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學黨史(76)——長征中的閩西兒女

居家學黨史(76)


長征中的閩西兒女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紅軍被逼進行戰略大轉移——長征。參加長征的閩西子弟兵有近3萬人。主要有紅五軍團的三十四師中6000人、紅九軍團的二十二師中有2000人、紅一軍團第一師的第三團和第二師的第五團、第六團、紅一軍團第十五師和紅八軍團第十四師中各有一個團。他們在征途中,擔負著前鋒或後衛、政工或後勤、偵察或救護等特殊而繁重的任務,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突出的貢獻。特別是以劉亞樓為師政委的紅二師和以楊成武為團政委的紅四團,擔負著先鋒師和先頭團的重任。他們一路過關奪隘,探路架橋,排難解危,勇往直前。在強渡烏江、飛奪瀘定橋、草地探路、攻佔天險臘子口等戰鬥中屢建奇功。聶榮臻稱讚紅四團:“這個團在漫長的征途中經常擔負先頭團的開路任務……任務完成得很好。他們和廣大紅軍指戰員一樣,充分發揚了我軍勇敢、不怕死、能吃苦的革命精神。而沒有這種精神,江山是打不下來的。”

  由6000多名閩西兒女組成的紅三十四師,則擔負著掩護中央和紅軍大部隊過湘江的後衛重任。當他們苦戰三天三夜,完成掩護任務後,被敵軍隔絕於湘江東岸,面對數10倍敵軍的重重包圍,孤軍奮戰,英勇拼殺,全師從師長、政委到幹部、戰士,絕大部分壯烈犧牲,血灑湘江,他們之中除200餘人突圍成為倖存者之外,其餘絕大部分都成了無名英烈。

  除了擔負前鋒和後衛任務之外,閩西兒女還擔負著其他各項重要任務。如童小鵬、黃鵠顯、戴鏡元、李質忠等,擔負著協助中央和軍委總部的作戰參謀、機要、秘書等工作;傅連暲、張南生、江一真、葉青山、塗通今等,負責醫療衛生和中央領導人的醫療保健工作。由於征途中缺醫少藥,環境惡劣,紅軍中流行痢疾、疥瘡、瘧疾、腿部潰瘍四大病症。傅連暲提出以防為主的方針,強調部隊飲食衛生,不喝生水,過雪山時吃辣椒禦寒等措施。劉忠等負責先頭偵察工作,要走在部隊最前頭探明路情、敵情等情報,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陳明、郭滴人等負責政工宣傳工作,在經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少數民族地區時,認真執行和宣傳黨的民族政策。鄧六金一直負責在中央幹部休養連擔架排工作。吳富蓮原在一方面軍,後調四方面軍任婦女先鋒團政委,在西路軍西進時被捕,後英勇犧牲。

  長征到達陝北時,閩西子弟兵僅剩下2000餘人,他們後來編入八路軍,在黃河之濱、長城內外,開展抗日戰爭。

(中共龍巖市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 策劃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