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地帶的綠洲,茶馬古道止於此,與印度、尼泊爾為鄰,邊貿繁榮


西藏阿里地區又高又冷,大部分旅遊線路的海拔在4200m以上,即便在比較滋潤的夏天來訪,也有火星一般的荒涼。然而阿里普蘭縣城卻是這片不毛之地上難得的一片綠洲。這裡海拔3850m,和拉薩一樣有粗壯的柳樹,孔雀河兩岸種著大片大片黃澄澄的青稞。同時,普蘭又因處在印度、尼泊爾交界處,自古以來是茶馬古道終點,活躍的邊貿經濟、轉山朝聖活動讓它散發出異域風情,其有趣遠遠超過阿里其他地區。

來普蘭是因為岡仁波齊轉山。經歷連續在高海拔8日各種身體不適之後,迫不及待想找個底海拔緩緩,用一餐美食犒勞下身體。到了普蘭,氣溫升高了,空氣也溼潤了,街上像樣的飯館也有不少,終於可以不用吃泡麵糌粑酥油茶。一番休整之後,又精神抖擻,馬上有了欣賞普蘭的心情。

普蘭縣城是峽谷地形,像簸箕。阿里第一高雪山納木那尼和界山納木阿比淌下來的雪融水彙集成孔雀河向東流進尼泊爾。公路沿著孔雀河修築,到尼泊爾邊境只需1小時車程。峽谷越走越窄,直到變成土路即是國界。隔著孔雀河可以看到對岸尼泊爾小村莊,那裡的農民和藏民區別不大,房屋看上去十分破舊,田埂也修得歪歪扭扭。


由於岡仁波齊神山在印度教、佛教、苯波教中的神聖地位,普蘭成了印度、尼泊爾朝聖者的必經之地,普蘭口岸也會在轉山季對朝聖者短暫開放,但活動範圍也僅限於神山聖湖。如果是商業販賣採購,只能在普蘭縣城轉悠。

口岸貿易市場只有足球場大小。尼泊爾人開的店裡擺放著放著精美的手工制銅器、佛具、香線、紗巾、佛珠之類的工藝品。印度人的小店有香水、咖喱、紅茶、咖啡,多和吃有關。中國商鋪佔地面積最大,貨品是檔次較低的日雜五金。

普蘭作為古老茶馬古道的終點,曾經交易內容最多是食物。阿里地區太高,長不出農作物,需要印度、尼泊爾的糧食。而阿里唯一能被印度、尼伯爾看中的是鹽巴。阿里土地貧瘠地也只剩下鹽湖,鹽巴如上天的恩賜,得來全不費功夫。

註定阿里口岸沒有大宗交易的是難行的道路。尼泊爾人從孔雀河峽谷帶著貨上來走的是一條懸崖邊上狹窄難行的土路,要靠牲口馱。而印度方向要翻過一座雪山,同樣坡陡路險。

為了見證這一場面,我們登上靠近中印邊境一座山。車只能行至4300米半山腰,這時已經雲霧繚繞,再往上能見度極差,看不清路況。山坡上盡是碎石,這意味著時常有山體崩塌發生。細看,碎石間生長著毛茸茸的一團植物,嚮導說,“是雪蓮,猴頭雪蓮”。摘下一朵捧在手裡發現這種植物的葉片長了很多細小的刺,上面鋪捉到了很多水分,乍看上去像一團棉花。

再往上,越走越喘,氣溫越來越低,心裡要打退堂鼓的時候,濃霧中響起鈴鐺的聲。從印度方向走過來一隊馱著鼓囊囊麻包的騾馬,驅趕它們的是兩位風塵僕僕的印度少年。從他們汗漬漬的頭髮和衣服判斷,這一路相當辛苦。出於好奇,我們比劃著問少年麻包裡裝著啥?少年莞爾一笑,從一個小包裡掏出幾顆拇指般大小亮晶晶的東西。用舌頭舔一口,原來是蔗糖。


回到縣城,找到一家飯館,把雪蓮交給後廚,做了一盤雪蓮炒雞蛋。雖算不上美味,卻讓我對普蘭的雪山孔雀河記憶又深一層。

當天我們開車離開,臨走時還在集市上買了一口黃銅馬鈴。那是專門系在騾馬隊頭馬脖子上的。作為茶馬古道終點的留念,它代表擔當與美好的寄望,每當敲擊它發出清脆的聲音,便會想起那位翻山越嶺表情從容的印度少年。現如今雲南麗江、香格里拉的馬幫已成為一個符號,然而在普蘭周邊仍然是很多老百姓的生存之道。

線路提示:1、從岡仁波齊塔爾欽自駕前往普蘭,路況良好,但一路下坡,因巨大落差會導致醉氧現象,途中應適當減速或停下來休息緩緩等身體適應。2、普蘭縣住著不少藏族,但大都不在城裡,要看普蘭淳樸地方風情建議準備好長焦鏡頭到科迦寺轉轉,那裡是各路香客愛去的地方。


注意事項:1、因西藏境內小地方住宿衛生條件堪憂,自駕遊阿里最好備著帳篷、睡袋、防潮墊,野營切勿飲用沒有燒開的河水、湖水。2、前往普蘭需《邊境證》,從東邊的薩嘎開始嚴查。《邊境證》可在戶籍所在地辦理,也可在拉薩辦理,憑身份證原件,無手續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