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骨李雪健演活了一个抗战老人的风骨——看影视剧《河山》有感


老戏骨李雪健演活了一个抗战老人的风骨——看影视剧《河山》有感

电视连续剧《河山》,本来是围绕着国民党某团长卫大河在共产党人的引领下,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思想转变,最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展开的故事。


然而本人以为,从纯艺术的角度看,该剧所展现的士绅乡民的抗战,特别是老戏骨李雪健扮演的卫大河父亲这个老乡绅的角色,构成了剧中最精彩的部分。


作品中士绅乡民这部分抗战历程的展现,不仅讴歌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传统风骨,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历史的真实和文化的厚重。


村头的牌楼,家族的祠堂,质朴的方言,古老的院落,无不折射出浓郁厚重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家族气息,以及这一切迸发出的强烈民族意识和抵抗外辱的力量。


特别是老戏骨李雪健老师,将一个乡绅型抗战老人坚韧不拔的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全剧的篇幅虽然不多,反而格外令人印象深刻,感怀不已。


尊重历史的乡绅抗战和家族抗战


由于历史原因,以往凡涉及农村、乡民抗战的题材,我们的影视作品,都习惯性的把那些乡绅地主归于汉奸卖国一类,给民众的印象是"没一个好东西"。如电影《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中给鬼子通风报信的老地主,电影《苦菜花》中的地主少爷、汉奸王柬芝等。长期以来几乎成了某些影视作品固定的模式和套路。


然而这的确不能全面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当年我党主张的抗日统一战线,当然也包括了那些爱国抗战的乡绅、地主。


这其中就有毛泽东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中提到的,提出"精兵简政"的李鼎铭先生。此外,毛主席在《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一文中也说道:"晋绥边区的刘少白、陕甘宁边区的李鼎铭等人,在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以后的困难时期内,曾经给我们相当大的帮助"。

老戏骨李雪健演活了一个抗战老人的风骨——看影视剧《河山》有感

由此可见,在艰苦的抗日卫国战争中,农村士绅阶层的一部分,也同样聚集在我党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积极参与了抗日对敌斗争。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同样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因此,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还原历史的本真,应该是一个影视作品负责任的态度。


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迸发出的强烈民族意识和抵御外辱的力量


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凡国遇大事,男必在祀与戎泯躯祭国,即燹骨成丘,溢血江河,亦不可辱国之土,丧国之疆,士披肝沥胆,将寄身刀锋,帅槊血满袖,王利刃辉光,吾不分老幼尊卑,不分先后贵贱,必同心竭力,倾黄河之水,决东海之波,征胡虏之地,剿倭奴之穴,讨欺吾之寇,伐蛮夷之戮,遂沧海横流,儿立身无愧,任尸覆边野,唯精魂可依。


剧中的这篇檄文,来自卫大河父亲动员儿子英勇杀敌的书信,饱含着民族大义,承载着坚韧的民族风骨,弘扬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知已被多少有心人士悉心收藏,让多少观众热泪盈眶。


在关中平原这块厚重的土地上,在本剧主人公卫大河的家乡大柳镇,人们遵循着传承千年的封建礼法和乡俗民约,生活封闭而保守。门楣上永远高挂着"耕读传家"的门匾,爱好和平的人们过着平和而循规蹈矩的生活。

老戏骨李雪健演活了一个抗战老人的风骨——看影视剧《河山》有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人群可以被任意宰割。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形成的厚重文化积淀,造就的极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已经深入骨髓;华夏文明的风骨早已融入民族性格,流淌在血液当中。在外辱面前,这里丝毫不缺豪迈的家国情怀和顽强的抵抗意志。


这种豪迈的家国情怀和顽强的抵抗意志,在卫家这个大柳镇第一大户身上,在卫父这个卫氏家族族长身上,以及在大柳镇其他乡民乡绅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深明大义的老人和不屈不挠的乡绅乡民


剧情开始不久,卫大河带着一丝愧疚回到了家中。他阻击中央军的义举,对形成有利的抗日局面贡献了一份力量,然而却被国民党顽固派所排挤,被剥夺军职,被迫返乡。


了解事情原委的卫父,没有任何的责怪,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儿子的理解和支持:"娃,这个事情,你做的对,对着呢。"朴素的语言却分量千钧,让卫大河热泪盈眶。


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面对即将归队又舍不得丢下家中父母的卫大河,老人一夜未眠,他把儿子招到身边,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告诫儿子,以及"去了就不能给大柳镇、给咱们卫家丢人,绝不能让鬼子踏入关中一步!"动员了儿子,也说服了自己。


无论抗日形势多么严峻,家境多么艰难,大柳镇的乡绅乡民都没有停止支援前线的步伐。家族的祠堂成为士绅们议事的场所,安排烈士的抚恤和照料家属,配合动员征兵,事情一件一件的安排下去。

老戏骨李雪健演活了一个抗战老人的风骨——看影视剧《河山》有感

在乡绅们的配合下,人们一次次的捐钱捐物,一批批的送子弟当兵上前线。


持续的战争,多次的捐助,掏空了人们的家产,使得大柳镇"大户变成了小户,小户变成了佃户"。作为大柳镇第一大户,卫家也同样捐空了。卫父的大寿已经拿不出白面,族人和乡民们只好用仅有的一点白面凑出几个馒头,表达对老人家的敬意。

老戏骨李雪健演活了一个抗战老人的风骨——看影视剧《河山》有感

但最大的牺牲还不是财物,而是家家户户的人员伤亡。伤亡首先从乡绅大户开始,因为征兵动员活动他们必须走在别人的前面,为他人作出表率。


剧中一个细节是这样描述的。卫家的管家老刘,一开始用低报年龄来逃避自家子弟当兵。然而通过战争的洗礼,特别是看到"大户人家的后生都快死完了",各家祠堂的牌位已经摆的满满时,他的老脸已经感觉无处可放,决定再一次给本家族子弟谎报年龄。但这一次,却是把年龄偏小的改大,年龄偏大的改小,动员本族非适龄男子踊跃当兵,上阵杀敌。


适龄青年已经送走的差不多了,十六岁以下,四十多岁以上男性,开始走向前线。寡妇、寡母们要求上前线洗衣做饭,照顾伤员。


为他们送行的卫父,用质朴的语言,说出了大柳镇民众的坚韧和顽强:"你们告诉我儿子,年轻人打光了,我带着老的上,老的打光了,让我孙子带着娃娃们接着上……"朴素的语言,尽显关中民众坚忍不屈的抗战精神。

老戏骨李雪健演活了一个抗战老人的风骨——看影视剧《河山》有感

当卫父站在村头高大的牌楼下,目送参军的队伍远去的时候,他是否意识到,这个中华大地上打不垮吓不倒的民族,终归有一天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老艺术家接地气的表演风格,演活了一个铮铮铁骨、乡土气息浓郁的抗战老人


接地气的表演,来自于生活与阅历的积累,来自于对人物的深入理解,更是艺术品位的体现。本剧中,老戏骨李雪健对人物的精准诠释,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全剧中,李雪健浑身是戏却又不着痕迹,将一个抗日老乡神的形象演绎的格外逼真感人。一举一动都是那个关中平原上原汁原味的乡绅气派,举手投足都透露出着传统的理法和威严。

老戏骨李雪健演活了一个抗战老人的风骨——看影视剧《河山》有感

没有动人的口号,没有一本正经的说教,"卫父"所有的台词全是朴素的乡绅语言。这不免让人想到,与卫父相比,剧中主人公卫大河的台词缺陷。


如卫大河在贵人卯击毙日寇杵村久藏时,发表的那段慷慨陈词,感觉明显脱离了人物局限。那是编导的语言、教科书的语言,而不是在基层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军人的语言,与人物的原生态并不完全契合。


而卫父的台词和表演,让我们明显感受到编导及李雪健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挖掘,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接地气的表演风格和台词语言,带着满满的年代感,令人感佩不已。


最令人难忘的一段戏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老艺术家的表演功力,让我们无不热泪盈眶:


永济城三天三夜的血战,传来了卫大河的"死讯",坚强的卫父没有在乡党面前流一滴眼泪,他只能埋葬了儿子的衣冠冢,破例的给埋葬在坟地的所有后生英烈们行叩拜大礼,目送着由大柳镇非适龄人员组成的参差不齐的参军队伍消失在天际。


老戏骨李雪健演活了一个抗战老人的风骨——看影视剧《河山》有感


送走了亲人,风烛残年的老父亲穿行在金色的谷穗中踯躅而行。关中大地上,沉甸甸的谷穗在风中摇曳, 金黄色的庄稼一直延绵到天边。起伏的谷浪映衬着老人澎湃的心潮,他的脊背是那么苍老弯曲,他的脊梁又是那么苍劲挺拔。


一个失去儿子的老人孤寂的背影,一个充满风骨的抗战老绅士坚韧的背影,让人热泪盈眶。

老戏骨李雪健演活了一个抗战老人的风骨——看影视剧《河山》有感

感谢李雪健老师的深情演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坚强不屈,一个民族应有的骄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