都有過激的地方,但總體來說,我認為主要是張積中之過。
張積中本來沒有反意,聚眾山寨,為了講學與謀生,或許在他看來,自己所作所為再正當不過,既然一身清白,又何須作繭自縛。
但在官府看來則不一樣,太平天國,白蓮教等都是以信徒起事,張積中行事神秘,又不肯出山見人,先就給自己蒙上一層陰影。再加上屢屢受到舉報,當時正當太平天國和捻軍動亂之際,地方官府如果不加查證,搞不好就要丟了自己的烏紗帽。不論是在清朝還是其他朝代,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謀反是超級重罪,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山東巡撫閻敬銘在歷史上官聲不錯,不是個昏官,他先禮後兵,奈何張積中軟硬不吃,最後發兵攻打,也是最後一步,事情已經鬧大,別無他法。
以張積中的態度,惹來官兵攻打山寨,是必然之舉,只是最後殺戮太重,殺死數千人,這是軍隊軍紀敗壞,缺乏約束的表現,是清軍攻破太平軍後的常見之舉,說明他們心中,山寨已等同於叛軍,這一點,閻敬銘難辭其咎,也是黃崖案引起後世爭議的主要原因。
小院之觀
黃崖山事件,是山東近代史上罕見的冤案,通過事件的分析,可以透徹的看見晚清政府的腐朽與殘暴。
清朝軍隊打洋人不行,殺老百姓還是很犀利的。
鐵錘先說自己的答案:黃崖山事件,是晚晴山東地方當局以剿滅叛亂為名,對民間自保團體的一次血腥屠殺。這起大屠殺,將以儒家太古學派傳人張積中為領袖的民間團體幾乎屠殺一空,造成上萬平民的死亡。
下面鐵錘以時間為順序,向大家交代一下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黃崖山寨遺址)
第一部分,張積中講學黃崖山。
張積中出生在江蘇揚州的一個地主家,家裡面有很多人在朝廷做官,比如他的堂弟叫張繼馨,就做到了陝西的巡撫,張積中的哥哥叫張紀功,先後在中國四個地方當過知州。在1854年的時候,太平天國軍隊攻克了臨清城,這個時候張紀功作為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和家人一同殉職報國,甚至連他的獨生兒子都一起殉難。清朝政府為了表彰張紀功的忠貞行為,就把他們的世襲爵位傳給了他的侄子,也就是張積中的兒子張紹陵,在黃崖山事件爆發之前,張紹陵已經是濟南的候補知縣。
張積中出生於書香世家,拜太谷學派的創始人周太古為師,學習宋明理學兼學佛道理論。太古學派的思想和王陽明的思想很相近,強調“良知”和“實行”,主張“教養天下”。周太谷去世之後,張紀中潛心學術體系。,但是他的書香生活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1856年太平天國攻克揚州,張積中全家不得不舉家搬遷到山東。因為他的兒子和表哥都在山東做官。
到了山東之後,山東肥城縣黃崖山附近有一個讀書人叫劉耀東,他久聞張先生的大名,聽說張積中要搬到這裡來,就主動要求拜張積中為老師,同時把家裡面的房產分出來一些,讓張家人在這裡住宿。
1859年捻軍從南方打到山東省。肥城縣出現了起義軍的身影,為了安全起見,張積中一家又搬到了100多里之外的博山縣,可是好景不長,到了1861年,捻軍又打到了博山一帶。無奈之下張家人又搬回到了黃崖山附近原來的住處。在此之前,黃崖山當地的老百姓為了逃難,已經在山上建了一些石寨。黃崖山這個地方四面群山環繞,山頂卻有一大片的平底,只有羊腸小道可以上山,易守難攻。張積中認為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到山上去避難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於是他就擴修了山寨,並且從市面上購
買了一些簡單的武器,讓他的學生們在學習之餘習練一些簡單的軍事戰鬥和防禦的技術,當地老百姓看到這個情況,認為黃崖山可以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安全感,於是就來投奔張家,這一次來的有上百家人。到了這一年的8月份,捻軍又打到了長青地界,然後附近的老百姓,包括一些富裕的地主鄉紳也來到黃崖山避難。
因為人來的比較多,張紀中就讓他的弟子在山上熬粥,在山下準備一些開水,只要是進山避難的人都可以有飯吃,有水喝。此外張積中本人還精通醫術,所以他還在山上設立了醫藥局,施藥治病。有吃有喝有醫生,黃崖山在亂世簡直就成為了附近人民心目中的天堂,所以來聚集的民眾越來越多,最後原本荒涼的黃崖山最後儼然成為了一個繁華的山間小鎮。
當時來到黃崖山的不僅有普通百姓,還有一些達官貴人。這是因為他的表哥吳載勳在荔城縣做知縣,1861年4月又做了濟南的知府,他本人很喜歡太古學說。在濟南的官場大力吹噓張積中的道德文章,於是在他的引薦下,省城裡面一大批官僚財主也來到了黃崖山,拜張積中做老師。
1862年到1863年間,由於捻軍對山東的騷擾已經深入到腹地,張紀中就在黃崖山打造了兩座山寨,準備了一大批的火槍弓箭之類的武器,這些措施有效的加固了山寨的安保能力,當年有一次捻軍果然就打到了山上,被張積中帶領弟子和老百姓成功的擊退。這一件事情讓黃崖山在難民中的聲望更加的提高,很快附近的老百姓包括山東的官員家庭都紛紛投奔黃崖山避難。最後人口多到上萬。
張積中在黃崖山上是當之無愧的精神領袖。由於黃崖山要養活大批的人口,張積中對黃崖山山寨進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在經濟政策上,張積中要求,所有進山落戶的人,無論貴賤,必須上交一半的家庭財產。張積中利用這些財產,在附近的縣城開設了大量的商鋪,包括藥店。這些商鋪的利潤,成為供養黃崖山百姓的主要財源。
在教育政策上,張積中把學生分成兩種,一種屬於入室弟子,一種屬於一般學生。一般學生張積中不親自教學,而是讓他的學生代為傳授,教材以他著作的刊物《指南針》為主。對於自己的核心弟子則進行五天一次的講學。除此之外,還有外面進來求學的仰慕者,張積中也會視情況接見。
事實上後來在黃崖山上面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等級制度。張積中很少露面,包括他後來招收的兩名女弟子,一個是自己的侄女,一個是自己師傅周太古的孫女,在黃崖山上都擁有極高的地位,想要見到這拉兩位女首腦,人們需要在她們的房子前面三拜九叩!
(黃崖山寨遺址)
第二部分,張積中被外人詬病的兩個選擇。
張積中領導下的黃崖山自衛團體並非是完美無缺的。他有一些做法或者說選擇,就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甚至是最後致命的麻煩。
一個是深夜祭祀。張積中回覆上古祭祀的方法,穿上古制服裝,選擇在半夜祭祀。因為先秦時期有在子夜祭祀的傳統,取迎接黎明的寓意。祭祀的時候,非入室弟子無權參加,由於是在山頂祭祀,半夜三更的時候黃崖山頂燈火通明,煙火繚繞,在外人看來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當地人稱呼張積中為七先生,這個時候就說,七先生又在祭祀了。神秘的祭祀增加了官府對張積中的懷疑,
另外一個是招募江湖人士作為守衛力量。張積中遵循老師的教誨,只要願意投奔的讓,不分貴賤都接納,一大批雞鳴狗盜之徒和有些販賣私鹽之徒就進入了黃崖山。他們性格狡猾兇狠,後來張積中實際上在黃崖山是被架空的,很多事情其實是由這些讓實際操作的。這個情況在後來張積中的自我辯解書信裡面都有解釋。
(黃崖山寨遺址)
第三部分,誘發大屠殺的2根導火索。
第一根導火索,王小花供詞。
1865年的秋天,山東濰縣有個名叫王小花的人,準備全家搬到黃崖山,這件事情引起了地方官員的懷疑,他們把王小花一家捉拿歸案,訊問的時候王小花說有人請他們去黃崖山,到張積中那裡,聽說那裡已經匯聚了很多的人馬。山東巡撫閆敬明聽說這
件事之後馬上派員查實,打探的人看見張積中相貌堂堂,言談舉止非常有禮節,做的事情也很正派,於是就回去向上面回報,意思是一個良民,複查之後也大家也認為張積中他們一家屬於書香世家,不像那種聚眾做土匪的人家。
第二根導火索是了1866年另外一起事件.在1866年的10月份,山東破獲
了一起聚眾謀亂案,首領冀中華稱他有5個同黨都和張積中有結盟的關係,這個案子出來之後,山東巡撫閆敬明就派山東肥城縣的知縣和長清縣的知縣,會同省城的巡捕官,走進黃崖山,讓張積中到濟南來說明情況。可是到了黃崖山之後,由於和山上的村民發生誤會衝突,導致進山談判的人裡面,幾位隨從被打死。
這件事情直接引爆了導火索,山東巡撫大兵壓境。老百姓知道了之後,大家是群情激奮,黃崖山附近的所有的老百姓都退居山寨,等於收縮了陣營。為了保障物資供應,源源不斷的有人往山上運糧運燃料,運軍火,運武器,後來又有史書記載,晚上有幾百名山民掠奪了附近的村莊而且搶奪了老百姓的騾馬,在混戰之中又有幾名無辜的百姓被殺死,這個時候在山東巡撫看來,黃崖山已經成為了匪徒聚集的地方,再加上這個地方靠近省城屬於心腹之患,同時他認為張積中這個人本身很有才能,一定是詭計多端,又因為捻軍在附近,他擔心黃崖山和捻軍結盟,最後在1866年11月7號,山東巡撫派兵圍剿黃崖山,上千人遭到了官兵的屠殺,還有很多人摔到懸崖下面,落到山溝
裡面而死。山寨中的上千人拼死相搏,沒有一個人投降,即便有少數被捕獲的
人,都表示願意和老師一起死。最後只剩下婦女兒童400多人,也都是視死如歸。張積中全家人集合在祭祀的祠堂裡面集體自焚!
諷刺的是,攻入黃崖山之後官方沒有找到任何反叛的證據,最後為了捏造證據,軍官命令軍營裡面7個裁縫,用山上的唱戲的服裝縫製了一件龍袍做證據,後來又把這7位裁縫殺人滅口!
總結一下:黃崖之案是晚清山東地區的一件重大冤案,起因是地方政府對於民間自衛性團體的猜忌和恐懼,事後又出現了遮掩和謊言。暴露了腐朽晚清官僚的殘酷本質。
鐵錘文史
山東肥城有黃崖山,早年間此地無人居住,咸豐年間,有浙江人張積中攜一眾百姓到此。張積中為周太谷弟子,屬“太谷派”傳人,因其家族被太平軍係數殺死,張積中避亂來到黃崖山,很快此地聚集民戶八千餘家,他們大興土木,修築城牆,開設各類設施,一時間熱鬧非凡,人口劇增,成為富饒之所。
張積中為此地大佬,舉凡投奔到此者,不得私自藏匿財物,需如數上報,並且交納一半財物方可入籍,山中一切事物,全部有張積中調配安排。張積中成為當地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就連縣令也避讓三分。
(圖:清朝人物老照片)
哪曾想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同治乙丑年(1855年),濰縣(今山東濰坊)民戶王小花攜全家欲遷居黃崖,前往官衙索要“路引”之時,知縣靳昱覺得王小花舉動有些可疑。從其口中得知張積中之事,靳昱認為張積中並非安分守己的良民,於是將這一情況上報給山東巡撫閻敬銘。
此時閻敬銘剛上任不久,生怕在自己任職期間,山東地界出什麼問題,遂命肥城縣令鄧馨前往黃崖山探查情況。鄧馨親自前往山中,他早與張積中相識,加之張積中的親哥張積功曾擔任過青州知州,兩人曾為同僚,因此回報閻敬銘,說張積中是個安善良民,不過是皤然一老翁。閻敬銘見回報後,認為鄧馨所言屬實,因此不再追查,此事平息。而王小花也得以舉家遷徙。
(圖:清朝人物老照片)
翌年九月,突然傳來奏報,益都有冀宗華、冀宗棟糾集流民作亂,官府將其打散之後,抓獲冀宗華,經過審訊,冀宗華說自己是黃崖山“張七先生”弟子,張七先生就是張積中。他外表是個不問世事的老翁,實質是賊逆首領,如今召集人們歃血為盟,準備攻打濟南府,而後佔據青州。
此事非同小可,地方官府命快馬將消息傳遞到濟南府,恰逢此時丁寶楨出任山東佈政,他對流民作亂十分厭惡,聽聞此事後,立即傳手下干將唐文箴聯絡長清縣令陳恩壽趕赴黃崖山,帶張積中到濟南,令他辯白此事。丁寶楨本不想為難張積中,他聽聞張積中是個安善老翁,本想將其帶到濟南,只要講清原委即可,實在沒有捕殺之意。
(圖:清朝人物老照片)
待得唐大人與陳大人到達之後,張積中大弟子吳某告知師父不在家,到五峰山遊玩,至此未歸。兩位大人環視左右,感覺氣氛不對,趕緊抽身想走,哪曾想剛剛跨上馬鞍,後面就有人拎兵刃出現。兩位大人鞭策絕塵而馳,後面搭弓射箭,緊緊追趕,竟然將唐大人隨從射殺。
兩人剛到谷外,卻見肥城縣令鄧馨攜一群鄉紳至此,鄧馨一見,知道大事不妙,趕緊往回跑,他最終逃出生天,但隨從二人係數被殺,鄉紳也被賊逆所傷。
(圖:清朝人物老照片)
此事驚動山東巡撫閻敬銘,他命人找來身居青州的張積中之子張紹陵(時為候補知縣),命他與丁寶楨前往山中,將張積中帶到濟南。張紹陵提前到家,哭勸老爹跟自己去濟南走一趟,辨明事情緣由,交出殺人兇犯吳某等人,此事便可罷休。沒想到張積中卻來了脾氣,死活不去,他說“指我造反有何證據?我若前去濟南,無異於自己坐實此罪。倘或汝輩懼怕,可自去言明”。張家成員跪在院中哀求他跟張紹陵去趟濟南,若不去,恐怕家族遭難。但張積中死活就是不肯動身,家人拿他沒轍。
到了這個份上,張積中真的有些不識時務,閻敬銘忍無可忍,遂調遣大軍壓境,將山谷重重包圍之後,切斷其水源。前濟南知府吳載勳恰好也是張積中弟子,他哭勸老師見一見閻敬銘大人,但老傢伙死活不肯。不幾日,清兵攻打黃崖山,經過一番爭鬥,將山寨打破,張積中和其他200餘人在祭祀堂自焚,其餘千餘人被係數斬殺。昔日一片好風景,頃刻之間變成血谷。
(圖:清朝人物老照片)
丁寶楨不忍山民被殺,在西門外救出千餘人,長清縣令陳恩壽又救下四百多婦孺,其餘民眾皆陷歿山中。《肥城縣誌》稱:“亂平,屍骸枕藉,巡撫檄地方官掩埋,乃於祭祀堂前之二池,分男左女右攢埋”。
可恨張積中那些弟子,惹下禍端之後,不少人攜資潛逃,閻敬銘命人追拿,拿獲之後一個不留。可憐張積中,變為一具焦屍,官兵將他從灰燼中找出,梟其首級懸掛山門外示眾。
此事過後,民間議論紛紛,有人說張積中就是捻軍賊逆,有人說他是無辜的,而事後也無實質證據證明張積中真的有謀反嫌疑,也沒有在他家搜出武器。只找到黃色帷幕,鉛塊、硫磺等物,這些作為罪證上報朝廷,說張積中私自制造火藥。
至於此案究竟真相如何?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實質性的說法,總之多數人將責任推給清政府,認為他們是誣陷好人,根本不存在張積中造反之事。但筆者個人認為,事出必然有因,張積中私自建立私人武裝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沒有造反的話,何必不說清楚,又何必殺死朝廷中人。或許罪魁禍首不是他,而是他那幫弟子,但就算這樣,如果張積中知道弟子作亂,本該約束,反倒最終一把火燒了自己,連累數千無辜山民跟著陪葬,想不通,真想不通。
大獅
張積中本為江蘇儀徵人,因躲避太平軍和捻匪跑到了山東濟南附近的黃崖山居住。張積中本為晚清太谷學派的傳人,宣揚儒釋道三教合一,精通陰陽八卦之術,吸引了不下萬人跟隨他學習。同治六年(1861年),相繼有人告發張積中將要帶領黃崖民眾起兵叛亂,時任山東巡撫閻敬銘率兵破寨,張積中及門徒200餘人自焚,寨民被殺者超過200人。
黃崖事發後,閻敬銘入山搜尋,並未發現張積中起兵造反的明確證據,引發時人及後人的紛紛議論。這到底是一起冤案,還是張積中主導的黃崖山的確是一夥“土匪”或“邪教”?從當時人所寫的一份總結報告《黃崖教匪》,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官府來說,張積中領導的黃崖社群的確是一個危險的社群:
1.宣揚“異端邪說”,“以《參同契》附入聖賢緒論,以文其術”;
2.官員縉紳親近,“吳某方宰歷城而推崇積中不容口,於是官僚緣某師事積中寑多”;
3.大批民眾依附,“來歸者數十百家”;4.鉅額財產,“資計日溫,自肥城之孝裡鋪、濟南會城內外、東阿之滑口、利津之鐵門關、海豐之埕子口、安丘濰縣諸處,皆列市肆”;
5.擁有武裝力量,“弓弩甲仗,設武備房,兵火適不及汲引”;
6.神秘儀式,“積中為祭祀堂以禮神,歲有常期,恆以深夜參拜升降,禮節繁縟,素馨、蓉裳盛裝挾劍而侍,旃檀燎燭,燻赫霄漢,數十里外望其光”。 所以說如果沒有後來的叛亂嫌疑、拒不出山、襲殺官吏、豎旗示威等情事,官府也會干預黃崖發展。
老照片
清朝同治年間,太谷學派弟子張積中在山東黃崖山一帶收徒講學,可是卻遭到了清政府的殘酷屠殺,這是怎麼回事呢?
(張積中劇照)
張積中本是江蘇儀中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家中為官者不少,算得上是地方上極有身份的人家。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張積中理當“學而優則仕”。不曾想他雖極聰慧,讀書亦極用功,但卻在科舉考試這條道上走得相當艱難,數次名落孫山後才考取了貢士。再考又不中,漸漸就絕了科考取仕的念想。
1831年,張積中聽說泰州有個叫周谷的人創建了太谷學派,這個人不光能“貫穴六經,傍通老釋”,還能“練氣辟穀,符籙役鬼”,因此名氣很大。不少人不遠千里,拜在他門下,學那些鬼神之道。
張積中聽說後,懷著獵奇的心態,找到了周谷。一番交談後,張積中對周谷仰慕至極,於是虔心下拜,做了周谷的弟子。
由於張積中聰慧,周谷對他極為看重。雖說他們師徒僅呆了數月,周谷便去世了。但在周谷生前口耳相授,已經把畢生學說和養生之道都傾囊相授了。
周谷去世後,張積中繼續回家避世,研究周谷的學說。
太平軍起義後,由廣西出發,一路勢如破竹,攻破揚州。眼看昔日平靜的家鄉也要捲入戰亂中,張積中只得攜家人,投奔在山東濟南做候補知縣的兒子張紹陵。
在張積中經過黃崖山時,他看到黃崖山地處偏僻,山勢險峻,覺得這裡正是一處修身授學的好地方,於是他便“築室山上”,收徒授學。
由於當時捻軍在山東一帶十分活躍,百姓飽受戰亂所害,紛紛拖兒帶女到黃崖山“避兵”。地方官僚鄉紳也為避戰禍,把家眷都送到黃崖山上。
(捻軍作亂)
張積中根據不同人的基礎和需要,“益以其術教人”。這種因材施教的模式,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稱讚。就連濟南知府吳載勳也很認可太谷學派的教義和學說,經常在濟南的官紳中宣揚。於是,上黃崖山拜師者多不勝數。
張積中見此,便組織大家擴修山寨,並添置武器,還組織年輕人習武,以保護山寨的太平。
除此外,張積中還在山下設大鍋熬湯,凡是來黃崖山的人儘可飲食。同時,他又在山上設立藥房,不僅免費為山寨內的人治病療傷,還施捨方圓幾十裡的鄉人。
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每天都有不少人前來入教。
隨著信眾數量越來越龐大,張積中經過大家的口耳相傳,竟越傳越邪乎,最後被尊為“張七聖人”。都說他不光上能與神仙同遊,下能抓鬼捉妖,還能撒豆成兵、呼風喚雨……總之,入得他的教派,必得平安。
被包裝後的張積中,“以神自畜”,很少見人。就連深夜祭祀,也只允許他的兩個女助手攜劍在側,其他弟子則必須遠避。大家遠遠望著,也只能看青煙縹緲,燭光輝煌,很是肅穆。
若到弟子拜見的重要時令,張積中依然閉門不見,只讓他那兩個女助手高坐神壇。那些要拜見的人,必須“泥首九拜”。就算吳載勳等官僚顯貴,亦不敢抗禮。
很快,山寨中便雲集了1萬多弟子。昔日幽靜偏僻的山寨,由於人數眾多,竟熱鬧非凡,如集市一般。
張積中下令:“凡入山者,不得私其財,納其半立籍。”
在大家捐出一半傢俬後,張積中便用這些資產在濟南一帶經商做生意,所得的收益歸為公有。同時,山上亦有農田收益,因此經濟頗豐。
有了錢後,張積中加固山寨,並引水繞寨。還不斷購置武器,開武備房,加高寨牆等,把個山寨真真是築得如銅箍一般牢固。
(閻敬銘劇照)
1865年,山東巡撫閻敬銘得報,說張積中聚眾萬人,有“糾眾謀亂”的嫌疑。
由於捻軍和太平軍鬧得清朝幾乎要被顛覆,再加上閻敬銘在武昌做官時,也吃過起義軍的虧。所以他非常敏感,唯恐在他的任上發生謀亂之事,影響仕途。
經過多方調查,閻敬銘查得張積中的親戚多在地方為官,再加上張積中又是個鬚髮斑白的老人,不過只是授徒講書為業。因此,閻敬銘也就把此事擱置下來了。
但是,由於張積中的徒弟魚龍混雜,其中不乏捻軍和亂匪。那些人下山後,打著張積中的名頭起事,結果被清軍所獲。於是,地方官員再次上報閻敬銘,要求捉拿張積中。
閻敬銘心存疑惑,看在張積中的兒子張紹陵是候補知縣的面子上,便讓張紹陵轉告張積中,讓他到府衙中來把事情說清楚,結果張積中閉門不出。
後來省城派人上山去抓捕張積中。但這一舉動,引發眾怒,隨從人員都被張積中的弟子所殺。
閻敬銘見張積中不僅不配合,還殺了官府的差役,也失去了耐心。得到“論功行賞”的上諭後,便調集各縣兵役和團勇,合圍黃崖寨。
面對清軍和團勇的進攻,寨中民眾奮勇抵抗,同仇敵愾。在震天喊殺中,寨中民眾彈盡炮絕,最終慘遭清軍屠戮。據官方檔案記載,寨中民眾非常英勇,“合寨死鬥,無一生降”。
張積中和張紹陵父子眼見大勢已去,家中數十人在大堂中鋪滿火藥,自焚而死。
一時,山寨上下,血流成河,唯有400婦女和兒童被押下山去,轉賣各處。
然而,讓閻敬銘尷尬的是,他搜遍了整個山寨,並沒有發現張積中謀反的物證。為了向清廷交差,他只得把一箱戲服改成太平軍的服飾,以此作為張積中謀反的證據。同時,又把張積中的遺體從灰燼中拖出來,梟首示眾。
“黃崖之案”結束後,清廷認為閻敬銘剿匪有功,論功行賞,提拔他為二品頂戴。
(參考史料:《黃崖山案》)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清朝咸豐年間,有個江蘇人叫張積中,由於種種原因後來來到了山東黃崖山這個地方,自建房屋然後過起了潛心研究學問的隱居生活。
張積中隱居研究學問之餘,也收徒講學。但未曾想,黃崖山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後來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這裡。
黃崖山的人越來越多,張積中的弟子也越來越多,其中不乏一些為官者。此時的清朝已經積貧積弱,戰亂不斷。許多人為了逃避戰火,來到黃崖山定居。
其實大部分人是為了躲避戰禍,追求安樂的生活才來到黃崖山的,張積中本人也是這樣。但隨著黃崖山的人越來越多,後來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清朝後期由於統治的不利,經常有民間起義。所以黃崖山也因此進了清政府的黑名單。清廷以叛亂為由,派兵清剿黃崖山。
戰鬥的結果很明顯,黃崖山最終被攻破。張積中帶領200多弟子於祭祀堂自焚。剩下的幾千人全部被斬殺。
但可笑的是,清政府清剿完黃崖山,蒐集黃崖山叛亂的證據以安民心時,竟然一點證據沒找到。於是黃崖山案就成了實打實的冤案。
從黃崖山案可以看出,清朝同治年間已經成了驚弓之鳥。
貓爺歷史觀
對於此案,有人說張積中一干人死得很憋屈,很無辜,其實這些人固然有可憐之處,但是死得一點不冤。
案件原型
張積中家世不錯,生在地主家庭,家裡歷代做官的人不少。到了他這一輩,兄弟曾經做過知州,戰死後惠及他這一脈,表弟做過多地高級官員,在他案發的時候正在陝西做代理巡撫。而他的兒子則是本地的後補縣令,表兄又是山東知府,所以這家人在山東很有地位。前半生他曾多次科考不中,後來也就絕了這個心思,晚年投奔了兒子,但是不願意應酬官員,就搬到了別處,因為在黃崖山一帶受到一個員外的敬佩,得以在那裡居住,並且開始收徒授課。
原本授課是件好事,當時各地起義頻發,為了自保,他就建議周圍的人在這裡修築起了山寨。後來因為當地經常有兵匪來往,很多有錢的人就拿出一半的積蓄給了他,然後得以入住。就在這不久之後,他開始拒絕接見常人,還下令見他的人必須給他行禮,因為此時他已經自稱是“神”,也就是說,他已經成立了一個教派。原本此舉也沒有太大的問題,畢竟他的許多親戚都是山東的官員,但是因為有人舉報到了巡撫那裡,巡撫帶兵來問話,他卻不出來,於是被圍剿,大部分都被殺死。
這些人可憐嗎?
講真,除了張積中外,其他人都很可憐。一開始那裡的人們大部分是些窮苦百姓,他們為了活命,所以信了他的教,跟著他在山上築城。後來去的有許多是富人,他們要捐出一半的錢財,才能進入黃崖山住下,但是最終這些人都被官兵圍剿殺死了。這都是亂世裡面的求生之人,但是掙扎之後還是死了,可憐。
張積中值得可憐嗎?
首先,他的兒子已經是後補的縣令了,頗有地位,但是他卻熱衷於建立教派,並強迫教眾向他行叩拜之禮,雖然他自稱不喜歡官場應酬,但是這件事卻能看出他的偽善。無能之人不能入仕,自視清高不願應酬,卻很享受別人的磕頭跪拜,這種人值得可憐?其次,官府多次派人去請他問話,連兒子都多次勸他別這麼幹了,但是他卻一直不出去。最後的下場是什麼呢?因為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子的虛榮,卻賠上了1700多人的性命,他的兒子、許多弟子,紛紛自盡。
這種給人洗腦的本事固然厲害,但是不用來幹正事,極為可恥。還有就是在官兵清查山寨的時候,居然搜出了黃布,這種顏色在當時只有皇室能用,他這是越級,有了謀反之心。最後,在得知官兵要來捉拿他以後,他不是想著出去認罪,而是聯絡義軍,想進一步搞亂當地的局勢,這種心思何其歹毒。
所以,黃崖之案雖然死了很多人,那些下層的百姓固然可憐,但是首惡張積中卻不值得人們同情,這樣的奸險之人,不管是什麼時候都是社會不安的因素,不除不會消停。
小鎮月明
黃崖山事件,是山東近代史上罕見的冤案,通過事件的分析,可以透徹的看見晚清政府的腐朽與殘暴。
清朝軍隊打洋人不行,殺老百姓還是很犀利的。
鐵錘先說自己的答案:黃崖山事件,是晚晴山東地方當局以剿滅叛亂為名,對民間自保團體的一次血腥屠殺。這起大屠殺,將以儒家太古學派傳人張積中為領袖的民間團體幾乎屠殺一空,造成上萬平民的死亡。
下面鐵錘以時間為順序,向大家交代一下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黃崖山寨遺址)
第一部分,張積中講學黃崖山。
張積中出生在江蘇揚州的一個地主家,家裡面有很多人在朝廷做官,比如他的堂弟叫張繼馨,就做到了陝西的巡撫,張積中的哥哥叫張紀功,先後在中國四個地方當過知州。在1854年的時候,太平天國軍隊攻克了臨清城,這個時候張紀功作為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和家人一同殉職報國,甚至連他的獨生兒子都一起殉難。清朝政府為了表彰張紀功的忠貞行為,就把他們的世襲爵位傳給了他的侄子,也就是張積中的兒子張紹陵,在黃崖山事件爆發之前,張紹陵已經是濟南的候補知縣。
張積中出生於書香世家,拜太谷學派的創始人周太古為師,學習宋明理學兼學佛道理論。太古學派的思想和王陽明的思想很相近,強調“良知”和“實行”,主張“教養天下”。周太谷去世之後,張紀中潛心學術體系。,但是他的書香生活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1856年太平天國攻克揚州,張積中全家不得不舉家搬遷到山東。因為他的兒子和表哥都在山東做官。
到了山東之後,山東肥城縣黃崖山附近有一個讀書人叫劉耀東,他久聞張先生的大名,聽說張積中要搬到這裡來,就主動要求拜張積中為老師,同時把家裡面的房產分出來一些,讓張家人在這裡住宿。
1859年捻軍從南方打到山東省。肥城縣出現了起義軍的身影,為了安全起見,張積中一家又搬到了100多里之外的博山縣,可是好景不長,到了1861年,捻軍又打到了博山一帶。無奈之下張家人又搬回到了黃崖山附近原來的住處。在此之前,黃崖山當地的老百姓為了逃難,已經在山上建了一些石寨。黃崖山這個地方四面群山環繞,山頂卻有一大片的平底,只有羊腸小道可以上山,易守難攻。張積中認為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到山上去避難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於是他就擴修了山寨,並且從市面上購
買了一些簡單的武器,讓他的學生們在學習之餘習練一些簡單的軍事戰鬥和防禦的技術,當地老百姓看到這個情況,認為黃崖山可以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安全感,於是就來投奔張家,這一次來的有上百家人。到了這一年的8月份,捻軍又打到了長青地界,然後附近的老百姓,包括一些富裕的地主鄉紳也來到黃崖山避難。
因為人來的比較多,張紀中就讓他的弟子在山上熬粥,在山下準備一些開水,只要是進山避難的人都可以有飯吃,有水喝。此外張積中本人還精通醫術,所以他還在山上設立了醫藥局,施藥治病。有吃有喝有醫生,黃崖山在亂世簡直就成為了附近人民心目中的天堂,所以來聚集的民眾越來越多,最後原本荒涼的黃崖山最後儼然成為了一個繁華的山間小鎮。
當時來到黃崖山的不僅有普通百姓,還有一些達官貴人。這是因為他的表哥吳載勳在荔城縣做知縣,1861年4月又做了濟南的知府,他本人很喜歡太古學說。在濟南的官場大力吹噓張積中的道德文章,於是在他的引薦下,省城裡面一大批官僚財主也來到了黃崖山,拜張積中做老師。
1862年到1863年間,由於捻軍對山東的騷擾已經深入到腹地,張紀中就在黃崖山打造了兩座山寨,準備了一大批的火槍弓箭之類的武器,這些措施有效的加固了山寨的安保能力,當年有一次捻軍果然就打到了山上,被張積中帶領弟子和老百姓成功的擊退。這一件事情讓黃崖山在難民中的聲望更加的提高,很快附近的老百姓包括山東的官員家庭都紛紛投奔黃崖山避難。最後人口多到上萬。
張積中在黃崖山上是當之無愧的精神領袖。由於黃崖山要養活大批的人口,張積中對黃崖山山寨進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在經濟政策上,張積中要求,所有進山落戶的人,無論貴賤,必須上交一半的家庭財產。張積中利用這些財產,在附近的縣城開設了大量的商鋪,包括藥店。這些商鋪的利潤,成為供養黃崖山百姓的主要財源。
在教育政策上,張積中把學生分成兩種,一種屬於入室弟子,一種屬於一般學生。一般學生張積中不親自教學,而是讓他的學生代為傳授,教材以他著作的刊物《指南針》為主。對於自己的核心弟子則進行五天一次的講學。除此之外,還有外面進來求學的仰慕者,張積中也會視情況接見。
事實上後來在黃崖山上面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等級制度。張積中很少露面,包括他後來招收的兩名女弟子,一個是自己的侄女,一個是自己師傅周太古的孫女,在黃崖山上都擁有極高的地位,想要見到這拉兩位女首腦,人們需要在她們的房子前面三拜九叩!
(黃崖山寨遺址)
第二部分,張積中被外人詬病的兩個選擇。
張積中領導下的黃崖山自衛團體並非是完美無缺的。他有一些做法或者說選擇,就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甚至是最後致命的麻煩。
一個是深夜祭祀。張積中回覆上古祭祀的方法,穿上古制服裝,選擇在半夜祭祀。因為先秦時期有在子夜祭祀的傳統,取迎接黎明的寓意。祭祀的時候,非入室弟子無權參加,由於是在山頂祭祀,半夜三更的時候黃崖山頂燈火通明,煙火繚繞,在外人看來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當地人稱呼張積中為七先生,這個時候就說,七先生又在祭祀了。神秘的祭祀增加了官府對張積中的懷疑,
另外一個是招募江湖人士作為守衛力量。張積中遵循老師的教誨,只要願意投奔的讓,不分貴賤都接納,一大批雞鳴狗盜之徒和有些販賣私鹽之徒就進入了黃崖山。他們性格狡猾兇狠,後來張積中實際上在黃崖山是被架空的,很多事情其實是由這些讓實際操作的。這個情況在後來張積中的自我辯解書信裡面都有解釋。
(黃崖山寨遺址)
第三部分,誘發大屠殺的2根導火索。
第一根導火索,王小花供詞。
1865年的秋天,山東濰縣有個名叫王小花的人,準備全家搬到黃崖山,這件事情引起了地方官員的懷疑,他們把王小花一家捉拿歸案,訊問的時候王小花說有人請他們去黃崖山,到張積中那裡,聽說那裡已經匯聚了很多的人馬。山東巡撫閆敬明聽說這
件事之後馬上派員查實,打探的人看見張積中相貌堂堂,言談舉止非常有禮節,做的事情也很正派,於是就回去向上面回報,意思是一個良民,複查之後也大家也認為張積中他們一家屬於書香世家,不像那種聚眾做土匪的人家。
第二根導火索是了1866年另外一起事件.在1866年的10月份,山東破獲
了一起聚眾謀亂案,首領冀中華稱他有5個同黨都和張積中有結盟的關係,這個案子出來之後,山東巡撫閆敬明就派山東肥城縣的知縣和長清縣的知縣,會同省城的巡捕官,走進黃崖山,讓張積中到濟南來說明情況。可是到了黃崖山之後,由於和山上的村民發生誤會衝突,導致進山談判的人裡面,幾位隨從被打死。
這件事情直接引爆了導火索,山東巡撫大兵壓境。老百姓知道了之後,大家是群情激奮,黃崖山附近的所有的老百姓都退居山寨,等於收縮了陣營。為了保障物資供應,源源不斷的有人往山上運糧運燃料,運軍火,運武器,後來又有史書記載,晚上有幾百名山民掠奪了附近的村莊而且搶奪了老百姓的騾馬,在混戰之中又有幾名無辜的百姓被殺死,這個時候在山東巡撫看來,黃崖山已經成為了匪徒聚集的地方,再加上這個地方靠近省城屬於心腹之患,同時他認為張積中這個人本身很有才能,一定是詭計多端,又因為捻軍在附近,他擔心黃崖山和捻軍結盟,最後在1866年11月7號,山東巡撫派兵圍剿黃崖山,上千人遭到了官兵的屠殺,還有很多人摔到懸崖下面,落到山溝
裡面而死。山寨中的上千人拼死相搏,沒有一個人投降,即便有少數被捕獲的
人,都表示願意和老師一起死。最後只剩下婦女兒童400多人,也都是視死如歸。張積中全家人集合在祭祀的祠堂裡面集體自焚!
諷刺的是,攻入黃崖山之後官方沒有找到任何反叛的證據,最後為了捏造證據,軍官命令軍營裡面7個裁縫,用山上的唱戲的服裝縫製了一件龍袍做證據,後來又把這7位裁縫殺人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