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絲竹編沙發穩穩坐?臺灣“坐、座、做”展揭祕臺灣設計史

華夏經緯網3月1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灣設計研究院邀請知名工業設計團隊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合作策劃主題特展—《坐座做.做座展》,3月10日在臺灣設計館06展區展出。本展從“坐、座、做”三個軸線呈現椅子的故事,策展人徐景亭認為,“坐是一種姿勢,座是一種象徵,而做是一種行動!”椅子除了是產業趨勢發展的指標外,更是具有文化象徵的產品,從這個想法延伸規劃出三大展區,並設置觀眾動手做的學習場域。

蠶絲竹編沙發穩穩坐?臺灣“坐、座、做”展揭秘臺灣設計史

臺灣設計館《坐座做.做座展》以臺灣椅子設計脈絡為主軸。(臺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從“坐”的姿態,看到臺灣工藝史詩:走入展場,將看到逾50張臺灣椅陳列於平臺上,猶如在地設計躍上伸展臺。包含:1930年代農業社會的竹製傢俱、1950年代輕工業時期的塑料制鬱金香椅、及1960年代太空時期的“圈椅”等,每一把椅子都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標誌,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的集體記憶。其中最具指針性的館藏作品為日治時期顏水龍所創作的竹製傢俱,匠師們運用竹、木等原生材料之美,佐入人文巧思,經過雙手逐一修整,打造出舉世無雙的手工椅。

蠶絲竹編沙發穩穩坐?臺灣“坐、座、做”展揭秘臺灣設計史

周育潤以臺灣特有的「五角編」技法,組成極具當代設計感的“泡泡沙發”,當年被法國媒體評選為最令人心動的作品。(臺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從“坐”的進化,看到當代詩意空間:本展除展現經典工藝,也將策展視角延伸至當代趨勢,邀集臺灣13位當代設計師人展出精彩作品。展件中,有傳統工藝的延續與創新,例如周育潤以臺灣特有的“五角編”技法,組成極具當代設計感的“泡泡沙發”,當年被法國媒體評選為最令人心動的作品。此外,由設計師王俊隆與竹藝師聯合制作的“作繭計劃-蠶絲竹編沙發”,巧妙應用農村養蠶智慧,結合自然生態與人文藝術,將椅子引領至永續發展的美學層次。

蠶絲竹編沙發穩穩坐?臺灣“坐、座、做”展揭秘臺灣設計史

顏水龍作品與包浩斯代表作品“紅藍椅”並置呈現,展現同一個年代裡,竹材_木材、東方_西方的設計對話。

從“座”的材質,看到臺灣的文化演進:第二個展區展現生活坐具的材質實驗,精細介紹竹、木、金屬、複合媒材等材質的特性與製作過程。座椅的製作與生活演進有密切關聯,例如從竹材工藝,發展到加入機具生產製作的木材傢俱,再到金屬加工與塑料射出成型;公元2000年之後,由於個人意識與在地自覺的萌芽,激迸出設計與工藝跨界合作,大膽嘗試各項新穎材質與工程技術。

蠶絲竹編沙發穩穩坐?臺灣“坐、座、做”展揭秘臺灣設計史

由設計師王俊隆與竹藝師聯合制作的“作繭計劃-蠶絲竹編沙發”,巧妙應用農村養蠶智慧,結合自然生態與人文藝術,將椅子引領至永續發展的美學層次。(臺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從“做”的經典,看到人體工學的秘密數字:第三個展區探討的是“人體工程”。20世紀現代傢俱的經典代表—伊姆斯夫婦(Eames)於1956年發表的單人躺椅。這張躺椅不僅是MoMA、龐畢度中心等多家美術館的永久典藏。半世紀以來,被譽為蘊含著沉睡魔力的工藝結晶,躺椅微微向後15度角傾斜;這完美的角度除了提供舒服的靠背,還讓胸部處於平緩、無壓的姿勢,也讓“15°”成為人體工學的關鍵數字。

蠶絲竹編沙發穩穩坐?臺灣“坐、座、做”展揭秘臺灣設計史

展區設置了三種高度的平臺,策展人期待觀眾透過乘坐體驗,從中瞭解最適合自我身型的坐姿(右起:徐景亭、王俊隆、林靖。(臺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的摺頁也和“椅子”大有關係!將工程圖學慣用的“網格線系統”融入其中,提供觀眾精準繪製椅子的造型與高度,再透過紙材特性進行折迭與撕割,便能立即從平面紙張造出立體感的椅子!這精心的設計,讓大人和小孩都能盡情享受做椅子的樂趣,所有天馬行空的靈感信手拈來,每位觀眾都能成為下一位設計大師。(高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