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骨李雪健演活了一個抗戰老人的風骨——看影視劇《河山》有感


老戲骨李雪健演活了一個抗戰老人的風骨——看影視劇《河山》有感

電視連續劇《河山》,本來是圍繞著國民黨某團長衛大河在共產黨人的引領下,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思想轉變,最後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展開的故事。


然而本人以為,從純藝術的角度看,該劇所展現的士紳鄉民的抗戰,特別是老戲骨李雪健扮演的衛大河父親這個老鄉紳的角色,構成了劇中最精彩的部分。


作品中士紳鄉民這部分抗戰歷程的展現,不僅謳歌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傳統風骨,也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歷史的真實和文化的厚重。


村頭的牌樓,家族的祠堂,質樸的方言,古老的院落,無不折射出濃郁厚重的傳統文化元素和家族氣息,以及這一切迸發出的強烈民族意識和抵抗外辱的力量。


特別是老戲骨李雪健老師,將一個鄉紳型抗戰老人堅韌不拔的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全劇的篇幅雖然不多,反而格外令人印象深刻,感懷不已。


尊重歷史的鄉紳抗戰和家族抗戰


由於歷史原因,以往凡涉及農村、鄉民抗戰的題材,我們的影視作品,都習慣性的把那些鄉紳地主歸於漢奸賣國一類,給民眾的印象是"沒一個好東西"。如電影《地道戰》、《平原游擊隊》中給鬼子通風報信的老地主,電影《苦菜花》中的地主少爺、漢奸王柬芝等。長期以來幾乎成了某些影視作品固定的模式和套路。


然而這的確不能全面反映歷史的真實情況。當年我黨主張的抗日統一戰線,當然也包括了那些愛國抗戰的鄉紳、地主。


這其中就有毛澤東在著名的《為人民服務》中提到的,提出"精兵簡政"的李鼎銘先生。此外,毛主席在《關於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問題》一文中也說道:"晉綏邊區的劉少白、陝甘寧邊區的李鼎銘等人,在抗日戰爭和抗日戰爭以後的困難時期內,曾經給我們相當大的幫助"。

老戲骨李雪健演活了一個抗戰老人的風骨——看影視劇《河山》有感

由此可見,在艱苦的抗日衛國戰爭中,農村士紳階層的一部分,也同樣聚集在我黨抗日統一戰線的旗幟之下,積極參與了抗日對敵鬥爭。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同樣在這場民族解放戰爭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因此,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進行創作,還原歷史的本真,應該是一個影視作品負責任的態度。


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迸發出的強烈民族意識和抵禦外辱的力量


自盤古開天,三皇定國,五帝開疆,凡國遇大事,男必在祀與戎泯軀祭國,即燹骨成丘,溢血江河,亦不可辱國之土,喪國之疆,士披肝瀝膽,將寄身刀鋒,帥槊血滿袖,王利刃輝光,吾不分老幼尊卑,不分先後貴賤,必同心竭力,傾黃河之水,決東海之波,徵胡虜之地,剿倭奴之穴,討欺吾之寇,伐蠻夷之戮,遂滄海橫流,兒立身無愧,任屍覆邊野,唯精魂可依。


劇中的這篇檄文,來自衛大河父親動員兒子英勇殺敵的書信,飽含著民族大義,承載著堅韌的民族風骨,弘揚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知已被多少有心人士悉心收藏,讓多少觀眾熱淚盈眶。


在關中平原這塊厚重的土地上,在本劇主人公衛大河的家鄉大柳鎮,人們遵循著傳承千年的封建禮法和鄉俗民約,生活封閉而保守。門楣上永遠高掛著"耕讀傳家"的門匾,愛好和平的人們過著平和而循規蹈矩的生活。

老戲骨李雪健演活了一個抗戰老人的風骨——看影視劇《河山》有感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人群可以被任意宰割。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形成的厚重文化積澱,造就的極為強烈的民族自尊,已經深入骨髓;華夏文明的風骨早已融入民族性格,流淌在血液當中。在外辱面前,這裡絲毫不缺豪邁的家國情懷和頑強的抵抗意志。


這種豪邁的家國情懷和頑強的抵抗意志,在衛家這個大柳鎮第一大戶身上,在衛父這個衛氏家族族長身上,以及在大柳鎮其他鄉民鄉紳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深明大義的老人和不屈不撓的鄉紳鄉民


劇情開始不久,衛大河帶著一絲愧疚回到了家中。他阻擊中央軍的義舉,對形成有利的抗日局面貢獻了一份力量,然而卻被國民黨頑固派所排擠,被剝奪軍職,被迫返鄉。


瞭解事情原委的衛父,沒有任何的責怪,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對兒子的理解和支持:"娃,這個事情,你做的對,對著呢。"樸素的語言卻分量千鈞,讓衛大河熱淚盈眶。


隨著抗戰局勢的發展,面對即將歸隊又捨不得丟下家中父母的衛大河,老人一夜未眠,他把兒子招到身邊,用"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告誡兒子,以及"去了就不能給大柳鎮、給咱們衛家丟人,絕不能讓鬼子踏入關中一步!"動員了兒子,也說服了自己。


無論抗日形勢多麼嚴峻,家境多麼艱難,大柳鎮的鄉紳鄉民都沒有停止支援前線的步伐。家族的祠堂成為士紳們議事的場所,安排烈士的撫卹和照料家屬,配合動員徵兵,事情一件一件的安排下去。

老戲骨李雪健演活了一個抗戰老人的風骨——看影視劇《河山》有感

在鄉紳們的配合下,人們一次次的捐錢捐物,一批批的送子弟當兵上前線。


持續的戰爭,多次的捐助,掏空了人們的家產,使得大柳鎮"大戶變成了小戶,小戶變成了佃戶"。作為大柳鎮第一大戶,衛家也同樣捐空了。衛父的大壽已經拿不出白麵,族人和鄉民們只好用僅有的一點白麵湊出幾個饅頭,表達對老人家的敬意。

老戲骨李雪健演活了一個抗戰老人的風骨——看影視劇《河山》有感

但最大的犧牲還不是財物,而是家家戶戶的人員傷亡。傷亡首先從鄉紳大戶開始,因為徵兵動員活動他們必須走在別人的前面,為他人作出表率。


劇中一個細節是這樣描述的。衛家的管家老劉,一開始用低報年齡來逃避自家子弟當兵。然而通過戰爭的洗禮,特別是看到"大戶人家的後生都快死完了",各家祠堂的牌位已經擺的滿滿時,他的老臉已經感覺無處可放,決定再一次給本家族子弟謊報年齡。但這一次,卻是把年齡偏小的改大,年齡偏大的改小,動員本族非適齡男子踴躍當兵,上陣殺敵。


適齡青年已經送走的差不多了,十六歲以下,四十多歲以上男性,開始走向前線。寡婦、寡母們要求上前線洗衣做飯,照顧傷員。


為他們送行的衛父,用質樸的語言,說出了大柳鎮民眾的堅韌和頑強:"你們告訴我兒子,年輕人打光了,我帶著老的上,老的打光了,讓我孫子帶著娃娃們接著上……"樸素的語言,盡顯關中民眾堅忍不屈的抗戰精神。

老戲骨李雪健演活了一個抗戰老人的風骨——看影視劇《河山》有感

當衛父站在村頭高大的牌樓下,目送參軍的隊伍遠去的時候,他是否意識到,這個中華大地上打不垮嚇不倒的民族,終歸有一天會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呢?


老藝術家接地氣的表演風格,演活了一個錚錚鐵骨、鄉土氣息濃郁的抗戰老人


接地氣的表演,來自於生活與閱歷的積累,來自於對人物的深入理解,更是藝術品位的體現。本劇中,老戲骨李雪健對人物的精準詮釋,無疑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藝術享受。


全劇中,李雪健渾身是戲卻又不著痕跡,將一個抗日老鄉神的形象演繹的格外逼真感人。一舉一動都是那個關中平原上原汁原味的鄉紳氣派,舉手投足都透露出著傳統的理法和威嚴。

老戲骨李雪健演活了一個抗戰老人的風骨——看影視劇《河山》有感

沒有動人的口號,沒有一本正經的說教,"衛父"所有的臺詞全是樸素的鄉紳語言。這不免讓人想到,與衛父相比,劇中主人公衛大河的臺詞缺陷。


如衛大河在貴人卯擊斃日寇杵村久藏時,發表的那段慷慨陳詞,感覺明顯脫離了人物侷限。那是編導的語言、教科書的語言,而不是在基層戰場上摸爬滾打過來的軍人的語言,與人物的原生態並不完全契合。


而衛父的臺詞和表演,讓我們明顯感受到編導及李雪健對人物形象的深入挖掘,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接地氣的表演風格和臺詞語言,帶著滿滿的年代感,令人感佩不已。


最令人難忘的一段戲份,讓我們深刻感受到老藝術家的表演功力,讓我們無不熱淚盈眶:


永濟城三天三夜的血戰,傳來了衛大河的"死訊",堅強的衛父沒有在鄉黨面前流一滴眼淚,他只能埋葬了兒子的衣冠冢,破例的給埋葬在墳地的所有後生英烈們行叩拜大禮,目送著由大柳鎮非適齡人員組成的參差不齊的參軍隊伍消失在天際。


老戲骨李雪健演活了一個抗戰老人的風骨——看影視劇《河山》有感


送走了親人,風燭殘年的老父親穿行在金色的穀穗中躑躅而行。關中大地上,沉甸甸的穀穗在風中搖曳, 金黃色的莊稼一直延綿到天邊。起伏的谷浪映襯著老人澎湃的心潮,他的脊背是那麼蒼老彎曲,他的脊樑又是那麼蒼勁挺拔。


一個失去兒子的老人孤寂的背影,一個充滿風骨的抗戰老紳士堅韌的背影,讓人熱淚盈眶。

老戲骨李雪健演活了一個抗戰老人的風骨——看影視劇《河山》有感

感謝李雪健老師的深情演繹,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民族的堅強不屈,一個民族應有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