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清穆宗載淳?

妖嬈夜話


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說那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昏聵好色,無能之輩。換句話說,若非咸豐就這麼一個兒子。無論如何這個皇帝之位也倫不到他。



應該說,載淳很幸運也很不幸。幸運的是他繼承帝位。成為滿清入關以後第八位皇帝,不幸的是他根本沒有這個能力與本事治理這個垂垂老矣的帝國。載淳的廟號是穆宗。穆字用在皇帝的身上,不是一個好的評價。是一個差評。首先就是在位時間短。唐穆宗李恆貪圖享只在位五年、明穆宗朱載垕只在位六年、清穆宗載淳十九歲駕崩。可見這不是一個好的廟號,但和載淳很貼切。


如果把滿清十個皇帝做個排行的話,載淳無疑是倒數第一。首先就是資質平庸,慈禧對自己這個兒子很上心。讓以翁同和(狀元)李鴻藻等人教授載淳。但載淳很笨,翁同和在日記裡多次提到。同治皇帝都成年了,論語居然不會斷句。有些字還不認識。也就是說。就個人智商而言,確實有所欠缺。

載淳和生母慈禧關係不好,一是慈禧權利慾望強烈。與載淳有利益衝突,但還有一個關鍵在於慈禧對載淳要求嚴格,應該說慈禧是個很要強的人,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跟康熙一樣,成就一番偉業。但她太高估自己這個兒子了。慈禧的嚴格管教。讓載淳十分不滿,他也十分懼怕自己的母親,就此產生逆反心理就在所難免了。可見,在教育兒子這個方面,慈禧是個失敗者。


如果說親政之前載淳還算有所收斂的話,親政以後就徹底暴露出他的昏聵無能。親政第一件事是要重建圓明園。宗室,朝臣都強烈反對,恭親王弈忻更是表達了不滿。載淳對於六叔,這個對他母子有著巨大恩惠的恭親王給罷免了,要知道他六叔的這個親王乃是他爺爺道光臨終遺詔,御筆親封,基本是他咸豐都沒有資格。日後,慈禧那麼強勢都不敢對弈忻如何,載淳就敢如此,除了說他昏庸無能之外,實在是無法來形容他了。

在治理國家上,更是一無是處。所謂的‘同治中興‘根本就沒有’。如果有的話,也是兩宮太后和恭親王的功勞,與他無關。至於說載淳是死於天花還是梅毒。我個人傾向於天花,畢竟在這一點上滿清管控還是比較嚴格的。載淳十九歲駕崩,無論因何而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和咸豐很像,如果不死。日後大概也和咸豐差不多。好色無能之君。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清穆宗載淳,後世稱同治帝。同治帝,是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生的唯一兒子。因為咸豐皇帝死得早,兒子同治在小小的6歲便繼位,做了大清第10任皇帝。6歲,正是讀書求學的起步階段,慈禧太后安排了翁同和為兒子的帝師,但同治卻不思進取,整天玩耍打鬧,還養成了在太監掩護下出宮尋花問柳的惡習。久而久之,同治帝患上了說不清是“天花”還是“梅毒”的毛病。慈禧太后和宮內御醫為了掩人耳目,錯把“梅毒”當作“天花”來醫治。如此對症不對藥,反而加重和延誤了同治病情。同治19歲那年,便一命嗚呼了,成了大清史上最短命的皇帝。綜觀同治帝在位13年,他對朝廷上勾心鬥角的那些事提不起興趣,朝廷政事基本上是留給母后慈禧在垂簾後去打理。同治帝的早逝,從某種程度上為慈禧染政、涉政提供了便利,客觀上也成就了慈禧太后對大清近半個世紀的統治。





王榮聯1


“同治“,顧名思義,一同治理的意思。一聽這年號就夠憋屈的,在封建中央集權的時代,居然要一同治理,我就呵呵了。這是咱大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時間跨度為1861年至1875年。

同治皇帝即位似乎是清代帝王中最順理成章的一回,也最沒有爭議。為啥呢?因為老爹咸豐皇帝一輩子除了玩兒,幾乎沒幹啥正經事,而且玩兒都沒玩兒好,早早的就把自己給玩兒壞了。終其一生,就只有兩個皇子,其中一個還沒來得及起名呢就給夭折了(同治帝即位後追封他唯一的弟弟為憫郡王)。所以同治不僅是長子,而且還是獨子,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即位時倒是蠻順利的,因為沒有競爭對手嘛,由他老爹安排的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但他的好運也僅僅持續到這兒就截止了。因為生母慈禧太后和八位顧命大臣奪權,聯合鬼子六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辛酉政變,廢除原先擬定的年號“祺祥”,改年號“同治”,實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垂簾聽政”這個詞以前也出現過,只是沒有此朝用的這麼頻繁,用的這麼肆無忌憚和厚顏無恥。

一、辛酉政變。

我在之前的《滿清十二帝之咸豐》中提過,咸豐這哥們沒有遠見,死前就知道慈禧野心勃勃,但卻沒有予以鉗制。等他剛領盒飯還沒搬出劇組時,慈禧就開始變得不安分了。馬上暗中聯絡遠在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充當自己的外援,謀求發動政變向八大臣開戰。

當時,朝廷主要分為三股政治勢力:其一,顧命大臣的勢力,這是當時最大的勢力,因為他們承襲了咸豐皇帝的正統。其二,是宗室勢力,這股勢力長期受到了咸豐帝的壓制,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三,是帝后的勢力,這股勢力簡單說就是孤兒寡母三個人,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但這三股勢力中,最核心的卻是最沒有實際意義的帝后勢力,這些玄機慈禧看到了,顧命八大臣卻沒有看到。

首先,御史董元醇在慈禧的暗中支持下,奏請兩宮皇太后進行垂簾聽政,並命恭親王輔政。當然,毫無疑問,八大臣以清朝無此先例為由駁回並令軍機處擬旨申斥。慈禧太后串通慈安太后,拒絕蓋印下旨並將折旨留中不發。爭鋒相對多日,八大臣以“擱車”示威,迫使兩宮太后做出讓步,頒發駁斥董折的諭旨。第一回合,八大臣勝出。

之後,兩宮太后收起鋒芒,轉而開始向八大臣示弱。幾個老爺們竟然中計,得意忘形,對孤兒寡母開始疏於防範,給了她們暗中活動的機會。活動一,與第二股勢力也就是宗室勢力結盟,將恭親王奕忻成功搞定。活動二,積極接觸外國勢力,別忘了此刻經兩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勢力也需要尋找在中國的代理人。活動三,通過多方的斡旋,收服掌握兵權的僧格林沁、勝保等人。第二回合,慈禧勝出。

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二十六日,兩宮太后和幼帝載淳啟程先行回京,肅順護送咸豐帝靈柩後行。這個漏洞,直接葬送了八大臣最後的機會。十一月一日兩宮太后迴鑾後,即刻發動政變。將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革職拿問,任命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領軍機處,並以桂良等五人為軍機大臣,實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同治“。第三回合,慈禧K.O八大臣。

二、短期親政。

由於慈禧太后貪戀權力,她以載淳“典學未成”為由,數次拖延載淳親政的時間。

直到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72年10月16日),在多方勢力的逼迫下,慈禧這個親媽才為十七歲的兒子載淳舉行了大婚典禮。因為清朝沿用祖訓,大婚之後必親政。當時的皇帝大婚可是個能頂破天的大事兒。找誰做皇后呢?兩宮皇太后意見不一,慈安太后是大媽,提議娶阿魯特氏為皇后。慈禧太后雖是親媽,但卻是二媽,主張娶富察氏為皇后。載淳這個年輕後生,偷瞄了一眼,看上了阿魯特氏,這樣就得罪了親媽,而自己親媽還是個小心眼,為日後母子不和埋下了伏筆。

載淳正式親政後,居然立馬打算重修圓明園,消息傳出,眾臣無不膛目結舌。雖說此時太平天國已經被鎮壓下去,而西方列強於清廷也處於“和平友好”的局面,整個朝政剛有所恢復,然而畢竟是大亂之後,各項事業俱廢待興。重修被燒得七零八落的圓明園,這要花多少銀子。面對所有人的反對,同治卻一意孤行,名義上是注重孝道,方便兩宮太后頤養天年,可事實上卻是年輕人的叛逆,想把這倆媽,尤其是親媽挪遠一點兒。

之後,同治這哥們又做了親政以後的第二件事。按照祖制,皇帝原本應該穿明黃的服飾,可同治帝不知為什麼,偏偏就喜歡穿黑色衣服。鬼子六恭親王看不過眼了,心說好歹也是他六叔,管管吧,便婉言相勸同治,換身衣服吧,老穿黑衣服也不好看,還丟皇家的體面。誰知同治這小子不吃這套,質問道:“你說朕違反祖制,該當何罪啊?”鬼子六一聽,這個罪名可不小,連忙叩頭認錯,表示自己也就是隨便一說,你是老闆,想穿啥隨便吧。本來嘛,人家是你叔,而且都服軟了,可這愣頭青不依不饒:“我可是見過,你兒子也經常穿黑衣服。你連他都不管,卻敢來教訓我,是不是圖謀不軌啊!?”鬼子六心說:“這貨和他爹咋一個德性?天天就惦記我圖謀不軌。”最後,兩宮太后出面才擺平此事。

這哥們親政後,除了批摺子和給倆媽請安以外,就做過這兩件事。一件是修園子,一件是穿黑衣,沒有第三件了。

三、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的全盛時代,擁有百萬之眾,北伐部隊都逼近了京畿之地。僅翼王石達開手下就有60萬人馬,其餘各王也都兵強馬壯。但是,農民階級的劣根性卻在此時開始顯現了。

特別是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領導層日益腐化,開始貪圖享樂,大興建造宮殿,主要領導人爭權奪利,直接導致領導集團的分裂。1856年秋,正值太平軍節節取勝的時候,東王楊秀清自恃功高,公開挑戰洪秀全的核心地位,引致洪秀全下密詔誅楊,觸發“天京事變”。事變中,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及二萬餘人被殺,太平天國從此元氣大傷。緊接著,翼王石達開因受洪秀全猜疑,率軍出走,從此太平天國運動走向了衰落。

嚴格地講,太平天國運動到了同治帝時已經是後期了。儘管此時仍然佔據著大清的半壁江山,尤其是東南的富庶省份。但是隨著內部權力爭鬥不止,自相殘殺,使得太平天國出現了“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尷尬局面。

為了重振雄風,天王洪秀全起用青年將領陳玉成和李秀成,成為了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大軍事支柱。兩人9次聯手,成功攻破了清軍的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但是,此後的太平天國再也沒有重現過之前的全盛格局。

清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曾國藩率領湘軍攻陷南京城。持續14年之久,橫跨滿清南方數省的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宣告失敗。

四、同治回亂。

陝甘回民叛亂,歷史上又稱“陝甘回變、同治回亂、陝甘回亂”等。是1862年至1873年間,發生在陝西、甘肅、寧夏等省的回民暴動、叛亂。回民大家都知道,是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眾,即穆斯林。

晚清太平天國起義後,由於八旗軍的無用,各地都興起了團練,俗稱為勇。清代的勇與兵有嚴格區分,勇是團練即民兵,沒有正式編制。兵是指正規軍,是吃財政的。

起因,咸豐朝末年,為了鎮壓太平軍,河南巡撫嚴樹森曾招募了六百多名陝西籍回民奔赴開封駐防,事畢後回陝遣散,為當地團練大臣張芾所留用。適逢捻黨在同治元年從河南經由武關入陝西作亂,這批被遣送的回民又被派上用場,但卻沒有相應的糧餉,於是便與當地駐軍發生衝突,結果這一小規模的衝突,夾雜著民族仇恨和階級矛盾,竟然導致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亂。

直到欽差大臣多隆阿率軍趕到,於1864年3月才將陝西省的回民叛亂平息。可是,大批陝西籍回民怕日後被清算,大量逃入甘肅,同時加入了當地的回民義軍。

此刻清政府正在全力圍攻太平天國的天京城,只能對回民採取安撫政策。同治帝下旨:重申對回民的不歧視原則,但是收效甚微。趁著戰亂之際,回民在伊斯蘭極端宗教領袖的帶領下,企圖在陝甘境內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這當然是不允許的,直接觸碰到了清王朝的底線。不得已,清政府開始了長期的鎮壓和平叛。

這場動亂極大地改變了陝甘兩省的民族分佈情況。在戰爭中,陝西人口損失達622萬,甘肅(此時的甘肅包括今寧夏、青海等地)人口損失達1455.5萬,陝甘合計約2000萬人受難,其中漢族損失人口約1500萬,回民損失人口約500萬。

戰後,陝西的回民只有居住於西安的兩萬多人存留原址,大多居住在今西安市回民街附近,其餘的回民都被遷往寧夏和全國各地。

五、同治中興。

不可否認,同治朝時,清王朝滅了太平天國,平定了回亂,使得國家又一次的結束了戰亂和分離,出現了暫時的平靜。於是,有人高喊——“同治中興”來到。

政治上,認識到了滿清權貴的昏庸無能,任用了一大批漢臣,著名的晚清中興四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他們的治國理念和施政方針,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晚清的統治危機,使得社會生產力出現了扶蘇的跡象。

軍事上,徹底放棄了原有的八旗軍,嘗試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建設海軍,訓練新式陸軍,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維護了大清的疆域。

外交上,對外關係比較緩和,期間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中外戰爭。不僅如此,辛酉政變後,慈禧還與外國勢力正式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其他的叛亂。

思想上,頑固正統的封建思想還在作祟,死守天朝大國之虛榮,詆譭西方先進思維和制度。但是,他們至少開始關注西方的先進思想了,儘管是排斥性的觀點居多,這也算是歷史的進步。難道不是嗎?

文化上,推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用人觀念,改革科舉制度,增加考試取錄比例,以籠絡人才,贏得士族階層對於王權統治的支持,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

經濟上,興辦實業,開設軍工廠、礦場等,起先大部分都作用於軍事,雖然為後來的民生運動奠定了基礎。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恢復生產。還有最主要的一條,開展洋務運動。

不過呢,我說的也未必都對,很多人就不認同“同治中興”,認為其實就是慈禧太后、恭親王的自我吹捧。實際情況是,太平天國平息後,清政府開始收拾這個爛攤子。所謂物極必反,“盪到谷底總有反彈“的道理誰都懂吧。與其說同治中興,還不如叫作“慈禧中興“來的更真實一些和直接一些。

六、洋務運動。

1861年辛酉政變以後,與原先八大臣為首的保守勢力鬧掰之後,慈禧登上了權力的頂峰。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她對支持自己上位的洋務派採取了“一邊倒“的扶植政策,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一小部分的民用企業,中國的近代化運動在這種畸形的政策下逐步開展起來。

經各國列強的強烈要求,慈禧終於同意設立總理衙門,總理大清朝的各個涉外事務。同時也成為洋務運動的官方領導機構,由恭親王奕忻領銜主演。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短短几年間,中國就具備了鑄鐵、鍊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產品包括大炮、槍械、彈藥、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

創立北洋海軍,這是洋務運動在軍事方面的最高成果。儘管後來失敗了,但它畢竟曾經是中國可以威懾海洋的先進軍事力量,在世界海軍史上也都佔有一席之地。

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中國近代礦業、電報業、郵政、鐵路等行業相繼出現。輕工業也在洋務運動期間得到大力發展。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中國的民用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奠定了中國近代化工業的基礎。

七、死因之謎。

公元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載淳逝於養心殿,享年19歲。

兩宮太后召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入承大統,為嗣皇帝。賜奕譞以親王世襲罔替,並免朝會行禮。王大臣等以遺詔迎載湉於太平湖醇親王邸,與慈安太后居鍾粹宮;慈禧太后居住在長春宮;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

對於同治帝的死,儘管清代宮廷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為明確的記載,但由於太多的不合常理,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甚至還夾雜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據《桃花聖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遊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同治朝《國史舊聞》載:“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后代執國政,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症,……“。

所謂的梅毒不過是野史,而且也沒什麼實在的證據。當時清廷宮禁制度森嚴,不可能出現皇帝魚服野遊的情況。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最後,磚家們得出結論,一直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

八、歷史評價。

小部分人覺得同治皇帝是一個明君,大部分覺得,他是一個昏君。我個人以為,他只是一個孩子,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一個沒有當過一天皇帝的君主。




文史不假


清穆宗載淳是清朝入關以來的第八衛皇帝,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在位13年,終年19歲,去世後葬於河北省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1861年八月二十一日,咸豐帝病危,載淳被立為太子。翌日,咸豐帝病逝,年僅6歲的載淳繼位,年號祺祥。但是,咸豐帝死後,對於大權在握的慈禧並不想放棄權利。慈禧太后勾結奕訢發動北京政變,殺肅順、端華和載垣,斥革其他五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從此,同治帝成為慈禧的傀儡,其在位13年,前12年朝政都由兩宮太后把持,最後僅親政一年。後繼者光緒更慘,大家都知道的。

少年的同治帝不許親政,只許讀書,只可惜書也沒讀好。同治十一年十一日起,翁同龢受命教皇帝讀書。據翁同龢記載,晨讀極散,讀甚散,敷衍而已等都是慵懶的表現。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十七歲的同治帝舉行大婚典禮,同時慈禧也同意同治親政了。

親政期間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1. 處理外交事物,會見日本特使,接受美,英等國的國書。
  2. 應越南國王要求,同治帝派遣兩廣總督瑞麟幫助越南抗法。
  3. 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臺灣,同治帝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赴臺灣部署防務,後來通過談判,訂立《北京專款》,日本撤出臺灣,清政府賠償白銀50萬兩。
可以說同治帝在外交外事方面還馬馬虎虎,至少沒有出現大的紕漏。而在國內卻很任性,有點置國家於不顧。他做的事是重修頤和園。修園要1000多萬兩白銀,當時國家的錢要麼用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了,左宗棠鎮壓回民起義了,國家沒有多餘的錢修園。大臣很多勸諫,不聽,還把勸諫的人革職了,終於破土動工。沒多久,眾臣皆反對,同治無奈,只得停工。

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病逝。一生只活了19年,只有一年親政,是清朝十二帝中活的最短的,有關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有梅毒,有天花。

不過,經過後人的不懈努力,終於確定了他的死因。《萬歲爺進藥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

同治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幼年喪父,6歲登基,一生都是慈禧的傀儡,幼時時常被慈禧訓斥,結婚不如意,都是慈禧一手操辦的,只親政一年就去世了。


人飲水思源人


如何評價一個封建皇帝,就是皇帝用他手中的權力做了什麼,這些對人民生活有什麼影響,是否符合歷史的潮流。同治(載淳)皇帝算是譭譽參半吧。

1.重用洋務派:同治在位期間,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一批重臣還鎮壓了太平天國等一系列的農民運動,也興辦了一些洋務運動,清後期出現了一個政治穩定的時期,史稱“同治中興”。

2.推行新政: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



3.奢侈浪費:史學界有評論:“宣宗好簡、穆宗好奢”,同治上任一年後,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開始大行土木重修園明園,不聽大臣勸阻,勞民傷財。參政後的確辜負了朝廷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

同治皇帝,六歲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歲病死,同治的早逝,一生無所作為,國人過多的是給予同情。


天天學xi


清朝最沒有存在感而又不得不存在的皇帝,他是為了父親而生為了母親而活,死後的陵寢都沒有和祖陵相連,在歷史中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知所蹤!


微瀾256


典型的家庭教育失敗者。無才無德無能的三無皇帝。生不能利於帝國民生,死無礙歷史進程。空有一腔壯志,缺連奏章都看不明白。幼年繼位於國難,卻當了十三年傀儡。

皇帝有昏庸的,也有殘暴的,卻少有同治這樣即昏庸又殘暴的。

幸虧死得早,不然又是一個桀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